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icon
搜索文档
“水果自由”,甜在两头(新知)
人民日报· 2025-10-30 06:41
水果消费趋势 - 消费者普遍感觉水果口感变得更甜,例如西瓜糖度从20年前的9左右普遍提升至12以上 [1] - 水果更甜的口感和愈加丰富的选择是消费提质扩容的缩影 [1] - 消费者对水果的评价标准从过去主要关注甜度,转向更加关注维生素、花青素、膳食纤维等特定营养成分以及香气 [2] 水果产业规模与地位 -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水果生产国和消费国,2024年水果总产量达3.35亿吨,消费量达3.28亿吨 [2] - 水果产业已发展成为仅次于粮食、蔬菜的第三大种植业,是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柱 [2] - 2023年中国人均水果占有量达232公斤,远超世界平均水平 [3] 产业技术进步与供给提升 - 种业科技和种植管理技术的进步,如杂交育种、分子标记育种等现代育种技术,高效筛选培育出综合性状优良、风味香甜的新品种 [2] - 科学家已成功解析西瓜、番茄、草莓等果实中糖分积累的分子机制,结合分子育种手段可使糖度调节更精细 [2] - 产后商品化处理能力提升和现代流通网络建设让过去不易储运的水果触达更多消费群体 [3] - 通过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国外高品质水果进入中国市场创造便利条件,例如今年以来截至9月下旬,通过中老铁路运输入境的鲜榴莲超过15.7万吨,同比增长超80% [3] 产品多样化与市场发展 - 苹果、柑橘已实现鲜果周年供应,荔枝、蓝莓等特色水果快速发展 [3] - 车厘子、软籽石榴等原本的“贵族水果”价格日益亲民 [3] - 丰富多样的需求让鲜果切、水果捞等快消产品加速在市场铺开 [2] - 加快延链、强链,开发果干、果汁、果酒等深加工产品以提升附加值 [3] 产业发展案例与方向 - 宁夏中卫沙坡头区11.13万亩旱苹果预计总产量16万吨,成为带动一方百姓致富的支柱产业 [4] - 推动产业提质增效需要在优化品种种植结构、加强科技创新、做好产销衔接等方面持续发力 [4]
“水果自由” 甜在两头(新知)
人民日报· 2025-10-30 06:18
行业规模与地位 -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水果生产国和消费国,2024年水果总产量达3.35亿吨,消费量达3.28亿吨 [2] - 水果产业已发展成为仅次于粮食、蔬菜的第三大种植业,是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柱 [2] - 2023年中国人均水果占有量达232公斤,远超世界平均水平 [3] 消费趋势与市场变化 - 水果口感普遍变甜,例如西瓜糖度如今普遍在12以上,而20年前一般在9左右 [1] - 消费者对水果的评价标准从过去主要关注甜度,转变为更加关注维生素、花青素、膳食纤维等特定营养成分以及风味 [2] - 消费需求多元化推动了鲜果切、水果捞等快消产品加速在市场铺开,并使一些新品种水果、小众水果走红 [2] - 苹果、柑橘已实现鲜果周年供应,荔枝、蓝莓等特色水果快速发展 [3] - 车厘子、软籽石榴等原本的“贵族水果”价格日益亲民,加速市场普及 [3] 供给端发展与技术进步 - 种业科技和种植管理技术的进步是水果品质提升的关键,科学家运用杂交育种、分子标记育种等现代育种技术高效筛选培育风味香甜的新品种 [2] - 中国科学家已成功解析西瓜、番茄、草莓等果实中糖分积累的分子机制,结合分子育种手段可使糖度调节更精细 [2] - 国产榴莲规模化试种取得突破并批量上市,同时通过中老铁路运输入境的鲜榴莲增长迅速,2023年截至9月下旬超过15.7万吨,同比增长超80% [3] - 产后商品化处理能力提升和现代流通网络建设让过去不易储运的水果触达更多消费群体 [3] 产业链与价值提升 - 产业正在加快延链、强链,通过开发果干、果汁、果酒等深加工产品以提升附加值 [3] - 地方特色水果产业效益显著,例如宁夏中卫沙坡头区11.13万亩旱苹果预计总产量16万吨,成为带动百姓致富的支柱产业 [4] - 推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全方位升级 [3]
