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非遗保护传承
icon
搜索文档
攀枝花非遗探索双向突围 向外“破圈”出海 向内“扎根”生长
四川日报· 2025-10-22 08:13
核心观点 - 盐边傈僳族服饰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非遗+时尚”与“非遗+多元场景”的模式,成功实现了国际化展示与本土化传承发展的结合,有效提升了文化影响力并带动了产业化发展 [5][6] 国际化拓展与时尚融合 - 盐边傈僳族服饰在2025年第三届中法时装周上与巴黎高定品牌INCLOVER合作,将民族“太阳花”图案、百褶裙剪裁等元素融入高定礼服,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进行展示 [5][7] - 该非遗时尚大秀被《ELLE》杂志评价为在塞纳河畔掀起“中国风”,此前也已于3月22日在中国国际时装周亮相 [7] - 代表性传承人贺正芬专注于技艺传承,而其侄女谷艳拥有法国MBA学位,正积极创建服饰品牌和传习中心,推动非遗的现代化发展 [7][8] 产业化发展与经济效益 - 当地已建立4个非遗传习中心和7个非遗工坊,开发阿木诗依等系列文创产品200余种,带动100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9] - 非遗产业带动人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并成为部分村中妇女的主要收入来源,2024年非遗相关产业综合产值突破1.8亿元 [9] - 形成了“非遗传承—创意设计—市场运营—反哺乡村”的良性发展模式 [9] 本土化深耕与多元场景应用 - 非遗元素被成功引入体育赛事等多元场景,如在有近2万名球迷的“川超”攀枝花主场赛前,身着傈僳族服饰的表演者进行开场表演,展示了9项非遗内容 [5][10] - 攀枝花市推行“非遗+体育”模式,在“川超”川西赛区首轮比赛中融入了彝族羊皮鼓舞、仁和板凳龙等省级非遗项目表演 [10] - 结合研学旅行与教育,在迤沙拉村非遗小院开展学生研学活动,并在西区7所中小学将金沙漆画、剪纸等10余项非遗课程纳入延时服务和兴趣社团 [4][10][11] 非遗资源体系与政策支持 - 攀枝花市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23项,代表性传承人138位,评选认定非遗工坊32个 [11] - 当地将持续健全非遗保护传承体系,实施记录工程和分类保护策略,并支持建设市级传统工艺工作站,开发文创产品以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11][12]
2025第二届锦绣非遗品牌推广周主活动在成都举行
经济日报· 2025-10-13 11:03
活动概况 - 2025第二届锦绣非遗品牌推广周主活动“锦绣非遗品牌大会”于10月10日下午在成都锦门景区举行 [1] - 活动集中展示了锦绣非遗保护传承的成果,旨在搭建文化赋能产业、资源对接共享的平台 [1] - 活动尾声以传统拓印技艺发布了《“锦绣百业非遗共兴”主题宣言》 [1] 战略举措与平台建设 - 活动发布了《合作创新机会清单》,系统推介了“锦绣联盟”及“百城百艺·新繁棕编”等重点项目 [1] - “锦绣联盟”授牌仪式举行,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四川省丝绸协会会长作为代表接受授牌,标志着跨区域、跨行业的非遗协同创新平台正式启动 [1] - “锦绣非遗品牌推广周”是成都市推动蜀锦蜀绣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2] 行业影响与发展目标 - 活动旨在为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服务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 [1] - 行业通过整合优质资源,将非遗单项优势转化为“锦绣百业”产业集群动能 [2] - 举措有力促进区域协作深化和文商旅融合发展 [2]
【榆林】第二届陕北说书大会举行
陕西日报· 2025-09-15 06:56
活动概况 - 第二届陕北说书大会于9月8日至10日在榆林市横山区举行 [1] - 大会由中国曲艺家协会、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榆林市委宣传部共同主办 [1] - 活动包括优秀节目展演、专家座谈会、中国曲协曲艺名家新秀"送欢笑"走进横山专场演出等系列活动 [1] 活动主题与意义 - 大会聚焦抗战记忆、乡风文明、时代新貌等主题 [1] - 陕北说书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独特艺术形式记录陕北历史变迁 [1] - 横山区作为陕北说书重要发源地和传承地,长期致力于该艺术的保护与推广 [1] 行业创新与影响 - 陕北说书与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成功联动,焕发新的生机,极大提升了文化影响力 [1] 未来发展计划 - 行业计划推动艺术家交流互鉴,创作更多富有时代特色的精品力作 [1] - 行业计划培养更多德艺双馨的优秀人才 [1] - 行业将统筹推进保护提升、活态传承、业态融合和展示传播等工作 [1]
