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创新

搜索文档
超2.5万人注册,303人进入备选库!中国足协公布自荐初步结果!
证券时报· 2025-07-05 12:50
中国足协球员自荐系统进展 - 中国足协球员自荐系统于2025年3月1日正式上线,旨在创新足球人才选拔机制,拓宽选拔渠道并防治选材不正之风[1][4] - 截至6月30日,系统注册人数达25487人,其中6813人提交基础信息,1055人完成技术数据上传并启动自荐流程[3] - 自荐流程包含五大环节:主动注册、信息填报、初筛评估、选拔入库、动态复评,目前已有303人通过专家团队评估进入备选库[4] 球员结构分析 - 1055名自荐球员中男子球员占比98%(1035人),女子球员占比2%(20人),年龄跨度从5岁至47岁[6] - 2011-2013年龄段球员占比达69%,显示青少年为自荐主力群体[6] - 海外地区自荐球员11人中有4人入选备选库,国际化程度初显[4] 人才选拔动态 - 备选库中16名球员已进入2011/2012年龄段大区训练营,采用"训练观察+教学比赛"模式进行五环模型评估[4] - 国家队管理部重点跟踪2010年及以前出生的27名球员,女子足球部对3名女球员进行动态评估[4] - 专家团队选拔标准涵盖身体条件、技术能力、比赛理解等多维度评分体系[4] 教练团队调整 - 德扬·久尔杰维奇被任命为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代理主教练,率队参加2025东亚杯,其曾带领亚运队晋级八强并执教U19国家队[7] - 中国足协同步启动新周期男足主教练选聘工作,久尔杰维奇拥有塞尔维亚U17国家队等执教经历[7] 系统未来规划 - 中国足协将持续优化自荐系统功能,完善选拔机制以挖掘优秀人才[7] - 精英球员库入选者将参与南北区及全国训练营的进阶选拔[4]
精管善治·合肥在行动|长丰(双凤)经开区:“暖心集市”,“赶”出幸福生活新天地
人民网· 2025-07-04 14:48
社区治理创新模式 - 双凤经开区通过"红色公益集市"探索社区精治、共治、善治新路径,集市提供磨刀、中医推拿、垃圾分类咨询等便民服务,改变传统社区治理生态 [1] - "红色点单台"机制实现居民需求直通,金兰社区当场记录7条具体建议,凤梅社区通过"敲门行动"梳理50余条需求清单并促成28场精准服务活动 [1][3] - 服务模式从"等诉求"转向"找需求",凤巢社区推出积分兑换摊位,万里社区设置反诈宣传点,优化服务供给 [3] 邻里关系与社区文化 - 集市成为邻里互动平台,凤巢社区跳蚤市场促成30多件闲置物品交换,促进居民间节俭与互助 [5] - 万里社区文化活动区设计风筝DIY、民族徽章制作等环节,促进多民族居民融合,金宁社区通过包粽子等活动强化"远亲不如近邻"的现代邻里情 [5][6] - 凤梅社区党委书记指出集市初衷是让居民在互动中增进感情,编织社区和谐关系网 [6] 基层治理机制创新 - 金兰社区将"和邻有约"固化为月度常态化服务,凤梅社区打造"隔壁邻墙"党群服务站,开展50余场志愿活动并吸引商户提供义剪等嵌入式服务,惠及上千居民 [7] - 双凤经开区整合多方资源,峰宁社区与安徽工商职业学院合作,大学生志愿者提供家务整理、电脑义诊等服务,强化社区治理共同体 [7] - 各社区集市如"老王·市集""小万"市集等成为共建共治共享支点,未来将持续强化党建引领推动资源下沉与服务提效 [8]
江苏博物馆机制创新激发内生动力
新华日报· 2025-07-02 07:26
博物馆运营模式创新 - 江苏省通过延长开放时间破解"博物馆热"带来的供需矛盾,南京博物院和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全年累计延长开放日不少于60天,累计延长开放时间不少于90小时 [2] - 延时开放不仅满足上班族文化需求,还推动夜间经济新业态发展,成为城市夜经济的重要场景 [3] - 13个设区市文博场馆同步推出夜游项目,如瞻园沉浸式戏曲演出和甘熙宅第水幕秀,南京多家博物馆实现全年无休运营 [2] 文创开发激励机制 - 苏州博物馆2024年研发480款文创产品,"蟹黄黄"毛绒大闸蟹等爆款引发抢购热潮 [4] - 政策明确文创收入全部用于博物馆发展和人员激励,南京博物院和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文创收入均超1亿元,同比增长超80% [4][5] - 