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投资
搜索文档
中经评论:消费投资协同发力扩内需
经济日报· 2025-10-31 08:09
宏观经济政策导向 -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将发展立足点放在扩大内需和做强国内大循环上 [1] - 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3.5%,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为17.5%,内需是经济发展的坚实依托 [1] - 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 [3] 消费与投资的辩证关系 - 消费与投资并非简单对立,而是互为依托、彼此促进的有机整体,消费是最终需求和持久动力,投资是扩大再生产的关键手段 [2] - 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可降低社会运行成本,让未来消费更便捷多样 [2] - 具有前瞻性的投资,特别是在科技创新领域的突破,能够创造新产品和服务,激发新消费需求,如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崛起 [2] 扩大内需的实施路径 - 我国一年有近50万亿元的消费、超过50万亿元的投资,扩大内需既有空间又有潜力 [3] - 加快补齐消费短板,推动经济政策着力点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通过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居民收入比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3] - 服务消费是消费扩容升级的重要抓手和惠民生与促消费的重要结合点,需要重点培育 [3] 未来投资重点领域 - 在短板领域、薄弱环节和新领域新赛道投资还有很大空间,需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高质量发展要求 [4] - 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快推进强基础、增后劲、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引导资本投向制造业技术改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4] - 持续加大民生领域补短板投资力度,实现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的有机结合,优化营商环境破除民间投资壁垒 [4]
【数说经济】消费投资协同发力扩内需
搜狐财经· 2025-10-31 06:42
作为超大规模经济体,我国具备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的优势。正确把握消费与投资的辩证关系,对 于促进形成更多由内需主导、消费拉动、内生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 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践中,一些认识误区仍需厘清。一是将消费与投资简单对立,视为一场"拔河比赛",认为增加 消费必然挤占投资,或扩大投资必然抑制消费。二是割裂短期与长期效益,要么过度看重投资形成的当 期增长,而轻视消费的基础性作用;要么认为投资增速放缓意味着投资空间收缩,甚至投资不再重要。 三是陷入"重规模、轻效益"的惯性思维,一提到扩大投资,就习惯于走"老路",聚焦于传统规模扩张, 而忽视了投资的结构、质量和效率。 事实上,消费与投资绝非相互排斥、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互为依托、彼此促进的有机整体。从经济循 环的整体过程来看,消费是最终需求,是经济增长的根本目的和持久动力;投资是实现扩大再生产、提 升供给能力的关键手段,在形成当期需求的同时,还通过创造就业岗位、增加居民收入等,为后续消费 扩张奠定坚实基础。比如,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可以显著降低社会运行 成本和交易费用,让未来的消费更便捷、更多样。 全 ...
消费投资协同发力扩内需
经济日报· 2025-10-31 06:16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以新需求引领新供 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促进消费和投资、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这为"十五五"时期扩大内需指明了 方向。我国一年有近50万亿元的消费、超过50万亿元的投资,扩大内需既有空间又有潜力。要坚持系统 观念,推动消费和投资在更高水平上实现良性互动和动态平衡。 全面扩大内需,不是让消费与投资简单叠加,而是让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成为指引投资方向、驱动转型 升级的"导航仪";让高效精准的投资成为提升供给质量、创造消费新需求的"发动机"。二者协同发力, 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今年以来,我国更加注重将发 展的立足点放在扩大内需、做强国内大循环上,有效激发了内需潜力。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 增长贡献率为53.5%,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为17.5%,内需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和应对挑战的坚实依 托。 作为超大规模经济体,我国具备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的优势。正确把握消费与投资的辩证关系,对 于促进形成更多由内需主导、消费拉动、内生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 ...