三亚出台热带优异果蔬奖补方案 力争到2028年全产业链产值破百亿元
海南日报· 2025-10-20 09:13
政策核心目标 - 计划到2028年新增收集保存热带优异果蔬种质资源300份以上 培育可产业化推广新品种5个以上 热带优异果蔬栽培面积达10万亩 建成5至10个千亩级示范基地 带动全产业链产值突破百亿元 [1] - 政策旨在引导产业转型升级 把三亚建设成为国家热带优异果蔬生产示范区和海南自贸港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示范区 [1] - 通过精准化 差异化的奖补政策激发经营主体积极性 为热带特色高效农业注入新动能 [3] 奖补政策方向与体系 - 围绕热带优异果蔬产业全链条设置引种 繁育 种植 推广四大鼓励方向 并针对芒果种植结构调整推出专项奖励 形成五奖并行的补贴体系 [1] - 不同经营主体可根据自身情况申报对应的奖补项目 [1] 具体奖补措施 - 首引奖励:农业经营主体单品种累计引进存活种苗达100株以上 可按苗株购买价格的20%获得补贴 [1] - 首育奖励:南繁单位 育种科研院所及开展育种研发的企业或个人 单个经试验验证具备规模化生产条件且市场前景广阔的新奇特优新品种可获10万元奖励 [1] - 种植奖励实行差异化补贴 企业种植列入发展目录的新品种可获苗款30%补贴 村集体经济组织 合作社 种植户等主体的补贴比例提高至50% [2] - 种植补贴设置上限 多年生水果每亩最高补贴不超过3000元 蔬菜每亩最高不超过500元 单个申报主体最高补贴60万元 且同一地块仅能申报一次 [2] - 推广奖励聚焦成果转化 对种植名录内品种 首次实现规模挂果采收销售且亩产销售额达3万元以上的主体 多年生水果每亩最高补贴3000元 蔬菜每亩最高500元 单个主体最高补贴300万元 [2] - 芒果种植结构调整专项奖励:2025年前已在三亚种植芒果的农业经营主体 若在2025年至2028年期间主动清退芒果树并改种目录内新奇特优热带水果 可获每亩1000元一次性鼓励补贴 [2] 申报规则 - 符合多条奖补条件的主体可分别单独申报 首引 首育品种满足种植或推广条件的可叠加申请 但单一作物品种申报奖补不超过两项 [2] - 同一种植基地不得通过多个法人单位重复申请补贴 且申报基地与主体注册地均须在三亚 [2]
“十四五”成绩单丨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 农民的腰包越来越鼓
央视网· 2025-10-15 03:26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 粮食产量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比2020年增产740亿斤 [1][3] - 粮食年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3] - 谷物、肉类、花生、蔬菜、茶叶、水果等产量位居世界首位 [3] 农业现代化与科技应用 - 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10亿亩 [5] -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5% [5] - 农作物的良种覆盖率超过96% [5] 农村基础设施与产业发展 - 农村公路总里程超过464万公里 [6] - 农村电商、直播带货等新业态不断涌现 [8] - 新疆奇台县和湖北利川等地发展特色农业观光和乡村旅游业 [6] 农民收入与生活水平 - 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0年的17131元增长至2024年的23119元 [8] -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接近8% [8] - 全国14万个村庄得到绿化美化,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8]
让国产优质麦种得好、卖得好、用得好
经济日报· 2025-07-03 06:05
