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国际(00981)
搜索文档
13只科创板股获融资净买入额超2000万元
证券时报网· 2025-10-21 10:07
科创板两融余额总体情况 - 10月20日科创板两融余额合计2469.04亿元,较上一交易日减少11.4亿元 [1] - 融资余额合计2460.45亿元,较上一交易日减少11.48亿元 [1] - 融券余额合计8.59亿元,较上一交易日增加0.08亿元 [1] 个股融资净买入情况 - 10月20日有215只科创板个股获得融资净买入 [1] - 融资净买入金额在2000万元以上的个股有13只 [1] - 寒武纪融资净买入额居首,净买入3.68亿元 [1] - 融资净买入金额居前的个股包括澜起科技、拓荆科技、国盾量子、南网科技、中芯国际、萤石网络等 [1]
科创50增强ETF(588460)开盘涨0.25%,重仓股海光信息涨0.20%,中芯国际涨0.95%
新浪财经· 2025-10-21 09:44
科创50增强ETF(588460)市场表现 - 10月21日开盘报1.618元,上涨0.25% [1] - 自2022年12月1日成立以来,累计回报率达61.44% [1] - 近一个月回报率为1.06% [1] 科创50增强ETF(588460)重仓股表现 - 中微公司开盘表现最佳,上涨1.24% [1] - 恒玄科技开盘上涨1.11% [1] - 中芯国际开盘上涨0.95% [1] - 澜起科技开盘上涨0.85% [1] - 华海清科开盘上涨0.79% [1] - 九号公司开盘上涨0.75% [1] - 金山办公开盘上涨0.42% [1] - 海光信息开盘上涨0.20% [1] - 思特威开盘微涨0.02% [1] - 寒武纪开盘无涨跌,涨幅为0.00% [1] 基金基本信息 - 业绩比较基准为上证科创板50成份指数收益率 [1] - 基金管理人为鹏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1] - 基金经理为苏俊杰 [1]
科创芯片ETF(588200)开盘涨0.52%,重仓股中芯国际涨0.95%,海光信息涨0.20%
新浪财经· 2025-10-21 09:44
科创芯片ETF(588200)市场表现 - 10月21日开盘报2.325元,上涨0.52% [1] - 自2022年9月30日成立以来累计回报率达131.73% [1] - 近一个月回报率为2.51% [1] - 业绩比较基准为上证科创板芯片指数收益率 [1] 科创芯片ETF(588200)重仓股表现 - 中微公司开盘上涨1.24% [1] - 恒玄科技开盘上涨1.11% [1] - 中芯国际开盘上涨0.95% [1] - 澜起科技开盘上涨0.85% [1] - 沪硅产业开盘上涨0.82% [1] - 华海清科开盘上涨0.79% [1] - 海光信息开盘上涨0.20% [1] - 芯原股份开盘上涨0.39% [1] - 思特威开盘上涨0.02% [1] - 寒武纪开盘无涨跌 [1] 基金管理信息 - 基金管理人为嘉实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1] - 基金经理为田光远 [1]
智通港股通持股解析|10月21日





智通财经· 2025-10-21 08:36
港股通持股比例排行 - 中国电信、中远海能、绿色动力环保位居港股通持股比例前三位,持股比例分别为70.93%、69.85%、69.62% [1] - 持股比例排行前20名公司中,中国神华持股比例为67.66%,凯盛新能持股比例为67.41% [1] - 大众公用持股比例为65.40%,新天绿色能源持股比例为65.31%,天津创业环保股份持股比例为64.86% [1] 港股通近期增持情况 - 在最近5个交易日内,小米集团-W、映恩生物-B、美团-W持股额增幅最大,分别增加22.13亿元、19.01亿元、14.30亿元 [1] - 泡泡玛特持股额增加13.86亿元,中国移动持股额增加13.83亿元,招商银行持股额增加13.75亿元 [1] - 中国平安持股额增加9.89亿元,工商银行持股额增加9.52亿元,中国海洋石油持股额增加9.45亿元,腾讯控股持股额增加8.95亿元 [1] 港股通近期减持情况 - 在最近5个交易日内,盈富基金、中芯国际、恒生中国企业持股额减幅最大,分别减少59.16亿元、18.59亿元、17.45亿元 [1] - 信达生物持股额减少11.24亿元,老铺黄金持股额减少7.48亿元,江西铜业股份持股额减少7.08亿元 [1] - 石药集团持股额减少4.50亿元,中兴通讯持股额减少4.29亿元,中国宏桥持股额减少3.55亿元,长城汽车持股额减少3.20亿元 [1]
