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非遗保护
icon
搜索文档
2025年中国原生民歌节鄂尔多斯分会场集中展演落幕
新华网· 2025-07-08 12:10
原标题:原生民歌暖城唱响——2025年中国原生民歌节鄂尔多斯分会场集中展演落幕 7月3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2025年中国原生民歌节在呼和浩特市启幕。本次原生民歌节以"原生天 籁韵民歌中华情"为主题,旨在全面展示我国民歌等传统音乐类非遗保护传承成果,歌唱各族人民在交 往交流交融中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 据了解,本次活动包括开幕演出、民歌节文化大集、原生民歌集中展演、文化惠民走基层、闭幕演出等 多项内容。活动期间,共有65支传统音乐表演队伍参与展演。作为活动分会场之一,7月4日至5日,暖 城鄂尔多斯以山河为幕,为2025年中国原生民歌节搭起跨越时空的舞台。田歌、山歌、牧歌、渔歌在北 疆大地流转相和;号子、小调、丝竹在魅力暖城悠扬回响。 7月4日晚,鄂尔多斯大剧院音乐厅华灯璀璨。来自祖国各地的优秀原生民歌与器乐在此交汇,从悠扬的 田歌山歌到铿锵的劳作号子,从细腻的江南丝竹到雄浑的北方鼓吹,各民族独具魅力的声音汇聚成中华 民族共同的心灵回响。当非遗代表作蒙古族长调那辽阔苍茫的旋律响起,草原的深情与暖城的温度完美 交融,掌声经久不息,观众沉浸于中华传统音乐的深厚底蕴之中。 7月5日,民歌节的动人旋律在响沙湾旅游区辽阔 ...
直播电商强化非遗“造血”能力
经济日报· 2025-06-29 05:58
非遗商品市场表现 - 2024年抖音电商非遗商品年销售量超65亿单,超10个非遗商家店播破千万元 [1] - 手工小麻花、宜兴紫砂、景德镇陶瓷等非遗商品热销 [1] 直播电商对非遗行业的推动作用 - 直播电商以实时互动、场景还原、即时反馈等特点提升非遗商品曝光度和用户黏性,推动非遗消费爆发式增长 [1] - 直播电商革新非遗产品销售渠道,线上可视化使文化属性和技艺属性得到更直观展示 [1] -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通过直播电商平台解说技艺,实现科普与传播 [1] 非遗与年轻群体的连接 - 直播电商年轻化、场景化和潮流化的特性成功搭建非遗与年轻群体沟通的桥梁 [2] - 古老非遗通过文化创意和场景营造以年轻人喜欢的方式重新打开,表达现代生活方式 [2] - 非遗从静态标本转型为动态生长的生活方式,体现从保护性传承到创造性转化的价值观重构 [2] 非遗市场化路径 - 电商平台以市场化方式介入非遗保护,提供持续发展的商业动力 [2] - 形成文化保护与市场活力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 [2]
陆晓芳:非遗保护传承要做好三个坚持
经济日报· 2025-06-25 08:10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 非遗是人类文明绵延传承的活态展示和文化多样性的鲜活样本 [1] - 非遗蕴含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反映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创造性 [1] - 非遗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能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文化影响力 [1] - 非遗技艺及其体现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1] 非遗保护传承的核心理念 -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非遗保护传承理念,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地位 [2][3] - 搭建多元共建平台,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调动社会各界积极性 [3] - 健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度,加强非遗传承队伍建设 [3] - 注重非遗与人民生活的融合,通过节庆活动、文创产品等方式提升文化认同 [3] 非遗的守正创新 - 非遗具有活态性、流变性和创新性特征,需融入当代生活与生产体系 [4][5] - 鼓励跨界创新、古今融合,培育非遗品牌IP,开发符合当下审美的产品 [5] - 促进文旅融合与生态整体性保护,将非遗嵌入地域文化生态链 [5] - 注重非遗教育传承与人才梯队建设,构建多方协同的可持续传承体系 [5] 科技赋能非遗保护传承 - 非遗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 [6] - 利用大数据、云计算、AI、区块链等技术为非遗保护注入新活力 [7] - 3D扫描、AI修复等技术可建立非遗永久档案,保存濒危技艺 [7] - VR、AR和短视频平台打破时空限制,让非遗触达更广泛受众 [7] - 区块链技术确保非遗数字化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7] - 3D打印技术精准复制非遗作品,实现个性化定制 [7] - 数字藏品、智慧旅游等模式拓宽非遗传播和商业化路径 [7]
成都市郫都区:千年蜀绣“火起来” 文旅融合“热起来”
四川日报· 2025-06-24 16:16
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博旅游发展 - 四川省委提出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博旅游发展,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 [1] - 郫都区将蜀绣技艺转化为区域发展动能,探索非遗保护与文旅融合的创新路径 [1] 蜀绣保护传承 - 蜀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郫都区安靖街道是"蜀绣之乡" [2] - 蜀绣产业园从50亩商业街扩展至1300余亩,成为全国唯一以蜀绣为主题的产业园 [2] - 安靖街道培训绣工8000余人,输送1300余名就业,510名初级、244名中级职业资格绣工形成人才库 [3] - 举办国际刺绣艺术周、传统工艺大赛等活动,推动非遗传承,蜀绣作品版权登记超千件 [3] 蜀绣产业发展 - 郫都区成立蜀绣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出台激励政策,构建完整生态链 [6] - 蜀绣产业园拥有23家企业、13名各级非遗传承人、600余名专业绣工,孵化5家龙头企业 [6] - 2024年蜀绣产业产值达3.3亿元,安靖街道产量占蜀绣成品70%以上 [6][7] 创新驱动与跨界合作 - 成立安靖蜀绣学院,联合高校建立研究中心,研发AI辅助纹样设计系统 [6] - 与贵州茅台、泸州老窖、腾讯游戏等展开"蜀绣+"跨界合作 [4] - 发行蜀绣数字藏品30余幅、4万余件,建立电子数据库收录1000余幅产品照片、5000余个纹样 [6] 文旅融合与区域发展 - 蜀绣产业园打造"蜀绣"主题旅游线路,提供沉浸式体验和休闲活动 [8] - 郫都区"五一"假期接待游客105.11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7.26亿元 [9] - 成都影视城吸引400余家影视企业入驻,产出上百部优质作品 [9] - 郫都区获世界十大乡村度假胜地等荣誉,推动全域旅游品质提升 [10]
创新金融“活水”滴灌非遗匠心
中国经济网· 2025-06-20 17:28
非遗节概况 - 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由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部主办,兴业银行成都分行官方赞助,主题为"增进交流互鉴 激发传承活力 共享美好生活" [1] - 非遗节全面展现中国和国际社会履约实践和成果,彰显"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理念和文化多样性 [1] - 非遗节是非遗领域重点品牌性节庆活动之一,是展示保护成果、促进交流的重要平台 [3] 非遗节亮点 - 本届非遗节聚焦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全国近600个非遗代表性项目参展参演 [3] - 着重突出科技赋能,推出30余项体验装置,通过游戏、VR数字展览、短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示创新成果 [3] - 