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在线音频
icon
搜索文档
中美播客行业的商业化反思
财经网· 2025-07-29 15:12
近期,腾讯音乐宣布将以12.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90.6亿元)现金及相关股权组合,全面收购音频平台 喜马拉雅。交易完成后,喜马拉雅将成为其全资子公司,继续保持品牌独立运营。这不仅是我国在线音 频行业迄今最大规模的并购案,也标志着腾讯音乐正式在长音频领域完成战略补位。 对于腾讯音乐而言,此次并购意在迅速拓展播客、有声书等内容板块,补足平台在长音频内容上的结构 性短板,扩大内容矩阵以强化用户留存和付费转化。而对于喜马拉雅来说,这一收购更像是资金与资源 层面的"输血"。在四次IPO折戟、融资渠道收紧、估值腰斩的背景下,喜马拉雅转向出售股权,某种程 度上已成为不得不做出的现实选择。 事实上,喜马拉雅一直是中国音频/播客行业的龙头平台,拥有庞大的内容体量和用户规模。2023年, 喜马拉雅全场景月活用户达到3.03亿,在行业中排名第一,用户以一、二线城市的年轻群体为主。据平 台发布的数据,2023年平台具备商业价值的播客节目已超过24万档,全年新增播客单集超过519万条。 同时,公司也交出了自成立以来的首份年度盈利报告,调整后净利润达2.24亿元。 可以看出,喜马拉雅将自己"卖身"给腾讯音乐实属无奈之举,而在这背后实际上 ...
一个泛平台时代的终结,喜马拉雅200亿卖身腾讯
搜狐财经· 2025-07-29 12:15
收购交易概况 - 腾讯音乐以29亿美元(约200亿人民币)收购喜马拉雅 交易包含12.6亿美元现金和不超过5.1986%的A类普通股及0.37%股权激励 [1][10] - 收购价较喜马拉雅巅峰估值50亿美元近乎腰斩 [1] - 交易需通过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反垄断审查 [10] 行业背景 - 2020年中国网络音频市场规模175.8亿元 同比增长55.1% 预计2022年达543亿元 [5] - 2020年网络音频用户占全国网民54% 移动互联网渗透率不足10% [5] - 长音频可带来更久使用时长和更强用户黏性 更易吸引付费 [5] 腾讯音乐战略布局 - 2019年底启动百亿资源扶持长音频UGC创作 [5] - 2020年3月与阅文集团合作开发有声书 [5] - 2020年4月明确长音频为未来发力重点 [5] - 2021年以27亿元收购懒人听书 后与酷我畅听合并为懒人畅听 [6] - 2020年底长音频MAU突破1亿 [6] 喜马拉雅经营状况 - 2020年营收40.8亿元 同比增长51.1% [7] - 2021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幅扩大至55.5% [7] - 2020年平均MAU2.15亿 同比增长54% 2021年上半年增至2.62亿 [7] - 5年累计亏损超30亿元 [2] - 4次冲击上市未果 [2] 市场竞争格局 - 2019年喜马拉雅用户渗透率62.8% 行业第一 [5] - 腾讯音乐曾大规模研究喜马拉雅数据并挖角主播 [5] - 2022年首次收购谈判因管理权分配问题陷入僵局 [9] AI业务发展 - 2023年成立珠峰实验室 研发珠峰AI音频大模型 [11] - AIGC内容渗透率达10% 日播放量占比10% [12] - 通过AI实现"一个人的剧社" 人员成本大幅降低 [13] - AI业务与原有商业化体系存在适配问题 [12] - 2023年起大规模裁员 员工数从5000+减半 [12]
喜马拉雅要靠山,腾讯音乐要希望
创业邦· 2025-07-28 11:05
