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智慧水务
icon
搜索文档
普天科技跌2.07%,成交额1.77亿元,主力资金净流出1678.57万元
新浪财经· 2025-11-04 13:50
股价表现与资金流向 - 11月4日盘中股价下跌2.07%至25.07元/股,成交额1.77亿元,换手率1.03%,总市值170.61亿元 [1] - 当日主力资金净流出1678.57万元,特大单净卖出704万元(卖出1561.69万元,买入857.69万元),大单净卖出974.57万元(卖出4924.80万元,买入3950.23万元) [1] - 今年以来股价上涨17.03%,近5个交易日上涨1.37%,近20日下跌9.59%,近60日上涨6.86% [1] 公司基本面与业务构成 - 公司2025年1-9月实现营业收入31.52亿元,同比减少7.82%,归母净利润1755.67万元,同比减少3.80% [2] - 主营业务收入构成为:公网通信36.06%,专网通信与智慧应用35.41%,智能制造28.53% [1] - 公司主营业务涉及信息网络建设技术服务、通信类印制电路板生产销售、通信解决方案和设备制造、通信工程监理、电力自动化及卫星导航运营服务 [1] 股东结构与机构持仓 - 截至9月30日股东户数为2.88万,较上期减少7.01%,人均流通股23639股,较上期增加7.54% [2] - 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为第五大流通股东,持股2010.67万股,较上期增加490.16万股 [3] - 长城久嘉创新成长混合A(004666)为新进第九大流通股东,持股770.00万股 [3] 分红历史 - A股上市后累计派现4.90亿元,近三年累计派现1.30亿元 [3]
冠龙节能的前世今生:2025年三季度营收5.41亿低于行业平均,净利润2758.18万行业排名56
新浪财经· 2025-10-31 23:52
董事长李政宏薪酬419万元,同比减少11万元 冠龙节能成立于1991年7月29日,于2022年4月11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注册地址和办公地址均在上 海。它是国内领先的节水阀门制造商,拥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产品线,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冠龙节能主要从事节水阀门的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所属申万行业为机械设备 - 通用设备 - 金属制 品,所属概念板块包括小盘、智慧水务、地下管廊核聚变、超导概念、核电。 经营业绩:营收行业第56,净利润行业第56 2025年三季度,冠龙节能实现营业收入5.41亿元,在行业82家公司中排名56。行业第一名中集集团营收达 1170.61亿元,第二名利欧股份为144.54亿元,行业平均数为27.49亿元,中位数为8.67亿元。同期,公司净 利润为2758.18万元,行业排名同样为56。行业第一名中集集团净利润23.95亿元,第二名纽威股份11.26亿 元,行业平均数为1.24亿元,中位数为5091.96万元。 资产负债率低于同业平均,毛利率高于同业平均 偿债能力方面,2025年三季度冠龙节能资产负债率为22.86%,低于去年同期的23.33%,且远低于行业平均 的39.81% ...
武汉天源的前世今生:2025年三季度营收11.62亿元排名第18,净利润1.38亿元排名第16
新浪财经· 2025-10-31 23:27
公司基本情况 - 公司成立于2009年10月21日,于2021年12月30日在深交所上市,注册及办公地址位于湖北省武汉市 [1] - 公司主营业务为环保装备研发制造与销售、环保工程建造和环保项目运营服务 [1] - 公司属于环保行业中的水务及水治理板块,概念板块包括小盘、专精特新、智慧水务、核聚变、超导概念、核电 [1] - 公司为环保行业的专精特新企业,在环保装备研发制造与环保工程服务领域有较强技术实力 [1] 经营业绩表现 - 2025年三季度营业收入为11.62亿元,在行业51家公司中排名第18位,低于行业平均数16.71亿元,高于行业中位数7.56亿元 [2] - 2025年三季度净利润为1.38亿元,行业排名第16位,低于行业平均数2.3亿元,高于行业中位数7660.26万元 [2] - 行业龙头首创环保2025年三季度营收达134.53亿元,净利润为19.08亿元 [2] 财务指标分析 - 2025年三季度资产负债率为61.79%,较去年同期的55.29%有所上升,并高于行业平均的49.82% [3] - 2025年三季度毛利率为34.35%,较去年同期的33.98%略有提升,并高于行业平均的32.13% [3] 管理层与股权结构 - 公司实际控制人为李娟、黄开明、黄昭玮,控股股东为湖北天源环保集团有限公司 [4] - 董事长黄开明2024年薪酬为65.4万元,较2023年的88.4万元减少23万元 [4] - 总裁黄昭玮2024年薪酬为75.01万元,较2023年的61.49万元增加13.52万元 [4] - 截至2025年9月30日,A股股东户数为1.69万户,较上期增加0.32% [5] 业务亮点与增长前景 - 环保订单充沛,工程类新签波动增长,特许经营类订单爆发成长,在手订单充沛 [5] - 业务从水务向固废领域扩展,订单重心向固废转移,项目分布广,投资能力强 [5] - 在优质地区布局新能源,2024年获取2GW光伏项目,其中1GW已开建 [5] - 积极布局算力资源,已与华为技术签署战略合作,实现算电协同 [5] - 券商预计公司2025至2027年归母净利润为5.0/6.1/7.5亿元,同比变动 +50%/+22%/+23% [5]