激励机制细化操作指引,包括制定收入清单和分配比例,苏州博物馆年轻团队(平均年龄<35岁)创造力显著提升 [4] 文化资源下沉与基层联动 - "数见苏韵·家门口看大展"环省行活动将精品展览送至基层,前11站累计接待观众180.5万人次,日均1.2万人次,文创销售额达1100万元 [6] - 连云港巡展期间单日观众量达4.2万人次,刷新全省纪录,远超该馆日常2500人次的接待量 [6] - 未来计划通过大馆与中小馆资源互补,实现优质展陈向基层常态化输送 [6] 智慧化与科技融合 - 江苏推进博物馆智慧化建设,应用AI、VR/AR技术打造"云上博物"数字展示空间,覆盖近百个精品展览 [7] - 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建成元宇宙博物馆,数字复原琉璃宝塔场景,镇江博物馆推出NFT数字藏品 [7] - 吴江区苏州湾博物馆入选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试点,推动文物资源数字化活化 [7]
贾康:以“两重”扩大政府有效投资:对应场景和投融资机制创新
搜狐财经· 2025-07-01 09:03
政府有效投资与"两重"建设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两重"(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作为政府有效投资的核心抓手,旨在推进供给侧改革与扩大内需的有机结合[1][4] - 2023年中国GDP同比增长5.2%,2024年一季度增长5.3%,二、三季度分别增长4.7%和4.6%,全年实现5%增长目标,显示经济下行压力下政府投资的重要性[5][6][7] - "两重"投资具有"综合绩效"(考虑正外部性和长远发展后劲)和"适当超前"(公共基础设施长期效益)两大特征,超越传统成本-效益分析框架[1][12][13] 投资场景与项目选择 - 海绵城市建设成为重点投资方向,需配套水系治理、地下综合管廊(30-50年运营期可产生弱现金流)、轨道交通网等系统性工程[2][26][27] - 老旧小区改造和停车位建设(全国短缺约5000万个)被列为普惠性投资项目,乡村振兴项目也纳入长期投资规划[2][28] - 历史案例显示公共基建超前布局的必要性:北京首都机场2号航站楼启用4年即需扩建,沈大高速建成12年后被迫全线封闭改造[18][19] 投融资机制创新 - 特别国债(30年期)、超长期特别国债(50年期)和地方专项债构成核心融资工具,形成"不体现赤字"的闭环资金循环[29][30] - 2024年推行"6+4+2"以债化债方案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公债规模需控制在拉弗曲线所示的"净正效应"区间[31][33] - PPP模式向法治化、专业化发展,从融资创新转向宏观治理创新,与政府投资形成互补[35] 投资绩效与政策配套 - 政府投资30-40%转化为工资性支出可直接提振消费,相比"补短型"投资更侧重"升级型"投资对经济高级化的拉动[30] - 建议建立"双清单"考核机制(企业负面清单+政府正面清单),完善公债健康指标体系和偿债基金方案[14][34] - 需配套数字监管("金财""金税"工程)和阳光化操作,防范低效投资风险[33]
截至去年底北京实有经营主体268.62万户
中国新闻网· 2025-06-30 14:47
经营主体发展 - 截至2024年底北京经营主体实有268.62万户同比增长5.08% [1] - 2024年全市新设经营主体31.49万户 [1] - 2024年办理各类登记业务142.29万件其中全程网上办理113.64万件占比79.87% [2] - 超220万户存续经营主体下载电子营业执照累计应用量逾2.02亿次 [2] 商事制度改革 - 开展全国首个"一标四维"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登记试点 [2] - 实现外资企业开办"全程网办、一网通办"并发布双语版外商投资登记指南 [2] - 升级"e窗通"平台电子营业执照应用场景拓展至30余个 [2] - 推动企业注销、信息变更等"一件事"落地首个持证餐饮AI机器人落地 [2] 公平竞争监管 - 