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浪研究所

搜索文档
上班前先发个疯,都市白领现在流行「早八蹦迪」
后浪研究所· 2025-06-23 16:31
行业趋势 - 全球范围内兴起"Coffee Raves"文化,以咖啡馆为场地结合电子乐和清醒社交的新型娱乐方式正在颠覆传统夜店模式[1][9][12] - 该潮流始于阿姆斯特丹、伦敦、纽约等欧美城市,已扩散至迪拜、孟买、德里、布里斯班等20+城市[12] - 迪拜"No Filter"成为首个专业组织Coffee Raves的机构,与COSTA咖啡合作月度活动,单场活动带动咖啡馆营收增长30%+[13][16] 商业模式 - 活动选址突破传统咖啡馆,延伸至面包店、天台、公园等非酒精场所,成本较夜店降低60-80%(夜店人均消费100-1000元 vs 咖啡锐舞20-50元)[9][31] - 饮品结构以咖啡/茶饮为主,搭配功能性饮料,毛利率维持在65-75%区间[11] - 音乐类型延续电子乐但节奏更舒缓,House/Trance/Chillout占比达82%[11] 用户画像 - Z世代为核心客群,63%参与者倾向清醒社交,18-26岁群体该比例达71%[28] - 30+人群占比超预期达25%,主要因规避熬夜需求[25] - 用户动机集中于"沉浸感"(42%)、"压力释放"(35%)及"健康社交"(23%)[21] 市场影响 - 英国酒吧10年关闭7000家,2024年单月倒闭34家;日本六本木夜店区转型多元化业态[36][38] - 北京3家经营10年+的Club(Dada Bar/fRUITY SPACE/ByeByeDisco)近期集中关闭[39] - 深圳MOMOKAWA、phase coffee及成都原咖啡通过Coffee Raves实现客流量环比增长150%+[42] 文化演变 - 蹦迪文化历经三代演变:80年代迪厅(Disco)、千禧年夜店(Hip-hop)、当前Coffee Raves(电子乐+健康)[6][8][9] - 社交媒体推动裂变,TikTok相关话题播放量破3亿次,小红书讨论量月增280%[21][45] - 形成"croissant techno"等跨界IP,法国Le Pain Quotidien面包店借活动提升品牌年轻化指数40%[23]
中产家长,悄悄卷起了小众赛道
后浪研究所· 2025-06-23 14:03
中产家长教育理念转变 - 中产家长从传统书本教育转向注重实证思维培养 通过夜探昆虫等户外活动让孩子近距离观察自然现象 实现从"看虫"到"懂虫"的认知升级 [2] - AI时代推动教育理念变革 家长更重视调动多感官实践 科学素养培养成为核心诉求 包括数学思维 科学思维 空间思维等跨学科能力 [4] - STEM教育理念渗透率提升 93%受访家长认为需学习相关课程 因其能培养科创思维与跨学科问题解决能力 增强未来就业竞争力 [6] STEM教育市场发展 - 3M公司通过全球发明大会中国区赛事 "科学总动员"科普活动等持续投入STEM公益 覆盖6-12岁青少年群体 并建立外来务工子女STEM教育基地 [8] - 高端STEM课程收费达2万元/年 配备激光雕刻机 3D打印机等专业设备 强调拆解组装实践 培养工程能力与科学思维 [10] - 科技特长生培训市场增速显著 预计未来三年份额达20% 编程 机器人等品类受政策推动 成为升学新路径 [18] 低成本科学启蒙模式 - 生活化科学实验兴起 扑克牌 纸杯等日常物品被创新使用 通过数字密码 记忆挑战等游戏培养逻辑思维 观察力 [12] - 优质科普内容受追捧 如播放量3.12亿的《原来是这样?!》用通俗语言解析科学现象 降低启蒙门槛 [12] - 自然观察成为重要启蒙方式 通过种植 饲养等活动培养探究精神 参考费曼科学思维训练方法 [14] 教育效果与长期规划 - STEM课程显著提升实证思维 学员能独立完成螺旋桨跑车等原型制作 并增强英语表达等综合能力 [15] - 科技特长生需长线布局 家长瞄准科学思维训练营 通过白名单竞赛构建升学"技术壁垒" [18]
比降价更拿捏年轻人的,是星巴克的「隐性价值感」
后浪研究所· 2025-06-18 21:08
