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振兴行动
搜索文档
用更多好种子守护美好生活——种业振兴行动五年间
新华社· 2025-11-15 10:47
种业振兴行动成效 - 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占比达到95%以上,畜禽、水产国产种源市场占有率分别超过80%和85% [3] - 国家级种业基地供种保障率达到80%,比2020年提高10个百分点 [3][8] - 种业振兴行动实施五年来,农业用种安全总体有保障、风险可管控的态势更加牢固 [8] 主要作物品种创新与增产案例 - 吉林省推广耐密植玉米新品种,天源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每公顷产量超过3万斤,品质更好使每斤多卖三分钱 [4] - 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种植适合晚播的冬小麦品种“济麦60”,在晚播情况下夏收亩产达到1200多斤,比一般麦子多收300多斤 [6] - 我国培育出抗赤霉病小麦、抗稻飞虱水稻、耐密宜机收玉米、耐除草剂高油高产大豆等一批生产急需新品种 [8] 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种业发展 - 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突破甘蓝杂种优势利用技术,育成多个早中晚熟系列品种,实现甘蓝四季供应全覆盖,种植面积超11万亩,年产约50万吨 [9][10] - 福建省科研团队运用育种芯片和大数据技术,成功筛选培育出具有较强抗病能力的大黄鱼新品系,破解长期困扰养殖业的“白点病”难题 [12] - 云南省红河州蒙自市试种自主培育的高山蓝莓品种,更适应当地高原气候,每年11月即可采收,弥补市场空窗期 [14] “十五五”期间种业创新重点工作 - 加快农业种质资源精准鉴定,目标到2030年种质资源鉴定比例达到60%,目前表型鉴定仅完成35% [19] - 继续聚焦培育高产高油大豆、耐密宜机收玉米、高品质蔬菜等突破性品种加大攻关支持力度 [20] - 集中资源加快培育世界一流种业企业,支持优势企业承担科技重大项目,推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 [21][23]
新华全媒头条|用更多好种子守护美好生活——种业振兴行动五年间
新华社· 2025-11-15 00:43
新华财经北京11月14日电题:用更多好种子守护美好生活——种业振兴行动五年间 新华社记者 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占比达到95%以上,畜禽、水产国产种源市场占有率分别超过80%和85%,国家级 种业基地供种保障率达到80%……近日召开的全国推进种业振兴行动现场会上,一系列最新数据直观展 现我国种业发展新成效。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2021年7 月,中央深改委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种业振兴行动方案》,为推动我国由种业大国向种业强国迈进 明确了路线图、任务书。 今年是种业振兴行动实施的第五年。记者近日深入吉林、山东、福建、湖南等多地调研了解到,从粮油 作物到瓜果蔬菜,从江海水产到各类畜禽,更多"中国芯"种子正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助力稳产增产,用"中国种"守护"中国粮" 在全国产粮大县吉林省梨树县,天源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郭丹这几天正忙着和村民们一起收储玉 米。 "每公顷产量超过3万斤,今年是大丰收啊。"说起增产的秘诀,郭丹很是开心,"这几年我们尝试种植耐 密植品种,与保护性耕作技术结合在一起,不仅产量高,品质也更好,一斤能多卖三分钱。" 近年来,吉林省 ...
我国种业振兴行动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
央视网· 2025-10-25 19:56
种业振兴行动成果概述 - 我国启动种业振兴行动以来已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 [1] - 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占比超过95% [1] 种质资源基础 - 基本摸清全国农业种质资源家底 [1] - 长期保存农作物种质资源58万份、畜禽种质资源140万份、水产种质资源14万份 [1] - 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一 [1] - 大豆、玉米资源基因型鉴定全部完成 [1] 关键技术品种突破 - 选育出优质高产水稻、节水抗病小麦、机收籽粒玉米、高油高产大豆等急需品种 [1] - 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 [1] - 自主培育的白羽肉鸡、华西牛、南美白对虾等品种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 [1] 种源安全保障水平 - 中央财政五年累计安排100亿元支持制种大县现代化水平提升 [1] - 国家级种业基地供种保障率由2021年的70%提高到78% [1] - 遴选出270家优势企业构建国家种业企业阵型 [1] - 通过分类施策精准扶持使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 [1]
“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成绩单”:稳粮增收创佳绩 科创水平跻身第一方阵
证券时报网· 2025-09-16 17:51
