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交叉持股
icon
搜索文档
0元划转4198万股! 中移动与中石油交叉持股拓合作 专家:数字合作模式后续或在其他产业拓展
第一财经· 2025-11-04 12:56
股权划转核心交易 - 中国移动集团拟将其持有的4198.13万股中国移动A股股份划转给中国石油集团 [1] - 中国石油集团拟将其持有的5.41亿股中国石油A股股份划转给中国移动集团 [1] - 两家公司均在公告中提及将深化战略合作 [1] 合作模式与行业影响 - 专家表示这是一种数字合作的方式,可能在后续相关产业中有所拓展 [1] - 通过交叉持股的方式,合作模式可以更为深入 [1]
梧桐国际(00613.HK)与威华达透过交叉持股建立战略联盟 提高集团收益及盈利能力
格隆汇· 2025-11-03 23:06
换股协议核心条款 - 梧桐国际与威华达于2025年11月3日订立换股协议,双方同意进行交叉认购股份 [1] - 梧桐国际认购760,250,187股威华达新股,占威华达经扩大已发行股本约10.95%,认购价为每股约0.494港元,总代价为375,563,592.51港元 [1] - 威华达认购189,105,535股梧桐国际新股,占梧桐国际经扩大已发行股本约16.45%,认购价为每股约1.986港元,总代价为375,563,592.51港元 [1] - 两项认购事项将同时完成,且威华达认购事项以发行梧桐认购股份方式结算,不涉及现金代价 [1][3] 股权结构变动 - 于公告日期,梧桐国际集团已持有318,820,000股威华达股份,相当于威华达已发行股本约5.16% [2] - 换股完成后,梧桐国际集团将持有威华达经扩大已发行股本约15.54%,成为威华达第三大股东 [2][3] - 换股完成后,威华达集团将持有梧桐国际经扩大已发行股本约17.56% [2][3] 战略合作动机与预期效益 - 订立换股协议旨在使梧桐国际与威华达透过交叉持股建立战略联盟,促成两家公司的战略合作 [2] - 进行换股的理由包括策略对齐、协同效应创造、市场拓展、财务状况及股东价值提升 [2] - 公司预计该战略合作将会提高集团的收益及盈利能力,通过实现更高效率、降低成本并增加收入机会 [2] - 换股旨在透过实现更高盈利能力、增加市场份额及长期增长,为股东创造价值,带来更高股东回报 [2][3] - 集团总资产及资产净值预期均将于完成后增加,且不涉及现金代价,集团内部财务资源不会减少 [3] 公司背景与交易意义 - 这标志着梧桐国际首次动用其一般授权发行新股份,且公司于至少15年期间内并未进行任何集资活动 [3] - 威华达认购事项是集团战术性及策略性投资业务的一部分,并于集团一般及日常业务范围内进行 [2] - 董事会认为换股协议不会对公司的日常运营及决策制定产生重大影响,同时可确保建立一项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3]
绑定英伟达和AMD,大搞“交叉持股”,Altman要打造“AI财阀”
华尔街见闻· 2025-10-07 09:52
文章核心观点 - OpenAI通过扩张“交叉持股”网络,将自身与整个AI产业链深度绑定,构建一个以自身为核心的新型“AI利益共同体”或“AI财阀”[1][2][4] - 公司采取与关键供应商(如芯片制造商)建立相互依赖和持股关系的策略,将自身的成功与产业链命运锁定[1][2] - 这一策略借鉴了历史上如日本“经连会”等企业联盟模式,是古老策略在AI时代的新演绎[7] 与芯片制造商的战略合作 - OpenAI与AMD达成深远协议,核心是长期客户承诺:OpenAI承诺大批量采购高端芯片,芯片商获得稳定收入保障[1] - AMD向OpenAI提供认股权证,使后者有权以160万美元成本获得AMD公司10%的股份,若AMD股价达600美元,该笔股权价值将高达960亿美元[2] - 与英伟达的合作类似,OpenAI通过出售自身股权获得现金流,英伟达将随时间推移购入高达1000亿美元的OpenAI股份[2] - 市场对AMD协议反应积极,消息披露后其市值在几分钟内飙升超过800亿美元[1] - 对AMD而言,深度绑定OpenAI有望获得高达2000亿美元的芯片销售额,相当于其七年总收入,并能借此证明其新款MI450芯片性能以吸引客户[2] 广泛的AI生态系统利益网络 - OpenAI构建的利益网络远不止芯片商,已形成一个精心设计、盘根错节的关系网[3] - 关键节点包括:英伟达同时持有数据中心公司CoreWeave股份,而OpenAI也是CoreWeave的股东之一;微软作为早期投资者深度介入OpenAI发展[3] - OpenAI与谷歌保持复杂合作关系,既是谷歌云服务的客户,其模型也通过谷歌云平台提供给其他用户,扮演供应商角色[3] 战略模式的历史借鉴与影响 - 通过交叉持股巩固供应链是古老的企业策略,类似日本企业的“经连会”模式以及德国金融机构的传统[7] - 这种模式旨在促进供需双方的非对抗性合作,上世纪90年代克莱斯勒汽车借鉴日本模式精神后,一度成为美国利润率最高的大型车企[7] - 对于OpenAI而言,该策略确保其成功成为所有相关方的共同利益,从而为公司构建了更加稳固的生态系统[7]