联动促进非遗消费,开展非遗品牌IP授权展示、推介和交易,深化非遗与知名品牌合作 [3] - 首次设立"主宾国+主宾城市"机制,来自60余个国家和地区近400位非遗传承人、专家学者等参与 [6] 兴业银行参与情况 - 兴业银行成都分行在"非遗焕新彩 IP创未来"国际非遗品牌IP授权活动上创新发布个人经营贷(非遗传承人专属)产品 [5] - 该产品特别面向国家级/省级/市级及区县官方认定的非遗传承人或主办企业,提供最高1000万元的流动资金支持 [5] - 成都分行与8家非遗技艺认定企业达成首批意向性合作协议 [5][6] - 打造产品绿色审批通道,客户经理全程上门服务,仅需3个工作日便可实现贷款申请到放款的全流程办理 [6]
科技为非遗保护装上“智慧大脑”
齐鲁晚报· 2025-06-15 16:33
喀什土陶非遗保护与创新发展 核心观点 - 喀什土陶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入选) 是丝绸之路文化的重要载体 曾远销中亚和西亚地区[1] - 当地公安部门通过"科技+法治"双轮驱动 构建"智慧安防+联合执法"体系 显著提升非遗保护成效[1][2][3] 科技赋能非遗保护 - 部署智能感知设备和大数据平台 形成"地面+空中"立体防控体系 实现旅游旺季警力精准投放[1] - 建成"智慧喀什古城"安防平台 通过数据分析预判治安形势 优化警力资源配置[1] - 运用视频追踪等技术阻断被盗文物流失渠道 强化物流寄递行业管控[2] 法治保障机制 - 建立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 文旅/市场监管/公安等多方协同打击制假售假行为[2] - 对故意损毁和假冒土陶行为"零容忍" 2023年摧毁多个制假售假网络[2] - 常态化巡查市场及作坊 近三年涉非遗案件破案率提升40%[2] 文旅融合服务 - 公安民辅警兼具"安全员"和"文化导游"双重角色 年均为游客提供超5万次咨询服务[3] - 节假日全员上岗保障 设置24小时临时执勤点 2023年游客满意度达98%[3] - 定期开展作坊安全培训 累计组织消防演练200余场次 消除安全隐患300余处[3] 传承环境优化 - 建立矛盾纠纷调解机制 成功化解传承人土地/商业纠纷150余起[2][3] - 非遗传承人数量同比增长25% 土陶作坊数量恢复至历史峰值80%[3] - 2023年土陶产业营收突破1.2亿元 带动就业超2000人[1][3]
年轻一代非遗人正将传统技艺带向更广阔的舞台 创造更大价值
央视网· 2025-06-15 14:54
非遗传承与创新 - 青年传承人成为非遗保护和创新的生力军 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1] - 道明竹编年轻传承人张定娟通过创新设计 将竹编技艺应用于香薰、耳环、团扇等产品 近一个月营收超10万元 [1] - 双林绫绢织造技艺传承人郑依霏将传统生产车间改造为"活态博物馆" 免费开放 推动绫绢文化推广 [3] - 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十年成果展显示 青年传承人将传统非遗与现代设计结合 成为关注热点 [5] 非遗产品商业化 - 非遗产品精准对接市场需求 侗品源合作社2024年经营收入超1800万元 带动1200多人就业 [9] - 云南楚雄彝绣产品2023年产值达11.3亿元 年均增长率超12% 6万名绣娘建档 1700余种传统纹样完成版权登记 [11] - 山东曹县汉服产业2024年销售额突破120亿元 占据全国市场50%份额 产品销往10余个国家和地区 [13] 非遗消费市场表现 - 非遗节主会场现场销售额达1604.51万元 达成意向合作项目1809个 品牌IP授权签约36个项目 总额3.5亿元 [13] - 非遗产品从传统绣片按斤称发展为高定服饰论件卖 彝绣纹样走进纽约、米兰、巴黎时装周 [11] - 汉服产品加入仿螺钿工艺、仿点翠工艺 吸引消费者试穿 推动市场增长 [13]
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西主场活动在百色开幕
广西日报· 2025-06-15 09:43
