中国自然资源报

搜索文档
依法提升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水平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4-10 14:31
北京市园林绿化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丛日晨 城市古树名木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不仅是城市的自然财富,也是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古树 名木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出台,对于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严格执行"科学养护"的要求,充分结合城市特色,创新保护管理机制。各地要充分利用地理信 息系统、物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对古树名木进行动态监测和管理,提高保护管理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关于《条例》,需要注意3点。一是关于分级保护制度。《条例》根据树龄将古树分为不同保护等 级(名木不受树龄限制,实行一级保护),实行分级保护。特别强调省级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可以 决定对城市古树进行提级保护。 二是关于建设项目避让古树名木。《条例》规定建设项目在选址、建设时,应当避让古树名木保护 范围;确需在古树名木保护范围内新建、扩建建筑物、构筑物或者铺设管线的,应当在施工前报告县级 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古树名木主管部门,并按照要求采取必要工程措施,减轻对古树名木生长环境的破 坏。古树名木保护范围内已有的建筑物、构筑物、管线等,不符合古树名木保护要求的,县级人民政府 应当有计划地逐步组织治理,为处理城市古树名木保护与建 ...
跑出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加速度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4-10 10:24
聚焦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 春日的青岛董家口港区,塔吊林立、机器轰鸣,万吨级货轮往来穿梭,施工现场一派繁忙景象。全 球在建规模最大的40万吨级矿石码头已累计安装工艺结构近1万吨,建设进度超83%;青岛深远海装备 水池内,造浪设备模拟着惊涛骇浪,为浮式风电平台提供极限测试……这一幕幕火热场景,正是青岛以 高质量项目建设驱动海洋经济跃升的生动写照。 4月1日,从青岛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2024年,青岛全市实现海洋生产总值 5513.2亿元,分别占全国、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的5.2%和30.6%,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33%,海洋经济 贡献率达到45.9%,拉动全市经济增长2.1个百分点。海洋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分别占全市海洋生产总 值的2.9%、43.5%和53.6%,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势头强劲。2025年,青岛将聚力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 城市,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以高质量项目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力争今年海洋生产 总值增长6.5%左右,全力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 加速构建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 青岛出台实施《关于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全面推进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的意见》,推动 一批重大项 ...
南极冰穹A首次实现白昼近红外天文观测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4-10 10:24
该研究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联合实施,合作单位包括新南威尔 士大学、南昌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等。 在当前的2025年观测季,昆仑站近红外望远镜正持续稳定高精度运行,与可见光波段的南极巡天望远 镜配合观测,可以为突发天文事件提供独特的观测数据。研究团队计划进一步推动相关研究,部署更大口 径望远镜阵列,并将台址参数测量拓展至更具优势的近红外K和H波段,全面提升南天瞬变天体发现和后 随监测能力。 近日,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联合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主导的观测实验,首次实现了南 极冰穹A白昼近红外波段恒星观测并测量了台站近红外天光背景,为中国南极昆仑站全时段天文观测开辟 了全新可能。 作为南极冰盖最高点,位于冰穹A的中国南极昆仑站因其绝佳的大气视宁度、极低的红外天光背景和 极高晴夜比例,被国际天文界公认为地球表面最理想的光学-近红外天文观测站址之一。此前对冰穹A的台 址参数监测主要集中于极夜时段,其极昼观测潜力长期未被量化。研究团队在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期间, 将一台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自主研制的近红外望远镜布设于昆仑站。该望 ...
