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西兰花

搜索文档
直击风波后的西贝:25分钟计时沙漏取消,羊肉串羊排现烤、西兰花承诺1个月内用完
第一财经· 2025-09-27 11:08
2025.09. 27 本文字数:1155,阅读时长大约2分钟 作者 | 第一财经 揭书宜 曾经追求"快"的西贝,在预制菜风波后不得不慢下来。 9月26日12:30左右,第一财经记者来到浦东新区的一家西贝餐厅。门店上座率大致在30%-40%, 厨房里有厨师们正在现场制作羊肉串,但由于生意一般,其他的厨师暂时没有在烹饪食材。 西贝曾经著名的"计时沙漏"承诺,25分钟内上完所有菜品,如果超时未上齐,未上菜品全部免费。而 如今,西贝餐厅里已经没有沙漏的存在。 西贝正在以发放代金券的方式挽回流失的客人。记者就餐结束后,店员赠送了100元无门槛代金券,从 次日起到10月31日均可使用。据了解,近期每位消费了的顾客都可以领取该代金券。 值得一提的是,代金券上有一份调改公示。该公示显示,10月2日之后,此前备受消费者关注的有机西 蓝花会增加"一个月的使用期标识",并承诺一个月内使用完毕。"之前虽然保质期是2年,但一般我们 也会在1-2个月内使用完,现在缩短到1个月。"店员表示。 早在9月14日,第一财经记者曾采访了2家西贝,门店员工表示,当天店里的西蓝花生产日期是8月29 日、8月27日和8月14日的。西贝解释称其采用速冻 ...
同样是预制菜,老乡鸡和萨莉亚怎么没人骂?
搜狐财经· 2025-09-17 17:00
文章核心观点 - 罗永浩与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关于预制菜定义的公开争论,引发了一场重大的品牌信任危机,暴露了餐饮行业在菜品加工透明度方面的普遍问题[1][3] - 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排斥并非针对其本身,而是针对商家在知情权和定价方面的不透明与不公平行为,核心矛盾在于“欺骗”与“高价”[8][13] - 此次舆情风波直接冲击了西贝的短期财务表现,并为其长期战略及IPO计划蒙上了阴影[6][17] 事件背景与争议焦点 - 争议起源于罗永浩公开吐槽西贝菜品“贵、恶心”,并指出其使用预制菜,而贾国龙坚决否认公司使用预制菜[1] - 西贝为自证清白开放后厨,却意外揭示了其使用多种长保质期预加工食材的事实,例如保质期18个月的速冻油炸茄子、24个月的冷冻有机西兰花等[4] - 争议的核心在于对“预制菜”的认知差异:公司依据国家规定(仅即热预包装产品)否认,而公众将中央厨房半成品复热即视为预制菜[7] 危机影响与市场反应 - 舆情直接导致西贝营业额显著下滑,9月10日与11日两天所有门店日营业额各减少100万元人民币[6] - 公众舆论呈现两极分化,罗永浩获得约90%的网友支持,而多家餐饮同行企业创始人则公开声援西贝[8] - 事件凸显了品牌信任危机,尤其动摇了西贝核心客群——城市中产家庭和儿童家长的消费信心[14][16] 行业对比与解决方案 - 连锁餐饮企业普遍使用预制菜,2022年真功夫、吉野家、西贝、小南国等品牌预制菜占比已高达80%以上[8] - 老乡鸡被作为正面案例,其通过明厨亮灶、用绿(餐厅现做)黄(半预制)红(复热预制)三色公示牌清晰告知顾客菜品加工方式,实现了信息透明[11] - 萨莉亚作为“预制菜之王”因其极高的性价比(如意面14元、九寸披萨22元)而获得市场接受,印证了价格合理是消费者接受预制菜的关键[13] 公司战略与财务前景 - 西贝定位为“家庭欢聚餐厅”,目标客群是30岁以上、家庭年收入4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消费者[16] - 公司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发展目标:计划在2026年至2027年上市,届时营收目标为200亿元人民币,并展望2030年实现千亿营收[17] - 当前公司拥有400家线下门店,此次危机导致的营业额下滑为其IPO前景带来了不确定性[17]
焦点!西贝上海中心门店客流量不降反增 员工称“今天使用的西兰花是8月14日的”
第一财经· 2025-09-14 15:17
门店客流影响 - 部分西贝门店人流量较罗永浩事件前下滑 其中复地活力城店下滑约20% 西贝三林店下滑约10% [2] - 上海中心门店人流量同比上周末上升约10% [2] 消费者态度分化 - 部分消费者因认可西贝口味及接受预制菜选择继续支持 如32岁吴女士表示经常带小孩食用并专门周末前往支持 [2] - 部分消费者表示后续将选择相同价位的现炒餐饮品牌 [2] 食材供应与质量控制 - 西贝儿童餐有机西兰花保质期为两年 但门店实际使用近期生产产品 如复地活力城店使用8月27日及8月29日生产产品 上海中心店使用8月14日生产产品 [2] - 公司采用零下18度冷冻技术保存有机西兰花 声称可保证营养不流失 门店每2-3天供应一次冻货 蔬菜每日到货 [2] - 西贝使用甘肃有机基地供应的有机西兰花 称因西兰花易招虫 市场90%产品可能打农药 而有机产品对产地和生产季节有限制 [2]
