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天迈科技(300807)
icon
搜索文档
腾讯,投了刘晓丹
投资界· 2025-07-07 22:36
腾讯投资晨壹基金 - 腾讯通过旗下子公司广西腾讯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和深圳舟益管理咨询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向晨壹基金旗下的上海晨峦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分别认缴15039万元人民币和5013万元人民币 [6][7] - 上海晨峦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注册资金由4.61亿元增至11.61亿元 [7] - 晨壹基金由"并购女王"刘晓丹创立,首期基金募资68亿元,聚焦医疗与健康、消费与服务、科技与制造三大领域 [3][8] 晨壹基金概况 - 晨壹基金已公开投资事件超40起,涉及宠物医疗、生物医药、半导体、动力电池等领域,包括瑞辰宠物、士兰微、安势信息等项目 [8] - 2024年3月,原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兼CEO张勇加入晨壹基金担任管理合伙人,随后阿里巴巴集团战投原负责人胡晓也加入 [9] - 晨壹基金与迈瑞医疗合作成立医疗产业基金,与药明康德合作设立医疗并购基金,今年还斥资12亿元收购华橙网络 [8] 并购市场现状 - 2023年并购市场活跃,红杉中国以11亿欧元估值收购Marshall马歇尔多数股权,德弘资本买下大润发,启明创投4.52亿元入主天迈科技 [11] - 各地政府积极推动并购,上海新基金矩阵总规模将达500亿元以上,苏州战新强链并购基金总规模100亿元 [12] - 由于IPO降温,VC/PE机构加强非IPO退出努力,并购被视为重要退出通道 [12] 并购市场前景 - 动荡时期"现金为王",并购成为企业增强抗风险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 [13] - 虽然并购需求强烈,但交易数量尚未呈现井喷式增长,中国并购市场仍处于发展初期 [13] - 业内人士预测未来一两年内并购市场将迎来拐点,涌现大量并购交易 [13]
“并购破局:存量时代的投退博弈”闭门研讨会即将举办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4 18:09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并购趋势 - 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供给侧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企业纷纷采取并购策略以满足市场需求 [1] - 部分中国企业已具备并购基础和实力,有能力展开全球化布局,"创一代"向"企二代"或职业经理人过渡以及管理层激励重视程度提升推动了并购市场活跃发展 [1] - 自2023年起监管层多次明确鼓励并购重组,2024年出台多项支持政策包括新"国九条"、中央政治局会议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证监会发布《并购六条》等 [1] 政策与市场层面的并购动态 - 2024年5月证监会发布最新修订的《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沪深交易所同步修订配套规则,上海、深圳、广州等地出台并购相关政策支持地方政府投资基金落地 [1] - 国内并购市场持续升温,安踏全资收购德国狼爪、同程旅行收购万达酒管、腾讯音乐拟收购喜马拉雅等案例涌现 [2] - 并购基金或创投主导的案例频现,包括KKR收购大窑85%控股权、高瓴资本拟收购星巴克中国业务、红杉中国收购欧洲Marshall马歇尔多数股权等 [2] 地方国资与投资机构参与并购 - 地方国资加大并购重组力度,深圳成立40亿元并购基金,上海国资并购基金矩阵总规模超500亿元,浙江省筹备100亿元并购母基金 [2] - 自2023年8月证监会收紧IPO节奏后,企业和投资人转向并购市场,期望通过并购整合释放项目价值 [2] - 新兴产业热门赛道估值回调,资产价格日趋合理,部分优质资产处于价值低估状态,为并购整合创造有利时间窗口 [3] 并购市场背景与研讨会信息 - 股权投资基金进入退出及清算期,基金管理人和投资者压力增大,并购成为重要疏通路径 [3] - 21世纪经济报道拟召开"并购破局:存量时代的投退博弈"闭门研讨会,聚焦政策、产业、资本三方联动 [3] - 研讨会将涵盖并购市场分析与展望、一二级市场联动、成功案例详解等主题,并邀请多方机构参与圆桌座谈 [5]
