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貌焦虑
搜索文档
硅谷祛眼袋,海淀求嫩肤:中外科技老哥都在偷偷卷颜值
量子位· 2025-11-07 12:10
医美需求趋势 - 过去五年,科技行业男性进行医美的人数增加了五倍,其中大厂中年男性程序员占很大比例[1][2] - 科技行业男性进行面部拉皮手术的人数上涨约25%,眼睑提升术的人数飙升了50%[4] - 医美手术受众呈现年轻化趋势,过去六七十岁才考虑的拉皮手术,如今四五十岁的客户已主动上门[5] 医美项目偏好 - 眼睑提升术因创伤小、恢复快且效果显著,在科技行业男性中非常受欢迎[7][8] - 除轻医美外,科技从业者对下颌线拉皮、颈部拉皮、局部吸脂等需动刀或麻醉的硬核项目需求增加[16] - 国内科技公司男性员工的医美需求以光子嫩肤和肉毒杆菌注射等轻医美项目为主,光子嫩肤价格约为1680元/次或5999元/6次疗程[62][63][66][67] 行业年龄焦虑 - 在46至49岁的科技从业者中,有80%担心年龄会影响职业发展[20] - 硅谷科技公司员工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行业存在隐性的年龄歧视文化[26][27][35] - 工龄超过一定阈值的员工被视为降本增效的首批候选人,经验和积累在快速技术迭代中可能失去价值[36][40][53] 行业工作环境 - AI实验室的顶尖研究员和高管平均每周工时高达80到100小时,部分公司招聘时明确要求候选人能接受每周工作70小时[49][50] - AI的普及降低了创业门槛,年轻创始人更倾向于招聘同龄人,加剧了资深员工的竞争压力[56][57] - Z世代员工更愿意加班,进一步加剧了行业内的竞争压力[52]
打司美格鲁肽的中年男人
投资界· 2025-10-19 15:44
司美格鲁肽市场概况 - 司美格鲁肽是一种GLP-1受体激动剂 注射后能长时间保持饱腹感 减少进食 实现快速减重[7] - 诺和诺德公司研发的司美格鲁肽在2021年于国内获批为2型糖尿病药物 2mg剂量官方定价1120元 2022年进入医保后降至478.8元 2024年医保续约后进一步降价至421.34元[24] - 2024年6月 诺和诺德推出针对超重和肥胖患者的司美格鲁肽注射液"诺和盈" 电商平台售价约700元/支2mg剂量 购买界限放宽[24] - 2025年1月 诺和诺德宣布全球首个口服司美格鲁肽片"诺和忻"在中国全面上市 无需注射即可达到相同效果[24] - 据医药自媒体统计 仅司美格鲁肽生物类似药就有20余家企业布局 包括九源基因、齐鲁制药、正大天晴、华润双鹤等[26] 男性用户群体特征 - 男性超重或肥胖发病率高于女性 但主动就医治疗者仅占约1/4 5年前比例更低至1/10[8] - 使用司美格鲁肽的男性多为中年中产阶层 可负担每月数百至上千元费用 多为公司中高层 需得体外表参与社交活动[13] - 男性减肥驱动力主要来自肥胖并发症(如高血脂、高血糖)而非外形改善 且更依赖熟人介绍或信任关系背书[13][14] - 男性用户对药物存在羞耻感 常以"健身"或"体重管理"替代"减肥"表述 且较少公开分享经历[7][8] 药物使用效果与挑战 - 案例显示 男性用户注射0.4mg-1mg剂量后可出现严重腹泻、消化不良等反应 但15天内体重可从208斤降至182斤[9][10] - 停药后易反弹 有用户停药后体重回升10斤 且需持续增加剂量(从0.25mg增至2mg)以维持效果 月花费达3000元[25] - 饮酒会显著影响药效 应酬后饥饿感增强 而中年男性因工作应酬频繁 难以避免饮酒[20][25] - 专业医生指出 司美格鲁肽等新药缺乏10-20年长期安全性数据 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并定期检查[27] 行业竞争与产品迭代 - 除司美格鲁肽外 替尔泊肽、贝那鲁肽、利拉鲁肽等新一代减肥药陆续研发 宣称效果更优、副作用更小[25] - 替尔泊肽使用门槛更低 定位为"对司美格鲁肽效果不满意者"的替代选择 价格较司美格鲁肽更高[25] - 行业观点认为 若减肥药能解决实效与副作用问题 未来体重管理可能与财富阶层更直接关联[26]
