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后浪研究所
icon
搜索文档
高考结束了,但高考对我的影响才刚刚开始
后浪研究所· 2025-06-13 17:07
高考记忆与情感共鸣 - 高考作为全民大考引发多样化记忆碎片 包括备考压力 考场意外 家庭互动等情感元素 [1] - 疫情特殊背景下2022届考生经历封校隔离 单人考场等独特考试体验 [3][4] - 考试细节成为长期记忆锚点 如2017届考生因未扶摔倒老人产生的持续愧疚感 [6][7] 考试策略与心理调节 - 考生普遍采用心理暗示策略 包括祈福文具(孔庙笔)[29] 饮食调节(巧克力)[27] 服饰迷信(耐克对勾)[23] - 考前集体活动形成仪式感 如必胜客"逢考必胜"传统在2017-2024届考生中持续产生影响 [14][33][40] - 户外放空成为有效减压方式 2022届考生通过公园观察获得心理平静 [31] 品牌营销与高考经济 - 必胜客连续十年开展"逢考必胜"营销活动 形成品牌记忆点 2015年校长订购 2017年校园活动 2023年孔庙祈福主题店 [47] - 2023年跨界合作拓展至QQ音乐必胜歌单 构建"美食+音乐"的立体助考场景 [47] - 品牌通过校园渗透(食堂标语) 城市主题店(北上深) 形成多层次曝光网络 [47][48] 教育消费趋势 - "逢考经济"催生特定消费场景 包括考前餐饮(必胜客) 祈福文具(孔庙笔) 功能食品(巧克力)等细分市场 [14][27][29] - 考试周边产品呈现情感化设计趋势 如"紫锭必胜"披萨(2023) "老将笔"(2023)等具象化产品概念 [30][40] - 代际消费差异显现 00后考生更倾向通过社交媒体分享备考消费体验 [1][9]
嘲LABUBU像猴,为什么还抢破头?| 年轻人消费野路子大赏
后浪研究所· 2025-06-06 14:56
消费趋势分析 - 当代年轻人消费呈现两极分化趋势 对潮玩等产品的态度截然不同 形成泾渭分明的两派 [1] - 消费行为已超越传统实用性标准 情绪价值 社交玩梗 玄学等非传统因素成为重要决策指标 [3] - 10133名参与者共创的消费清单显示 年轻人通过消费选择进行身份认同和价值观站队 [3] 产品评价维度 - 研究提炼出8个全新产品评价维度 每个维度代表特定生活方式和消费心态 [3] - 基于用户推荐数据 各维度下甄选出HOT5产品 展示消费决策多样性 [5] 功能性消费特征 - 年轻消费者追求极致性价比 在3000多条UGC中频繁出现"还要什么自行车"等表述 [9] - 品牌竞争加剧 在功能 配方 设计 分量等维度展开全方位内卷 [9] - 精选5款"物美价廉天花板"产品 证明低价产品也能提供超预期体验 [9] 情绪价值消费 - 香薰蜡烛 限量盲盒 趣味手机壳等产品因提供情绪价值而热销 [11] - 品牌转型为"情绪供应商" 通过"戳心巴" "仪式感"等营销话术强化情感连接 [12] - 5款情绪价值爆款产品脱颖而出 反映年轻人独特的生存智慧 [12] 玄学经济崛起 - 带有好运 暴富 招桃花等标签的产品形成独立消费梯队 [13] - 品牌通过命名和营销强化玄学属性 日用品 玩偶 服装等品类均可玄学化 [14] - 精选玄学代表产品 兼具实用功能与精神慰藉属性 [14] 争议性品牌现象 - 部分品牌主动拥抱争议 通过社群运营强化用户归属感 [22] - 互联网算法导致信息茧房 使消费者对品牌态度呈现极端分化 [21] - 精选5款最具争议产品 证明爱恨交织的消费心理可推动品牌出圈 [22] 圈层化消费 - 小众设计单品成为圈层身份标识 通过"If you know you know"机制建立社交连接 [23] - 3000多条用户评论筛选出5款代表性单品 具备强烈的圈层识别属性 [25] - 年轻人通过小众消费拒绝泛化 宣告独特的精神国籍 [25]
当代禁欲青年,敞开欲望的100个时刻