全国首支AIC链主并购基金来了
母基金研究中心· 2025-06-30 17:29
全国首支AIC链主并购型股权投资基金设立 - 宁波中瀛兴象基金完成工商注册,规模10亿元,由中国银行宁波分行、中银金融资产投资、宁波华翔电子、宁波通商基金、象山工投集团五方联合设立,开创"AIC-政府-分行-国企-产业龙头"五方协同模式[1] - 该基金为全国首个以产业链主为核心的AIC股权投资基金,重点围绕汽车产业链资源整合,通过股权投资推动制造业高端化[1] - 区别于传统盲池基金模式,首次引入产业方作为核心,协同链主开展并购重组及科创项目直投,发挥AIC国家队耐心资本作用[1] CVC基金与"链主+基金"模式兴起 - 一级市场进入产投时代,CVC基金成为国资LP热门选择,多地出台政策支持政府引导基金、母基金加大对CVC出资[3] - "链主企业"作为产业链核心驱动者,带动"产业链+链主企业+产业基金"机制形成,通过基金撬动资本共同投资[4][5] - 启明创投设立并购基金以4.52亿元收购天迈科技26.1%股份(市值29.68亿元),成为"924新政"后首例纯投资机构收购上市公司案例[8][10][12] 并购基金市场爆发性增长 - 2024年国资并购基金密集成立,超10个地区发布支持政策,太保战新并购私募基金目标规模300亿元(首期100亿元)[6] - 主板超六成上市公司市值不足百亿,并购重组潜力巨大,2024年被视为并购基金爆发年[6] - 并购招商成为国资新打法,通过政策支持实现确定性招商[7] 私募基金参与上市公司并购案例激增 - 2024年9月证监会"924新政"明确支持私募基金以产业整合为目的收购上市公司,推动实践加速[12][20] - 典型案例包括:嘉道博文5.93亿元控股*ST长药[15]、合肥瑞丞15.75亿元收购鸿合科技25%股份(首单产业资本CVC收购案)[17]、IDG资本15.96亿元收购健元医药等历史案例[18] - 2025年《重组办法》引入私募基金"反向挂钩"安排,投资满48个月锁定期缩短50%,进一步刺激并购交易[20] 投资机构加速布局并购业务 - 2025年初多家GP新设"并购部",并购经理年薪达50-120万元,专业人才供不应求[23][24] - 机构通过控股上市公司实现双赢:协同优化资产+拓宽退出渠道,尤其针对退出压力大的项目[19][22] - 国务院会议提出发展并购市场,鼓励设立并购母基金,预计私募基金参与上市公司并购交易将持续增加[26][27]
新模式下的上市公司易主!“国资+产业”式并购兴起
搜狐财经· 2025-06-15 20:42
国资并购新模式 - 启明创投收购天迈科技采用"双GP+关联方管理人委托管理"的复杂交易结构,苏州国资背景的元禾辰坤作为第二GP参与,形成地方国资入主上市公司新范式 [1][4][5] - 地方国资从纾困式并购转向"朋友圈式"并购,产业方成为重要合作伙伴,体现对专业性和收益性的新权衡 [1][5][6] - 2024年9月证监会发布政策支持私募基金以产业整合为目的收购上市公司,推动一二级市场联动新模式 [5] 国资+产业案例 - 近期典型案例包括南宁国资+产业入主跃岭股份、上海国资+产业入主汇纳科技、山东/青岛国资+产业入主超达装备等 [2] - 汇纳科技案例中,产业方江泽星联合上海宝山国资委收购,其控股的金石三维是国内少数实现金属/非金属3D打印产业化的龙头企业 [6][12] - 江苏轮胎龙头通用股份控股权从广州国资变更为江苏苏豪控股,形成属地国资"截胡"现象 [9][10] 地方国资战略演变 - 青岛国资5年内通过收购诚志股份、融发核电等快速增加上市公司数量 [9] - 江苏国资2023年起发力并购,无锡锡山区国资入主洪汇新材、博汇股份,设定三年并购重组交易规模目标 [10] - 衢州国资豪掷数十亿元连续收购新湖中宝(更名衢州发展)、东峰集团,对标合肥产业资本招商模式 [12] 并购驱动因素 - IPO阶段性收紧背景下,地方国资通过收购提升证券化率,推动产业升级和财政转型 [9] - 并购式招商成为新趋势,如汇纳科技案例可能推动3D打印业务落地上海宝山区 [12] - 地方国资诉求从股权增值转向做产业、培养新质生产力,东峰集团案例显示国资直接操盘新能源转型 [12][14] 市场影响 - 私募基金入主上市公司可能弥合一二级市场鸿沟,改变估值体系 [7] - 地方国资间出现竞合关系,珠海港集团与山东国惠资本合作转让通裕重工6.04亿股股份 [9] - 新模式面临整合管理难度,但通过合作伙伴可降低杠杆并获取产业资源 [15][16]
奇瑞旗下CVC,买了一家上市公司!