普天科技的前世今生:2025年Q3营收31.52亿行业第三,净利润1225.2万行业第十
新浪证券· 2025-10-31 21:09
公司基本情况 - 公司成立于1994年11月19日,于2011年1月28日在深交所上市,是中国电科通信板块上市平台 [1] - 主营业务涵盖信息网络建设技术服务、通信类印制电路板生产销售、通信解决方案与设备制造等,在轨道交通专网通信领域领先 [1] - 公司控股股东为中电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忠国于2024年7月上任 [4] 经营业绩表现 - 2025年三季度营业收入为31.52亿元,在20家同行业公司中排名第3,高于行业平均数16.85亿元和中位数9.29亿元 [2] - 2025年三季度净利润为1225.2万元,行业排名第10,行业平均净利润为-885.01万元 [2] - 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同比降7.82%,归母净利润同比降3.80%,但单三季度营收同比增14.84%,归母净利润同比增282.07% [5] 财务指标与行业对比 - 2025年三季度资产负债率为59.14%,高于行业平均的52.90% [3] - 2025年三季度毛利率为14.81%,略低于行业平均的15.25% [3] 股东结构变化 - 截至2025年9月30日,A股股东户数为2.88万,较上期减少7.01%,户均持有流通A股数量为2.36万,较上期增加7.54% [5] - 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为第五大流通股东,持股2010.67万股,较上期增加490.16万股 [5] 机构观点与业绩预测 - 开源证券维持“买入”评级,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06亿元、1.42亿元、2.07亿元 [5] - 中国银河证券首次覆盖给予“推荐”评级,预计2025-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49.81亿元、66.04亿元、74.74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51亿元、1.98亿元、2.57亿元 [6] - 机构认为公司有望受益于卫星互联网、低空经济等蓝海市场,并在轨道交通专网通信及智能制造领域具备优势 [5][6]
汇中股份的前世今生: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3.45亿,负债率8.33%低于行业平均,毛利率49.17%高于同类5.67个百分点
新浪财经· 2025-10-31 17:23
公司基本情况 - 公司成立于1998年5月18日,于2014年1月23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注册地和办公地均为河北省唐山市 [1] - 公司是国内超声热量表行业龙头企业,具备全产业链优势,产品精度和稳定性高 [1] - 主营业务为超声热量表、超声水表、超声流量计等产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 [1] - 所属申万行业为机械设备-通用设备-仪器仪表,涉及智慧水务、DeepSeek概念、小盘核聚变、超导概念、核电等概念板块 [1] 经营业绩表现 - 2025年三季度营业收入为3.45亿元,在61家同行业公司中排名第32,行业平均数为6.55亿元,中位数为3.8亿元 [2] - 2025年三季度净利润为7102.4万元,行业排名第22,行业平均数为5896.7万元,中位数为4066.13万元 [2] - 2025年第三季度单季实现营收约1.31亿元,同比增长7.22% [5] - 2025年第三季度单季归母净利润约0.28亿元,同比下降16.9% [5] - 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3.45亿元,同比增长30.98%,归母净利润0.70亿元,同比增长27.98% [5] 财务健康状况 - 2025年三季度资产负债率为8.33%,低于去年同期的9.32%,且远低于27.43%的行业平均水平 [3] - 2025年三季度毛利率为49.17%,虽较去年同期的53.06%有所下降,但仍高于43.50%的行业平均水平 [3] 业务发展亮点 - 海外市场成效凸显,出口销售收入已成为公司重要增长引擎,带动营收、经营性现金流大幅增长 [5] - 2025年9月2日,公司拟使用自有资金对外投资设立澳大利亚全资子公司,投资金额不超过2000万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公司品牌知名度 [5] 管理层与股权结构 - 公司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均为张力新,董事长张力新2024年薪酬为108.52万元,与2023年持平 [4] - 总经理冯大鹏2024年薪酬为41.44万元,与2023年持平 [4] - 截至2025年9月30日,A股股东户数为1.12万,较上期增加4.13%;户均持有流通A股数量为1.2万,较上期减少3.97% [5] 机构业绩预测 - 机构预计公司2025-2027年实现收入为4.59/5.46/6.04亿元,增速分别为19%、18.9%、10.8% [5] - 预计2025-2027年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88/1.13/1.3亿元,增速分别为52.2%、28.3%、15% [5]