核心观点 - 喜马拉雅以209亿估值出售给腾讯音乐,相比最后一轮融资估值缩水1/3 [4] - 版权是在线音频平台的核心资产,喜马拉雅拥有行业最大规模资源库但面临高成本压力 [5][8][11] - 在线音频行业存在用户规模与商业效率天花板,喜马拉雅付费率仅11.6%且增长乏力 [14][22][24] - 腾讯音乐通过收购喜马拉雅和懒人听书占据在线音频行业75%市场份额 [40] 版权价值 - 喜马拉雅拥有520万本有声书资源,覆盖47.7%中国畅销书,160万泛娱乐音频及1620万播客内容 [10] - 2014年与德云社开展版权合作,2015年掌握70%有声书改编权 [8] - 2021-2023年内容成本与收入分成占收入超30%,为最大经营支出 [20] - 相比UGC平台荔枝1%付费率,喜马拉雅12%付费率已属行业领先 [14] 商业困境 - 2023年月活3亿(1.3亿移动端+1.7亿物联网),但付费率从2021年12%降至11.6% [18][22] - 订阅收入增速从2021年57.1%暴跌至2023年8.5% [24] - 广告收入50%依赖开屏广告,音频内容广告占比不足3% [24] - 5年累计亏损超30亿,通过裁员40%与高管降薪50%勉强盈利 [19][20] 行业对比 - 腾讯音乐2024年1.2亿付费用户贡献152亿订阅收入,付费率21.76% [32][34] - 懒人听书因《庆余年》等IP被腾讯27亿收购,估值达荔枝50倍 [15] - 音乐流媒体付费习惯成熟,Spotify付费率达喜马拉雅4倍 [34][36] - 喜马拉雅用户日均使用时长130分钟,但受限于通勤场景 [22] 市场格局 - 收购完成后腾讯音乐控制喜马拉雅(45.52%份额)和懒人听书(29.76%份额) [40] - 腾讯音乐曾运营企鹅FM失败,8年仅获200万月活 [40] - 网易云音乐因周杰伦版权纠纷赔偿腾讯85万,反映版权争夺激烈 [26][29]
喜马拉雅要靠山,腾讯音乐要希望
36氪· 2025-07-27 17:33
核心观点 - 喜马拉雅以209亿估值出售给腾讯音乐,相比最后一轮融资估值缩水1/3,反映出在线音频行业面临版权成本高、商业效率低的困境 [4] - 版权是在线音频平台的核心资产,喜马拉雅拥有行业最大规模的内容资源库,包括520万本有声书、160万泛娱乐音频、1620万播客和1440万知识付费内容 [9][10] - 在线音频行业用户规模和商业效率存在明显天花板,喜马拉雅3亿月活中1.7亿来自物联网设备,付费率仅11.6%,订阅收入增速从2021年的57.1%下滑至2023年的8.5% [18][24][27] - 相比在线音乐行业,在线音频缺乏广泛的受众群体和成熟的商业机制,导致版权投资回报率较低 [36][39][44] 行业格局 - 喜马拉雅市场份额达45.52%,收购懒人听书(29.76%市场份额)后,腾讯音乐将控制在线音频行业大半江山 [48] - 腾讯音乐此前尝试发展企鹅FM但失败,最终选择通过收购进入在线音频市场 [48] - 在线音乐行业版权竞争激烈,腾讯音乐曾占据中国音乐版权市场90%份额,即使解除独家版权后仍保留少数头部独家版权 [32][33] 商业模式 - 喜马拉雅收入结构中订阅收入贡献过半,广告收入占比较小且主要来自开屏广告,音频内容广告占比不足3% [10][28] - 内容成本占收入比超过30%,包括收入分成和内容采购两大支出 [21] - 为控制成本,公司裁减四成员工、高管降薪一半,但未削减版权投入 [22] 用户数据 - 喜马拉雅2023年全平台月活突破3亿(1.3亿移动端+1.7亿物联网及第三方平台),人均使用时长130分钟 [18][24] - 移动端付费率从2021年的12%下滑至2023年的11.6%,远低于腾讯音乐21.76%的付费率 [14][39] - 典型热门内容如《郭德纲30年相声精选》完播人数400万,远低于周杰伦新歌1.5亿的播放量 [37][38] 版权战略 - 喜马拉雅2014年起与德云社合作,2015年获得阅文战略投资后掌握70%有声书改编权 [7][8] - 版权协议陆续到期后续签成本可能高出数倍,构成重大经营压力 [28] - 缺乏类似《甄嬛传》的爆款内容,未能实现高投资回报 [23]
喜马拉雅要靠山,腾讯音乐要希望
远川研究所· 2025-07-24 17:53