梧桐国际(00613.HK):与昊天国际建投订立认购协议 发行认购股份共计4亿港元
格隆汇· 2025-09-17 22:40
交易结构 - PCL以4亿港元认购价向认购人昊天国际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配发850股新股份 [1] - 认购人通过发行16亿股代价股份(每股0.25港元)支付对价 总价值4亿港元 [1] - 交易完成后公司对PCL持股比例由100%降至70.2% 认购人持股29.8% [1] 财务影响 - PCL仍为合并报表范围内的附属公司 财务业绩继续综合入账 [1] - 集团将持有认购人经扩大后股本约14.8% 形成交叉持股架构 [1] 战略意义 - 交叉持股预期促进双方持续合作并实现价值共享 [1] - 安排可能产生潜在协同效应并为双方股东带来更丰厚长期回报 [1]
梧桐国际:PCL与昊天国际建设投资集团订立认购协议
智通财经· 2025-09-17 22:31
交易结构 - PCL以4亿港元认购价向昊天国际建设投资集团配发850股新股份[1] - 认购人以每股0.25港元发行16亿股代价股份进行偿付[1] - 代价股份发行价较昊天国际当日收市价0.27港元折让7.4%[1] 股权变动 - 公司对PCL持股比例从100%摊薄至70.2%[1] - 认购人获得PCL约29.8%股权[1] - PCL仍为附属公司并继续合并财务报表[1] 战略意义 - 形成交叉持股架构 公司持有认购人经扩大股本14.8%[1] - 通过互惠互利安排促进持续合作与价值共享[1] - 产生潜在协同效应为双方股东创造更丰厚长期回报[1] 投资组合管理 - 将16亿股代价股份纳入日常投资组合[2] - 通过战术及策略投资优化投资组合品质[2] - 预期代价股份将为公司及股东创造更大整体价值[2]
梧桐国际(00613):PCL与昊天国际建设投资集团订立认购协议
智通财经网· 2025-09-17 22:30
交易结构 - PCL以4亿港元认购价向昊天国际建设投资集团配发850股新股份 认购人通过发行16亿股代价股份支付 每股代价股份发行价0.25港元 [1] - 交易完成后公司对PCL持股比例由100%摊薄至70.2% 认购人获得PCL约29.8%股权 [1] - 代价股份发行价0.25港元较认购人协议日收市价0.27港元折让7.4% [1] 战略影响 - 形成交叉持股架构 集团将持有认购人经扩大后股本约14.8% [1] - 预期促进双方持续合作并实现价值共享 产生潜在协同效应 [1] - 代价股份纳入公司投资组合 预计将为股东创造更大整体价值 [2] 交易目的 - 公司积极寻求投资机会确保长期可持续发展并为股东创造更佳回报 [1] - 董事会认为认购事项具有策略性裨益 通过交叉持股实现互惠互利 [1]
丰田上财年再减持600亿元交叉持股,规模同比增长50%
搜狐财经· 2025-06-30 16:23
丰田集团交叉持股调整 - 丰田集团正在加快交叉持股的平仓,2024财年9家集团公司证券销售额总计达1.21万亿日元,同比增长约50% [1] - 公司共出售了70只不同股票,剩余153家公司股票,比两年前减少约一半 [1] - 截至2025年3月,丰田汽车仍持有近3万亿日元交叉持股,但同比下降16% [3] 交叉持股的历史背景与影响 - 日本企业通过交叉持股与中小企业形成联盟关系,为中小企业确保稳定客户来源并抵御海外资本 [3] - 交叉持股保护机制导致日本企业固步自封、缺乏转型动力,被认为是电动化智能化转型滞后的原因之一 [3] - 海外投资者因缺乏回报对交叉持股持反对态度 [3] 丰田集团战略调整 - 2023年11月丰田宣布减少交叉持股比例,为电动化智能化等新兴技术筹集资金,计划将对关联企业持股比例降至20% [3] - 2024年6月丰田集团宣布通过要约收购实现丰田自动织机私有化,四家企业成立新控股公司推动该计划 [4] - 私有化交易中丰田房地产出资1800亿日元,丰田汽车以优先股形式出资7000亿日元,丰田章男个人出资10亿日元 [4] 私有化交易争议 - 丰田集团对丰田自动织机私有化报价4.7万亿日元,远低于6万亿日元预期,引发股东对管理层质疑 [4]