AI打开污水治理新空间
中国化工报· 2025-10-31 13:16
行业转型驱动力 - 行业在“双碳”战略与数智化转型深度融合下,人工智能正成为推动污水处理体系重塑的关键力量[1] - 国家层面推动行业由“重建设”向“重运营”转型,为AI介入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契机[2] -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推动人工智能等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应用,为智慧水务提供顶层政策支撑[3] AI赋能的核心价值与目标 - AI赋能的核心价值在于突破“人控”的经验瓶颈,让系统具备自学习、自决策与自进化能力[1][2] - AI驱动的现实目标包括节能15%~20%、药耗显著下降以及系统稳定性提升[2] - 行业关注点从“能否达标”转向“能否高效、低碳、智能”,AI正在重塑行业效率边界[2] 市场机遇与现状 - 全国约5000座污水处理厂总体能效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运营成本高、调控依赖人工经验的局限性日益凸显[2] - 资本界认为“AI+环保”融合正处在风口初期,未来核心竞争力在于算法、场景与数据的闭环能力[4] - 推动技术成果转化与产业协同,会上发布了3项重要成果,展示AI技术在污泥处置、全流程控制等细分场景的创新应用[5] 关键应用领域与挑战 - 石化行业废水处理因其成分复杂、波动大、能耗高且安全性要求极高,被视为检验AI能力的真正战场[3][4] - 智慧水务的关键在于融合,IT人员需懂水处理,环保工程师需懂算法,AI必须与工艺知识深度耦合才能走向实质性控制[3] - 当前行业普遍采用经验控制或简单PID调节,虽能稳定出水,但存在显著的能耗浪费[3]
钱江水利:前三季度业绩双增 全国化布局赋能高质量发展
证券时报网· 2025-10-30 21:02
财务业绩 - 2025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16.79亿元,同比增长7.35% [1] - 2025年前三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84亿元,同比增长11.16% [1] 业务规模与布局 - 构建覆盖原水、输水、制水、市政供水、污水处理、污泥处置、涉水药剂的全产业链体系 [1] - 拥有20家控股子公司、6家分公司及6家参股公司,运营40余座水厂、17座污水处理厂及3条输水管线 [1] - 水处理能力超390万吨/日,年水处理量突破7亿吨,服务范围覆盖浙江省11个地级市并延伸至福建、广东、安徽等省外区域,累计服务人口超700万 [1] 项目进展与资本运作 - 多个重点项目推进有序,如岱山县岱北水厂工程、虾峙镇湖泥岛海水淡化工程进度均超80%,丽水水阁污水处理厂二期等项目已完成竣工备案 [2] - 2024年12月通过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募集资金5.81亿元,专项用于水务项目建设与运营升级 [2] - 截至2025年6月末,募集资金已累计投入3.50亿元,投入进度达61.19%,其中永康市城市污水处理厂(五期)工程已完成100%投入 [2] 战略发展与行业趋势 - 锚定“数智驱动、绿色发展”战略,推动核心竞争力从“规模优势”向“技术+效率优势”升级 [3] - 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水厂大脑、智慧加药等五大类智能体技术已实现规模化应用 [3] - 2025年全国水利建设投资达13529亿元历史新高,智慧水务相关技术投入规模已突破470亿元 [3] - 后续发展规划包括深耕浙江市场并拓展福建、广东、安徽等省外区域,以及加大智慧水务、节水技术等领域投入,提升轻资产运维业务占比 [3]
沈阳:推动水务行业智慧化转型
新华网· 2025-10-28 09:29
其中,营业综合管理系统集AI、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于一体,实现业务处理、运营管理与智能分析 全流程覆盖,可助力企业深度挖掘数据价值,推动营销管理智能化、运行高效化、决策精准化;二次供 水管理系统则专注于泵站及管网的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通过实时监测与智能维护,运用多维数据 AI分析,可显著提升老旧小区改造测评与漏损处置效率;AI水表图像识别系统则将水表读数环节交由 AI自动完成,基于65万张高质量标注图像训练,系统识别率稳定。 此次上架云平台的五大系统包括营业综合管理系统、二次供水管理系统、智能客服系统、AI水表图像 识别系统及星火标识质量追溯系统。 新华网沈阳10月27日电 记者从沈阳水务集团获悉,沈阳水务集团日前与腾讯、华为、百度三大云平台 联合发布数字产品,将旗下已成熟应用的五大系统进行解耦封装,形成独立软件产品,并陆续上架三大 云平台。此次合作标志着沈阳水务集团正式从技术应用者向智慧水务"解决方案提供者"延伸,将为业内 不同规模的水务企业开辟了一条"低成本、高效益"的数字化升级新路径。 通过共享成熟的数字化工具,可以助力行业伙伴有效规避重复投入与技术试错的高昂成本,打破信息壁 垒。据悉,以此次云平台入 ...
