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
搜索文档
专家学者共话非遗保护与文化生态创新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1-03 08:41
活动概况 - 活动名称为“怡然晋中 心中的家”2025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创新发展交流活动,在山西省晋中市介休市张壁古堡启幕 [1] - 活动由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晋中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晋中市文化和旅游局、中共介休市委、介休市人民政府承办 [1] - 来自全国2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所在省份的文旅部门负责人、非遗专家学者、传承人代表等参与活动 [1] 活动内容与特色 - 活动利用张壁古堡原有街巷、地道、庙宇、民居,打造了“1+8”沉浸式展览体系,包括1条“家文化”动线串联8大主题篇章 [1] - 现场展出130余项非遗、2000余件(套)展品 [1] - 设置动态展演和互动体验点位,如关帝庙前上演《大义》情景剧,璃韵阁中展示景德镇窑、德化窑、汝窑、唐三彩等瓷器 [1] 同期活动 - 活动当天同步举办了2025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研讨会 [2] - 研讨会围绕“文化生态的整体性保护与创新发展”展开对话,参与者包括来自江西、山东、河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山西等地的专家学者和文化生态保护区代表 [2]
从三样“老物件”,打开广东文明乡风建设“新答卷”
南方农村报· 2025-10-29 17:02
文章核心观点 - 通过古籍、香云纱、茶三大传统文化载体 展示广东以文化实践和科技赋能推动文明乡风建设与乡村振兴的成果 [1][2][3][4] 古籍与农耕文化研究 - 成立中国农业历史遗产研究所、岭南农耕文明重点实验室等高端平台 开展广州市农耕文化资源本底调查 [9][10] - 完成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岭南动植物农产史料集成汇考与综合研究” 为地方成功申报6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提供学术支撑 [10][11] - “桑基鱼塘”“稻鱼共生”等古老智慧在现代农业中焕发新生 华南农业博物馆通过主题活动使农耕文明可视、可触、可感 [13][14][15][16][19][20] 香云纱非遗产业发展 - 香云纱源自明代 以植物“薯莨”汁液与河泥染色制成 曾因工艺繁复面临失传 [24][25] - 2009年在佛山顺德挂牌香云纱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及文化产业园 加大非遗保护力度 [26][27] - 通过创新染色技术与纹样设计 香云纱走向中国国际时装周 相关作品获农业部创意设计大赛一等奖 [28][29][30] - 年轻人开设香云纱文创店 将“晒莨场”变为研学基地 成为村民的致富途径 [30][31] 茶产业与文化融合 - 河源市紫金县通过科学研究将紫金蝉茶种植面积扩大至8.5万亩 品牌价值达35亿元 [37][38] - 新建蝉茶文化体验馆融合客家炒茶老手艺与现代茶艺 合作品牌“华农茶缘”销量过百万 [41] - 华南农业大学师生编写《紫金蝉茶故事集》 148名“蝉茶专硕”毕业生成为乡村振兴“新农人” 回茶山担任“茶博士” [42][43][44]
口弦琴,塞上江南的千年古音
人民日报· 2025-10-18 06:13
非遗传承与保护 - 公司核心人物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自1988年起投身于口弦琴等宁夏民间乐器的保护工作[2] - 采风过程艰辛,曾耗时大半个月工资雇车进山寻访艺人,并持续十余年进行田野调查[2] - 初期面临技艺几近绝响的困境,会制作的老艺人相继离世,相关资料寥寥无几[2] 技艺创新与研发 - 公司在复原传统工艺基础上进行创新,成功将竹口弦琴与铁口弦琴结合,通过改良琴体结构使音色更丰富、造型更精美[4] - 团队已研制口弦乐器上千把,并复原宁夏地域性传统乐器三大类百余件,包括泥哇呜、篦子口弦、单弦琴、桦树皮鼓等[4] - 公司与传承人后代合作,成功复刻陕西石峁遗址出土的4000年前绳振式骨制口弦琴,该琴厚仅1-2毫米,是目前已知最早的绳振式自体发声结构[4][5] - 复原古乐器时注重使用原始技艺,依次尝试马骨、鹿骨、牛骨等材料,制作过程避免使用机械类工具[4] 文化传播与国际化 - 公司通过国际舞台展示非遗技艺,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祥云小屋"演出,引发外国观众浓厚兴趣[3] - 技艺展示足迹遍及亚非欧,曾在西班牙孔子学院等场所进行教学演示,使国际观众沉浸于传统旋律[3] - 复刻的石峁口弦琴结构与现代乐器高度相似,为研究中华音乐起源提供了重要实物依据[5] 传承与可持续发展 - 公司面临传承人老龄化挑战,会弹奏的妇女大多年事已高,年轻人对传统乐器兴趣不足[3] - 传承人后代已成长为重要助力,不仅能制作造型独特的口弦琴,还协助完善了口弦琴记谱体系[2] - 工作室积累了大量采风笔记和设计手稿,形成了系统的知识传承体系[5]
