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文档
华友钴业:一体化优势逐步显现,Q3业绩超预期
中泰证券· 2024-10-24 11:44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报告给予公司"买入"评级,预期未来6~12个月内相对同期基准指数涨幅在15%以上 [10] 报告的核心观点 公司业绩表现 - 公司2024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54.88亿元,同比下降11%,实现归母净利润30.20亿元,同比增长0.2% [1] - 2024年第三季度单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54.38亿元,同比下降13.00%,环比增长2.32%;实现归母净利润13.50亿元,同比增长45.42%,环比增长17.53% [1] - 公司业绩逆势增长,主要系镍资源项目持续放量,产业一体化经营战略成效逐步显现 [1] 主要产品价格变动 - 2024年前三季度,主营产品价格普遍处于下行趋势,如LME镍价下降24.11%,电池级碳酸锂价格下降68.35% [6] - 2024年第三季度,LME镍价下降12.55%,电池级碳酸锂价格下降25.23% [6] 成本费用情况 - 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期间费用率为9.70%,同比上升2.10个百分点,主要系财务费用增长所致 [4] - 2024年第三季度,公司期间费用率为10.64%,同比上升2.73个百分点,环比上升1.01个百分点 [4] 现金流情况 - 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38.40亿元,同比增长45.3%,主要系销售回款效率提升 [4] - 2024年第三季度,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0.76亿元,同比增长56.34%,环比下降41.34% [4] 分部内容总结 公司投资评级 - 报告给予公司"买入"评级,预期未来6~12个月内相对同期基准指数涨幅在15%以上 [10] 公司业绩表现 - 公司2024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54.88亿元,同比下降11%,实现归母净利润30.20亿元,同比增长0.2% [1] - 2024年第三季度单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54.38亿元,同比下降13.00%,环比增长2.32%;实现归母净利润13.50亿元,同比增长45.42%,环比增长17.53% [1] - 公司业绩逆势增长,主要系镍资源项目持续放量,产业一体化经营战略成效逐步显现 [1] 主要产品价格变动 - 2024年前三季度,主营产品价格普遍处于下行趋势,如LME镍价下降24.11%,电池级碳酸锂价格下降68.35% [6] - 2024年第三季度,LME镍价下降12.55%,电池级碳酸锂价格下降25.23% [6] 成本费用情况 - 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期间费用率为9.70%,同比上升2.10个百分点,主要系财务费用增长所致 [4] - 2024年第三季度,公司期间费用率为10.64%,同比上升2.73个百分点,环比上升1.01个百分点 [4] 现金流情况 - 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38.40亿元,同比增长45.3%,主要系销售回款效率提升 [4] - 2024年第三季度,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0.76亿元,同比增长56.34%,环比下降41.34% [4]
LPR与存款利率下调对银行的影响可控
中泰证券· 2024-10-24 10:03
重点公司基本状况 评级: 增持(维持) 简称 股价 EPS PE 评级 (元) 2022A 2023A 2024E 2025E 2026E 2022A 2023A 2024E 2025E 2026E 江苏银行 8.94 1.60 1.69 1.69 1.87 2.00 5.49 5.20 5.20 4.70 4.40 买入 渝农商行 5.99 0.89 0.94 1.01 1.06 1.11 6.43 6.09 5.65 5.38 5.15 买入 沪农商行 7.99 1.14 1.26 1.32 1.38 1.44 7.10 6.42 5.04 4.82 4.62 增持 招商银行 39.66 5.26 5.63 5.75 5.81 5.87 7.32 6.84 5.80 5.74 5.68 增持 农业银行 4.85 0.69 0.72 0.75 0.74 0.75 7.13 6.83 6.56 6.65 6.56 增持 备注:估值对应最新收盘价 2024/10/23 分析师:戴志锋 执业证书编号:S0740517030004 Email:daizf@zts.com.cn 分析师:邓美君 执业证书编号:S074 ...
银行行业专题报告:测算|LPR与存款利率下调对银行的影响可控
中泰证券· 2024-10-24 10:00
重点公司基本状况 评级: 增持(维持) 简称 股价 EPS PE 评级 (元) 2022A 2023A 2024E 2025E 2026E 2022A 2023A 2024E 2025E 2026E 江苏银行 8.94 1.60 1.69 1.69 1.87 2.00 5.49 5.20 5.20 4.70 4.40 买入 渝农商行 5.99 0.89 0.94 1.01 1.06 1.11 6.43 6.09 5.65 5.38 5.15 买入 沪农商行 7.99 1.14 1.26 1.32 1.38 1.44 7.10 6.42 5.04 4.82 4.62 增持 招商银行 39.66 5.26 5.63 5.75 5.81 5.87 7.32 6.84 5.80 5.74 5.68 增持 农业银行 4.85 0.69 0.72 0.75 0.74 0.75 7.13 6.83 6.56 6.65 6.56 增持 备注:估值对应最新收盘价 2024/10/23 分析师:戴志锋 执业证书编号:S0740517030004 Email:daizf@zts.com.cn 分析师:邓美君 执业证书编号:S074 ...