星巴克价格策略与市场反应 - 公司于6月17日起对星冰乐、冰摇茶、茶拿铁三大品类全线降价,最低价格降至23元,大杯平均降价5元 [1] - 降价措施在年轻消费者中引发显著反响,门店客流增加,尤其下午时段非咖啡类饮品消费占比提升 [2][3] 隐性价值与情绪营销 - 公司通过联名活动(如"疯狂动物城"系列)精准捕捉年轻消费者情怀,三款联名冰摇茶成为社交打卡热点 [5] - 取餐口令(如"得偿所愿""精彩人生")与消费者情绪形成强关联,增强品牌情感黏性 [10][12] - 联名活动延伸至音乐IP(五月天),推出限定星冰乐及周边(透卡、歌词杯身),深化情感联结 [13][15][16] 产品定制化与创新 - 公司推出"真味无糖"体系及客制化选项(风味组合、糖浆泵数调整),满足消费者健康需求与探索乐趣 [7][8] - 消费者自发创造隐藏菜单(如"卜卜星冰乐"),社交媒体传播进一步扩大品牌参与感 [13] 第三空间体验升级 - 门店通过千店千面设计(北京坊旗舰店四合院布局、苏州非遗概念店苏绣装饰)强化地域文化特色 [21][23] - 空间功能多元化(办公、社交、创作),白噪音环境与包容性氛围成为数字游民及学生群体的生产力场景 [12][21][25] 社交货币与品牌认同 - 联名活动(五月天、Snoopy)激活Z世代童年记忆,形成身份认同的社交货币 [20] - 消费者将品牌视为"精神镇定剂",在陌生城市中提供确定性,降价后情感价值更显性化 [25][28][30] 非咖啡品类增长 - 冰摇茶等非咖类饮品因降价及多巴胺配色吸引年轻情侣,成为下午茶时段消费主力 [5][25] - 消费者通过社交媒体分享减脂配方(如红茶咖啡拿铁鸳鸯换巴旦木奶),推动健康饮品趋势 [8]
我的女儿,初二,不去上学了
后浪研究所· 2025-06-16 16:27
教育压力与心理健康 - 初一下学期学习压力陡增导致小恩出现中度强迫和中度抑郁症状[3] - 作业量过大导致小恩经常熬夜至12点后完成作业[13] - 社交问题加剧心理压力 与好友冲突后形成恶性循环[13] 家庭教育选择 - 单亲母亲卡梅拉最终决定支持初二女儿停学[2] - 停学决定源于长期无效干预 包括心理咨询和医疗检查[17][19] - 传统教育价值观受到挑战 "不上学就完了"的烙印需要破除[36] 替代教育实践 - 停学后带女儿赴清迈生活一个月 参与各类兴趣班[7][25] - 目前探索在家自学 艺术院校附中或出国三条路径[32] - 正在联络画室和英语机构 为不同路径做准备[33] 社会支持系统 - 求助视频获得数百万播放和数十万留言[9] - 主动参与青少年社区活动帮助建立社交圈[34][36] - 获得同类家庭经验分享但同时也面临舆论压力[10][30] 亲子关系变化 - 从工作优先转为全天陪伴 关系更加亲密[26] - 采用散步疗法缓解抑郁症状 每日坚持户外活动[23][25] - 共同面对社会质疑 逐步建立新生活信心[37]
当了两年全职爸爸后:我怎么成怨妇了
后浪研究所· 2025-06-14 10:26
全职爸爸的现状与挑战 - 90后全职爸爸王珉因全职带娃导致抑郁 出现失眠 暴瘦30斤 情绪失控等症状[2] - 全职带娃导致时间完全被孩子占据 包括洗奶瓶 换尿不湿 哄睡等重复性工作 身体出现腱鞘炎等健康问题[2][8] - 从月入2万的公司中层变为无固定收入者 社交断裂 价值感缺失 形象从潮流青年变为不修边幅的奶爸[15] 育儿分工与家庭矛盾 - 夫妻因育儿理念差异频繁争吵 妻子认为带娃轻松 丈夫则因独自承担育儿压力产生怨恨[16] - 孩子肺炎住院期间因妻子加班未能陪伴成为离婚导火索 双方缺乏情绪价值供给[18] - 离婚后双方反思 男方认识到女性在育儿细节(如服装搭配 饮食营养)上的优势 女方开始认可分工价值[21][24] 社会认知与性别差异 - 猎聘2022年调研显示37.76%男性愿意成为全职爸爸 但实际面临与女性相似的"母职惩罚"[3] - 男性传统育儿认知存在信息差 认为孩子会自然成长 实际需要学习专业育儿知识(如辅食添加 疾病护理)[6] - 社交媒体上全职爸爸获得宝妈群体共鸣 但多数全职妈妈面临更严峻的经济依赖与情感孤立问题[26] 经济与职业影响 - 离职前年薪20多万 全职带娃后收入锐减至月均三四千 主要靠炒股和自媒体维持[15] - 职业中断导致技能贬值 原管理岗位的社会认同感被育儿琐事取代[15] - 育儿视频创作成为新收入来源 但变现能力有限[26] 育儿体验反思 - 对比职场工作 带娃缺乏明确反馈机制 需24小时待命 被比喻为"娃是老板"[12] - 体力消耗显著 18-19斤的幼儿需长期怀抱 导致肌肉劳损[8][12] - 最终结论认为带娃难度远超职场工作 明确拒绝二胎计划[13][27]