云南玉龙推动风貌保护、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连片保护激活古村动能(走进传统村落)
人民日报· 2025-10-07 05:56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模式 - 玉龙县以“突出重点、集群保护、连片发展”为理念,推动风貌保护、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相结合,2024年入选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 [1] - 全县有24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并划分为中部、西部和东部3个集中连片区,形成“三片多点”模式,推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 [1][11] - 2024年玉龙县接待海内外游客2299万人次,同比增长73%,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37亿元,同比增长62% [11] 石头城村文旅发展 - 石头城村是元明时期古宝山州治所,屹立1300余年,因地形陡峭交通闭塞,传统石头建筑风貌保存完好,2006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3] - 村落将“保护传统建筑风貌”写入村规民约,整合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修建道路、停车场和完善电力系统等 [3][4] - 以虎跳峡、石头城为引擎,正加速形成集户外徒步、文化体验、建筑研学为一体的文旅融合体验区,年接待游客量快速增加 [3][4] 白沙村非遗技艺传承 - 白沙村为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组成部分,拥有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纳西族传统制铜工艺” [4][7] - 政策支持非遗技艺传习所建设,开展普查建立数据库,并通过非遗进校园、研学体验活动为技艺传承提供新路径和市场空间 [7] - 非遗传承人和善均的小院成为游客体验点,来自成都的家庭年年带孩子学习打制铜器,实现活态传承 [7] 南尧村民宿与连片发展 - 南尧村利用闲置传统民居发展乡野旅居民宿,满足游客长期体验纯粹乡村生活的需求,其优势在于与周边村落业态互补联动 [9][10] - 村庄利用良好森林生态环境打造多条徒步路线,丰富拉市海片区旅游业态,游客停留为周边村落带来消费潜力 [10] - 玉龙县形成以拉市海为中心,各村突出特色,围绕生态康养、高原特色农业、乡村旅居等方面整体提升的连片发展模式 [11]
文旅产业发展蓬勃兴旺
人民日报· 2025-09-30 11:40
文旅产业规模与效益 - 2024年文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9.14万亿元,比2020年增长37.7% [2] - 2024年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量达7.8万家,比2020年增加1.3万家 [2] - 2025年上半年国内居民出游32.85亿人次,总花费达到3.15万亿元,创历史新高 [2] 文旅融合深化发展 - 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是“十四五”期间行业发展的主线和亮点 [2] - 优秀文化资源得到更充分挖掘利用,文化创意元素有机融入旅游开发 [2] - “跟着演出去旅行”成为新风尚,“文物游”“非遗游”“考古游”“博物馆游”持续升温 [2] 文艺精品创作成果 - 文艺创作生产引导扶持机制更加健全,新时代系列艺术创作工程顺利实施 [4] - 围绕重大时间节点推出精品佳作,如音乐舞蹈史诗剧《正义必胜》获得强烈社会反响 [4] - 持续举办中国艺术节、中国诗歌节、中国京剧艺术节等展演活动促进全民共享 [4] 市场秩序规范管理 - 文化市场重点实施演出市场多部门全链条综合监管,严格实行大型演出实名购票实名入场 [3] - 旅游市场针对不合理低价游、强迫购物等突出问题持续开展专项整治行动 [3] 非遗保护与传承 - “十四五”时期非遗保护机制更加完善,推动各地建设非遗工坊1.29万家 [6] - 非遗工坊带动相关产业120万余人就业增收 [6] 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 截至2024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248个、群众文化机构近4.4万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4万多个 [7] - 推动全国超过95%的县(市、区)建立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提高服务覆盖面 [7] - 2024年全国举办“村晚”8.17万场,吸引2.62亿人次参与 [7] 文化服务模式创新 - 公共文化服务从政府单一供给向“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模式转变 [7] - 大力推进线上线下融合、演出演播并举,支持优秀文艺作品更广泛深入持续地赴城乡基层演出 [5]
文旅产业发展蓬勃兴旺(权威发布·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人民日报· 2025-09-30 06:30
文旅产业融合与发展成就 - 文旅产业规模显著扩大,2024年文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9.14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37.7% [2] - 规上文化企业数量增加至7.8万家,比2020年增加1.3万家 [2] - 2025年上半年国内居民出游32.85亿人次,总花费达到3.15万亿元,创历史新高 [2] 文旅融合具体举措与成效 - 推动文化创意元素有机融入旅游开发,形成“文物游”、“非遗游”、“考古游”、“博物馆游”等新业态 [2] - “跟着演出去旅行”成为新风尚,乡村游助力乡村振兴,形成浙江安吉余村、湖南花垣十八洞村等经典案例 [2] - 文旅融合发挥溢出效应,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2] 市场秩序规范与监管 - 文化市场实施演出市场多部门、全链条综合监管,严格实行大型演出“实名购票、实名入场” [3] - 旅游市场针对不合理低价游、强迫购物等问题持续开展专项整治行动 [3] - 下一步将继续推进文旅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的融合发展 [3] 文艺精品创作与成果 - 文艺创作生态优化,精品佳作不断涌现,如音乐舞蹈史诗剧《正义必胜》获得强烈社会反响 [4] - 实施舞台艺术和美术创作行动计划、国家美术发展和收藏工程,推动优秀作品走出国门 [4] - 持续举办中国艺术节、中国诗歌节、中国京剧艺术节等展演活动,促进全民参与共享 [4] 文化传播与非遗保护 - 拓宽传播渠道,推进线上线下融合、演出演播并举,依托“戏曲进乡村”、“文化进万家”等活动送戏下乡 [5] - 非遗保护机制完善,推动各地建设非遗工坊1.29万家,带动相关产业120万余人就业增收 [6] -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艺作品质量 [6]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 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健全,截至2024年底共有公共图书馆3248个、群众文化机构近4.4万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4万多个 [7] - 全国超过95%的县(市、区)建立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提高服务覆盖面和实效性 [7] - 完善免费开放政策,鼓励延时错时服务,2024年全国举办“村晚”8.17万场,吸引2.62亿人次参与 [7] 公共服务未来发展方向 -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以数字化赋能传统服务模式,社会化激活基层文化活力 [8] -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让更多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8]
2024年文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9.14万亿元 比2020年增长37.7%——文旅产业发展蓬勃兴旺(权威发布·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人民日报· 2025-09-30 05:55