宁波海洋中心开展无人机海上水深测量技术试验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4-10 10:24
无人机海上水深测量技术依托无人机空中平台与水深传感系统的精准配合,实现测点平面和水深数 据的实时采集、存储及传输。与传统船舶测深相比,该技术具有提升数据采集效率,降低船舶租赁成 本,环境适应性强,数据实时传输等诸多优势,且能突破浅滩、暗礁等船舶难以抵达区域的测量限制, 能有效解决传统测量方法耗时久、成本高、覆盖不全等问题。 试验组选择在浙江鱼山岛某海域进行水深测量试验。中心测绘技术人员会同无人机技术人员在现场 踏勘、测量方案设计、仪器调试准备等方面做了大量准备。测试现场,仪器安装井然有序,无人机及传 感器实时回传参数正常,在各项安全检查无误后,无人机按照预定航线飞往测区进行数据采集。随着多 架次无人机的升空返航,待测空白区域被一条条航线依次填补,技术人员获取了该区域水深测量数据。 双方技术人员就现场测试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针对外界风力、潮水流速及方向、传感器倾斜等 多种因素,对测量准确度的可能性影响进行了分析,对配重大小对无人机续航能力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对技术后期改进提出建议。 近日,自然资源部宁波海洋中心测绘遥感室联合大疆无人机技术研发部门开展了无人机海上水深测 量新技术试验,提升了中心海洋测绘能力。 ...
支持“云端”看地“线上”选地 山东潍坊局上线“读地云”提升要素配置效率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4-10 09:58
获得企业点赞的小程序,是潍坊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于日前上线的"读地云"2.0版,该系统结合全 景VR、视频等可视化技术,企业在"云端"即可完成"实地考察",实现"全景式"看地和"淘宝式"选地,推 动全市土地推介迈入数字化新时代。 "读地云"有"云超市""云规划""云读地"和"云服务"四大功能模块,其中,"云超市"为在线展示与交 易平台,集中展示潍坊市市级储备地块的详细信息,如位置、面积、技术指标、利用现状等,支持用户 在线浏览、筛选和对比。通过整合卫星影像、基准地价、周边配套等多维度信息数据,为投资者提供全 面决策依据。此外,还通过设置区域索引和用地性质分类,方便用户快速定位不同行政区划内的目标地 块。"云规划"模块集成了潍坊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成果,以图文结合形式展示规划内 容。同时利用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实时监测土地资源利用情况,也便于管理部门协调土地供需关系,科 学化配置土地资源,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且支持未来土地开发场景的模拟预测,辅助政府制定长期 规划策略。通过无人机航拍和720°全景VR技术,"云读地"对全市市级储备地进行VR全景与可视化展 示,用户可"沉浸式"查看地块实景,包括区位优 ...
极地“追光者”——访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极地研究所)研究员胡泽骏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4-10 09:52
CHINAE T P 0 7 G c E t and the state 7 e g pp 1223 3 the states of the state are and erg the state of the state of the state of the station of the station of the station of the station of the station of the station of the station of the states of the states of the states the first the state 1 2017 11:00 r a the t and 1935 图为胡泽骏在南极中山站安装观测仪器。 二十年来极地追光,推动我国南北极空间环境监测体系发展完善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极地研究所)研究员胡泽骏,曾先后15次赴南北极考察。他所从事的工作,推动了我国在南北极站基空间环境监测体系的发展 和完善,推动了自主极区空间环境监测标准和技术的发展,在这一基础上,他又积极参加了国际重大空间物理学研究计划。 "第一次肉眼看到极光时,绿色光带在 ...
守住安全底线让AI赋能更托底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4-10 09:52
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技术红利,不断提升自然资源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我们确实需要加快脚步。然而,随着技术深度应 用,我们也需要正视其可能带来的治理难题与安全风险。比如人工智能模型训练和使用过程中涉及海量数据,有可能造成敏感 数据和个人隐私的意外泄露,造成数据安全隐患;比如,人工智能辅助决策过程涉及复杂运算,即使技术专家也难以完全解释 模型逻辑,这种"技术黑箱"的特性有可能造成决策偏差,引发难以预计的后果。 因此,在全面推广人工智能的同时,我们必须未雨绸缪,强化安全保障措施。从国家层面来看,我们必须制定和完善关于 人工智能的法律法规体系,确保技术发展有法可依;在行业实践中,则需出台具体规范和标准,为解决人工智能潜在的安全与 伦理问题提供制度保障。同时,要筑牢数据安全防线,通过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实施数据脱敏处理以及运用差分隐私、区块 链等先进技术,有效保护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 在管理和决策环节,我们还需引入"保险阀"机制,避免对人工智能的过分依赖。应建立健全纠错机制,明确各方职责。确 保在人工智能出现错误或"幻觉"时能及时发现并纠正,从而最大限度减少决策失误带来的损失。 未来已来。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关键转折点,一 ...