“让狐狸进入鸡舍”,丰田汽车因低价收购遭猛批
观察者网· 2025-06-06 09:44
丰田自动织机私有化交易 - 丰田汽车联合爱信、电装和丰田通商通过要约收购丰田自动织机股份以实现私有化,四家企业将成立新控股公司推动私有化[1] - 交易总报价为4.7万亿日元(约2351亿元人民币),低于此前媒体报道的6万亿日元(约3022亿元人民币)[1] - 交易价格为每股16300日元,较当日收盘价低11%,但比私有化消息公布前股价溢价23%[3] - 市场预期价格为每股18000日元以上,独立分析师认为合理价格应为23000-24000日元[3] 股东反应与市场影响 - 股东批评报价过低并质疑价格合理性,要求提供更多报价计算细节[3] - 消息公布后丰田自动织机股价大跌12%[3] - 资产管理公司GMO批评丰田自动织机治理存在明显风险,称收购要约比预期更糟糕[3] - 分析师警告不公平价格和缺乏透明度可能阻碍日本公司治理改革进程[6] 交易结构与资金来源 - 丰田房地产出资1800亿日元,丰田汽车以无投票权优先股形式出资7000亿日元,丰田章男个人出资10亿日元[1] - 丰田汽车拥有丰田自动织机约24%股份,丰田自动织机交叉持有丰田汽车约9%股份和电装5%以上股份[5] 历史背景与行业影响 - 丰田自动织机是丰田汽车前身,两家公司保持紧密联系[5] - 交叉持股在日本企业历史悠久,曾为中小企业提供稳定客户来源但导致企业缺乏转型动力[5] - 东京证券交易所2023年推动公司治理改革,丰田汽车出售价值超过3200亿日元交叉持股[6] - 分析师认为私有化仅是将交叉持股从不透明的上市公司实体转向不透明的子公司实体[6]
丰田汽车(TM.US)斥资260亿美元私有化核心供应商丰田工业(TYIDY.US)
智通财经网· 2025-06-03 17:31
丰田工业私有化交易 - 丰田汽车与关联企业通过丰田不动产以3.7万亿日元(约合260亿美元)价格将丰田工业私有化 [1] - 收购价每股16,300日元较当前股价18,400日元折价11% [1] - 实际交易规模较市场预期420亿美元缩水38% [1] - 丰田汽车持有丰田工业24%股权 丰田工业反持丰田汽车9%股份及日本电装超5%股权 [1] - 交易主导方丰田不动产由丰田家族第四代掌门人丰田章男担任董事长 [1] 日本企业治理转型 - 交叉持股行为正面临严格监管和投资者审视 管理层收购案例增多 [2] - 东京证券交易所强化股东回报要求 企业加速剥离非核心资产 [2] - 丰田案例显示简化股权结构可提升决策效率并释放被冻结资产价值 [2] 丰田集团历史背景 - 丰田工业前身为1926年丰田佐吉创立的自动织机厂 其汽车部门后来发展为丰田汽车 [1] - 此次交易未突破日本财团传统框架 但被视为响应治理改革的信号 [1]
丰田(TM.US)拟收购子公司 或重塑日本企业治理结构
智通财经网· 2025-05-09 23:18
丰田汽车财报预期 - 预计下一财年营业利润将下滑21% 主要归因于美国对汽车进口征收的新关税 [1] - 公司正计划以超过400亿美元价格收购子公司丰田自动织机 可能成为日本企业史上最大规模内部股权重组之一 [1] 交叉持股结构问题 - 丰田汽车持有丰田自动织机近25%股份 后者持有丰田汽车约9%股份 形成复杂交叉持股体系 [1] - 投资者担忧交叉持股模糊企业独立性 锁死资本流动性 并为创始人家族提供对抗外部投资者的防火墙 [1] - 日本市场约30%市值由交叉持股构成 远高于欧美市场 导致iShares MSCI日本ETF市盈率仅16倍 显著低于标普500指数的26倍 [2] 潜在交易影响 - 若直接整合丰田自动织机将被视为公司治理进步 但传闻显示可能通过SPV交易保留原有持股结构 被质疑旨在巩固家族控制权 [2] - 分析师指出若交易核心仅为私有化丰田自动织机 投资者可能质疑其正面意义 [2] - 该交易可能带动其他日本企业效仿改革交叉持股体系 [2][3] 日本资本市场动态 - 股票回购速度达去年三倍 显示日本企业开始重视资本效率 [3] - 日元对美元升值8% 叠加通缩接近尾声 可能使面向国内市场的银行和寿险等金融股受益 [3] - 日本制造业面临多重挑战 包括美国关税 全球经济放缓及日元升值削弱出口竞争力 [3] 行业改革趋势 - 丰田交易被视为日本迈向改革的前哨战 类似1982年美国股东冲击家族企业集团的变革 [3] - 分析师认为过度资本化的财阀型企业正被寻求变革的股东包围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