杭州“六小龙”背后险资名单曝光→
搜狐财经· 2025-10-25 18:40
其中,27家险资机构间接投资了宇树科技,25家险资间接投资了云深处科技,成为这两家企业二级至四 级股东,有14家险资同时现身这两小龙的背后,包括:大都会人寿、东吴人寿、复星保德信人寿、人保 财险、人保寿险、人保健康、太保寿险、太保私募基金、泰康人寿、英大人寿、友邦人寿、中国人寿、 中邮保险、紫金保险。 或许与外界对险资只投成熟期企业的印象不同,杭州"六小龙"背后也出现多家险资身影。 近期,券商中国记者梳理发现,杭州"六小龙"的投资者穿透后可见多家险资。这些险资涵盖了大中小型 机构,既有中资也有外资保险机构,它们通过政府国资主导基金等方式,成为"六小龙"成员的二级到四 级股东。 这正代表着险资积极投身科技创新投资领域的身影。 38家险资机构现身 杭州"六小龙"自概念提出以来就受到较高关注,其背后的资本也曾被关注。目前,从公开资料看,深度 求索、游戏科学鲜少融资,群核科技、宇树科技、强脑科技已传出拟上市动向,云深处科技有相对公开 的投资方信息。 券商中国记者近期根据天眼查、企查查、IPO招股书、投中嘉川CVSource数据等信息梳理发现,有数十 家险资机构现身"六小龙"背后。其中,现身宇树科技、云深处科技、强脑科 ...
杭州“六小龙”,隐现38家险资!
券商中国· 2025-10-24 13:49
文章核心观点 - 险资正积极通过间接投资方式参与科技创新领域,杭州"六小龙"背后现身的险资机构数量至少达到38家,涵盖大中小型及中外资机构 [1][3][4] - 险资主要通过作为有限合伙人(LP)投资于政府及国资主导的私募股权基金来间接投资科技企业,体现了其在股权投资上的持续发力 [5][6][7] - 保险资金具备"耐心资本"和"长坡厚雪"的禀赋,与科技创新项目的长周期、高投入特性天然契合,但在投研能力、估值模型和内部机制方面仍面临挑战 [10][11][12] 险资在杭州"六小龙"中的参与情况 - 共有38家险资机构间接投资于宇树科技、云深处科技和强脑科技这三家"六小龙"企业 [3] - 宇树科技背后有27家险资机构,云深处科技背后有25家险资机构,其中14家险资同时投资了这两家企业 [3] - 同时现身宇树科技和云深处科技的险资包括大都会人寿、东吴人寿、复星保德信人寿、人保系多家公司、太保系公司、泰康人寿、英大人寿、友邦人寿、中国人寿、中邮保险、紫金保险等 [3] - 国寿健投公司通过国寿大健康系列基金参与了强脑科技的B轮融资 [3] 险资的投资方式与路径 - 险资均作为有限合伙人(LP)通过私募股权基金进行间接投资,所投基金以政府、国资主导基金为主 [7] - 具体路径包括: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出资方含中国人寿、人保寿险等)旗下子基金投资宇树科技和云深处科技;中邮保险通过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等基金的子基金多次出现 [7] - 多家险资通过投资各类政府背景或产业基金间接参与,例如英大人寿投资国投创合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太保寿险等投资上海科创中心二期私募投资基金等 [7] - 已有保险系私募基金直接参与,如太保长航股权投资基金通过其他基金间接投资,成为宇树科技和云深处科技的二级股东 [8] 险资支持科技创新的优势与挑战 - 保险资金具有长久期、稳收益、大体量的核心特质,其"长坡厚雪"的禀赋天然契合科技创新高投入、长周期的需求 [10] - 面临的能力挑战包括:在部分前沿硬科技领域的投研能力和早期项目甄别能力需提升,传统估值和风控模型对科技企业失灵 [12] - 面临的机制挑战包括:内部考核、激励约束和容错机制相对僵化,风险与收益的匹配机制尚未健全 [12] - 建议深化投研体系改革,打造"产业研究+科技洞察"双轮驱动能力,并以开放心态链接外部优秀投资团队 [12] - 在投资工具层面,建议采用PSD策略(母基金+基金二级市场份额+直投)来匹配科技投资特性 [13]
