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活动

搜索文档
人类首次看到太阳南极
环球网资讯· 2025-06-13 10:41
太阳轨道飞行器任务进展 - 欧洲空间局与美国宇航局联合开展的"太阳轨道飞行器"任务首次进入倾斜轨道,成功拍摄到太阳南极图像,这是人类第一次观测到太阳南极 [1] - 拍摄太阳两极极具挑战性,航天器必须离开黄道面(太阳系大多数天体运行的平面),该飞行器自2020年发射后逐步调整轨道倾角,目前倾角已达17度 [1] - 首批太阳南极图像摄于3月份,当时航天器在黄道面下方15度轨道运行 [1] 科学数据与发现 - 飞行器测量并公布了太阳南极的磁场和高能辐射数据 [1] - 对太阳南极磁场的测量将帮助科学家更好理解约11年出现一次的太阳活动周期 [1] - 太阳活动最低点预计将在3到4年后到来,极地磁场结构数据对空间天气预报尤为关键 [1] 未来观测计划 - 飞行器还将继续提升轨道高度,未来将提供更清晰的太阳极区视野 [1] - 目前正在传回太阳北极的图像数据 [2]
马斯克“星链”卫星突然大批坠落,发生了什么
搜狐财经· 2025-06-12 22:17
星链卫星坠落现象 - "星链"卫星坠落数量急剧增加,2020年坠落2颗,2021年78颗,2022年99颗,2023年88颗,2024年高达316颗 [3] - 2025年1月坠落数量超过120颗,平均每天4颗以上 [3] - 已发射的8000多颗"星链"卫星中约每15颗就有1颗坠落 [3] 太阳活动影响 - 2020-2024年太阳活动处于第25周期上升和高峰阶段,比上一周期更强烈 [6] - 太阳活动预计2025年达到峰值,导致高层大气受热膨胀、密度增加 [6][7] - 太阳风引发磁暴使电离层大气密度上升,卫星阻力成倍增加 [7][9] 卫星运行机制 - "星链"卫星设计寿命约5年,最低轨道高度约300多公里 [11][9] - 强烈地磁暴期间卫星从280公里高度坠落时间比平静期缩短10-12天 [11] - 太阳风暴可使卫星寿命减少20%,轨道预报误差从100米增至1公里 [11] 卫星星座规模与成本 - "星链"计划由4.2万颗卫星组成,截至2025年5月有7578颗在轨运行 [14][15] - "星链"V2 Mini卫星成本80万美元,V3卫星成本120万美元 [14] 环境与安全问题 - 卫星再入大气层释放的氧化铝可能导致严重臭氧消耗 [15] - 2024年8月加拿大发现2.5公斤"星链"残骸,为目前唯一未完全烧毁案例 [15] - 科学家呼吁加强太阳活动剧烈时期的监测和碰撞预防 [15]
马斯克星链卫星,为何大批坠落
虎嗅APP· 2025-06-12 19:10
核心观点 - "星链"卫星因太阳活动加剧导致加速坠落,2020-2024年共583颗"星链"卫星坠毁,占同期低轨卫星坠落总量的49% [4][6] - 太阳活动高峰期导致热层大气膨胀,增加卫星飞行阻力,使轨道衰减速度加快20%,显著缩短卫星寿命 [5][12] - "星链"卫星因轨道高度低(最低300公里)更易受太阳活动影响,而中国星网卫星(1000公里以上)受影响较小 [16] - "星链"卫星5年更换周期带来巨大成本压力,4.2万颗卫星全部更换需超330亿美元 [3][18] 太阳活动影响 - 2024年太阳活动进入高峰期,导致316颗"星链"卫星当年烧毁,70%卫星在中等/弱磁暴期间因持续"轨道侵蚀"坠落 [8][10] - 太阳风暴使卫星实际寿命比理论值(5-6年)缩短20%,轨道高度低于300公里时衰减呈断崖式下降(1-2个月坠毁) [12][16] - 太阳活动频繁导致卫星轨道预报误差从<100米增至约1公里,显著影响卫星管理精度 [13] "星链"卫星运营现状 - 截至2025年5月30日,7578颗在轨"星链"卫星中7556颗正常工作,V2 Mini/V3卫星单颗成本80-120万美元 [18] - SpaceX估值达3500亿美元(2015年以来增长28倍),2024年预计收入155亿美元,但财务透明度极低 [19][20] 技术应对措施 - 中国建立空间天气监测预警系统(如子午工程),采用抗辐射设计、增强轨道维持能力等措施应对空间环境影响 [14] - 通过实时轨道调整和姿态修正抵消大气拖曳效应,1000公里以上高轨道设计可显著降低衰减风险 [14][16]