智通港股通资金流向统计(T+2)|10月21日
智通财经网· 2025-10-21 07:32
南向资金净流入概况 - 盈富基金以12.84亿港元净流入位列市场第一 [1] - 小米集团-W和阿里巴巴-W分别以10.61亿港元和7.54亿港元净流入位列第二和第三 [1] - GX恒生科技以81.55%的净流入比位列市场第一 [1] 前十大资金净流入个股 - 盈富基金净流入12.84亿港元,净流入比为9.39%,收盘价报26.540港元,微跌0.08% [2] - 小米集团-W净流入10.61亿港元,净流入比为8.90%,收盘价报47.700港元,下跌3.60% [2] - 阿里巴巴-W净流入7.54亿港元,净流入比为6.40%,收盘价报161.200港元,微跌0.25% [2] - 映恩生物-B净流入7.40亿港元,净流入比高达47.07%,收盘价报320.000港元,上涨1.91% [2] - 中国移动净流入6.28亿港元,净流入比为44.49%,收盘价报85.700港元,上涨0.94% [2] - 康方生物净流入5.84亿港元,净流入比为31.24%,收盘价报127.800港元,上涨4.75% [2] - 美团-W净流入4.95亿港元,净流入比为15.18%,收盘价报98.750港元,下跌1.15% [2] - 中国平安净流入4.69亿港元,净流入比为17.34%,收盘价报55.500港元,上涨1.37% [2] - 泡泡玛特净流入4.69亿港元,净流入比为6.87%,收盘价报288.200港元,上涨5.57% [2] - 三生制药净流入4.08亿港元,净流入比为26.70%,收盘价报29.160港元,上涨5.81% [2] 前十大资金净流出个股 - 紫金矿业净流出3.90亿港元,净流出比为-15.10%,收盘价报33.020港元,下跌1.43% [2] - 快手-W净流出3.42亿港元,净流出比为-15.96%,收盘价报76.000港元,微跌0.65% [2] - 中芯国际净流出2.99亿港元,净流出比为-4.50%,收盘价报73.900港元,下跌2.76% [2] - 巨子生物净流出2.41亿港元,净流出比为-7.27%,收盘价报41.820港元,大幅下跌15.31% [2] - 汇丰控股净流出2.12亿港元,净流出比为-10.33%,收盘价报102.900港元,微跌0.58% [2] - 老铺黄金净流出2.11亿港元,净流出比为-7.24%,收盘价报803.500港元,上涨6.21% [2] - 比亚迪电子净流出1.97亿港元,净流出比为-10.53%,收盘价报41.080港元,上涨5.01% [2] - 江西铜业股份净流出1.81亿港元,净流出比为-16.72%,收盘价报32.880港元,下跌3.63% [2]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净流出1.63亿港元,净流出比为-20.62%,收盘价报4.090港元,上涨0.74% [2] - 长城汽车净流出1.56亿港元,净流出比为-31.81%,收盘价报15.430港元,下跌1.91% [2] 前十大净流入比个股 - GX恒生科技净流入比最高,达81.55%,净流入3714.39万港元,收盘价报7.405港元,下跌1.00% [2] - 中国外运净流入比为73.16%,净流入3476.93万港元,收盘价报5.220港元,微涨0.38% [2] - 远东宏信净流入比为62.84%,净流入3086.45万港元,收盘价报7.220港元,上涨1.40% [2] - 中国通号净流入比为56.99%,净流入853.64万港元,收盘价报3.550港元,下跌1.11% [3] - 