后浪研究所· 2025-06-05 14:50
社交媒体消费趋势 - 年轻人消费行为转向追求真实推荐和精准选择 通过大规模用户协作生成「互助手册」收集3481条评价和1482款产品推荐 最终筛选出100件经典好物 [6][20][21] - 消费偏好呈现多元化特征 包括二手/海淘/代购渠道兴起 明星效应减弱 小而美产品受青睐 同时存在高端与平价需求的显著分化 [20] - 品类需求发生结构性变化 高跟鞋需求萎缩 乳贴等实用单品热度上升 大码女装供给不足问题凸显 男性美妆消费专业化程度提升 [20] 产品筛选方法论 - 建立五维评估体系:推荐强度(31%)、价值感知(23%)、使用感受(28%)、讨论热度(15%)、文本信度(3%) 从1400+款产品中完成最终筛选 [20] - 采用AI分析结合人工编辑投票的双重验证机制 重点剔除营销话术 保留具有长期价值的产品 [6][20] 内容运营策略 - 通过UGC内容生产模式激发用户参与 2周内吸引超10000人协作 形成可持续的内容生态 [6][21] - 设计互动激励机制 以京东购物卡奖励优质用户生成内容 提升社区活跃度 [22] 行业洞察 - 消费者决策因素发生迁移 从品牌导向转为真实体验导向 对过度营销产品保持警惕 [20][21] - 30岁以上人群重新定义消费价值观 在「卷」与「躺」之间寻求平衡 催生新的穿搭理念 [5] - 平价产品市场存在显著机会 60元以下徒步鞋等品类通过性价比获得消费者认可 [4]
6月的大学生们,都在忙着参加毕业季「发疯」奥斯卡
后浪研究所· 2025-06-03 18:34
大学生毕业行为趋势 - 毕业生流行拍摄抽象毕业照取代传统仪式照 通过九宫格创意引发社交互动 如模仿影视海报、教学楼爆破特效等行为艺术[2][4][6] - 校园出现"返祖行为"现象 学生通过宿舍时装秀、AI导师感谢词等夸张形式释放积压情绪[9][12] - 毕业礼物呈现多媒体化趋势 包括黑历史vlog制作、土味导师颁奖易拉宝等创新形式[13][16][18] 毕业消费场景特征 - 散伙饭呈现平价化倾向 蜜雪冰城、瑞幸等学生高频消费品牌成为聚餐标配[24] - 海底捞学生69折优惠被列为毕业前必打卡项目[26] - 白酒消费出现年轻化改造 毕业生将高度酒调制成鸡尾酒 形成新型社交饮酒文化[28][30] 乳制品行业机会 - 乳糖不耐受人群达1.9亿 其中65.7%因消化问题回避乳制品消费[35] - 舒化奶采用LHT水解技术实现0乳糖标准 主打毕业季情绪调节场景 覆盖职场过渡期等人生关键节点[35][37] - 产品定位从功能型转向情感陪伴型 强调分解焦虑情绪的品牌价值主张[37][38]
只办婚礼不领证,年轻人开始一种很新的「婚姻」
后浪研究所· 2025-05-29 14:16
婚姻观念变化 - 年轻群体中涌现只办婚礼不领证的现象 部分人认为婚姻证明无法提供安全感反而可能带来法律风险[5][16] - 传统婚姻角色期待引发抵触 女性担忧领证后需承担更多家务及生育压力[5][14] - 经济独立女性更倾向保持法律关系分离 避免财产混同及债务牵连[25][27] 代际冲突 - 父母辈通过物质支持施压子女完成传统婚仪 如承担婚礼费用或提供房产[8][9] - 年轻一代采用"缓兵之计"应对 先办婚礼拖延领证 部分案例中甚至虚构已领证状态[9][21] - 催生问题成为主要矛盾点 父母难以接受子女不生育的选择[21][23] 经济因素影响 - 收入差距改变关系平衡 高收入方更倾向推迟法律绑定[14][22] - 房产署名及债务风险成为重要考量 部分案例因征信问题采取特殊协议[1][25] - 医疗保障等隐性成本被纳入评估 条件较差方家庭负担降低领证意愿[17][21] 性别权力重构 - 姓氏归属成为谈判筹码 经济弱势方需让步传统命名权[23] - 家务分工暴露观念差异 成长背景导致对家庭角色认知冲突[14] - 女性主导关系决策趋势明显 从求婚到领证节奏均由收入较高方把控[9][22] 社会接受度 - 公开婚礼与法律状态脱节 参与者多数不知情或默认后续补证[12] - 社交媒体形成讨论社群 相关话题获数千互动反映群体规模[8] - 非传统仪式受青睐 动画IP主题及非婚纱着装体现去形式化倾向[8][28]