马斯克星链卫星,为何大批坠落
虎嗅APP· 2025-06-12 19:10
星链卫星加速坠落现象 - 2020至2024年共有1190颗低轨卫星坠落,其中583颗为星链卫星,占比49% [4][6] - 2024年单年坠落316颗星链卫星,呈现加速趋势 [4][8] - 坠落数量逐年变化:2020年2颗→2021年78颗→2022年99颗→2023年88颗→2024年316颗 [8] 太阳活动对卫星的影响机制 - 太阳活动周期(约11年)进入第25周期高峰期,地磁暴事件显著增加 [10][12] - 70%卫星在中等/弱磁暴期间坠落,因持续侵蚀轨道效应强于短期强磁暴 [10] - 热层大气膨胀增加卫星阻力:300公里轨道卫星寿命从理论5-6年缩短至3-4年(衰减20%) [12][16] - 轨道预报误差从常态<100米扩大至1公里,影响卫星管理精度 [13] 星链卫星高坠落率的结构性原因 - 低轨道设计:最低300公里轨道受大气拖曳力显著强于中国星网(1000公里以上) [16] - 早期批次卫星(V1/V2)集中进入寿命末期 [17] - 对比传统GEO卫星15-20年寿命,星链设计寿命仅5年需频繁更换 [18] 星链项目的商业可持续性挑战 - 当前在轨7578颗卫星(7556颗工作),需定期更换4.2万颗星座规模 [18] - 以V2 Mini卫星80万美元成本计,全系统更换需超330亿美元 [3][18] - SpaceX财务不透明:2024年预估收入155亿美元,但卫星更换成本占比超2倍年收入 [19] - 公司估值达3500亿美元(2015年来增长28倍),但商业模式可持续性存疑 [19]
“星链”卫星频繁提前坠落 研究称与太阳活动加剧有关
快讯· 2025-06-12 11:32
星链卫星坠落现象 - 2020年至2024年共有583颗星链卫星从极低地球轨道坠落,其中2020年仅2颗,2021年78颗,2024年激增至316颗 [1] - 卫星坠落数量逐年上升趋势与太阳活动增强阶段高度相关 [1] 太阳活动对卫星运行的影响 - 地磁活动增加导致星链卫星坠落时间显著早于地磁平静期 [1] - 研究首次系统揭示太阳活动加剧对低轨卫星运行寿命的显著影响 [1] 行业监测需求 - 低轨卫星数量持续增长背景下需加强太阳和地磁剧烈活动时期的监测与预测 [1] - 预防措施需重点关注在轨碰撞及卫星碎片对地球的潜在影响 [1]
研究揭示“星链”卫星大量坠落与太阳活动加剧有关
中国经济网· 2025-06-12 10:01
太阳活动对低轨卫星的影响 - 2020年至2024年共有1190颗卫星从极低地球轨道(VLEO)坠落 其中583颗为"星链"卫星 [1] - 每年坠落的"星链"卫星数量呈上升趋势 2020年仅2颗 2021年78颗 2024年达316颗 [1] - 太阳活动增强导致地磁扰动 使地球热层膨胀 高层大气密度和阻力增加 加速低轨卫星轨道衰减 [2] "星链"卫星运行寿命研究 - "星链"卫星设计寿命约5年 但地磁活动显著缩短其实际运行时间 [2] - 强烈地磁暴期间 卫星从280公里高度重返大气层的时间比平静期缩短10至12天 [2] - 研究首次系统揭示太阳活动与低轨卫星运行寿命的相关性 基于2020-2024年523颗"星链"卫星的轨道数据分析 [1][2] 行业监测与预防措施 - 低轨卫星数量持续增加 需在太阳活动剧烈时期加强轨道监测和碰撞预测 [2] - 高层大气阻力增加可能提升卫星星座内部碰撞风险 需关注太空环境安全 [2] - 研究团队呼吁建立更完善的太空天气预警机制 以应对卫星碎片潜在影响 [2]
“星链”卫星大批坠落焚毁,碎片会砸着人么?