扬杰科技:Q3营收创历史新高,行业复苏&汽车业务驱动
中泰证券· 2024-10-24 09:30
报告评级 - 报告维持"买入"评级 [1] 报告核心观点 - 公司三季度营收和净利润均创历史新高,行业复苏和汽车业务驱动营收增长 [1] - 公司持续推进降本增效,毛利率和净利率均有所提升 [1] - 公司高端新产品不断推出,碳化硅业务发展迅速,有望带动公司未来业绩增长 [1] - 预计公司2024-2026年营收和净利润将保持良好增长 [1] 公司投资评级 - 报告维持"买入"评级,预计公司2024-2026年净利润分别为930/1150/1451百万元,对应PE为29/24/19X,估值具备性价比 [1]
详解杭州银行2024三季报:息差企稳回升,资产质量保持优秀
中泰证券· 2024-10-24 09:30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投资评级为“增持(维持)” [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杭州银行2024年三季度息差企稳回升,带动净利息收入增速由负转正,但非息收入增速放缓拖累营收与净利润增速小幅下降,资产质量继续保持优秀水平 [5] 三季报综述 - 息差企稳回升,非息放缓拖累营收与净利润增速小幅下降 [5] - 净利息收入:Q3息差企稳并上行7bp,主要是负债端贡献,净利息收入环比正增7.2%,较二季度提升10.6个百分点 [8] - 资产负债增速及结构:贷款投放冲高回落,存款继续保持多增 [8] - 资产质量:整体保持优秀水平,不良率0.76%,环比保持稳定,拨备覆盖率543.25%,仍然保持较高水平 [11][12] 盈利预测及估值 - 营业收入:2022年为32,927百万元,2023年为35,010百万元,2024年预计为36,987百万元,2025年预计为39,388百万元,2026年预计为41,616百万元 [1] - 归母净利润:2022年为11,679百万元,2023年为14,383百万元,2024年预计为16,990百万元,2025年预计为19,698百万元,2026年预计为22,770百万元 [1] - 每股收益:2022年为1.97元,2023年为2.43元,2024年预计为2.87元,2025年预计为3.32元,2026年预计为3.84元 [1] - 净资产收益率:2022年为15.10%,2023年为16.35%,2024年预计为16.97%,2025年预计为17.26%,2026年预计为17.29% [1] - P/E:2022年为7.29,2023年为5.91,2024年预计为5.00,2025年预计为4.33,2026年预计为3.74 [1] - P/B:2022年为1.04,2023年为0.90,2024年预计为0.80,2025年预计为0.70,2026年预计为0.60 [1] 资产负债增速及结构 - 贷款投放:三季度单季投放规模为88.3亿,较去年同期下降22.3%,1-3季度累计投放1030.6亿元,接近去年全年的投放规模,同比增长24.1% [8] - 存款:三季度新增252.1亿,在去年同期较低的基数下同比多增258.6亿元,占计息负债比重与上年基本持平,为63.7% [8] 资产质量 - 不良率:0.76%,环比保持稳定 [11] - 拨备覆盖率:543.25%,仍然保持较高水平 [12] - 不良净生成率:环比升高26bp至0.65% [11] - 关注类贷款占比:0.59%,环比小幅上升6bp [11] 其他 - 净非息收入:三季度环比增长3.9%,净其他非息同比增速较二季度下降18.8%至9.6%,手续费负增增速小幅收窄1.8%至-8.1% [13] - 成本收入比:Q3累计年化成本收入比27.30%,环比升高2.63% [13] - 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8.76%,环比提升13bp [13] - 前十大股东变动: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增持0.98%至3.78% [13]
中泰证券:【中泰研究丨晨会聚焦】先进产业冯胜:周期向上,景气可期——船舶行业研究框架(一)-20241023
中泰证券· 2024-10-23 19:06
报告的核心观点 - 船舶-航运产业链的上游主要包括直接原材料、船舶零部件和船舶设计三大板块 [1] - 船舶-航运产业链的中游是船舶制造环节,整体造船周期从订单签约到交付一般为16-36个月 [1] - 船舶-航运产业链的下游以海运为主,2023年全球海运贸易量达到123亿吨 [1] - 经济上行带动船舶-航运产业链景气度上行,经济周期进入下行期时造船市场进入繁荣末期 [2] - 船舶老化和新环保政策推动船舶更新需求,行业产能出清下造船价格维持高位 [2] - 地缘冲突和公共卫生事件短期扰动船舶需求,如新冠疫情和俄乌冲突 [3] 报告内容总结 大周期 1. 经济周期与船舶-航运产业链景气度呈现共振,经济上行带动行业景气度上行 [2] 2. 经济增长→航运市场繁荣→造船市场繁荣的产业律动规律在经济上升期或弱复苏时期表现明显 [2] 中周期 1. 船舶老龄化推动船舶更新需求,预计2025年、2029年和2034年将迎来拆解高峰 [2] 2. 新环保政策要求老旧船舶进行改造,促使船东更新船舶 [2] 3. 行业产能出清,造船市场供不应求,新船造价维持高位 [2] 小周期 1. 新冠疫情导致集装箱船运力紧缺,推动集装箱船新增订单 [3] 2. 俄乌冲突推动LNG船需求增长和船价上升 [3] 3. 红海危机导致集装箱船运力紧缺,推动集装箱船订单短期增加 [3]