国产优质小麦发展现状 - 国家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和种业振兴行动,培育出一批适应性强、品质优良的新品种,显著提升优质小麦单产水平和品质稳定性 [1][2] - 国产优质小麦在夏粮收购中备受青睐,进口替代效应持续增强,降低产业链对外依存风险 [1] - 国产优质专用小麦产量和品质提升,部分品种可媲美进口优质小麦 [2] 市场需求与消费升级 - 优质专用小麦市场需求持续升温,是消费升级和食品工业精细化发展的结果 [1] - 专用小麦分为强筋、中筋、弱筋三类,分别适合制作面包、馒头、饼干等不同食品 [1] - 我国小麦种植长期以中筋为主,强筋和弱筋小麦高度依赖进口 [1] 进口替代与市场变化 - 今年1-5月我国小麦进口量仅161万吨,同比骤降80.1%,推动进口替代效应加速显现 [2] - 国产优质专用小麦在中筋市场占主导地位,在高端强筋、弱筋市场份额持续提升 [2] - 面粉加工企业转用国产优质小麦,食品加工企业加速本土采购 [2] 产业链与技术发展 - 面粉加工行业开发出针对国产小麦特性的精准配麦工艺,能生产各种专用面粉 [2] - 大型面粉加工企业建立"育—种—储—加—销"全产业链模式,实现全流程质量可追溯 [2] - 国产小麦制品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2] 面临的挑战 - 国产优质小麦在面筋强度、稳定性等关键指标上与进口高端品种仍有差距 [3] - 部分面粉加工企业采购惯性依赖进口,产销衔接松散,优质小麦市场价值未充分释放 [3] - 优质优价落实不充分,部分地区优质与普通小麦价差不明显,影响种植积极性 [3] 种植与生产问题 - 优质专用小麦存在"优质不高产、高产不优质"现象,产量不及普通小麦 [3] - 优质小麦生产管理成本高,抗逆性弱,收益优势不明显 [3] - 缺乏稳定订单保障,农户担忧销路,制约种植结构调整 [3] 政策与市场机制建议 - 需完善市场化收储体系,实施分级溢价收购,确保优质与普通小麦形成合理价差 [4] - 应制定全国统一的强筋、中筋、弱筋小麦分级标准,实施分级定价 [4] - 推广订单农业,发展"专收专储",通过长期协议稳定供需 [4] 未来发展展望 - 国产优质小麦进口替代成效显著,彰显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果 [4] - 需政企研农协同发力,突破瓶颈,推动国产小麦向更高水平发展 [4]
瞭望·治国理政纪事|牢牢抓住粮食这个核心竞争力
新华社· 2025-05-10 10:28
河南农业核心地位与粮食安全 - 河南粮食总产量连续8年超1300亿斤,用不到6%的耕地生产全国近10%的粮食,小麦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每年调出原粮及制成品600亿斤以上,是全国粮食安全"压舱石"[1][2][3] - 2024年河南夏粮总产757.14亿斤位居全国第一,全年粮食总产1344亿斤位居全国第二,肉蛋奶总产1337万吨位居全国第三,生猪饲养量突破1亿头位居全国第一[1][4] -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河南要发挥农业优势,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实现粮食安全和现代高效农业相统一[1][3] 粮食产业体系与加工能力 - 河南生产全国1/2火腿肠、1/3方便面、1/4馒头、3/5汤圆、7/10水饺、4/5酸辣粉,基本建成产业链健全、价值链高效、供应链完善的现代粮食产业体系[2][5] - 河南打造从"中原粮仓"向"国人厨房"的战略转型,正迈向"世界餐桌"目标,拥有1284家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其中国家级122家[5][27] - 粮食精深加工企业如河南飞天生物科技将小麦"吃干榨尽",提取阿洛酮糖等高端代糖产品,附加值大幅提升[22] 高标准农田与科技创新 - 截至2024年底河南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8808万亩,占全省耕地78%,占永久基本农田88.8%,粮食生产抗灾减灾能力大幅提高[2][9][12] - "中原农谷数智大脑"整合2亿条农业数据,通过天气、土壤、肥力、植物蒸腾等数据模型提高气象灾害预警能力[11][12] - 河南发展高效节水灌溉3636万亩,灌溉保证率达80%以上,平移式喷灌机等设备比传统漫灌节水30%[10][11] 种业创新与良种推广 - 