活动概况 - 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西主场城市活动在百色右江河畔举办,主题为"融入现代生活——非遗正青春",通过五大板块集中展示广西非遗创造性转化成果,吸引数千市民及游客参与 [1] - 开幕式包含非遗主题表演如歌舞《欢乐壮乡》、马骨胡演奏《百色来了红七军》,并发布"记得住乡愁"文化外宣视频,美籍华人靳羽西出镜联结海内外侨胞 [1] - 同步启动线上购物节,20位达人通过直播推介非遗手工、美食及文创产品,推动"桂品出圈" [1] 非遗创新与商业化 - 主会场"活态传承市集"中,00后传承人陆伟展示壮族"报添丁"药囊并现场调配,玉林漆器传承人梁军的"三非遗转运珠"融合景泰蓝、沉香与漆艺,创新设计斩获超十万订单 [1] - 非遗节庆与美食展区呈现壮族霜降节、五色糯米饭等特色文化,体现非遗与生活的深度交融 [1] - 活动通过图文视频展示广西非遗保护成果,包括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及数字化保护 [1] 广西非遗保护体系 - 自2003年起广西将非遗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自治区级投入累计超1亿元,建成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县(区)级四级保护体系 [2] - 现有4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自治区级非遗项目1115个(全国前列),其中国家级项目70个,自治区级传承人936名(国家级66名) [2] - 广西推行"月月有节庆、处处有惊喜"模式,每年推出12大非遗主题节庆串联文旅资源,推动非遗现代化 [2] 活动背景与目标 - 活动由自治区文旅厅与百色市政府联合主办,持续至6月15日,旨在探索非遗"活态传承"新路径,为"广西旅游年"注入文化动能 [2]
老手艺也能“七十二变”
人民日报· 2025-06-14 06:01
后来,我又学了拍摄,开始做短视频。抖音的"百young非遗计划"让我的短视频圈粉更多年轻人,和我 一样的1000位非遗达人成了优质内容创作者。网络平台上,网友会提出他们喜欢的糖画图案,让我制作 给他们看。 老手艺要活,就得"七十二变"。除了继承传统的纹样技法,我还会结合剪纸、皮影、书法等元素来丰富 糖画的表现形式。我曾耗时两年,不断学习研究立体糖画制作,在今年山东卫视元宵晚会上,当我熟练 制作出各种立体的糖画,现场嘉宾发出了惊叹:"这是3D打印吗?" "非遗进校园"是我今年的努力方向。现在,我不仅给大家讲怎么绘制糖画,还增加各种元素和体验环 节,让小朋友近距离接触糖画,在他们心中种下甜蜜的种子。去年5月,我受邀参加新加坡的一个活 动。在现场,我向外国观众表演糖画绘制,全场沸腾。那一刻,我又一次为自己身为糖画技艺传承人而 自豪。 如今,不少同龄人成了我的顾客,有的成为我的粉丝,还有的年轻人成了我的徒弟。我依稀记得,小时 候的我做糖画时,一个妈妈带着女儿从我摊子前经过,那个妈妈指着我的摊子小声念叨:"以后不好好 上学,就跟他一样摆摊画糖画。"这话让我难忘。但现在不同了,我听到不少父母都会跟他的孩子 说:"长大以后 ...
邮储银行为安徽宣城“文房四宝”产业注入金融“活水”
中国青年报· 2025-06-11 19:51
邮储银行对宣城文房四宝产业的金融支持 - 邮储银行旌德县支行每月定期上门为安徽宣砚文化有限公司等企业提供惠企服务,了解资金需求并办理贷款业务[1] - 2022年邮储银行为安徽宣砚文化有限公司提供200万元科创小企业贷款,支持其研学旅游新业态发展[1] - 邮储银行宣城市分行2025年一季度已发放文房四宝产业相关贷款超5000万元[6] 宣城文房四宝产业发展现状 - 截至2024年底宣城市文房四宝企业超500家,从业人员近5万人[3] - 当地政府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以产业振兴赋能非遗保护传承[3] - 行业面临机械化生产冲击及年轻人才短缺等挑战,企业通过建设展示空间等方式吸引公众关注[4] 重点企业案例 - 安徽宣砚文化有限公司试水文房四宝研学活动,通过银行资金支持实现业务拓展[1] - 安徽曹氏宣纸有限公司(原紫金楼宣纸厂)为故宫文物修复定制专用宣纸,其技艺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3] - 曹氏宣纸2019年获邮储银行30万元贷款用于采购青檀皮,2020年洪水灾害后再次获得贷款支持[3] - 曹氏宣纸2024年在银行支持下建成1000多平方米的宣纸展示空间[4] 金融服务创新 - 邮储银行安徽省分行为宣城文房四宝产业定制"文房四宝产业服务包"[6] - 服务方案精准对接原材料采购、非遗技艺研发、文创开发等核心环节[6] - 采取线上线下结合方式解决企业在原材料采购、产品创新等环节的融资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