核心观点 - 喜马拉雅以209亿元估值出售给腾讯音乐,相比最后一轮融资300亿元估值缩水1/3 [1][2] - 版权是喜马拉雅最核心的资产,但高昂的版权成本和有限的商业化能力导致其长期亏损 [5][24][26] - 在线音频行业面临用户规模和商业效率的天花板,喜马拉雅的经营指标已接近触顶 [29][32][34] - 腾讯音乐收购喜马拉雅后,将占据在线音频行业45 52%的市场份额,但行业前景仍存疑 [64][65] 估值与行业对比 - 喜马拉雅最终出售价格209亿元,相当于7个知乎、8个Keep、11个斗鱼的估值 [2] - 公司5年累计亏损超30亿元,4次冲击上市未果 [2] - 2023年月活用户突破3亿(1 3亿移动端+1 7亿物联网及第三方平台用户),与小红书、B站相当 [22] - 用户日均使用时长达130分钟,超过抖音 [22] 版权资产分析 - 拥有行业最大规模内容库:520万本有声书(覆盖47 7%畅销书)、160万泛娱乐音频、1620万播客、1440万知识付费课程 [11][12] - 2014年起与德云社合作,2015年掌握70%有声书改编权,2016年《好好说话》单日销售额500万元 [8][9][10] - 2021-2023年订阅收入占比过半,广告收入中开屏广告占50%,音频内广告不足3% [13][36] - 内容成本+收入分成占收入超30%,是最大经营支出 [26] 商业化困境 - 付费率从12%下滑至11 6%,订阅收入增速从57 1%降至8 5% [17][35] - 物联网用户占比达57%,主要依赖被动收听场景 [31] - 缺乏《甄嬛传》式爆款内容,音频广告植入效率远低于视频 [28][36] - 2022年《郭德纲30年相声精选》完播人数400万,同期周杰伦新歌MV 8小时播放量1 5亿 [51][52] 行业竞争格局 - 腾讯音乐收购懒人听书(市场份额29 76%)后,与喜马拉雅(45 52%)形成垄断 [64] - 在线音乐行业付费率21 76%(腾讯音乐),是喜马拉雅的近2倍 [53] - 音乐版权市场90%份额曾由腾讯音乐掌控,周杰伦版权纠纷导致网易云赔偿85万元 [44][46] - 虾米音乐因"版权获取不足"关停,印证版权决定行业生死 [47][48] 赛道局限性 - 音频用户时长受通勤时间限制,难以通过内容质量突破 [33] - 缺乏成熟付费机制,有声书行业未经历类似唱片业向流媒体的转型 [56][58] - 腾讯音乐旗下企鹅FM运营8年月活仅200万,最终停运 [62] - 行业整体面临"值钱不赚钱"悖论,版权续约成本可能数倍增长 [38][60]
在中国,为什么两个CEO往往管不好一个公司
36氪· 2025-07-11 19:14
联席CEO制度的利弊分析 - 联席CEO制度的优势在于两个领导者可以互补、启发和依赖,形成双引擎驱动[1] - 但弊端同样明显,包括意见分歧、决策低效、派系划分和问责困难等问题[1] - 在中国互联网行业,对战略决策和执行速度要求高,联席CEO的弊端被放大[1] 联席CEO制度的应用场景 - 公司合并初期常采用联席CEO制度实现平稳过渡,如美团与大众点评、滴滴与快的[1][20] - 交接班或引入职业经理人时也会采用,如拼多多国内国际业务分设CEO[1] - 业务高度独立且分工明确时可能成功,如中国平安按业务板块设置联席CEO[28] 联席CEO失败案例分析 - 喜马拉雅两位CEO战略分歧导致商业化转型失败,四次IPO未果最终卖身腾讯音乐[2][3] - 比特大陆两位CEO发展方向分歧引发内斗,从行业第一跌至被竞争对手超越[3][6][7] - 优酷土豆合并后内部派系斗争导致资源浪费,错失发展机遇被对手超越[11][12] 联席CEO成功案例研究 - 快手双核管理8年,宿华与程一笑能力互补性格合拍,带领公司上市[22][23] - 58同城与赶集网合并后短暂实行联席CEO,顺利完成业务整合和权力交接[18][19] - 拼多多在黄峥主导下设置业务线联席CEO,权责清晰且有大股东最终决策[27] 中国互联网行业不适合联席CEO的原因 - 业务高度交叉需要快速协同决策,而联席CEO导致效率低下[31][32] - 强人文化盛行,创始人通常大权独揽作为精神领袖和最终决策者[32][34] - 缺乏独立专业的董事会来协调分歧和明确权责边界[34][35] - 职业经理人文化不成熟,投资人和员工更信任单一权威[34][35] 联席CEO制度的适用条件 - 业务高度独立且分工明确,如中国平安按板块划分[28] - 有更高权威的最终决策者,如拼多多黄峥主导[27] - 领导者能力互补且性格合拍,如快手宿华与程一笑[23] - 过渡期权力交接或公司合并整合阶段[18][20]
喜马拉雅曾设「流程效率部」,因无效率改「流程部」;红薯厂曾力推 「男人计划」;某厂高管圈把沙漠当会议室丨鲸犀情报局Vol.13
雷峰网· 2025-06-30 12:32