世纪天鸿:业绩稳健增长,AI+教育产品功能持续丰富
中泰证券· 2024-10-23 16:00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增持"评级 [13] 报告的核心观点 业绩稳健增长 - 2024Q1-Q3营业收入3.88亿元,同比增长5.3%;归母净利润0.31亿元,同比增长0.3% [7] - 2024Q3营收2.25亿元,同比增长2.8%;归母净利润0.24亿元,同比增长0.2% [7] 销售费用率略有上升,管理和研发费用率保持稳定 - 2024Q3销售费用率13.2%,同比增加1.8个百分点;管理费用率5.9%,研发费用率0.2%,均保持稳定 [8][9] 盈利能力稳定 - 2024Q3毛利率35.3%,同比增加1.9个百分点;净利率11.2%,同比增加0.1个百分点 [9][10] - 主要业务毛利率均保持稳定或有所提升 [11][12] 未来业绩预测 - 预计2024-2026年营收分别为5.73/6.32/6.96亿元,同比增长12.85%/10.39%/10.08% [13] - 预计2024-20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54/0.65/0.77亿元,同比增长28.29%/18.89%/18.73% [13] 风险提示 - 文化监管政策风险 [14] - 学生人数增长不及预期风险 [14] - 短视频直播电商图书折扣力度加大风险 [14] - 研报信息数据更新不及时风险 [14]
九丰能源:2024年三季报点评:Q3剔除汇兑损益影响利润实现高增,实控人承诺不减持彰显决心
中泰证券· 2024-10-23 14:03
报告评级和核心观点 - 报告维持"买入"评级 [1] - 公司主业经营稳定,以自身"资源+终端"模式的落地,此外公司氢气项目在运行产能规模达2万方,同比稳步增长,盈利能力稳步提升 [1] - 公司积极响应及践行新"国九条"精神,维护投资者利益,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持续信心及对长期价值的充分认可,公司实控人承诺所持公司股份上市流通后2年内不通过二级市场减持 [1] 公司业绩表现 - 2024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70.5亿元,同比下降12.8% [1][3] - 2024年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15.3亿元,同比增长35.7% [1][3] - 2024年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57.8亿元,同比下降31.9%,环比增长17.2% [1][3] - 2024年第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4.3亿元,同比增长2.4%,环比下降31.5% [1][4] - 2024年第三季度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为11.1%和7.5%,同比分别提升3.0个百分点和2.5个百分点 [1][5] 业务发展情况 - 清洁能源方面,工业终端、交通燃料、燃气电厂成为主要需求的驱动力,同时公司天然气回收处理配套服务作业量超服务性收益保持稳定,此外公司积极开展接收站基础设施窗口期服务及船舶对外运力服务,推动能源物流服务业绩实现较快增长 [1] - 特种气体方面,公司高纯度氦气产销量约为11万方,同比口径下较上年分别同期增长21.2%和22.4%,同时积极拓展终端零售市场,加快"资源+终端"的布局优势向上下游延伸 [1] - 能源服务方面,公司LNG业务的吨毛利较上年有所提升,盈利能力的提升主要源于公司主业单吨毛利的提升 [1] 未来发展规划 - 公司将积极推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特燃特气配套项目二期扩能计划和用地需求,持续大力发展商业航天领域特气服务配套能力 [1] - 公司制定2024-2026年固定现金分红规划,每年派发2次固定现金分红,分红总额超过18亿元,彰显公司长期发展决心及信心 [1]
九丰能源2024年三季报点评:Q3剔除汇兑损益影响利润实现高增,实控人承诺不减持彰显决心
中泰证券· 2024-10-23 14:00