神农种业实验室组建7支研发团队,取得82个农作物新品种,分子标记等技术已培育超100个新品种[14] - "普冰03"小麦新品种通过远缘杂交技术实现高产稳产多抗,2024年以666万元完成品种权转让,计划2025年推广30万亩[15] - 河南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97%,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超45%[16] 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 河南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3665.09万亩,拥有农民专业合作社超20万家、家庭农场超27万家[18][19] - 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组织12.7万个,托管面积2.28亿亩次,其中粮食作物1.84亿亩次占比80.7%,服务小农户1612万户[2][19] - 牧原集团2024年出栏生猪7160万头,满足超1亿人需求,全智能化养殖使劳动生产率提高5倍以上[31][32][33] 产业链延伸与品牌建设 - 河南建立重点产业链"方案+图谱+清单"制度,完善"链长+专班"机制,推动产业链向乡镇村庄延伸[23] - "豫农优品"公共品牌推动文创面点等产品溢价达300%,多福多食品月均销售40余万元[25][26] - 冷链食品产业链快速发展,思念食品年产能90万吨速冻食品,千味央厨多个单品年销售额过亿元[28][29] 特色农业与高效养殖 - 通许县建成全国最大酸辣粉生产基地,年产7.2亿桶,带动就业6.1万人次[38][40] - 牧原肉食产业综合体年出栏210万头生猪,智能巡检机器人实时监测14项指标[31] - 河南设施蔬菜面积将提高10%以上,"未来农场"无土栽培西红柿采摘季超6个月[35][37]
湖北农业农村领域发展态势良好 600亿担保金融活水助产业升级
长江商报· 2025-04-24 06:24
农业生产总体态势 - 一季度湖北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876.42亿元,同比增长3.4%,增速高于上年同期0.9个百分点 [1] - 冬小麦播种面积稳定,春耕春播平稳有序推进,主要粮油作物长势好于上年 [1][2] - 一季度全省猪牛羊禽肉产量121.72万吨,同比增长3.1%,肉蛋奶同步增产 [2] 农产品市场与价格 - 一季度湖北省农产品生产者价格同比上涨1.6%,畜牧业和渔业产品价格总体回升 [2] - 全省"菜篮子"产品供应充足,居民消费端食品价格有所回落 [2] 农村居民收入与就业 - 一季度湖北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826元,同比增长5.9%,增速快于城镇居民收入1.1个百分点 [3] - 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总量达1161.5万人,同比增长1.0% [3] - 农村劳动力在省内就业人数为678.8万人,同比增长3.8%,占外出务工总量的58.4%,占比提升1.5个百分点 [3] - 全省农村本地非农就业劳动力583.4万人,同比增加1.2%,月均收入同比增长4.5% [3] 农业金融支持与融资担保 - 湖北农担公司累计为全省超10万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融资担保超600亿元,拉动社会投资约1700亿元 [1] - 围绕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创新担保产品,截至2024年末累计为8357户产业链上下游农户提供融资担保69.83亿元 [7] - 公司带动培育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8家、省级企业254家 [7] 金融产品与服务模式创新 - 大力推广"301"银担直连线上纯信用快贷模式,实现快速申贷和放款 [8] - 探索"622"合作模式、政府承担0.3%风险补偿模式等多元化政担合作新模式 [8] - 创新开发"龙虾贷"、"黄鳝贷"、"赤壁青砖茶"、"禽业贷"等专项链上担保产品 [7] - 累计为农企农户节省融资成本超26亿元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