红薯厂男性用户拓展计划 - 公司曾试图通过引入陌陌高管及推出「男人计划」提升男性用户比例,重点发展运动、户外等内容品类 [1] - 2022-2023年创始人亲自牵头该项目,但最终男性用户占比未显著改善,反映社区属性转型难度 [1] 喜马拉雅组织效率问题 - 内部曾设立"流程效率部",因实际效率低下更名为"流程部",被外界评价为掩耳盗铃 [2][3] - 鹅厂收购后预计将带来管理层调整和团队优化,当前阶段暂未大规模变动组织架构 [3] B厂约谈事件管理危机 - 管理层因惧怕追责未向创始人如实汇报约谈细节,甚至试图通过调整媒体通稿顺序掩盖事实 [5][6] - 创始人未获知约谈实情仍在一线工作,暴露内部信息传递机制失灵 [6] C厂高管文化特色 - 创始人推崇沙漠团建文化,将无人区作为战略会议场所,声称极限环境可激发狼性 [7] - 公司专设整层越野车停车场,高管请假需以"沙漠团建"为由才能快速获批 [7][8] D厂出售估值困境 - 动物园厂收购D厂后遭遇出售难题,市场报价仅三四十亿美金,与预期三四百亿相差10倍 [8] - 开水厂曾参与抬价,业内普遍认为与宇宙大厂合并可形成"内容引流+履约闭环"的理想模型 [8][9] E厂创始人路线分歧 - 创始人甲主张转型AI游戏,联合创始人乙坚守元宇宙开发,双方爆发预算争夺战 [10][11] - AI团队曾耗资数千万训练模型但效果不佳,团队辗转新加坡和美国导致成本激增 [11] 本地生活赛道竞争 - F厂聚焦一线城市区县下沉,目标9000亿规模;G厂瞄准北京辐射区,目标1.2万亿,均要求30%增速 [12] - G厂放弃低线服务商收编计划,改为地方团队代理模式 [12] H厂海外业务表现 - 英国电商成为唯一B级市场,德国籍CEO通过协调中欧团队矛盾实现业务突破 [13] - 北美与东南亚业务表现不佳,整体海外评级仅B- [13]
腾讯不“拆”了
投中网· 2025-06-24 13:16
腾讯投资策略转变 - 公司近期从收缩转向扩张,半个月内砸出200亿进行收购,包括12.6亿美元现金加不超过5.1986%腾讯音乐股票收购喜马拉雅(总规模约205亿元),以及参与收购万达旗下48家广场项目 [5][8][10] - 2021-2022年曾大举减持被投企业,包括将京东持股从17%降至2.3%、美团从17%降至不到2%,并清仓新东方在线等中小公司股票 [10][11] - 投资出手次数从巅峰期每年300多起收缩至2023年约40起、2024年20多起,但2025年重新展现进取姿态 [13][15] 战略调整驱动因素 - 四年前的减持主要受监管趋严影响,2021年收到多张罚单,游戏直播平台合并案被叫停,股价从700港元高点跌去七成 [22][24][25][27] - 当前环境变化包括:合规整改完成、游戏版号发放正常化、视频号/AI等新业务崛起,股价从300港元下方回升至500港元(涨幅超65%) [30][31] - 现金流改善使公司转向回购(2024年回购1120亿港元)而非派发股票,总股本减少近4亿股支撑股价 [32][33] 重点收购案例分析 - 收购喜马拉雅虽其财务表现平平(2023年营收增速仅1.7%,经调整净利润2.24亿元),但看中其3.03亿MAU可为腾讯音乐导流 [39][41] - 播客行业面临增长瓶颈(2024年市场广告收入仅33亿元 vs 腾讯营销收入1214亿元),但收购可获取低重叠度流量补充生态 [39][42] - 游戏领域持续加码,向育碧注资11.6亿欧元,成库洛第一大股东,传闻150亿美元收购NEXON [16] 生态战略演变 - PC互联网时代以"合"为主,2010年"3Q大战"后首次转向"拆",但通过投资反而构建更强大生态 [49][50] - 2021年减持后,目前保留快手(持股约10-15%)、B站、知乎等被投企业,既因股价低迷也考虑流量协同 [44] - 当前重新强化"合"的逻辑:互联网竞争加剧需多线作战(电商/游戏/本地生活/云计算),流量成为关键燃料 [45][46]
BAT和张雪峰们,争夺高考志愿话语权丨南财号联播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9 17:43