证券时报· 2025-06-12 23:33
并购市场动态 - 鸿合科技被瑞丞基金以15.75亿元现金收购25%股份,取得控制权,这是"并购六条"政策后首单由CVC发起的上市公司收购事件 [1] - "并购六条"政策出台以来已有6单创投机构收购上市公司案例,并购市场逐渐升温 [1][3] - 2025年1月启明创投以4.52亿元收购天迈科技26.10%控制权,德弘资本以最高约131.38亿港元收购高鑫零售78.7%股份 [4] - 梅花创投创始合伙人吴世春通过青云投资买下梦洁股份10.65%股份并竞拍成为ST路通第一大股东 [4] - 知名天使投资人龚虹嘉通过破产重组入主*ST长药和*ST开元两家上市公司 [5] 交易双方分析 - 鸿合科技2024年营业收入35.25亿元同比下降10.29%,净利润2.22亿元同比下降31.20%,但现金流良好且负债率低 [2] - 公司正加速推进全球化布局和AI战略,有转型升级诉求 [2] - 瑞丞基金由奇瑞资本与管理团队共同设立,实际控制人为奇瑞控股和奇瑞汽车,管理9只产业基金和30多个投资项目 [2] - 奇瑞近年来在资本市场动作频繁,包括递表港交所、收购万德斯等,展现产业整合雄心 [3] 产业协同与整合 - 鸿合科技的交互显示技术有望应用于奇瑞新能源车智能座舱系统,双方国际化渠道可互补 [3] - 瑞丞基金董事长吴晓东有京东方、蔚来汽车等重大项目操盘经验,资源整合能力突出 [7] - 创投机构拥有300-800家被投企业资源,为并购整合提供项目储备和技术协同可能 [7] - 产业链整合已成趋势,通过并购可实现资本退出和产业资源重组 [8] 创投机构并购优势 - 产业资源整合能力:长期聚焦特定赛道形成上下游项目储备 [6] - 专业交易能力:政策研究、合规把控等经验保障并购规范性 [6] - 战略升级赋能:行业技术趋势洞察可帮助上市公司拓展第二曲线 [6] - 相比国资和产业资本,创投机构在整合管理能力和产业深度介入方面存在短板 [8] 行业趋势与挑战 - 一级市场存在"项目堰塞湖"现象,IPO退出困难推动并购成为多元化退出路径 [5] - 传统"投早投小"模式风险高企,创投机构转向成熟项目产业链整合 [5] - 并购后整合是最大挑战,需从"投资思维"转向"产业思维" [8] - 一二级市场联动可能成为未来重要趋势,单纯一级市场投资难度加大 [8]
2025年易凯资本中国健康产业白皮书_健康产业并购篇
搜狐财经· 2025-06-09 11:04
2024年中国健康产业并购市场核心观点 - 2024年中国健康产业并购市场显著反弹,交易规模达750亿元,同比增长82%,交易数量148笔,同比增长17% [1][10][11] - 上市公司成为并购主力,参与交易金额占比88%,数量占比72%,并购逻辑从财务投资转向产业链整合 [1][17][19] - 5亿元以上大型交易25笔,金额701亿元,同比增幅117%,由海尔收购上海莱士(125亿)等案例拉动 [1][13] 交易规模与结构 - 医疗健康领域并购交易在2021年达到高点后连续两年下降,2024年明显回升 [10] - 2024年5亿以上交易金额占比93%(701亿/750亿),显示市场向头部集中 [13] - 上市公司参与度持续提升,2024年交易金额占比较2023年增加8个百分点至88% [17][19] 核心驱动因素 - 政策红利释放:"并购六条"推动A股上市公司作为竞买方和标的方的交易数量同比分别增长58%和82% [2][39] - IPO退出路径收窄:2024年A股IPO终止/撤回企业403家,同比增长64%,并购成为首要退出选择 [2][40][41] - 估值窗口显现: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医疗服务板块P/E中位数分别下降9-40%/21-22%/5-10% [20][22][25][27] 关键并购主题 - 行业整合加速:迈瑞医疗66.52亿元收购惠泰医疗21.12%股权,形成"设备+耗材"协同 [3][44] - 创新出海模式:恒瑞医药GLP-1产品海外权益注入Hercules公司,潜在价值60亿美元 [3] - 消费医疗崛起:爱尔眼科全年超50起并购,爱美客收购韩国REGEN Biotech [3] 细分领域特征 - 生物医药:跨国并购活跃(BioNTech收购普米斯生物),AI驱动研发并购升温 [4] - 医疗器械:国产替代加速,心脉医疗收购欧洲Optimum Medical获取技术 [4] - 医疗服务:专科连锁扩张,字节跳动收购美中宜和构建线上线下生态 [5] 未来展望 - 并购市场从"量增"转向"质升",聚焦协同效应与价值创造 [6] - 灵活交易结构(股份置换、对赌条款)成为化解估值分歧的重要手段 [6] - 国资、跨国资本等多元力量将持续推动产业整合 [6][46]
创投月报 | 启明创投:斥4.52亿入主天迈科技 5月投资事件数同、环比激增