光大环境净流入比为55.17%,净流入7936.30万港元,收盘价报4.960港元,上涨2.27% [3] - 中国联塑净流入比为54.01%,净流入1474.27万港元,收盘价报4.620港元,微涨0.65% [3] - 港华智慧能源净流入比为52.13%,净流入266.81万港元,收盘价报3.830港元,持平 [3] - 统一企业中国净流入比为51.47%,净流入4123.21万港元,收盘价报8.610港元,微涨0.82% [3] - 建发国际集团净流入比为48.96%,净流入3275.33万港元,收盘价报17.490港元,微涨0.52% [3] - 易鑫集团净流入比为48.15%,净流入895.22万港元,收盘价报2.600港元,微跌0.76% [3] 前十大净流出比个股 - 固生堂净流出比最高,为-49.31%,净流出2315.05万港元,收盘价报29.900港元,几乎持平 [3] - 伟仕佳杰净流出比为-45.22%,净流出2839.85万港元,收盘价报9.390港元,下跌1.47% [3] - 绿色动力环保净流出比为-44.61%,净流出90.35万港元,收盘价报5.210港元,下跌2.07% [3] - 九方智投控股净流出比为-40.76%,净流出8554.15万港元,收盘价报65.400港元,下跌1.51% [3] - 大唐发电净流出比为-40.05%,净流出4688.97万港元,收盘价报2.450港元,上涨2.94% [3] - 华电国际电力股份净流出比为-38.45%,净流出2616.58万港元,收盘价报4.370港元,上涨1.16% [3] - 浙江沪杭甬净流出比为-34.21%,净流出2328.39万港元,收盘价报7.650港元,上涨3.10% [3] - 晶苑国际净流出比为-33.84%,净流出644.57万港元,收盘价报6.450港元,下跌1.23% [3] - 香港中旅净流出比为-33.83%,净流出2044.55万港元,收盘价报1.670港元,上涨2.45% [3] - 中国电力净流出比为-33.38%,净流出2020.64万港元,收盘价报3.390港元,上涨1.19% [3]
恒生科技大爆发,工商、石油紧随其后;内银行、内房地相对弱势





格隆汇· 2025-10-21 04:08
港股市场整体表现 - 恒生指数强势爆发,高开高走后全天高位盘整,收盘大涨2.42% [1] - 恒生科技指数涨幅居前,工商、内石油板块紧随其后 [1] - 公用事业、内银行、内房地板块表现相对弱势 [1] 恒生科技指数及成分股 - 恒生科技指数大幅高开后小幅回撤,盘中一度大涨3.9%,收盘上涨3% [3] - 网易股价大涨5.18%,阿里巴巴上涨4.86% [3] - 京东健康、中芯国际、百度集团、蔚来、腾讯控股等超过10只个股涨幅在3%上方 [3] 内石油板块及成分股 - 内石油板块高开高走,表现亮眼,收盘上涨2.54% [3] - 中国石油股价大涨5.05%,中国海油上涨2.31% [3] - 中国海油上涨1.8%,中国石化上涨1.49%,中石炼化上涨0.72% [3] 内房地及内银行板块 - 内房地与内银行板块相对弱势,探底回升后冲高回落,收盘分别上涨0.62%和1.04% [3] - 龙湖集团下跌1.63%,建发国际集团下跌1.61%,重庆农村商业银行下跌1.51% [3] - 越秀地产、贝壳、邮储银行等个股跌幅居前 [3]
半导体蚀刻液技术及市场发展情况
2025-10-20 22:49
行业与公司 * 涉及的行业为半导体行业,特别是湿电子化学品(如刻蚀液)子行业以及半导体制造、先进封装领域 [1] * 涉及的中国大陆公司包括湿电子化学品厂商江淮微、格林达、金瑞、湖北兴福、江华微、上海新阳、飞凯材料、安集科技、中巨星 [1][5][8][23][24] * 涉及的晶圆制造与封装公司包括中芯国际、华虹、台积电、长电科技、华天科技、福日电子、士兰微、长城存储 [14][15][17][19] 核心观点与论据 **湿法刻蚀技术优势与市场趋势** * 湿法刻蚀成本优势显著,成本仅为干法刻蚀的 1/5 至 1/10 [1][3] * 在 7 纳米及以下先进制程中,湿法刻蚀逐渐获得应用,可降低生产成本并提升产能效率 [1][2][3] * 28 纳米以下制程已开始逐步采用湿法刻蚀 [3] * 刻蚀液市场发展趋势包括优化配方添加剂、采用更精密的浓度管理器及金属保护剂等新技术,以延长使用寿命并适应新工艺要求 [18] **湿电子化学品的技术要求与行业门槛** * 半导体行业对湿电子化学品的稳定性和纯度有极高要求,杂质去除精度需达到百万分之一甚至十亿分之一 [1][6] * 需要针对不同应用场景调整配方以达到最佳腐蚀效果,增加了研发难度和技术门槛 [1][6] * 纯度是进入半导体行业的基础门槛,而功能实现则需要深入理解客户需求 [21] * 生产工艺中,金属离子杂质的控制和包装环节的无尘环境至关重要 [12] **市场竞争格局与国产替代进程** * 全球电子化学品市场由欧美传统企业主导,尤其在半导体前道高端领域 [1][9] * 中国大陆企业主要在面板或低端半导体材料领域竞争,凭借供应链和成本优势,并正逐步向高端领域渗透 [1][9] * 在显示面板领域,湿电子化学品国产替代率已经很高 [7] * 在集成电路领域,尤其是28纳米以下制程,湿电子化学品国产替代率相对较低,但因单价高、盈利能力强,是市场关注重点 [1][7] **中国晶圆厂布局与市场需求** * 中国大陆晶圆厂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川渝经济带和北京等经济发达区域 [4][14] * 12英寸晶圆,尤其是28纳米以下制程的需求增长迅速,其使用量和订单量相较于8英寸或6英寸晶圆呈倍数级增长 [10][15] * 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台积电和联电等在12英寸晶圆生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15] **先进封装的重要性与发展** * 先进封装能有效降低制造成本,提高良率和产品稳定性,在半导体行业中地位重要 [17] *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要求更高算力和更复杂功能集成,推动了2.5D/3D封装及系统级封装(SIP)等先进封装技术的发展 [19] * 长电科技、华天科技、福日电子是中国大陆在先进封装领域的重要参与者,其中长电科技尤为突出 [17][19] **供应商关系与验证周期** * 晶圆厂对混配类刻蚀液供应商粘性较强,因验证过程复杂且存在风险,不愿轻易更换 [28] * 晶圆厂替换供应商的动力包括国产化、安全性、第二货源(second source)及降成本(cost down) [33] * 新供应商验证周期较长,直接推新产品需约18个月,包括三次测试(小批量、中批量、大批量),代工型混合物供应商可缩短至约6个月 [33][34] * 一个稳定的供应链通常需要至少两个以上通过质量验收的备选供应商 [34] 其他重要内容 **特定应用场景与产品特性** * 在3D NAND和3D DRAM制造中,湿刻液主要用于外围线路制作及先进封装制程,如图形转移 [4][25][27] * 这些特殊制程中,每种刻蚀液产品用量不大,但由于种类多且定制化程度高,单价较高,定价权掌握在刻蚀液厂商手中 [4][25][26] * 湿刻液需求量主要取决于晶圆的mask层数和尺寸,例如3D NAND中每一层金属都需反复湿法刻蚀,层数可达一两百层,因此用量非常大 [32] **行业盈利状况与成本压力** * 半导体行业已进入"微利时代",对价格非常敏感,企业通过优化运输成本等方式节省开支 [22] * 前道晶圆制造的整体成本压力主要来自靶材和设备折旧,而非电子化学品 [31] * 新的前道晶圆厂因设备折旧费用高,使得整体成本增加,尤其在28纳米以上制程(如90纳米或70纳米)竞争激烈 [31] **政策支持与企业策略** * 国家政策大力扶持集成电路产业,包括财政税收优惠、技术支持及与高校合作设立创新实验室 [11] * 国内湿电子化学品厂商通过提供一站式采购、深耕上下游产业链、技术嫁接等方式建立优势 [1][5][8] * 研发投入对于企业在"微利时代"保持竞争力尤为重要 [22]
中国人寿近一个月首次上榜港股通成交活跃榜





证券时报网· 2025-10-20 22:41