科创板成长层 - 科创板设立未盈利企业专属"成长层" 存量及增量未盈利企业将全部转移至该板块 [1] - 科创成长层作为未盈利企业聚集地 相关制度设计包含五大核心要点 [1] 瑞银人事变动 - 瑞银集团任命28年老将吴家耀为亚太区资产管理主管 10月1日生效 [1] - 此次人事布局是瑞银完成收购瑞信后强化亚太战略的关键举措 [1] 粤港澳全运会 - 第十五届全运会及残特奥会将在粤港澳三地联合举办 创规模纪录 [1] - 赛事设置将结合港澳办赛优势 融入大湾区特色文化元素 [1] 海天味业港股表现 - 海天味业港股上市首日盘中最高涨5% 但最终微涨0.14% [1] - A股同日下跌3.73% 港股表现与4000亿资金认购热度形成反差 [1] 高考志愿填报市场 - BAT推出AI志愿填报工具 与传统填报师形成竞争协同关系 [2] - AI产品以精准全面为优势 人工服务侧重个性化需求匹配 [2] 喜马拉雅收购案 - 腾讯音乐以12.6亿美元(现金+股票+激励)收购喜马拉雅 [2] - 标的公司将保持独立运营 面临音频行业变现难与AI转型挑战 [2] 央行上海政策 - 央行推出八项上海金融开放政策 涉及市场开放与基建强化 [2] - 新政策旨在提升跨境贸易金融服务能力 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2] 暑期剧集市场竞争 - 2025年暑期档四大平台储备40余部剧集 古装题材仍占主导 [3] - 《藏海传》等剧集展现长尾效应 带动档期整体热度提升 [3]
腾讯音乐买下喜马拉雅,却买不到"声音的春天"
36氪· 2025-06-17 08:24
收购交易概述 - 腾讯音乐娱乐集团(TME)以总价205亿人民币(12.6亿美元现金加不超过5.1986%的腾讯音乐股票)全资收购喜马拉雅 [1] - 创始人余建军通过Xima Holdings Limited持有10.61%股份,套现超过20亿人民币 [2] - 收购消息宣布后,余建军在内部沟通会上泪洒现场,反映其作为创始人的不甘心 [2] 喜马拉雅经营状况 - 2023年平均月活用户达3.03亿,占据25%的在线音频市场份额 [2] - 已连续9个月实现盈利 [3] - 2021-2023年营收分别为58.57亿元、60.61亿元和64.63亿元,增幅不大 [7] - 经调整净利润从2021年亏损7.18亿元改善至2023年盈利2.24亿元 [8] - 2021-2023年全职员工从4342名缩减至2637名,高管降薪50%,研发开支从10.27亿降至9.3亿 [8] 商业模式与挑战 - 收入模式包括订阅、广告、直播和其他创新服务 [6] - 2023年3亿月活用户中付费用户仅1580万,付费率5.3%,低于爱奇艺(20.6%)和腾讯音乐(15.9%) [10] - 会员订阅收入增速从2021年18.9%降至2023年8.4%,付费点播收入连续两年负增长 [11] - 广告收入从2021年14.88亿下滑至2023年14.23亿 [11] - 内容策略选择"大而全"而非"小而精",导致用户粘性不足 [11] 行业对比 - 爱奇艺2022年总营收290亿元,同比下滑5%,但通过削减内容成本20%实现盈利 [12] - 知乎2024年第四季度实现单季度盈利,但全年仍亏损9630万 [13] - 爱奇艺和知乎在未盈利状态下成功上市,而喜马拉雅连续4次IPO失败 [14] - 竞争对手荔枝市值从上市时4.98亿美元跌至804.5万美元 [15] 腾讯音乐的战略考量 - 2025年Q1月活用户同比下滑4%至5.55亿,连续两个季度下滑 [18] - 独家版权优势减弱,汽水音乐月活近1亿,网易云音乐通过淘宝88VIP快速增长 [19][20] - ARPPU四年增长24%至11.4元,但付费墙策略引发用户反弹 [21] - 此前27亿收购懒人听书效果不佳,难以复制Spotify收购Anchor的成功 [22] 整合前景与挑战 - 交易后喜马拉雅保持品牌、运营、团队和战略四个不变 [22] - 腾讯音乐擅长版权采购和流量分发,喜马拉雅依赖1350万UGC创作者,整合难度大 [22] - 会员体系整合困难:腾讯音乐依赖SVIP提升ARPPU,喜马拉雅用户价格敏感 [23] - 潜在协同机会:车载音频场景(已合作60余家车企)和AI内容生产(结合腾讯混元大模型) [24] - 小宇宙等新兴平台通过社区黏性崛起,2024年9月累计收听时长超5亿小时 [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