杭州“六小龙”背后隐现险资身影 38家机构“借道”国资基金布局
证券时报网· 2025-10-23 07:12
(原标题:杭州"六小龙"背后隐现险资身影 38家机构"借道"国资基金布局) 证券时报记者 刘敬元 与外界对险资只投成熟期企业的印象不同,杭州"六小龙"背后也出现了险资身影。 证券时报记者近日梳理发现,多家险资机构通过投资参与国资主导基金等方式,成为"六小龙"成员的二 级到四级股东。这代表着险资积极投身于科技创新投资领域。 隐现38家险资机构身影 杭州"六小龙"群体自这一概念提出以来就深受市场关注,其背后资本也被关注。目前,从公开资料 看,"六小龙"中的深度求索、游戏科学鲜少融资,群核科技、宇树科技、强脑科技已传出拟上市动向, 云深处科技也有相对公开的投资方信息。 近日,证券时报记者依据天眼查、企查查、IPO招股书、投中嘉川CVSource数据等信息梳理发现,"六 小龙"背后隐现数十家险资机构身影,其中,现身宇树科技、云深处科技、强脑科技背后的险资至少有 38家。 其中,有27家险资间接投资了宇树科技,有25家险资间接投资了云深处科技,成为这两家企业二级至四 级股东,有14家险资同时现身这两"小龙"背后,包括:大都会人寿、东吴人寿、复星保德信人寿、人保 财险、人保寿险、人保健康、太保寿险、太保私募基金、泰康人寿 ...
杭州“六小龙”背后隐现数十家险资机构身影
证券时报网· 2025-10-23 07:07
其中,有27家险资间接投资了宇树科技,有25家险资间接投资了云深处科技,成为这两家企业二级至四 级股东,有14家险资同时现身这两"小龙"背后。 | | 杭州"六小龙"背后的险资概况 | | --- | --- | | 公司 | 投资者股东穿透后可见的险资 | | | 中信保诚人寿、大都会人寿、大家人寿、东吴人寿、 复星保德信人寿、工银安盛人寿、国华人寿、国联人寿、合 众人寿、交银人寿、陆家嘴国泰人寿、平安产险、平安人 | | 宇树科技 | 寿、人保财险、人保健康、人保寿险、太保寿险、太保私募 | | | 墓金、泰康人寿、新华保险、英大人寿、友邦人寿、中国人 | | | 寿、中宏人寿、中邮保险、中再产险、紫金保险 | | 云深处科技 | 东吴人寿、大都会人寿、复星保德信人寿、国寿资 康、人保寿险、人保资本、阳光融汇资本、太保寿险、太保 私募基金、泰康人寿、阳光财险、阳光人寿、英大人寿、友 | | | 产、建信人寿、君龙人寿、利安人寿、人保财险、人保健 | | | 邦人寿、招商信诺人寿、中保投资、中国人寿、中意人寿、 | | | 中邮保险、紫金保险 | | 深度求索 | | | 强脑科技 | 国寿大健康系列基金参 ...
杭州“六小龙”背后隐现38家险资机构身影
证券时报网· 2025-10-23 07:02
| | 杭州"六小龙"背后的险资概况 | | --- | --- | | 公司 | 投资者股东穿透后可见的险资 | | | 中信保诚人寿、大都会人寿、大家人寿、东吴人寿、 复星保德信人寿、工银安盛人寿、国华人寿、国联人寿、合 众人寿、交银人寿、陆家嘴国泰人寿、平安产险、平安人 | | 宇树科技 | 寿、人保财险、人保健康、人保寿险、太保寿险、太保私募 | | | 墓金、泰康人寿、新华保险、英大人寿、友邦人寿、中国人 | | | 寿、中宏人寿、中邮保险、中再产险、紫金保险 | | 云深处科技 | 东吴人寿、大都会人寿、复星保德信人寿、国寿资 康、人保寿险、人保资本、阳光融汇资本、太保寿险、太保 私募基金、泰康人寿、阳光财险、阳光人寿、英大人寿、友 | | | 产、建信人寿、君龙人寿、利安人寿、人保财险、人保健 | | | 邦人寿、招商信诺人寿、中保投资、中国人寿、中意人寿、 | | | 中邮保险、紫金保险 | | 深度求索 | | | 强脑科技 | 国寿大健康系列基金参与B轮融资 | | 游戏科学 | | | 群核科技 | | 其中,有27家险资间接投资了宇树科技,有25家险资间接投资了云深处科技,成为这两家企 ...