西贝上海中心门店客流量不降反增 员工称“今天使用的西兰花是8月14日的”
第一财经· 2025-09-14 14:30
门店客流量变化 - 部分西贝门店人流量较罗永浩事件前下滑20%且午间无需排队 [1] - 西贝三林店人流量下滑约10%而上海中心门店同比上周末增长10% [1] - 门店客流呈现分化趋势 部分门店受影响明显 部分门店保持增长 [1] 消费者态度分歧 - 部分消费者因认可西贝口味及接受预制菜选择继续支持 [1] - 部分消费者转向同价位现炒餐饮品牌 [1] - 消费者对预制菜接受度存在明显差异 [1] 食材供应与保质期争议 - 门店称儿童餐有机西兰花生产日期为8月27-29日 否认使用两年保质期产品 [1] - 上海中心门店使用8月14日生产西兰花 强调采用零下18度冷冻技术保鲜 [1] - 公司解释有机西兰花来自甘肃基地 因防虫需求采用冷冻技术且2-3天供应一次冻货 [1]
晚8点的打折超市,年轻人抢不过大爷大妈
36氪· 2025-06-01 20:25
超市晚间折扣现象 - 七鲜超市晚间8点日清活动引发抢购热潮,现场混乱程度远超盒马、沃尔玛等竞争对手[6][8][9] - 社交媒体挑战视频推动现象扩散,博主用10.88元购得原价16.88元的芭乐,视频获53.7万点赞[9] - 七鲜出现专业抢购团体,大妈们组成战术小组分工协作,年轻人难以竞争[17][19] 消费者行为分析 - 退休人群成为主力消费者,部分人每日参与并形成代购产业链[16][33] - 年轻上班族将折扣超市作为"优选食堂",每周采购2次解决三天伙食[34] - 部分失业青年将折扣购物发展成内容创作题材,形成"爱逛七鲜"博主群体[36] 超市运营策略 - 日清模式起源于钱大妈2012年首创的"定时打折"方案,后扩展至盒马等品牌[37] - 永辉超市学习胖东来模式,熟食区提供6-8折商品,吸引7成年轻客群[27][30] - 伊藤洋华堂采用"薄利多销"策略,100元可购5盒牛肉,但客流量低迷[22][26] 商业模式挑战 - 日清策略导致原价商品滞销,消费者形成低价依赖心理[39] - 北方市场适应性存疑,钱大妈2022年退出北京,加盟商称毛利过低[39] - 抢购乱象降低消费体验,社交媒体负面评价增加,部分年轻人选择退出[40][42] 商品与价格案例 - 七鲜提供49元6盒蓝莓、50元大连樱桃等爆款商品,但迅速售罄[10] - 永辉超市熟食区提供6折猪耳朵、羊头肉等商品,品类丰富[27][29] - 伊藤洋华堂肉类区推出136元4盒排骨套餐,附加赠送优惠[22][24]
晚8点的打折超市,年轻人抢不过大爷大妈
后浪研究所· 2025-05-21 17:09
超市晚间清仓现象 - 七鲜、盒马、沃尔玛、物美、永辉等超市在晚8点启动日清促销,折扣商品引发抢购潮,现场混乱程度远超其他超市[3][5][6] - 七鲜日清活动中,蓝莓(49元6盒)、大连美早樱桃(50元出头)等热门商品被迅速抢空,蔬菜水果普遍半价销售[7][10] - 伊藤洋华堂晚8点促销便当和肉类,但客流量显著低于七鲜,100元可购5盒牛肉或4盒猪肉[17][18] - 永辉超市熟食区晚8点推出6-8折商品,品类涵盖猪耳朵、小龙虾等,年轻人占比达70%[21][22][23] 消费者行为分析 - 大爷大妈组成抢购团,采用分工策略(如一人拦截、一人装车)垄断热门商品,部分被质疑从事代购[12][14][25] - 年轻人受社交媒体挑战视频(如"100元晚8点购物挑战")吸引参与,但实际抢购成功率低,部分商品性价比存疑[6][7][26] - 打工人将晚间促销作为主要采购渠道,每周2次集中购买三天食材,失业群体则视其为省钱方案[26][28][29] 行业运营模式演变 - 钱大妈2012年首创"定时打折"模式,每晚7点起阶梯降价,盒马2017年推出"日日鲜"系列并扩展至3R产品[29] - 当前超市日清策略面临两难:低价促销虽提升客流但削弱原价商品销售,北京市场因高损耗导致钱大妈撤店[31] - 永辉学习胖东来自改门店模式,通过6-8折清仓处理滞销商品,但需避开周末以获取更大折扣空间[21][22] 市场反馈与挑战 - 消费者投诉七鲜体验恶化,包括时间成本过高、商品质量(如蓝莓长毛)及过期问题[32][34][35] - 部分年轻人因实际支出反超原价(如酸奶过期浪费)退出抢购,转向传统菜市场[35] - 超市日清模式依赖低价黏性,价格调整易导致客户流失,形成持续降价依赖[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