英媒:28岁就“拉皮”?英国年轻人陷入容貌焦虑
环球时报· 2025-10-14 06:56
行业趋势 - 英国拉皮手术数量在过去12个月增加了8% [1] - 整容群体呈现年轻化趋势,拉皮手术不再是老年有钱人的专属,二三十岁年轻人成为新兴客户群 [1] - 年轻人面临前所未有的容貌焦虑,视频通话和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形象比较是重要驱动因素 [1] - AI合成的超级美女和网红的美颜滤镜塑造了虚假的看脸世界,导致整形手术越来越普遍 [1] 消费者行为 - 28岁女企业家艾米莉为获得更紧致的外貌,接受了包括拉皮、唇部提升和鼻整形在内的6次手术 [1] - 消费者乐于在社群平台分享手术前后及恢复过程,尽管恢复期漫长且痛苦,疼痛与瘀青持续数周,脸颊触感恢复需6个月 [1] - 部分消费者反思,若早年保持规律生活、好好护肤、充足睡眠,可能无需经历手术痛苦 [1] - 名人公开谈论整容经历容易误导年轻人,使其认为整容是正常、生活化的事情 [1] 专业医疗观点 - 拉皮手术是重大且复杂的手术,应仅由专业注册的整形外科医师在设备完善的合法诊所进行 [2] - 医疗专家认为拉皮手术通常适合40岁以上人士,在20或30多岁进行此类复杂手术没有必要 [2] - 手术存在风险与并发症,包括皮肤下积血、组织死亡、感染、神经损伤及脱发,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2] - 对比利时医师对年轻客户群体的担忧,若20多岁接受手术,按10-15年效果维持计算,至60岁可能需进行3次手术,对脸部是极大创伤 [2]
国家卫生健康委:拒绝“容貌焦虑”不建议未成年人做医美
人民网· 2025-09-22 19:39
行业监管动态 - 国家卫生健康委指出医美行业快速发展,但存在不良商家通过虚假宣传、借科普名义发布广告、非法行医等手段牟取暴利[2] - 监管部门强调医美本质是医疗行为,提供服务的必须是医疗机构,生活美容机构严禁开展医美项目,否则涉嫌非法行医[2] - 监管部门呼吁社会各界共同行动,培育健康自然的审美追求,帮助未成年人建立正确审美观,拒绝外貌焦虑[3] 消费者风险提示 - 部分机构鼓吹白幼瘦等畸形审美观,煽动未成年人整容,给消费者带来较大健康风险和经济损失[2] - 监管部门不建议未成年人做医美,因其生理发育未成熟,审美观处于形成阶段,易受外界影响,过早医美易造成身心创伤[2] - 消费者可通过国家卫生健康委官网查询全国医疗机构信息,并可向当地卫生健康部门或通过12345热线举报非法医美线索[2][3] 合规运营指引 - 对于先天畸形修复或外伤矫正等必要情况,应选择有资质的医疗机构,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治疗[2]
轻医美上瘾后,一个中产女孩的生活面临失控
虎嗅· 2025-09-02 18:30
医美行业市场趋势 - 轻医美市值在2022年超过重医美成为中国医美市场主流 无需开刀且恢复期短 事故风险相对较低 [9][10] - 光子嫩肤价格从2016年5000多元降至当前最低百元级别 反映行业信息差缩小和消费者理性化趋势 [26] - 除皱针产品存在巨大利润空间 成本约900元的100U产品中20U可售价1万至2万元 [25] 医美消费行为特征 - 消费者从初期依赖机构推荐转向自主研究 通过小红书等平台指定具体项目、产品和医生 [26] - 典型轻医美项目包含注射类(玻尿酸/少女针)和光电类(超声炮/热玛吉) 单次费用从百元至数万元不等 [4][5][6][17][22] - 行业盈利模式从利用信息差转向制造焦虑闭环和项目依赖 通过面诊指出微小缺陷引导消费升级 [27][28] 产品与价格体系 - 玻尿酸注射价格区间显著 韩国玻尿酸单次8000元 宝尼达材料单次超4万元 少女针属更高价位产品 [4][5] - 水光针存在明显价格分层 丽珠兰约1300元/次 瑞蓝唯提超2000元/次 需定期维护形成持续消费 [6][29] - 修复类项目成本高昂 溶解酶加热玛吉加乔雅登填充的修复流程市价约2万元 注射量多时费用成倍增加 [22] 行业生态与运营模式 - 医美行业本质更接近服务业而非医疗 存在设备假冒伪劣和超限使用等成本压缩手段 [24] - 部分产品毛利率高达70% 通过不可见不可知的信息差维持利润空间 [24] - 机构通过充值优惠和效果展示引导消费升级 从光子嫩肤等入门项目转向水光针等高价注射项目 [28]