粮食生产与安全保障 - 2024年粮食产量首次跃上1.4万亿斤新台阶 面积达17.9亿亩 较2020年增加3800多万亩 [2] - 粮食亩产394.7公斤 较"十三五"末提升12.5公斤 单产对产量增长贡献率超60% [2] - 大豆产量2065万吨 自给率较2020年提高4个百分点 油料产量3978.7万吨 食用植物油自给率提升近5个百分点 [2] - 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种业振兴行动 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持续提升 [2][3] - 设施蔬菜年产量超2亿吨 种植设施面积达4000万亩 实现周年均衡供应 [3] 农民收入与产业发展 - 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119元 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20年2.56:1降至2.34:1 [4] - 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现全国全覆盖 [4] - 建设21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25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 1098个农业产业强镇 [5] - 2024年休闲农业营业收入达9000亿元 农村电商与乡村旅游蓬勃发展 [5] - 严格规范土地流转与农村宅基地使用 保障农民财产权益 [5] 农业科技创新 - 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95% 攻克作物产量品质调控 动物高繁新基因等底盘技术 [6] - 研制大马力拖拉机 打包采棉机等适用农机 丘陵山地拖拉机成功推广应用 [6] - 企业主导产学研融合 超1000家企业参与国家农业科技项目 占比51% [6] - 建成50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年推介300项主导品种与主推技术 [7] - 农业科研院校超800家 科研人员12万余人 科技创新水平进入世界第一方阵 [7] 多元化食物供给 - 肉蛋奶等畜产品总量较2020年增长18.8% 水产品总产量增长12.3% [3] - 藻类养殖技术居世界前列 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加快构建 [3] - 城乡居民三大营养素摄入水平接近发达国家 [3]
聚力攻坚“农业芯片”! 2025畜禽种业发展论坛在京举行
南方农村报· 2025-09-16 15:00
论坛概况 - 2025年9月14日在北京平谷区举行畜禽种业发展论坛 主题为"赋能新起点 聚智创未来" [2] - 论坛由全国畜牧总站 北京市农业农村局 平谷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21] - 现场参会代表达2000余人 网络视频直播观看人次达85.3万 [22][23] 行业发展成效 - 国家核心育种场数量增至333个 国产种源市场竞争力持续增强 [8] - 白羽肉鸡自主培育品种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28% 华西牛冻精国内市场占有率达22% [10] - 企业牵头承担的畜禽育种重大科技项目占比超过六成 选育的新品种占比超过六成 [11] - 自主研发育种芯片实现主要畜禽全覆盖 初步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 [9][11] 资源保护与成果 - 完成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 全面摸清资源家底 地方品种得到有效保护 [7] - 发布绵羊 山羊 鸡 鸭分子身份证DNA特征库 构建主要畜种分子身份证和遗传评估体系 [12][17] - 论坛现场26家单位推介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 72家单位进行专场展示 [14] 政策与创新方向 - 论坛聚焦种质资源保护利用 育种攻关瓶颈突破 商业育种创新活力激发 [18] - 安排政策解读 经验分享 技术报告 高端对话等系列活动 包括生猪自主育种机制创新专题 [19][21] - 发布《中国畜禽遗传资源状况》和《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等重要行业文献 [15]
有种可用、风险可控 我国已查清畜禽资源“家底”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9-15 11:52
畜禽种业资源保护进展 - 国家和省级畜禽资源保种场区库数量分别达到240个和671个 [1] - 159个国家级保护品种实现活体保护全覆盖 [1] - 对61个濒危品种实施抢救性保护 现有种群恢复性增长且超50%品种濒危等级下降 [1] 核心育种体系建设 - 国家级核心育种场数量增至333个 持续扩大核心种群规模并提高选择强度 [1] - 自主培育白羽肉鸡品种国内市场占有率超28% [1] - 华西牛冻精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22% [1] 商业化育种体系发展 - 初步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 [2] - 主要畜禽种源实现自主供应保障 风险可控且满足"有种可用"需求 [2] - 通过自主选育持续提升种源性能水平 保障畜牧业发展效率 [2]
633项农业科技成果亮相中国北京种业大会
科技日报· 2025-09-12 07:48