推动《北京市促进市场公平竞争条例》立法打造商业秘密保护网络 [3] - 更新经营者集中申报手册开展公平竞争政策宣传周活动 [3] - 检查收费主体480余户退还费用6500多万元惠及企业1.02万户 [3] - 检查反不正当竞争单位2.3万余家罚款1827余万元 [3] 监管机制创新 - 非现场检查总量189.2万次占比提升至38.6% [4] - 扫码检查警示7338次减少重复检查6510次成功率89% [4] - 10.5万户低风险企业纳入"无事不扰"清单首批检查量环比降79.1% [4] - 为5.1万户经营主体开展信用修复54万户企业实现"多报合一" [4] 质量基础建设 - 建设55个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试点建立41条质量强链 [5] - 培育23家质量强国建设领军企业2家入选首批培育库 [5] - 发布50项地方计量技术规范建设12个国家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 [6] - 发布297项地方标准对75家单位92个项目给予2225万元资金支持 [6] 认证与标准化 - 217项企业标准入选国家"领跑者"名单 [6] - 为637家小微企业提供质量认证帮扶减免费用198万余元 [6] - 发放CCC免办证明2.1万余张货值21.9亿元 [6] - 研发全国首个人工智能管理体系认证规则 [6]
鼓起乡村振兴“钱袋子”
经济日报· 2025-06-28 06:10
财政投入 - 全国一般公共预算农林水支出"十三五"时期累计10.55万亿元 比"十二五"时期增加58% [1] - 2021-2024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农林水支出已超9.37万亿元 [1] - 浙江省宁波市2024年整合多部门涉农政策 支农资金达16.73亿元 [3] 金融支持 - 2024年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51.36万亿元 同比增长9.8% 增速高于各项贷款2.7个百分点 [1] - 金融机构累计发行"三农"专项金融债券1672.5亿元 [1] - 农户经营贷款余额从2020年5.99万亿元增至2024年10.38万亿元 年均增速15% [1] 社会资本参与 - 全国近30%民营企业参与"万企兴万村"行动 开展就业帮扶和发展特色农业 [2] - 央企国企投入大量资金实施乡村振兴项目建设 [2] - 苏州市累计成立涉农子基金29只 覆盖40个项目 资金规模137.1亿元 [4] 投融资机制创新 - 需优化财政支农资金支出结构 聚焦补足农业农村短板 [3] - 需破除农村资产要素权能障碍 推进全要素产权交易 [3] - 建立"政银企协同"新模式 放大财政资金杠杆效应 [4] 资金协同合作 - 宁波市整合农业农村/水利/住建等多部门资金形成合力 [3] - 苏州市成立市级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合作联盟 [4] - 需建立财政/金融机构/监管部门定期会商机制 [4]
创新精准重整机制促企新生 全市法院破产审判质效显著提升
镇江日报· 2025-06-27 01:08
镇江法院破产审判工作成效 - 2022-2024年镇江法院审结破产案件2094件 案件数量呈倍数增长 [2] - 破产案件平均审理周期缩短至225天 简易程序适用效率达66% [2] - 花王股份重整案获2024年度"全国破产经典案例"提名奖 并入选江苏法院十大典型案例 [1] 破产审判机制创新 - 建立"立审执破"融合机制 畅通经营主体退出渠道 [2] - 联合多部门成立企业破产事务公共服务平台 提供多元化解服务 [2] - 运用信息化技术创新资产处置方式 [2] 企业救治成效 - 2022-2024年通过重整、和解方式结案37件 重整案件数量显著增长 [2] - 组建专业化破产合议庭和审判团队 建立破产审判业务人才库 [2] 工作荣誉 - 镇江中院连续三年获全市优化营商环境"甘露奖" [1] - 被评为2024年度高质量发展综合奖优化营商环境先进集体 [1] - 两级法院案件连续八年入选全省破产审判典型案例 [1]
宁波创新国企用人机制,年轻干部跨企任职打破壁垒
搜狐财经· 2025-06-24 08:10