环球网资讯· 2025-06-11 11:19
太阳活动对星链卫星的影响 - 太阳风暴活动日益频繁,正在影响地球卫星,尤其是SpaceX的"星链"卫星接连坠落 [1] - 2020年至2024年期间,共有583颗"星链"卫星坠毁,占同期低地球轨道卫星坠落总数的近一半 [2] - 2024年"星链"卫星坠落数量达到惊人的316颗,远高于前几年的水平(2020年2颗,2021年78颗,2022年99颗,2023年88颗) [2] - 当前太阳周期的强太阳活动已对星链卫星再入产生显著影响,地磁活动越强,卫星坠落速度越快 [3] 星链卫星项目概况 - SpaceX计划将"星链"卫星规模从目前的7000多颗扩大到3万颗 [2] - "星链"卫星是SpaceX旗下的"全球卫星宽带"项目,旨在为全球任何地方提供卫星宽带服务 [3] - SpaceX的猎鹰火箭具备相对低成本和强大运力,可以一次发射几十颗卫星 [3] - "星链"卫星轨道高度较低,平均寿命为5年 [4] 太阳活动周期的影响机制 - 太阳活动遵循11年的周期规律,第25太阳活动周期比此前更为强烈 [3] - 太阳极大期会导致地磁风暴,加热地球大气层并增加卫星飞行阻力,使卫星脱轨坠落 [4] - 在太阳极大期,卫星寿命最多可能缩短10天,轨道高度低于300公里的卫星再入时间从15天以上缩短至5天左右 [4] - 70%的卫星并非在强磁暴期间坠落,而是在持续时间更长的中等和弱磁暴期间坠落 [4] 卫星坠落的影响与应对 - 卫星再入大气层时可能无法完全燃烧,残骸可能坠落至地面,2024年8月在加拿大发现了一块2.5公斤重的"星链"卫星碎片 [6] - 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预测,到2035年星链计划可能产生2.8万块冲破大气层的残骸,平均每两年造成一人伤亡 [6] - 国内商业卫星使用寿命比SpaceX卫星长2-3年,但未来仍需面对卫星脱轨问题 [7] - 卫星大批坠落会增加太空垃圾、威胁其他航天器安全,并影响服务稳定性 [6] 行业现状与评估 - 目前"星链"卫星折损率处于正常范围,已发射超过7300颗卫星,坠落数量不到总数的1/10 [5] - 低轨微小卫星寿命一般为5年,早期发射的卫星已达到寿命年限,主动离轨坠落属于正常现象 [5] - 全球低轨卫星互联网项目竞争日益激烈,众多类似项目涌现 [6]
马斯克“星链”危机:5年坠毁583颗卫星!太阳风暴致卫星寿命缩短20%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11 08:02
太阳活动对星链卫星的影响 - 当前太阳活动加剧导致星链卫星比预期更快坠入大气层 2020至2024年共有1190颗低地球轨道卫星坠落 其中583颗为星链卫星 2024年单年有316颗星链卫星烧毁 [1][2][3] - 太阳活动与卫星坠落存在明确关联 太阳风暴使卫星寿命减少20% 轨道高度500公里的卫星理论寿命5-6年 实际因太阳活动缩短至3-4年 [7][10] - 70%卫星在中等或弱磁暴期间坠落 因弱磁暴持续时间更长 缓慢侵蚀轨道 [7] 星链卫星轨道特性与寿命 - 星链最低轨道高度约300多公里 受大气拖曳力影响显著 低于300公里时轨道衰减呈断崖式 可能1-2个月内即坠入大气层 [12] - 对比中国星网卫星轨道高度1000公里以上 轨道衰减影响较小 [12] - 星链卫星设计使用寿命约5年 需定期更换 截至2025年5月30日有7578颗在轨运行 其中7556颗处于工作状态 [16] 星链卫星的财务与运营挑战 - 星链计划由4.2万颗卫星组成 按V2 Mini卫星单颗成本80万美元计算 全部更换需耗资超330亿美元 [16] - SpaceX预计2024年收入达155亿美元 公司估值达3500亿美元 较2015年增长28倍 但财务状况对外高度保密 [17][18] - 传统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寿命15-20年 而低轨星座需持续补充 引发对星链财务可持续性的讨论 [16][17] 技术应对措施 - 采用抗辐射设计 增强姿态控制和轨道维持能力 地面控制中心实时调整轨道以应对空间环境影响 [12] - 中国建立空间天气监测预警系统(如子午工程) 可对太阳活动和地磁暴进行实时监测 [12] - 现代科技已能预测电磁暴 类似天气预报机制 [11]