新浪证券· 2025-06-06 11:13
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动态 - 2025年5月境内新增登记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仅2家,环比骤降83.3%,同比减少60% [1] - 新增备案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合计339只,同比增长55.5%,环比下降18.7% [1] - 一级股权投资市场发生428起融资事件,同比减少13.6%,环比减少18.0%,披露总融资额约182.33亿元,与2024年5月持平,较2025年3月缩水21.5% [1] - 平均单笔融资额约4290.04万元,创近五个月最低点 [1] 启明创投投资活动 - 截至2023年5月,启明创投管理11只美元基金和7只人民币基金,管理资本总量达95亿美元(约690亿元人民币),累计投资科技与消费、医疗健康领域企业530余家,通过上市退出超70家,并购及其他方式退出超130家 [2] - 2025年1-5月,启明创投登记备案1只基金——苏州启辰,注册出资额4.60亿元,用于收购上市公司天迈科技26.1%股份(交易金额4.52亿元,对应市值17.32亿元) [2][3] - 2025年前五个月完成22笔投资,5月公开披露4起股权投资事件,同比和环比均激增300% [3] - 投资阶段偏好B轮项目,占比达75%,行业偏好医疗健康(占比50%)和人工智能(参投银河通用机器人) [5] 天迈科技收购案 - 天迈科技专注于智能公共交通领域,产品包括智能公交调度系统、远程监控系统等,因客流量下滑和地方财政缩紧导致业绩欠佳 [3] - 启明创投收购后计划将其打造为平台企业,整合其他被投项目,并利用资源优势为其节省成本、开拓新市场 [3] 浩博医药融资情况 - 浩博医药完成5000万美元B+轮融资,资金用于支持创新药AHB-137的临床开发及商业化生产 [7] - AHB-137为靶向递送小核酸药物,已被中国NMPA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具有乙肝"功能性治愈"潜力 [8] - 启明创投曾跟投其2024年A轮和B轮融资,总额达1100万美元 [8]
启明创投拟入主天迈科技 一级市场基金探索并购新路径
经济观察网· 2025-06-01 11:31
交易概述 - 天迈科技原实控人郭建国夫妇放弃表决权,启明创投旗下基金苏州启辰将收购公司26.10%股份成为控股股东,邝子平将成为实控人 [2] - 交易需深交所合规审核及中登公司过户手续,若完成将成为A股首例私募并购基金收购上市公司案例 [3][5] - 苏州启辰表示交易旨在响应9·24新政,提升公司竞争力并改善经营状况 [6] 交易细节 - 苏州启辰以4.52亿元收购1775.67万股(占比26.10%),原实控人持股从49.73%降至23.63%,表决权降至13.63% [5] - 协议设置业绩承诺条款:2025年营收不低于1亿元且扣非净利润不低于-3000万元,2026年不亏损,未达标需补偿差额 [7] - 天迈科技已连续5年亏损(2020-2024年扣非净利润累计亏损超2亿元),但营收均超1亿元未触发退市风险 [7] 收购方架构 - 苏州启辰为备案私募基金(SAUD77),由民营机构启明创投管理,GP为苏州启瀚和元禾辰坤,LP包括元禾鼎盛(43.48%)、上海启筝(30.22%)、昆山创控(21.74%) [8][9][11] - 元禾鼎盛和昆山创控具国资背景,元禾控股管理规模超1200亿元,投资114家上市公司 [10] - 双GP架构(苏州启瀚+元禾辰坤)增强交易透明度和合规性,国资参与体现谨慎态度 [10][12] 行业意义 - 交易体现9·24新政对私募基金收购上市公司的支持,可能成为监管风向标 [3][6] - 民营与国资合作模式创新,通过基金结构整合资源,推动一二级市场融合 [10][12] - 启明创投管理资产达95亿美元,投资超580家企业,其介入或提升公司治理水平 [12]
VC/PE周报 | 知名消费PE募资百亿美元,首单民营创投科创债落地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30 19:08