港股通整体成交情况 - 10月20日港股通成交活跃股合计成交金额为369.37亿港元,占当日港股通总成交金额的33.62% [1] - 当日港股通成交活跃股净卖出金额为21.97亿港元 [1] 个股成交金额排名 - 阿里巴巴-W成交金额居首,达到96.98亿港元 [1] - 中芯国际成交金额排名第二,为53.97亿港元 [1] - 腾讯控股成交金额排名第三,为44.91亿港元 [1] 个股上榜频率与资金关注度 - 阿里巴巴-W、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小米集团-W近一个月均上榜15次,最为港股通资金关注 [1] - 中兴通讯近一个月上榜8次 [1] - 优必选近一个月上榜6次 [1] - 中国海洋石油和信达生物近一个月均上榜4次 [1] 特定个股表现 - 中国人寿为近一个月首次上榜,当日港股通成交额为10.41亿港元,成交净买入1.37亿港元,收盘上涨2.44% [1] - 优必选日涨跌幅最高,达9.77% [1] - 药捷安康-B日涨跌幅为-3.89%,康方生物日涨跌幅为-2.69%,信达生物日涨跌幅为-0.86% [1]
10月20日南向资金净卖出26.70亿港元





证券时报网· 2025-10-20 22:32
市场整体表现 - 恒生指数于10月20日上涨2.42%,报收25858.83点 [1] - 南向资金通过港股通渠道全天合计净卖出26.70亿港元 [1] - 港股通全天合计成交金额为1098.66亿港元 [1] 港股通交易明细 - 沪市港股通成交金额为668.15亿港元,成交净卖出22.86亿港元 [1] - 深市港股通成交金额为430.51亿港元,成交净卖出3.84亿港元 [1] 沪市港股通活跃个股 - 阿里巴巴-W成交金额居首,达57.87亿港元,但净卖出金额也最大,为12.05亿港元,股价上涨4.86% [1] - 中芯国际成交金额为32.31亿港元,净卖出5.14亿港元,股价上涨3.91% [1][2] - 腾讯控股成交金额为29.33亿港元,净卖出1.62亿港元,股价上涨3.21% [1][2] - 中国海洋石油净买入金额居首,达1.46亿港元,股价上涨2.31% [1][2] 深市港股通活跃个股 - 阿里巴巴-W成交金额居首,达39.11亿港元,净卖出5.49亿港元 [2] - 南方恒生科技净买入金额最多,为3.75亿港元,该股收盘上涨3.19% [2] - 腾讯控股在深市港股通录得净买入2.58亿港元 [2]
港股通10月20日成交活跃股名单
证券时报网· 2025-10-20 22:30
恒生指数及南向资金整体表现 - 10月20日恒生指数上涨2.42% [1] - 南向资金全天成交总额为1098.66亿港元,其中买入成交535.98亿港元,卖出成交562.68亿港元,合计净卖出26.70亿港元 [1] - 港股通(沪)成交金额668.15亿港元,净卖出22.86亿港元,港股通(深)成交金额430.51亿港元,净卖出3.84亿港元 [1] 个股成交活跃度排名 - 阿里巴巴-W成交金额最高,达96.98亿港元 [1][2] - 中芯国际成交金额为53.97亿港元,腾讯控股成交金额为44.91亿港元 [1][2] - 中国海洋石油合计成交额26.77亿港元,小米集团-W合计成交额33.65亿港元 [2] 南向资金净买入个股 - 南方恒生科技获净买入3.75亿港元,收盘股价上涨3.19% [1][3] - 中国海洋石油获净买入1.62亿港元,收盘股价上涨2.31% [1][3] - 中国人寿获净买入1.37亿港元,收盘股价上涨2.44% [1][3] - 腾讯控股获净买入9667.18万港元,收盘股价上涨3.21% [2][3] 南向资金净卖出个股 - 阿里巴巴-W遭净卖出17.54亿港元,收盘股价上涨4.86% [1][2][3] - 小米集团-W遭净卖出3.41亿港元,收盘股价上涨2.57% [1][2][3] - 中芯国际遭净卖出3.25亿港元,收盘股价上涨3.91% [1][3] - 其他净卖出个股包括优必选(净卖出1.51亿港元)和信达生物(净卖出2.26亿港元)等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