早报|官方辟谣足协要去指导苏超;喜马拉雅回应腾讯音乐收购;郭明錤评价苹果WWDC;特朗普:洛杉矶骚乱事件是“外国入侵”
虎嗅APP· 2025-06-11 07:59
热点追踪 - 温州大桥发生车祸导致19岁摩托车手坠海身亡 事故正在处理中 [2] - 专家澄清韦东奕的"研究员"职称可能只是北京大学内部岗位而非国家职称体系中的正式职称 [2] 大公司新闻 - 腾讯音乐拟收购喜马拉雅 喜马拉雅回应称将保持品牌、产品、管理团队和战略方向四个不变 [9] - 苹果分析师郭明錤评价WWDC 2025的AI表现无突破 认为苹果与竞争对手差距可能扩大 影响AR眼镜等下一代产品 [10][11] - iOS 26因界面设计被大量用户吐槽丑 苹果客服回应称测试版本后续可能改善 [12] 行业动态 - 一汽、东风、广汽、赛力斯等车企集体承诺将支付账期统一缩短至60天内 比亚迪和长安汽车随后跟进 [16] - OpenAI与谷歌达成云AI算力交易 减少对微软Azure的依赖 交易出人意料因谷歌本身是AI领域重要参与者 [17][18] 科技与创新 - 研究称马斯克星链卫星坠落与太阳活动增强有关 太阳活跃度上升导致大气膨胀增加卫星飞行阻力 [14][15] 政策与监管 - 市场监管总局发布通知打击宣称"减肥"功能食品非法添加比沙可啶及其衍生物的行为 [20] - 人社部将落实取消灵活就业人员在就业地参保的户籍限制 完善适合新就业形态的参保政策 [21] 国际事件 - 美国加州政府反对特朗普向洛杉矶派兵的决定 已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撤销相关命令 [23][24] - 民调显示47%美国民众反对向洛杉矶派兵 45%反对调遣国民警卫队 [25]
马斯克“星链”卫星接连坠落 太阳活动是元凶?|科技观察
搜狐财经· 2025-06-10 19:35
星链卫星计划与太阳活动影响 - 星链计划由SpaceX主导,旨在构建全球最大近地轨道卫星互联网星座,为全球用户提供高速互联网接入服务,每颗卫星制造成本约25万至50万美元[5] - 目前地球轨道上有超过7000颗星链卫星,公司计划将规模扩大到最多3万颗,截至2025年全球用户数量已突破500万[6] - 2020年至2024年间有583颗星链卫星坠落地球,坠落速度明显上升,2021年78颗坠落,2024年多达316颗[11] - 太阳活动频繁导致高层大气变热膨胀,高密度大气接触卫星产生显著拖拽效应,星链卫星轨道高度较低(约550公里)更易受影响[1][3] - 2024年5月超强地磁暴期间约5000枚航天器主动变轨以抵消轨道拖曳效应,星链卫星单日轨道衰减接近300米远超日常值[12][13] 低轨卫星技术特点 - 低轨卫星通常指160-2000公里高度的卫星,运行速度约7.8公里/秒,绕地球一周需90分钟,需数千至数万颗组网实现全球连续覆盖[3] - 单颗低轨卫星覆盖范围约1000万平方公里(地球表面积2%),需多颗组网形成星座,地球表面70%区域传统基站难以覆盖[7] - 低轨卫星高速移动导致单颗仅能服务特定区域约10分钟,需密集部署确保连续覆盖,同时提升网络性能支持更多用户接入[8] - 星链计划通过4.2万颗卫星实现总容量超100Tbps,远超单颗高轨卫星传输能力,多卫星组网可避免单点故障增强稳定性[8] 全球卫星互联网竞争格局 - 星链计划2027年前部署4.2万颗卫星,目前已完成约15%,面临太空环保、国际规则协调等挑战[9] - 中国计划部署"千帆星座"约1.5万颗卫星,亚马逊柯伊伯计划部署3232颗卫星[10] - 低轨卫星与地面基站互补,星链主攻偏远地区、应急通信等场景,地面基站主导城市等高需求区域,短期内无法取代地面基站[11] 卫星行业发展趋势 - 自2019年星链等低轨小型卫星大量出现,地球周围活跃卫星数量超10000枚,是2003年的十倍[13] - 太阳活动峰年(2024年)对低轨卫星运行产生显著影响,行业需思考如何更好保护低轨航天器[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