文旅产业规模与效益 - 2024年文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9.14万亿元,比2020年增长37.7% [2] - 2024年规上文化企业达7.8万家,比2020年增加1.3万家 [2] - 2025年上半年国内居民出游32.85亿人次,总花费达到3.15万亿元,创下新高 [2] 文旅融合深化发展 - 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是“十四五”期间的主线和亮点 [2] - 优秀文化资源得到更充分挖掘利用,文化创意元素有机融入旅游开发 [2] - “跟着演出去旅行”成为新风尚,“文物游”“非遗游”“考古游”“博物馆游”持续升温 [2] - 乡村游助力乡村振兴,形成浙江安吉余村、湖南花垣十八洞村等经典案例 [2] 市场秩序规范管理 - 文化市场重点实施演出市场多部门、全链条综合监管,严格实行大型演出“实名购票、实名入场” [3] - 旅游市场持续开展专项整治行动,针对不合理低价游、强迫购物等突出问题 [3] 文艺创作繁荣与推广 - 文艺创作生产引导扶持机制更加健全,新时代系列艺术创作工程顺利实施 [4] - 音乐舞蹈史诗剧《正义必胜》引发强烈社会反响,获得国内外观众高度评价 [4] - 组织实施舞台艺术和美术创作行动计划、国家美术发展和收藏工程 [4] - 持续举办中国艺术节、中国诗歌节、中国京剧艺术节等展演展示活动 [4] - 大力推进线上线下融合、演出演播并举,依托“戏曲进乡村”“文化进万家”等活动推动优秀作品直达基层 [5] 非遗保护与传承 - 推动各地建设非遗工坊1.29万家,带动相关产业120万余人就业增收 [6] - 非遗保护机制更加完善,实践更加生动,传承队伍更加壮大 [6] 公共服务体系完善 - 截至2024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248个、群众文化机构近4.4万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4万多个 [7] - 推动全国超过95%的县(市、区)建立文化馆、图书馆的总分馆制 [7] - 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政策,鼓励开展延时错时服务 [7] - 2024年全国举办“村晚”8.17万场,吸引2.62亿人次参与 [7] 未来发展方向 - 继续推进文化和旅游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的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文旅融合的溢出效应 [3] -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各门类文艺作品质量,努力推出更多精品佳作 [6] - 以数字化赋能传统服务模式,以社会化激活基层文化活力,持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 [8]
从 “活下来” 到 “火起来” “京味文化” 新表达全球正当 “潮”
中国新闻网· 2025-09-22 21:55
京味文化传承与创新 - 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持续推动“京味文化”的传承、创新与推广,一批非遗项目通过创意转化和跨界融合焕发新生机,成为走向全国和世界的重要名片 [1] - 曹氏风筝、景泰蓝、京剧等项目的活化实践体现了“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非遗保护路径,是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成果 [7] 曹氏风筝业务发展 - 曹氏风筝拥有两百余年历史,其制作讲究“扎、糊、绘、放”四艺,拟人化的“扎燕”系列最具代表性,2006年入选北京市首批非遗,2011年升格为国家级非遗 [3] - 公司延续公益理念,招收残疾人和下岗职工传习技艺,并推动非遗进社区、进学校、进国际舞台 [3] - 公司开发书签、冰箱贴、丝巾、魔方等文创产品,将传统纹样与现代生活用品结合,借助数字化建立资源库并开展线上直播,实现“非遗+数字”双向赋能 [3] - 公司作品曾作为国礼出访俄罗斯、美国、日本等国,亮相APEC、冬奥会等国际盛会,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3] 景泰蓝行业动态 - 景泰蓝制作技艺于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 - 北京市珐琅厂是景泰蓝行业唯一的“中华老字号”和国家级非遗保护基地,积极探索“文化+大师”“文化+经典”“文化+创新”模式 [5] - 公司推出《北京中轴线》系列文创、景泰蓝首饰、冰箱贴等新产品,并承接APEC峰会、进博会、人民大会堂等重大场馆的装饰工程 [5] - 公司建设全国首座景泰蓝艺术博物馆和互动体验中心,开展“景泰蓝皇家艺术庙会”“梦幻景泰蓝夜场”等品牌活动,并借助跨境电商与文化联盟推动“出海” [5] 京剧市场推广 - 长安大戏院通过“吉祥艺术课堂”“导赏+演后谈”等形式吸引年轻观众,推出京剧盲盒、写意文创等国潮产品,实现传统戏曲的现代表达 [5] - 随着文化自信提升,越来越多年轻人愿意走进戏院,主动了解京剧背后的家国情怀与美学精神 [5]