非遗保护传承 融入现代生活
人民日报· 2025-08-20 06:46
非遗援疆主题活动概况 - 2025"新疆是个好地方"非遗援疆主题展示活动由文化和旅游部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联合主办,8月15日至19日在和田地区举行,涵盖非遗舞韵、市集、手作、研学及云上展示等形式 [1] - 活动展示新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25个省份的435个非遗代表性项目,汇聚383位非遗传承人,主题为"文化润疆 非遗添彩" [1][3] - 活动连续举办5年,累计1450位传承人参与,展出1217项非遗项目,系统性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3] 非遗项目创新与合作 - 佛山木版年画与和田桑皮纸跨界融合,两项非遗技艺结合产生新表现效果 [2] - 扬州玉雕与和田玉深度合作:20世纪80年代成立联合玉雕厂,近年为和田培训100多名从业者,其中2人成为自治区级工艺美术大师,并开发畅销文创产品 [2] - 山西繁峙晋绣通过传授细腻针法解决新疆刺绣小件作品难题,10年来帮助百余名新疆绣娘年均增收超2万元 [3] 非遗产业与市场表现 - 非遗市集展示艾德莱斯绸、和田玉雕、克拉玛依紫砂等产品,吸引大量游客消费 [4] - "非遗消夏购物月"新疆专场直播销售额达1.5亿元,现场参观人次超7万 [5] - 数字技术赋能非遗:互动空间"织造锦梦"复刻传统纹样至数字织机,通过光影体验提升观众参与度 [3] 非遗文化交流与社会效益 - 活动促进不同地域非遗传承人交流,如扬州玉雕传承人赴和田学习,认为跨地区合作有助于技艺提升和市场开拓 [2] - 非遗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纽带,00后桑皮纸传承人比拉力通过年画合作首次探索非遗新应用场景 [2][3] - 新疆绣娘通过非遗产业实现居家就业,兼顾家庭与经济收入 [3]
二〇二五“新疆是个好地方”非遗援疆主题展示活动举办—— 非遗保护传承 融入现代生活
人民日报· 2025-08-20 06:11
活动概况 - 2025新疆非遗援疆主题展示活动于8月15日至19日在和田举行 由文化和旅游部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联合主办 涵盖非遗展演 科技 购物等多元形式[1] - 活动集中展示新疆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25个省份的435个非遗代表性项目 汇聚383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3] - 现场参观人次超7万 非遗消夏购物月新疆专场直播销售额达1.5亿元[5] 非遗产业协同 - 跨地域非遗融合取得突破:佛山木版年画与和田桑皮纸制作技艺结合 创造新型跨界作品[2] - 扬州玉雕与和田玉产业深度合作:历史合作包括20世纪80年代共建玉雕厂 近年为和田培训100余名玉雕从业者 其中2人成为自治区级工艺美术大师[2] - 山西繁峙晋绣助力新疆刺绣产业升级:传授细腻针法解决小件作品制作难题 十年间使百余名新疆绣娘年增收超2万元[3] 非遗创新与商业化 - 数字化技术提升体验:设立"织造锦梦"沉浸式互动空间 通过数字织机复刻传统纹样[3] - 非遗市集带动消费:艾德莱斯绸 和田玉雕 克拉玛依紫砂等特色产品获游客青睐[4] - 系统性保护体系完善:国家建立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 五年活动累计展出1217项非遗项目 参与传承人达1450位[3]
“村超”“浙BA”的火爆出圈密码
新华网· 2025-08-12 14:04
赛事规模与参与度 - 贵州"村超"吸引全球近30支球队和超1100名球员参与交流 [1] - "村超"参赛队伍从2023年20支增至2024年62支,2025年进一步增至108支球队,覆盖榕江县20个乡镇(街道) [3] - "浙BA"出现10多万人同时在线抢票的盛况 [1] - 榕江县拥有群众性业余足球队100多支,球员3000多人 [6] - 浙江省建有篮球场地5.5万多个,几乎每个村都能组建篮球队 [7] 赛事定位与参赛规则 - "村超"要求参赛球员必须为草根选手,禁止在中国足协注册的职业球员参赛 [3] - "浙BA"定位为群众广泛参与的业余联赛,必须是非专业选手,禁止有CBA、CUBA或海外职业联赛经历的球员报名 [4] - "浙BA"参赛运动员必须年满18周岁,根据身份证号前四位和前六位代表所属市或县参赛,或达到落户和缴纳社保年限要求 [4] 文化融合与特色展示 - "村超"将民族歌舞、服饰、手工艺品等非遗表现形式与足球文化相结合,拓宽非遗传播渠道 [8] - 村民集中展示侗族萨玛节、苗族牯藏节、木鼓舞、苗族百鸟衣等非遗代表性项目 [9] - 蓝染"村超"文创产品达200余款,涵盖足球、T恤、布袋等多个品类,带动精品店销售额创新高 [12] - "浙BA"赛前互赠礼物环节展示地方特产,包括富阳糕点、金华火腿、舟山海味、湖州白茶等 [14] - 中场秀呈现义乌"鸡毛换糖"货郎与微缩"义新欧"班列同台,东阳将横店片场搬进赛场等特色表演 [14] 