报告评级和核心观点 - 报告维持"买入"评级 [1] - 公司主业经营稳定,以自身"资源+终端"模式的落地,此外公司氢气项目在运行产能规模达2万方,同比稳步增长,盈利能力稳步提升 [1] - 公司积极响应及践行新"国九条"精神,维护投资者利益,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持续信心及对长期价值的充分认可,公司实控人承诺所持公司股份上市流通后2年内不通过二级市场减持 [1] 公司业绩表现 - 2024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70.5亿元,同比下降12.8% [1][3] - 2024年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15.3亿元,同比增长35.7% [1][3] - 2024年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57.8亿元,同比下降31.9%,环比增长17.2% [1][3] - 2024年第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4.3亿元,同比增长2.4%,环比下降31.5% [1][4] - 2024年第三季度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为11.1%和7.5%,同比分别提升3.0个百分点和2.5个百分点 [1][5] 业务板块分析 - 清洁能源方面,工业终端、交通燃料、燃气电厂成为主要需求的驱动力,同时公司天然气回收处理配套服务作业量超1768万方,服务性收益保持稳定,此外公司积极开展接收站基础设施窗口期服务及船舶对外运力服务,推动能源物流服务业绩实现了较快增长 [1] - 特种气体方面,公司高纯度氦气产销量约为11亿元,同比口径下较上年分别同期增长21.2%和22.4%,环比+1.3个百分点,公司积极拓展终端零售市场,加快"资源+终端"的布局优势向上下游延伸 [1] - 能源服务方面,公司LNG业务的吨毛利较上年有所提升,同时公司积极推动海南商发特燃特气配套项目于2月1日前建设完工并投入运营,同时公司将持续大力发展商业航天领域特气服务配套能力 [1] 财务指标预测 - 预计2024-2026年营业收入分别为27,442/30,124/30,950百万元,同比增长3%/10%/3% [1] - 预计2024-20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707/1,805/1,976百万元,同比增长31%/6%/9% [1] - 预计2024-2026年每股收益分别为2.71/2.87/3.14元 [1] - 预计2024-2026年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8%/16%/15% [1] - 预计2024-2026年市盈率分别为10.2x/9.7x/8.8x [1] 风险提示 - 未提及 [1]
新澳股份Q3点评:Q3收入稳健增长,期待产能释放贡献增量
中泰证券· 2024-10-23 10:01
报告评级 - 报告给予新澳股份"买入"评级,维持原有评级 [1] 报告核心观点 - 公司Q3收入稳健增长,期待产能释放贡献增量 [1] - 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8.71亿元,同比增长10.28%;实现归母净利润3.7亿元,同比增长5.41% [1] - 分季度来看,Q1/Q2/Q3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1/14.57/13.1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48%/8.44%/10.54%;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96/1.7/1.0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37%/5.43%/5.13% [1] - 前三季度公司毛利率同比下降0.04个百分点至19.38%,主要受产品结构影响;期间费用率同比上升0.75个百分点至10.11%,其中销售费用率同比下降0.06个百分点至2.23%,管理费用率同比上升0.27个百分点至5.31%,研发费用率同比下降0.34个百分点至2.66% [1] - 经营现金流表现稳健,存货周转效率提升。前三季度实现经营现金流2.05亿元,同比增长199.79%;存货周转天数为158.08天,同比上升10.49天 [1] - 产能瓶颈逐步缓解,子公司新澳银川和新澳越南相关项目陆续投产,产能有望明显释放 [1] 盈利预测 - 预计公司2024-2026年营业收入分别为4879/5609/6505百万元,同比增长9.9%/15.0%/16.0% [1] - 预计公司2024-20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22/492/566百万元,同比增长4.5%/16.5%/15.0% [1] - 预计公司2024-2026年每股收益分别为0.58/0.67/0.77元 [1] 估值分析 - 预计公司2024-2026年PE分别为12.3/10.1/8.8倍,PB分别为1.6/1.3/1.2倍 [1] 风险提示 - 需求不及预期,新产能投产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波动等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