“南极纪行”之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丨在南极中山站越冬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4-09 17:37
中山站越冬队员合影。 2月25日,南极普里兹湾的海冰经过一个夏季已经化开,我重返中国南极中山站,见到了阔别两个多月的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中山站队友。 正在通信值班的电子工程师郭乾宇工作更加沉稳有序,使用不同通信设备联络船、内陆出发基地、机组,做好卸货、人员转运的协调沟通。 管理员吴新宇已经熟练处理每日的工作,在完成每日报告的同时,照顾好队友们的生活,定期举办活动,帮助大家调整心情。 医生薛锦在夏季考察期间完成了两百多例医疗诊治,涵盖了疾病预防、医学数据采集、极地常见病种治疗、突发伤病救治,实现中俄联合救治数例。 队员张毅已经完成了空间碎片天文望远镜的安装调试,正在做射电测量,天文观测栋也焕然一新。 气象预报员王君成每天准时进行天气预报,开展气象观测。 他们都是越冬队员。在忙碌了一整个夏季后,21名中山站越冬队员送别度夏队友,留守南极。 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领队助理、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中山站站长胡泽骏介绍,每年2月~11月是南极的冬季,在这漫长的10个月里,越冬队员要运 行维护科研设备和保障设施,持续开展业务化科研观监测。为了确保越冬工作安全、顺畅,越冬队设有科研班、发电班、站务班、站勤班,队员们分工明 ...
广州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效应探析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4-09 17:37
2024年9月,国务院批复《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时,在广州城市性质中赋 予"彰显海洋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定位,表明广州在海洋发展方面承载着重大国家使命。广州凭借区位、 科研、产业和政策优势以及深厚的海洋文化底蕴,一直致力于创新引领、产业下海、成果上岸、文化赋 能的发展路径,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树立了典范。 建设重大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广州海洋科研创新起步早,是我国面向南海、服务国家的海洋科研重地。 在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强海洋重大基础问题研究方面,如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 船"梦想"号在广州入列、"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在广州南沙全面启动建设,将引领国际深部地球科 学、深海生态环境监测评价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广州还推动发起由本地科研团队主导的国际大科学计 划,获批联合国"海洋十年"项目,有助于提升全国海洋科技创新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聚焦海洋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如天然气水合物勘查与试采、深海探测关键技 术装备研发等,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这些技术突破不仅推动了广州海洋经济的发展,也为全国海洋 科技创新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在积极推动海洋科技 ...
广东开展地质与海洋灾害防御综合演练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4-09 17:37
"人防+技防"模式在本次演练中表现不俗。广东省专家组对阳春滑坡点的"空-天-地"立体勘查,运用了无人机航拍、三维扫描和地面监测相结合的方 法。"本次演练既是对预案的'压力测试',更是对基层能力的'全面体检'。"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黎义勇教授对本次演练给予了高度 肯定。 根据气象部门预测,广东省今年汛期阶段性、局地性气象灾害较为突出,后汛期(7~9月)雨量偏多,登陆或者严重影响广东省的台风强度略偏强,地 质与海洋灾害防御形势不容乐观。 广东省市各级各相关部门代表现场观摩了综合演练。 广东省国土资源测绘院的技术人员正在操作无人艇巡航,获取点云数据。罗诗岚 摄 日前,广东多地迎来今年首场强对流天气。4月1日,由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广东省地质局指导,阳江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年广东省地质与海洋灾害防 御综合演练在阳江市举行,旨在通过实战化演练,提升广东省地质与海洋灾害防御会商研判指挥、情况应对处置、技术支撑保障和信息快速报送四个能力。 此次演练设置"台风预警-应急响应-灾后处置"的海洋灾害与地质灾害双场景,以阳江市政府综合指挥调度作为演练主线,覆盖预警发布、巡查排查、人 员转移、险情处置全流程,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