高考结束了,但高考对我的影响才刚刚开始
后浪研究所· 2025-06-13 17:07
高考记忆与情感共鸣 - 高考作为全民大考引发多样化记忆碎片 包括备考压力 考场意外 家庭互动等情感元素 [1] - 疫情特殊背景下2022届考生经历封校隔离 单人考场等独特考试体验 [3][4] - 考试细节成为长期记忆锚点 如2017届考生因未扶摔倒老人产生的持续愧疚感 [6][7] 考试策略与心理调节 - 考生普遍采用心理暗示策略 包括祈福文具(孔庙笔)[29] 饮食调节(巧克力)[27] 服饰迷信(耐克对勾)[23] - 考前集体活动形成仪式感 如必胜客"逢考必胜"传统在2017-2024届考生中持续产生影响 [14][33][40] - 户外放空成为有效减压方式 2022届考生通过公园观察获得心理平静 [31] 品牌营销与高考经济 - 必胜客连续十年开展"逢考必胜"营销活动 形成品牌记忆点 2015年校长订购 2017年校园活动 2023年孔庙祈福主题店 [47] - 2023年跨界合作拓展至QQ音乐必胜歌单 构建"美食+音乐"的立体助考场景 [47] - 品牌通过校园渗透(食堂标语) 城市主题店(北上深) 形成多层次曝光网络 [47][48] 教育消费趋势 - "逢考经济"催生特定消费场景 包括考前餐饮(必胜客) 祈福文具(孔庙笔) 功能食品(巧克力)等细分市场 [14][27][29] - 考试周边产品呈现情感化设计趋势 如"紫锭必胜"披萨(2023) "老将笔"(2023)等具象化产品概念 [30][40] - 代际消费差异显现 00后考生更倾向通过社交媒体分享备考消费体验 [1][9]
嘲LABUBU像猴,为什么还抢破头?| 年轻人消费野路子大赏
后浪研究所· 2025-06-06 14:56
消费趋势分析 - 当代年轻人消费呈现两极分化趋势 对潮玩等产品的态度截然不同 形成泾渭分明的两派 [1] - 消费行为已超越传统实用性标准 情绪价值 社交玩梗 玄学等非传统因素成为重要决策指标 [3] - 10133名参与者共创的消费清单显示 年轻人通过消费选择进行身份认同和价值观站队 [3] 产品评价维度 - 研究提炼出8个全新产品评价维度 每个维度代表特定生活方式和消费心态 [3] - 基于用户推荐数据 各维度下甄选出HOT5产品 展示消费决策多样性 [5] 功能性消费特征 - 年轻消费者追求极致性价比 在3000多条UGC中频繁出现"还要什么自行车"等表述 [9] - 品牌竞争加剧 在功能 配方 设计 分量等维度展开全方位内卷 [9] - 精选5款"物美价廉天花板"产品 证明低价产品也能提供超预期体验 [9] 情绪价值消费 - 香薰蜡烛 限量盲盒 趣味手机壳等产品因提供情绪价值而热销 [11] - 品牌转型为"情绪供应商" 通过"戳心巴" "仪式感"等营销话术强化情感连接 [12] - 5款情绪价值爆款产品脱颖而出 反映年轻人独特的生存智慧 [12] 玄学经济崛起 - 带有好运 暴富 招桃花等标签的产品形成独立消费梯队 [13] - 品牌通过命名和营销强化玄学属性 日用品 玩偶 服装等品类均可玄学化 [14] - 精选玄学代表产品 兼具实用功能与精神慰藉属性 [14] 争议性品牌现象 - 部分品牌主动拥抱争议 通过社群运营强化用户归属感 [22] - 互联网算法导致信息茧房 使消费者对品牌态度呈现极端分化 [21] - 精选5款最具争议产品 证明爱恨交织的消费心理可推动品牌出圈 [22] 圈层化消费 - 小众设计单品成为圈层身份标识 通过"If you know you know"机制建立社交连接 [23] - 3000多条用户评论筛选出5款代表性单品 具备强烈的圈层识别属性 [25] - 年轻人通过小众消费拒绝泛化 宣告独特的精神国籍 [25]
当代禁欲青年,敞开欲望的100个时刻
后浪研究所· 2025-06-05 14:50