杭州“六小龙”背后隐现险资身影38家机构“借道”国资基金布局
证券时报· 2025-10-23 01:28
隐现38家险资机构身影 与外界对险资只投成熟期企业的印象不同,杭州"六小龙"背后也出现了险资身影。 证券时报记者近日梳理发现,多家险资机构通过投资参与国资主导基金等方式,成为"六小龙"成员的二 级到四级股东。这代表着险资积极投身于科技创新投资领域。 杭州"六小龙"群体自这一概念提出以来就深受市场关注,其背后资本也被关注。目前,从公开资料 看,"六小龙"中的深度求索、游戏科学鲜少融资,群核科技、宇树科技、强脑科技已传出拟上市动向, 云深处科技也有相对公开的投资方信息。 例如,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旗下的多只子基金投向了宇树科技、云深处科技,而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 金的出资方中有中国人寿、人保寿险、人保财险、人保健康等央企系险资。 一位市场化私募股权基金人士向证券时报记者分析,险资投向政府主导基金,更多是出于"政策需要"。 近年来,股权投资一级市场涌现出较多政府主导基金,险资的加入也是对这一趋势的顺应,而未来险资 的投资方向仍将转向市场主导。 近日,新华资产总经理陈一江分析,在支持科技创新时,保险资金正积极作为LP,广泛参与市场头部 的创业投资基金(VC)和私募股权基金(PE)。这种模式能够充分借助专业投资机构敏锐的 ...
外资机构谋划“加仓”中国资产
证券日报· 2025-07-16 00:58
中国资本市场与外资机构互动新格局 - 中国证监会主席表示将增强外资参与中国资本市场的便利度,让全球投资者更充分分享中国创新发展机遇 [1] - 国际资本对中国资产配置热情持续升温,多家外资机构密集发声看好中国市场前景 [1] 中国成为全球投资优选地 - 景顺研究显示59%主权财富基金将中国列为高度或中度优先市场,位列新兴市场第二 [2] - 59%受访主权财富基金预计未来五年将增加对中国资产配置 [2] - 配置中国资产的主要驱动因素包括吸引力的当地回报(71%)、多元化效益(63%)和市场准入扩大(45%) [2] 外资机构对中国市场的乐观展望 - 摩根资产管理认为中国资产是全球资产配置再平衡的重要标的,下半年或存在结构性行情 [3] - 瑞士宝盛看好中国股票,因企业注重成本管控、提升股东回报及估值吸引力 [3] - 路博迈基金认为A股上行条件已部分具备,等待更确定性因素落地 [3] - 瑞银证券预计A股盈利将逐季温和复苏,政策提振或推动估值提升 [4] 科技创新领域受外资青睐 - 外资最关注中国投资领域为数字科技和软件(89%)、先进制造和自动化(70%)、清洁能源和绿色科技(70%) [5] - 景顺指出中国科技生态系统蕴含独特机会,创新领导力吸引全球投资者 [5] - 威灵顿投资管理认为中国债券市场有望因美国资本外流而受益 [5] 外资机构加大中国市场布局 - 外商独资公募机构新发行基金超过30只,包括路博迈、富达、摩根资产管理等 [6] - 多家外资机构增资展现长期承诺,如摩根士丹利基金注册资本增幅超58%,联博基金注册资本增加至5亿元 [6] 上市公司质量提升支撑外资吸引力 - 2024年中国上市公司营收71.98万亿元,近六成实现正增长 [3] - 上市公司研发投入1.88万亿元,同比增加600亿元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