“美貌神话”的陷阱
虎嗅· 2025-08-01 14:37
行业分析:美容与时尚产业的社会影响 - 时尚杂志《Caras》因突出荷兰公主阿玛利亚的"大码身材"引发争议,反映了媒体对女性身材的过度关注与商业化炒作 [1][2] - 时尚模特体重比正常女性轻23%,行业标准导致饮食失调等健康问题激增 [11] - 美国整容行业年增长率达10%,其他国家增速更高,但伴随女性心理痛苦加剧 [12][14] 消费主义与女性经济 - 现代西方经济依赖女性消费,其中"美貌神话"驱动化妆品、医美等行业持续增长 [12] - 韩国将化妆上升为"全民礼仪",商业社会通过制造焦虑强化女性物化 [16] - 女性将大量收入投入养颜领域,形成美容行业稳定客群 [13] 技术变革对审美标准的影响 - 美颜软件与影像技术固化"理想美女"形象,加剧审美同质化 [11][14] - 国产电视剧出现角色辨识度下降现象,反映医美技术导致的容貌趋同 [14] - 整容真人秀节目推动医美技术普及,强化社会对身体的规训 [16] 职场中的外貌歧视 - 模特、娱乐圈等行业将颜值和身材作为第一竞争力 [12] - 政企领域女性高管常需妥协于美貌需求,聘用高颜值下属以辅助工作 [13] - 1960年代空姐、行政秘书等职业被赋予性感标签,延续职场性别凝视 [12] 学术与政策影响 - 《美貌的神话》推动欧美立法限制整容广告对未成年人投放 [5] - 牛津、哈佛等高校将《美貌的神话》列为性别研究教材,促进行业规范 [5] - 奥地利学者提出"美妆的凝视"理论,揭示消费主义对身体的阶级化操控 [14][15][16]
青少年暑期扎堆整容,“容貌焦虑”背后藏着哪些心理问题
新京报· 2025-07-25 12:31
青少年医美整形现象 - 暑期青少年扎堆整容 准大学生和准高中生成为主要群体 呈现低龄化趋势[1][3] - 20岁以下消费者占比达11.12% 最小求美者仅11岁[3][6] - 双眼皮和隆鼻是最热门项目 部分青少年甚至考虑颌骨整形等高风险手术[2][4] 行业规范与政策 - 我国规定未满18周岁不得实施非必要医美项目 必要手术需监护人签字并由正规医院评估[5] - 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发布从业规范 明确禁止引导未成年人接受医美服务[6] - 正规医院医生普遍不建议未成年人整容 因面部仍在发育阶段[4][7] 医美行业现状 - 社交平台存在大量整形前后对比内容 放大正常面容的"缺陷"[3] - 部分私立整形医院接收未成年人客户 存在家长陪同现象[3] - 行业存在夸大宣传问题 从业人员不得作出安全性断言或保证[6] 技术层面考量 - 未成年人皮下胶原代谢处于正向生长阶段 过早干预可能导致后期问题[6] - 不可吸收材料长期可能出现增生 肉芽和移位等问题[7] - 鼻整形需等待软骨发育完全 双眼皮手术原则上禁止未成年人实施[7] 心理因素分析 - 容貌焦虑常源于同伴比较和社交压力 部分青少年通过外形寻求认同[8][9] - 存在"体象障碍"案例 对微小缺陷过度关注[10] - 部分案例显示整容需求背后存在亲子关系问题[9][10]
高考生挤爆整形科
虎嗅· 2025-07-18 16:53