社交媒体消费趋势 - 年轻人消费行为转向追求真实推荐和精准选择 通过大规模用户协作生成「互助手册」收集3481条评价和1482款产品推荐 最终筛选出100件经典好物 [6][20][21] - 消费偏好呈现多元化特征 包括二手/海淘/代购渠道兴起 明星效应减弱 小而美产品受青睐 同时存在高端与平价需求的显著分化 [20] - 品类需求发生结构性变化 高跟鞋需求萎缩 乳贴等实用单品热度上升 大码女装供给不足问题凸显 男性美妆消费专业化程度提升 [20] 产品筛选方法论 - 建立五维评估体系:推荐强度(31%)、价值感知(23%)、使用感受(28%)、讨论热度(15%)、文本信度(3%) 从1400+款产品中完成最终筛选 [20] - 采用AI分析结合人工编辑投票的双重验证机制 重点剔除营销话术 保留具有长期价值的产品 [6][20] 内容运营策略 - 通过UGC内容生产模式激发用户参与 2周内吸引超10000人协作 形成可持续的内容生态 [6][21] - 设计互动激励机制 以京东购物卡奖励优质用户生成内容 提升社区活跃度 [22] 行业洞察 - 消费者决策因素发生迁移 从品牌导向转为真实体验导向 对过度营销产品保持警惕 [20][21] - 30岁以上人群重新定义消费价值观 在「卷」与「躺」之间寻求平衡 催生新的穿搭理念 [5] - 平价产品市场存在显著机会 60元以下徒步鞋等品类通过性价比获得消费者认可 [4]
6月的大学生们,都在忙着参加毕业季「发疯」奥斯卡
后浪研究所· 2025-06-03 18:34
大学生毕业行为趋势 - 毕业生流行拍摄抽象毕业照取代传统仪式照 通过九宫格创意引发社交互动 如模仿影视海报、教学楼爆破特效等行为艺术[2][4][6] - 校园出现"返祖行为"现象 学生通过宿舍时装秀、AI导师感谢词等夸张形式释放积压情绪[9][12] - 毕业礼物呈现多媒体化趋势 包括黑历史vlog制作、土味导师颁奖易拉宝等创新形式[13][16][18] 毕业消费场景特征 - 散伙饭呈现平价化倾向 蜜雪冰城、瑞幸等学生高频消费品牌成为聚餐标配[24] - 海底捞学生69折优惠被列为毕业前必打卡项目[26] - 白酒消费出现年轻化改造 毕业生将高度酒调制成鸡尾酒 形成新型社交饮酒文化[28][30] 乳制品行业机会 - 乳糖不耐受人群达1.9亿 其中65.7%因消化问题回避乳制品消费[35] - 舒化奶采用LHT水解技术实现0乳糖标准 主打毕业季情绪调节场景 覆盖职场过渡期等人生关键节点[35][37] - 产品定位从功能型转向情感陪伴型 强调分解焦虑情绪的品牌价值主张[37][38]
只办婚礼不领证,年轻人开始一种很新的「婚姻」
后浪研究所· 2025-05-29 14:16
婚姻观念变化 - 年轻群体中涌现只办婚礼不领证的现象 部分人认为婚姻证明无法提供安全感反而可能带来法律风险[5][16] - 传统婚姻角色期待引发抵触 女性担忧领证后需承担更多家务及生育压力[5][14] - 经济独立女性更倾向保持法律关系分离 避免财产混同及债务牵连[25][27] 代际冲突 - 父母辈通过物质支持施压子女完成传统婚仪 如承担婚礼费用或提供房产[8][9] - 年轻一代采用"缓兵之计"应对 先办婚礼拖延领证 部分案例中甚至虚构已领证状态[9][21] - 催生问题成为主要矛盾点 父母难以接受子女不生育的选择[21][23] 经济因素影响 - 收入差距改变关系平衡 高收入方更倾向推迟法律绑定[14][22] - 房产署名及债务风险成为重要考量 部分案例因征信问题采取特殊协议[1][25] - 医疗保障等隐性成本被纳入评估 条件较差方家庭负担降低领证意愿[17][21] 性别权力重构 - 姓氏归属成为谈判筹码 经济弱势方需让步传统命名权[23] - 家务分工暴露观念差异 成长背景导致对家庭角色认知冲突[14] - 女性主导关系决策趋势明显 从求婚到领证节奏均由收入较高方把控[9][22] 社会接受度 - 公开婚礼与法律状态脱节 参与者多数不知情或默认后续补证[12] - 社交媒体形成讨论社群 相关话题获数千互动反映群体规模[8] - 非传统仪式受青睐 动画IP主题及非婚纱着装体现去形式化倾向[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