「假期贫困」的打工人,爱上周末48小时「极限出国游」
后浪研究所· 2025-05-28 11:49
旅游消费趋势 - 95后打工人Brian每月至少周末出国游1次,总开销不超过3000元,包括1200元温泉酒店、600元火车票和700元特价往返机票 [2][4][5] - 年轻人认为48小时周末出国游比小长假更具性价比,能收获更高质量体验 [6] - 热门目的地包括日本、韩国、东南亚和俄罗斯,飞行时间在6小时内 [6] - 海参崴因北京飞行仅需2小时成为周末游圣地,行程可安排市区人文景观和郊外海边 [6] - 亚庇新开北京直飞5小时航线,往返机票1500元,特价票可低至500元 [8][11] 旅游方式创新 - 周末出游爱好者发展出"羊毛旅游"模式,利用双11、618等大促囤机票次卡和酒店套餐 [11] - 适合周末游的目的地需满足通勤6小时内、市内交通发达、景点集中三个特点 [12] - 特种兵旅游攻略在上海受欢迎,北京打工人则更多表示不解 [14][16][18][19] - 部分旅行者会为特定风景安排行程,如京都红叶季只在11月底12月初 [20] 旅游动机与体验 - 旅游被视为一种爱好,预算控制在5000元以内,与其他爱好如养宠物、收藏等类似 [28] - 部分旅行者将严谨工作态度带入旅行,追求极致效率,如凌晨4点拍日出、晚上9点拍银河 [22][24] - 旅行带来的正反馈包括释放工作压力、获得新鲜感和触动瞬间 [28][31][33][34] - 短期旅行能让人感觉时间更充裕,比5个工作日更充实 [36][37]
这种「毒碗」,你家可能天天都在用
后浪研究所· 2025-05-28 11:49
仿陶瓷餐具的健康风险 - 仿陶瓷餐具主要成分为三聚氰胺甲醛树脂,由三聚氰胺和甲醛在高温下缩聚形成[1][2] - 劣质产品可能使用尿素甲醛树脂,热分解温度仅100℃左右,遇热汤即释放甲醛[2] - 正规厂家产品标注最高耐温120℃,但仍不适用于微波炉等高温环境[3][4] 仿陶瓷餐具的使用限制 - 微波加热会加速甲醛迁移,使使用寿命缩短超10倍[5] - 使用超1年或出现磨损的仿陶瓷餐具,甲醛和三聚氰胺迁移风险显著增加[6][7] - 广东质检研究院2021年抽检显示,超1年使用期的密胺餐具合格率下降[7] 陶瓷餐具的潜在问题 - 彩色陶瓷餐具存在成分不明风险,需通过正规渠道选购[8] - 市面产品难以通过肉眼辨别材质安全性[4]
「卡」在地铁闸机口,6成人的出行至暗时刻|年轻人地铁出行报告
后浪研究所· 2025-05-27 14:14
地铁出行行为分析 - 60%年轻人几乎每天乘坐地铁 仅1 9%完全不坐[3][4] - 单次乘坐时长集中在30分钟-1小时(占比58 1%) 每周平均耗时6小时[5][6] - 71 9%乘客会提前取包过安检 59 5%提前准备乘车二维码[26] 城市地铁满意度对比 - 新一线城市满意度3 6分(满分5分) 高于一线城市3 2分[9][10] - 全国58城开通轨道交通 31城运营里程超100公里[9] - 早期地铁侧重战备功能 新一线因人少服务优更获好感[11] 地铁设施进化趋势 - 深圳福田站设36个出入口 接驳高铁/公交等交通方式[13] - 青岛地铁1号线穿海隧道长8 1公里 海底深度88米[14][15] - 北京新机场线时速160公里 比驾车快3倍[15] 客运强度数据 - 广州包揽全国客运强度前三 1号线达4 51万人次/公里日[19] - 2024年日均客运量前五:上海1031万 北京989万 广州889万 深圳848万 成都604万[18] - 客运强度与运营里程呈反比 线路越长强度越低[20] 支付方式变革 - 83%年轻人倾向无卡进站 二维码支付占比43 3%[35][36] - NFC支付占比41 1% 支持息屏刷卡功能[36] - 43 3%用户不规律充值交通卡 高频使用者更易遗忘[38][40] 技术创新案例 - 华为畅行无忧卡支持全国330+城市 免充值/弱网可用[33][48] - HarmonyOS 5实现关机状态刷卡 解决闸机卡顿问题[48] - NFC技术未来或拓展至车钥匙/门禁卡等场景[52]