消费领域投资 - 路威凯腾(L Catterton)最新一轮全球募资实现约110亿美元资本承诺,其中旗舰并购基金募集超过67.5亿美元,将用于投资全球优质消费资产 [2] - 本轮募资包括旗舰并购基金十期、成长基金五期、欧洲基金五期以及面向日本和中国市场的本土化基金,同时首只信贷基金也完成首轮关账 [2] - 此次募资创下了旗舰并购基金、成长基金和欧洲基金三大平台各自策略历史上的最高募集规模,投资人类型涵盖主权财富基金、公共养老基金等 [2] - 路威凯腾旗下管理的股权资本总规模超过370亿美元 [2] AI专项基金 - 凯辉创新基金三期完成最终关账,基金管理规模达10亿美元,成为欧盟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AI专项基金 [3] - 该基金专注于推动人工智能在垂直领域的深度应用,覆盖数字医疗、金融科技、消费以及出行与能源四大关键产业 [3] - 投资布局覆盖中国及东南亚、欧洲与北美等主要区域,单笔投资金额从500万至8000万美元不等 [3] - 投资者包括赛诺菲、道达尔能源、法雷奥、法国巴黎银行保险等 [3] 旅游创新基金 - 携程集团设立10亿元旅游创新基金,专注于对创新项目进行长期投资,重塑目的地增长模式 [4] - 基金每年特设1000万元的旅游创新奖项,以表彰推动全球旅游业进步与可持续发展的创新项目与个人 [4] - 此前在2020年,携程曾联合百余旅游目的地、万家品牌共同投入10亿元复苏基金,促进旅游消费 [4] 民营创投科创债 - 深圳市东方富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获批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科技创新债券,是债券市场"科技板"启动后首单民营创投机构科技创新债券 [5] - 本次获批的科创债计划发行总规模15亿元,期限为15年,募集资金将专项用于创投基金出资及置换 [6] - 主要投向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新能源与新材料、半导体、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6] VC并购上市公司 - 启明创投旗下苏州启辰衡远股权投资合伙企业将合计收购天迈科技26.10%的股份,成为上市公司控股股东 [7] - 若交易完成,将成为"924新政"明确支持私募基金参与上市公司并购后,A股市场首个纯投资机构收购上市公司的典型案例 [7] - 苏州启辰于今年1月23日设立,出资额4.6亿元,其LP除启明创投相关方外,还包括苏州工业园区元禾鼎盛股权投资基金、昆山创业控股集团等 [7] 机器人领域融资 - Lumos Robotics鹿明机器人完成天使++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复星锐正、德马科技和吴中金控 [8] - 公司在半年内完成三轮近2亿元天使轮融资,主要产品包括机器人关节模组、视触觉模组等核心零部件和LUS、MOS两大系列人形机器人 [8] - 地瓜机器人完成1亿美元A轮融资,由高瓴创投、五源资本、线性资本等投资机构参投 [9] - 地瓜机器人构建了覆盖芯片、算法到软件的产品体系,今年6月将发售面向具身智能机器人的RDK S100机器人开发套件 [9]
启明创投系操盘控股天迈科技背后:控股权稳定性与提前锁价的合规性何解
新浪证券· 2025-05-30 18:17
核心观点 - 启明创投系通过私募基金主导天迈科技控股权变更,引发市场对控股权稳定性和"先投后募"策略合规性的关注 [1] - 交易主体由苏州启瀚变更为苏州启辰,穿透实控人均为启明创投创始人邝子平 [2] - 转让价格24.25-28.26元/股,相当于前一交易日收盘价30.31元/股的80%-90%,符合创业板规则 [2][3] 交易结构 - 收购26.10%股份(1775.67万股),交易对价区间24.25-28.26元/股 [2] - 募投资金于2025年4月3日到位,包括元禾辰坤2亿元、启明创投1.39亿元、昆山创控1亿元等 [4] - 并购基金苏州启辰成立于2025年1月23日,执行合伙人为苏州启瀚 [2] 合规争议 - "先投后募"策略提前锁价可能涉及主体变更后是否需要重新定价的问题 [7] - 私募基金作为"三类股东"存在股权结构稳定性风险,需关注多层嵌套穿透核查 [6] - 监管政策支持私募基金参与并购重组,对投资期限满48个月的基金实施锁定期"反向挂钩" [7] 公司基本面 - 2019年创业板上市,主营智能公交系统,覆盖全国400多个城市,省会城市覆盖率76% [8][9] - 2021-2024年连续四年亏损,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726.75万、-851.05万、-5007.37万、-5930.62万 [8] - 2025年一季度营收3146.35万元(+136.18%),净利润-89.76万元 [8] 战略协同 - 启明创投在自动驾驶领域投资文远知行(L4级),可能与天迈科技智能交通系统产生协同效应 [9] - 公司面临退市风险,近年营收缩水至1.6亿元左右,需外延式并购改善经营质量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