琼剧《黄道婆》沪浙巡演收官
海南日报· 2025-09-20 09:46
演出活动概况 - 琼剧《黄道婆》赴沪浙演出交流活动于9月19日结束,为期13天,在上海和浙江两地共进行4场演出和4场交流活动 [2] - 此次活动涉及170多位演职人员,是公司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大规模、长时间、意义深远的演出交流活动 [2] 艺术成就与突破 - 该剧目实现琼剧发展史上的两大重要突破:首次参评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并登上中国戏剧节的舞台 [2] - 此次演出是继琼剧《王国兴》之后,公司剧目阔别十年再度登上中国戏剧节的舞台 [2] 剧目制作与阵容 - 琼剧《黄道婆》是公司"三年磨一戏"、"十改剧本"的精良之作,编剧、导演、演员等阵容"大咖"云集 [2] 市场反响与观众反馈 - 上海和浙江的观众对演出给予感动、震撼、好看、期待等积极评价 [3] - 尽管全程使用海南方言,但通过紧凑的剧情、婉转的音乐和字幕辅助,观众理解无碍,甚至为其打开"戏曲新世界" [3] 文化传播与融合 - 剧目以元代纺织革新家黄道婆生平为蓝本,融入大量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元素 [3] - 活动期间主动走进学校、社区,展示琼剧、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等海南非遗,与大中小学学生、上海市民互动 [3] -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与戏曲搭配展示,产生1+1>2的传播效果,黎锦受到当地民众欢迎 [4] 战略意义与未来规划 - 此次活动被视为海南文化主动"走出去"的关键一步,建立起长三角与海南自贸港的文化交流通道 [4] - 活动已超越琼剧艺术本身,延伸至非遗保护、文旅融合、教育传承等多个领域 [4] - 公司下一步将继续推动琼剧走向全国、迈向世界,让这门"小剧种"在更广阔的"大舞台"上绽放光彩 [5]
新会陈皮行业协会赴湖南安化等地开展非遗保护工作交流
南方农村报· 2025-09-19 22:33
行业交流活动概况 - 新会陈皮行业协会组织非遗传承人及企业代表赴湖南安化、长沙等地调研学习,旨在提高非遗保护传承水平并加强产业协同创新 [2][3] - 调研团成员包括协会负责人、党支部书记、多位市级与区级非遗传承人、企业及媒体代表 [5][6][7] - 活动内容包括考察安化黑茶博物馆、多家茶厂及茶号,并与湖南省及安化县茶业协会进行深入座谈,探讨资源共享与合作 [7][8][9] 新会陈皮产业现状 - 新会陈皮炮制技艺是传承数百年的传统技艺,于2021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11][13] - 该产业已形成药、食、茶、健、文旅、金融等6大类35细类100余种产品规模,2024年全产业产值达261亿元人民币 [14][15] - 行业推动“非遗+”融合创新,与各类茶叶搭配形成独具特色的新会陈皮茶系列产品 [16][17][18] 安化黑茶产业特色 - 安化黑茶是湖南安化县特产和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其千两茶与茯砖茶制作技艺于2022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 [22][37][38] - 茯砖茶以安化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27道工序加工发酵而成 [23] - 千两茶每支净含量为古秤1000两(31.25公斤),包装独特,需经过几十道工序加工并自然陈化49天,具备越陈越香、越陈价值越高的特性 [29][30][31][32][33][35][36] 产业融合与合作展望 - 新会陈皮与安化黑茶在品鉴交流会上重点品鉴了陈皮千两茶、陈皮茯砖茶等创新产品,认为两者技艺碰撞为产品创新提供了新思路 [43][44][45] - 双方共识包括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加强产品研发、拓展商业渠道,以实现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 [45][46] - 中国制茶大师肖益平指出,需推动安化黑茶与新会陈皮有机融合,在传承中创新,共同服务大众健康 [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