天津推动水资源基础调查成果共享共用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0-27 09:40
按照计划,双方将深化数据共享,细化数据目录,推动流程标准化,筑牢水资源数据底座,支 撑"智慧水务"、数字孪生流域建设等;加强技术交流与标准共建,联合开展业务培训与科研攻关,完善 水资源基础调查技术标准,探索建立协同创新平台;发挥各自业务优势,协同推进野外勘测,提升工作 效率;推动成果转化应用,在水资源规划调度、灾害防御、生态补水等方面推广应用调查成果,形 成"调查—应用—反馈—完善"的闭环管理机制。(段春祥 杨书畅) 此前,双方协作完成了全市水域空间调查,取得多项成果:一是摸清水资源家底,查清全市274条 河流、21座水库的空间分布,明确丰水期和枯水期水面范围;二是统一数据标准,协同完成河流名称、 起止位置、管理范围等关键属性的确认,形成统一的水域空间管理"一张图";三是明确应用方向,推动 调查成果更好服务规划编制、城市体检、生态修复、灾害防治等工作。 本报讯 近日,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水务局签署《水资源基础调查及成果应用合作备忘 录》,构建数据共享、技术共研、成果互认等合作机制,着力解决数据壁垒、技术标准不统一等问题, 共同推进全市水资源精细化管理与生态文明建设。 ...
破解水处理难题——“算法驭水”更环保更高效
科技日报· 2025-10-27 07:47
水处理行业智能化转型核心观点 - 水处理技术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于与智能化技术深度融合,需从单一技术点革新转向系统级优化 [1] - 人工智能水务系统能依据动态变化进行智能决策和调控,推动行业从"经验治水"迈向"算法驭水" [1] - 新兴技术通过与传统工业技术深度融合,为水处理行业智能化与绿色化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8] 传统水处理面临的挑战与转型需求 - 传统水处理过程依赖现场经验和人工计算,存在高能耗、高物耗、低效率问题 [1] - 传统处理过程会耗散污水中的能量,并将资源转化为温室气体,成为隐形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大户" [2] - 下一代水处理技术需在低碳降耗工艺、资源回收及高效能源利用技术等领域实现协同突破 [2] 人工智能在膜材料与工艺优化中的应用 - 纳滤膜技术引入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可实现水处理技术向精准化与智能化跨越 [3] - 运用三维高保真多物理场数学建模、高性能计算及人工智能技术,提出机器学习驱动高通量反渗透膜系统多尺度设计框架,可大幅缩短设计周期 [3] - 梯度电荷结构可产生内建电场,显著提升离子分离效率 [3] 人工智能在催化过程与新污染物控制中的作用 - 人工智能技术可实现催化—生化耦合系统的实时监测与调控,通过构建预测模型智能调整参数,有效降低能耗与温室气体排放 [4] - 在高级氧化技术中,人工智能将在催化剂设计、机理解析和工艺优化中发挥关键作用 [4] - 需借助全流程智能决策工业大模型,将各项先进技术在真实场景中实现最优协同与效能最大化 [4] 水工业大模型的全流程应用 - 研发的水工业大模型可实现供排水全流程覆盖应用,包括精准识别供水管网漏损并制定调控策略 [4] - 在城市排水防涝管理中,可支持积水点预测、排水设施优化调度以及应急响应 [4] - 正探索水工业大模型在空地网一体化巡检、诊断与控制中的"大脑"作用,以及云边端一体化产品开发 [4] 智慧水务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 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设备数据在线采集能力弱,需逐步更新智能传感设备 [6] - 数据质量差,需建立数据清理体系以支撑智慧决策 [6] - 智慧平台功能尚不完善,缺乏海量数据深度分析与预警能力,且全流程智慧决策大模型尚未成熟 [6] 数字孪生技术与工程应用的突破方向 - 数字孪生技术面临投入产出比失衡、硬件同步困难等挑战,突破方向包括模型工程化、软硬件协同、水信息学内核重构 [7] - 可利用云边协同计算降低带宽消耗和网络延迟,通过机器学习与强化学习实现水处理"预测—优化—控制"闭环 [7] - 现有智慧水务系统存在实时性不足、算法与平台依赖国外、能耗偏高等问题 [7] 产学研合作与技术评估体系构建 - 高校应聚焦核心技术攻关,而企业应提供场景与产品化支持,形成"学术创新—产品迭代"闭环 [7] - 水处理技术创新需在清晰的边界条件框架下推进,重点考虑成本与能耗等现实约束 [8] - 建议凝聚行业共识建立分层评估体系,形成适合国情的多元化技术路径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