高考后医美消费趋势 - 高考后首周近视眼手术订单环比激增108%,牙齿美白增长30%,轻医美项目预约量全线增长约30% [2][8] -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皮肤科学生患者增长10%-30%,整形美容中心7-8月手术量月均增加100+台 [7] - 预计7月底至8月底将迎来医美消费波峰,毕业生成为主导消费群体 [8] 医美消费群体特征 - 18-24岁人群与医美相关内容互动频率最高(33.76%),18岁以下未成年人占比达12.43% [21] - 四级及以下城市医美人群占比38.4%位列第一,广东、山东、江苏、四川为医美大省 [26] - 61.9%消费者计划2025年医美预算在1万元以下,轻医美成为新宠 [30][32] 医美市场结构变化 - 医美消费呈现明显下沉趋势,低线城市熟人推荐模式加速市场渗透 [25] - 轻医美项目因创口小、恢复快、价格低(1万以下占比61.9%)更受年轻群体青睐 [28][30] - 传统整形手术量下降,注射类等非手术项目占比提升,呈现"动刀少打针多"特征 [29] 医美项目风险数据 - 面部轮廓改造存在大出血、神经损伤(面瘫)等风险 [33] - 假体隆胸可能出现包膜挛缩、假体破裂等并发症 [33] - 鼻综合整形存在假体穿出、呼吸功能受影响等风险 [33] - 注射填充可能导致皮下结节、肉芽肿形成等问题 [33]
高考结束,扎堆整容
投资界· 2025-07-11 15:32
医美行业市场规模与增长 - 2025年中国医美市场规模预计达到3500亿至4000亿元 [8] - Z世代(1995年后出生)贡献了62%的消费份额 [8] - Z世代年均医美支出达2.8万元 远高于80后群体 [8] - 华熙生物、爱美客和昊海生科被称为"医美三剑客" 凭借高毛利率和体量被称为"女人的茅台" [9] 医美消费趋势变化 - 轻医美成为主流 真正动刀做手术的人减少 [24] - 流行"妈生感" 追求自然、像天生一样好看 [24] - 玻尿酸、聚左旋乳酸等材料广泛应用在注射类项目上 [25] - 光电仪器的研发使鼻梁塑形、面部紧致等可通过微创方式实现 [25] 医美消费群体特征 - 高中毕业生多为了解决皮肤问题如痘痘、痘印等 [22] - 大学毕业生诉求更倾向于"形象提升" 希望在求职中更有信心 [24] - 年轻人未将医美当作医疗行为看待 风险意识较弱 [25] - 部分消费者通过非正规渠道购买医美服务导致医疗事故 [25] 医美消费心理分析 - 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塑造了年轻人对"美"的定义 [13] - 年轻人通过医美寻求心理上的补偿效应和自信提升 [24] - 部分消费者存在过度医美倾向 反复进行同一部位修整 [38] - 医美消费逐渐成为一种不需要解释的普通选择 [35]
高考结束,扎堆整容
36氪· 2025-07-09 21:05
医美行业市场概况 - 2025年中国医美市场规模预计达3500亿至4000亿元,Z世代贡献62%消费份额,年均支出2.8万元 [9] - 华熙生物、爱美客、昊海生科等医美企业因高毛利率被称为"女人的茅台" [10] - 轻医美成为主流趋势,注射类项目(如玻尿酸、PLLA)和光电仪器替代传统手术 [26] 消费者行为分析 - Z世代(18-24岁)是核心消费群体,高考后整形需求集中爆发,部分家长陪同决策 [8][24] - 大学生群体更关注求职形象提升,通过医美寻求"心理补偿效应" [25] - 消费者偏好从"明显改造"转向自然"妈生感",技术发展推动微创项目普及 [26] 行业技术发展 - 注射材料迭代加速,羟基磷灰石、重组胶原蛋白等兼具塑形与刺激胶原再生功能 [26] - 射频治疗、超声治疗等非手术方式可替代传统鼻梁塑形、面部紧致手术 [26] - 非法注射导致医疗事故频发,如鼻尖坏死案例暴露行业监管漏洞 [29] 社会文化影响 - 社交媒体强化"标准脸"审美(双眼皮、高鼻梁等),推动年轻人模仿"镜头美学" [39][41] - 整形动机从"变美"转向心理释放,部分消费者通过手术缓解长期自我否定 [33][36] - 医美低龄化现象显著,高中生将医美列入"毕业愿望清单" [2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