大会规模与成果 - 第三十二届中国北京种业大会在北京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区开幕,143家单位的633项农业科技成果集中亮相 [1] - 集中展示"北京优农"、"津农精品"、"河北农品"等300余项优新产品,并发布173项新品种、新技术、新政策 [1] - 大会开幕式上成功签约6项合作,包括3项国际种业合作、2项京津冀合作签约和1项种业成果转化签约 [1] 京津冀协同发展 - 京津冀三地以产业共育、科技共研、市场共建、生态共治为抓手,推动从协同破题到协作联动的创新之路 [1] - 资源流动呈现"北京疏解、津冀承接"的顺畅格局,协作链条形成"京津研发、河北转化"的成熟模式 [1] - 大会前期举办9场优新品种田间观摩品鉴活动,展示1100个玉米、蔬菜新优特品种,遴选发布160个主推品种 [1] - 吸引京津冀近千名专业人员看禾选种,5000余名市民体验品鉴,促成鲜食玉米"京紫糯519"等新品种授权协议 [1] - 活动促进京津冀经销商达成8000万元采购意向 [1] 国际交流与平台建设 - 中国北京种业大会已跻身世界级种业交流平台,吸引全球专家、学者和企业家齐聚北京 [2] - 大会推动中国优质种业资源走向世界,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优良品种,实现互利共赢 [2] - 同期举办科技成果交流体验活动,在4500平方米展馆设置1个核心区、3个成果体验区和2个功能区 [2] 行业未来发展方向 - 对标种业振兴行动十年实现重大突破的目标任务,需加强种质资源鉴定改良,夯实育种创新的种质基础 [2] - 要强化突破性品种选育推广,严格品种全链条管理,着力培育世界一流种业企业,深化种业科技合作 [2] - 需加快提升种业基础现代化水平和种业基地现代化水平,实施制种大县奖励和现代种业集成工程 [2] - 将持续加大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严厉打击假冒侵权行为,全面净化种业市场 [2]
让国产优质麦种得好、卖得好、用得好
经济日报· 2025-07-03 06:05
国产优质小麦发展现状 - 国家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和种业振兴行动,培育出一批适应性强、品质优良的新品种,显著提升优质小麦单产水平和品质稳定性 [1][2] - 国产优质小麦在夏粮收购中备受青睐,进口替代效应持续增强,降低产业链对外依存风险 [1] - 国产优质专用小麦产量和品质提升,部分品种可媲美进口优质小麦 [2] 市场需求与消费升级 - 优质专用小麦市场需求持续升温,是消费升级和食品工业精细化发展的结果 [1] - 专用小麦分为强筋、中筋、弱筋三类,分别适合制作面包、馒头、饼干等不同食品 [1] - 我国小麦种植长期以中筋为主,强筋和弱筋小麦高度依赖进口 [1] 进口替代与市场变化 - 今年1-5月我国小麦进口量仅161万吨,同比骤降80.1%,推动进口替代效应加速显现 [2] - 国产优质专用小麦在中筋市场占主导地位,在高端强筋、弱筋市场份额持续提升 [2] - 面粉加工企业转用国产优质小麦,食品加工企业加速本土采购 [2] 产业链与技术发展 - 面粉加工行业开发出针对国产小麦特性的精准配麦工艺,能生产各种专用面粉 [2] - 大型面粉加工企业建立"育—种—储—加—销"全产业链模式,实现全流程质量可追溯 [2] - 国产小麦制品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2] 面临的挑战 - 国产优质小麦在面筋强度、稳定性等关键指标上与进口高端品种仍有差距 [3] - 部分面粉加工企业采购惯性依赖进口,产销衔接松散,优质小麦市场价值未充分释放 [3] - 优质优价落实不充分,部分地区优质与普通小麦价差不明显,影响种植积极性 [3] 种植与生产问题 - 优质专用小麦存在"优质不高产、高产不优质"现象,产量不及普通小麦 [3] - 优质小麦生产管理成本高,抗逆性弱,收益优势不明显 [3] - 缺乏稳定订单保障,农户担忧销路,制约种植结构调整 [3] 政策与市场机制建议 - 需完善市场化收储体系,实施分级溢价收购,确保优质与普通小麦形成合理价差 [4] - 应制定全国统一的强筋、中筋、弱筋小麦分级标准,实施分级定价 [4] - 推广订单农业,发展"专收专储",通过长期协议稳定供需 [4] 未来发展展望 - 国产优质小麦进口替代成效显著,彰显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果 [4] - 需政企研农协同发力,突破瓶颈,推动国产小麦向更高水平发展 [4]
推动种业自主创新全面突破
经济日报· 2025-05-18 05:47
农业种业振兴规划 -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提出推动种业自主创新全面突破,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 [1] - 我国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占比超过95%,畜禽、水产核心种源自给率分别超过75%和85% [1] 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 - "十四五"期间新收集农作物资源13.9万份,采集畜禽、水产遗传材料107万份和12万份 [2] - 我国长期保存的农作物、畜禽、水产种质资源总量位居世界第一 [2] - 建成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可满足未来50年长期战略保存需求 [2] 种源关键技术突破 - 自主培育圣泽901、广明2号、沃德188等3个白羽肉鸡品种,生产性能达国际先进水平 [3] - 华西牛和15个南美白对虾新品种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 [3] - 中国农业科学院建成国家南繁作物表型设施,提高表型性状鉴定效率 [3] 商业化育种体系构建 - 农业农村部遴选270家优势企业构建国家种业企业阵型,阵型企业普遍建成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4] - 中化先正达、中信隆平稳居全球种业前十强 [4] - 形成甘肃玉米、四川水稻、黑龙江大豆和海南南繁等国家级基地,供种保障率达78% [4] 南繁硅谷与产业升级 - 我国新育成农作物品种中超70%经过南繁选育 [5] - 南繁基地划定26.8万亩保护区,建设5.3万亩核心区,培育种业CRO业态 [5] - 农业农村部撤销"仿种子"问题品种313个,推出特色品种1254个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