宁波市国资国企系统人才流动创新举措 - 宁波通商控股集团通过宁波国资国企系统内部人才市场实现人才双向流动,成功引进2名管理人员并输出3名"90后"年轻干部,打破市属国企间人才流动隐形壁垒 [1] - 该人才市场作为宁波市年轻干部选育工作创新举措,系全省首创,旨在解决市属企业年轻干部储备不足、选拔渠道单一等问题,对构建国企核心竞争力具有战略意义 [1][2] - 宁波市通过建立4类人才信息库实现数据支撑,入库人才总量达2239人次,涵盖"00后"全日制大学及以上学历和"90后"中级职称以上专业人员 [2] 人才选拔机制创新 - 宁波市属企业推出19个相当于二级子企业中层副职以上岗位,突出年轻化、专业化导向,吸引256人次报名,岗位最高竞聘比例达1:41 [2] - 最终成功录用12人,平均年龄仅31岁,有效畅通国企间人才交流任职通道 [2] - 对进入考察环节但未录用的13名干部实施专项培养计划,通过建立"一人一档"成长档案和优先推荐参加培训项目等方式持续跟踪培养 [3] 组织保障措施 - 将内部人才市场建设列为"一把手"工程,与年轻干部专项培养相结合 [3] - 通过重点项目实践等途径为干部后续职业发展积蓄力量,形成人才梯队建设长效机制 [3]
我省开展小区物业专项整治,创新物业管理服务机制
海南日报· 2025-06-23 10:05
物业管理行业专项整治 - 海南省住建厅开展小区物业专项整治工作 重点解决物业服务履约不到位和侵占业主公共利益等问题 [2] - 专项整治以群众反映突出问题为导向 采取线上调度与实地指导并行 建章立制与落实部署结合 集中整治与培训帮扶并举的方式推进 [2] - 全省18个市县已建立专项整治工作组织机构 共排查检查小区1221个 核查问题3789个 推动整改1635个 [3] 物业管理服务机制创新 - 海口市建立多部门协同 信用监管 信息公开等长效机制 为规范物业服务市场奠定基础 [3] - 三亚市海棠区成立物业小区法律服务团队 提供普法宣传 公益咨询和矛盾纠纷调解服务 [3] - 儋州市探索建立物业服务企业信用监管"红黑榜"制度 督促企业诚信经营 [3] 公共收益管理规范化 - 全省排查有公共收益的小区587个 规范公共收益5237余万元 惠及居民23.4万余户 [3] - 海口市水晶城小区物业公开年度收益支出公示表 包括公共区域广告收入和水电支出等账目 [2] - 信息公开提高了业主缴费积极性 使物业费收支更加透明 [2]
打破壁垒 创新兴旅
经济日报· 2025-06-23 06:08
旅游管理体制改革 - 推行"1+N"管理模式,整合文旅融合、资源保护、综合执法职能,构建"一局统管、一支队伍、一套体系",行政与事业机构精简超半数 [1] - 建立"景区+属地+部门"联动机制,通过"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机制提升管理精准度 [1] - 赋予属地治理权限,整合市、区、景区服务事项,依托数字化平台实现高频事务"一站式"办理 [1] - 打破行政壁垒,联动景区单位与党组织成立联合党委,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旅游治理新格局 [1] 旅游经营管理机制创新 - 推进旅游资源、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三大整合",实现资源高效利用、资产优化运营、经营规模升级 [2] - 战略重组景区资产,成立文旅控股集团,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科学划分业务板块,集团资产规模显著增长 [2] - 构建"党组织引领、市场化运作"的人才引进与考核体系,形成权责明晰、运转高效的现代化企业治理架构 [2] - 制定系统改革方案,完成景区国有企业整合与退休人员社会化移交,全面激活存量资源活力 [2] 旅游发展动力与活力提升 - 聚焦周边客源与青年群体,推出定向优惠政策,围绕四季特色打造主题游产品,融合艺术、文化等元素开发个性化体验项目 [2] - 坚持"策划—建设—运营"一体化,谋划文旅新业态项目,重点打造沉浸式演艺、特色民宿等标杆项目 [2] - 布局研学、康养等"小而精"业态,丰富产品供给 [2] - 融合国家标准与景区特色,深化服务模式创新,推进智慧景区建设,运用大数据实现精准服务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