晚8点的打折超市,年轻人抢不过大爷大妈
后浪研究所· 2025-05-21 17:09
超市晚间清仓现象 - 七鲜、盒马、沃尔玛、物美、永辉等超市在晚8点启动日清促销,折扣商品引发抢购潮,现场混乱程度远超其他超市[3][5][6] - 七鲜日清活动中,蓝莓(49元6盒)、大连美早樱桃(50元出头)等热门商品被迅速抢空,蔬菜水果普遍半价销售[7][10] - 伊藤洋华堂晚8点促销便当和肉类,但客流量显著低于七鲜,100元可购5盒牛肉或4盒猪肉[17][18] - 永辉超市熟食区晚8点推出6-8折商品,品类涵盖猪耳朵、小龙虾等,年轻人占比达70%[21][22][23] 消费者行为分析 - 大爷大妈组成抢购团,采用分工策略(如一人拦截、一人装车)垄断热门商品,部分被质疑从事代购[12][14][25] - 年轻人受社交媒体挑战视频(如"100元晚8点购物挑战")吸引参与,但实际抢购成功率低,部分商品性价比存疑[6][7][26] - 打工人将晚间促销作为主要采购渠道,每周2次集中购买三天食材,失业群体则视其为省钱方案[26][28][29] 行业运营模式演变 - 钱大妈2012年首创"定时打折"模式,每晚7点起阶梯降价,盒马2017年推出"日日鲜"系列并扩展至3R产品[29] - 当前超市日清策略面临两难:低价促销虽提升客流但削弱原价商品销售,北京市场因高损耗导致钱大妈撤店[31] - 永辉学习胖东来自改门店模式,通过6-8折清仓处理滞销商品,但需避开周末以获取更大折扣空间[21][22] 市场反馈与挑战 - 消费者投诉七鲜体验恶化,包括时间成本过高、商品质量(如蓝莓长毛)及过期问题[32][34][35] - 部分年轻人因实际支出反超原价(如酸奶过期浪费)退出抢购,转向传统菜市场[35] - 超市日清模式依赖低价黏性,价格调整易导致客户流失,形成持续降价依赖[31]
开放式关系、已婚单身、前任炮友……我们扒光了36段「非正常关系」
后浪研究所· 2025-05-20 17:10
当代年轻人情感状态分析 - 传统"单身、恋爱、已婚"三分法已无法涵盖现代人情感状态 情感关系呈现"光谱化"特征 存在大量中间状态[11] - 调查显示55%单身者为"全日制单身" 45%处于暧昧/性伴侣/前任纠缠等"相对单身"状态[7][10] - 2.2%受访者自认"已婚单身" 其中52%因精神单身 40%已分居未离婚 8%为形婚[11] 非传统关系类型 - 开放式关系接受度超50% 其中20%已实践 男性接受度(58%)略高于女性(51%)[27] - 52%年轻人与前任保持联系 13.4%定期聊天 部分存在约会/性关系[46] - 出现"法律未婚+社交已婚"模式 35%认为领证非必需 女性更倾向保护婚前财产[57][59] 关系形成动因 - 社交圈萎缩导致64%受访者将前任作为"熟悉搭子"缓解孤独感[48][50] - 经济因素驱动部分关系 如异地伴侣为高收入保留工作 女性规避"婚姻扶贫"[18][63] - 创伤性依赖现象 部分人陷入"熟悉的痛苦"循环 存在性瘾/控制欲等特殊案例[51][54] 行业趋势观察 - 情感消费呈现"液态化"特征 短期关系满足即时需求 避免长期承诺风险[66] - 社交媒体加速关系形态多元化 催生Situation Ship等模糊关系范式[43][66] - 婚恋市场出现"去制度化"倾向 形式婚姻与实质关系分离度提升[5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