政府支持与发展规划 - 榕江县通过"村超"将赛事IP与非遗文化巧妙结合,打造世界级体育旅游目的地 [15][16] - 具体措施包括创办"一带一路""村超"国际友谊赛,建设"一带一路""村超"世界杯足球文化小镇,开展"学转英超"基层足球教练培训 [16] - 浙江省通过"浙BA"撬动文体旅商消费,发放赛事消费券,发展"赛事+文旅体验""赛事+服务消费"等融合模式 [17] - 推出"门票+球票"打包销售,与旅行社、OTA平台联手推出"看球+吃喝住行"套餐,结合重要消费节点推出主题活动 [17] 社会影响与群众基础 - "浙BA"打破传统赛事"看与被看"界限,创造"熟人社会"观赛体验,球员可能是邻居家孩子,裁判可能是社区篮球场常客 [5] - 赛事让胜负成为牵动全城情绪的集体叙事,球迷表示"看CBA是为球星尖叫,看'浙BA'是为自己呐喊" [5] - 榕江县自20世纪90年代起就建有简易露天足球场,草根足球赛一直未间断 [6] - 诸暨作为"浙BA"首赛地,是我国最早开展篮球运动的地方之一,享有"篮球之乡"美誉 [7]
辽宁省非遗夏季博览会为暑期文旅注活力
中国新闻网· 2025-08-01 09:52
活动概况 - 2025辽宁省非遗夏季博览会由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主办,近日在辽宁省博物馆开幕 [1] - 活动将持续至8月3日 [3] 核心主题与目标 - 博览会以"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为核心主题,旨在为辽宁暑期文旅市场注入强劲活力与消费动能 [1] - 目标是探索"以文兴业"新路径,全面展现辽宁非遗的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激发其内在活力 [1] - 通过协同机制有力塑造和提升"辽宁文化IP"的自信与影响力,为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注入深厚的文化内涵 [2] 活动内容与特色 - 博览会荟萃辽宁省40余项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涵盖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等多个门类 [1] - 现场设置匠心体验区、视听展演区、传习互动区等特色板块,观众可亲手参与剪纸、制笔等技艺实践 [1] - 每日有古琴演奏、木偶戏、螳螂拳等精彩非遗展演,并举办多场非遗手作课堂与知识讲座 [1] 平台效应与市场运作 - 活动充分发挥辽宁省博物馆的平台优势和流量集聚效应,打造吸引辽宁省乃至全国游客的文化旅游核心节点 [2] - 通过"中心搭台、机构联动、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协同机制进行 [2] - 特设"辽宁优质产品"代表性展区,成为集中展示辽宁优秀品牌形象、提振消费信心的重要窗口 [2]
辉煌60载 魅力新西藏丨从一场非遗展演看湘巴藏戏的传承发展
新华网· 2025-07-19 20:15
湘巴藏戏的传承现状 - 湘巴藏戏属于蓝面具流派,已有600多年历史,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1] - 南木林县构建了完善的传承体系:拥有1名国家级传承人、1名自治区级传承人、12名县级传承人,依托11个县级非遗项目及11处传习基地,带动30支民间藏戏队 [2] - 传承人群体平均年龄降至35岁以下,形成老中青少全年龄段合理结构,部分民间队伍达到半专业化水平 [5][6] 表演与人才培养 - 76岁的国家级传承人次仁多吉培养出5名能独立带徒的青少年演员,目前转向幕后顾问角色 [2] - 17岁的卓玛央吉6岁开始学戏,已参与拉萨雪顿节演出,反串表演传统剧目《白玛文巴》获得认可 [5] - 通过少儿藏戏队(平均年龄9岁)、"藏戏进校园进乡村"活动、体验课等方式优化人才梯队 [5] 发展策略与市场拓展 - 政府支持推动藏戏队壮大,从缺人缺资金发展为节日必演项目,参与珠峰文化旅游节等大型活动 [2] - 计划推动传统藏戏与现代技术、文旅产业融合,实现从"传起来"到"热起来""火起来"的升级 [6] - 民间演员自发参与活动,观众基础扎实,形成"有市场有观众"的持续发展动力 [2][6]
2025年中国原生民歌节鄂尔多斯分会场集中展演落幕
新华网· 2025-07-08 12:10
活动概述 - 2025年中国原生民歌节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主题为"原生天籁韵民歌中华情",旨在展示我国民歌等传统音乐类非遗保护传承成果 [1] - 活动包括开幕演出、民歌节文化大集、原生民歌集中展演、文化惠民走基层、闭幕演出等内容 [1] - 共有65支传统音乐表演队伍参与展演 [1] 鄂尔多斯分会场 - 鄂尔多斯作为分会场之一,于7月4日至5日举办活动,以山河为幕搭建跨越时空的舞台 [1] - 展演内容包括田歌、山歌、牧歌、渔歌、号子、小调、丝竹等多种传统音乐形式 [1] - 7月4日晚在鄂尔多斯大剧院音乐厅举办演出,汇集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原生民歌与器乐表演 [1] - 蒙古族长调表演获得观众热烈反响,掌声经久不息 [1] 响沙湾旅游区演出 - 7月5日在响沙湾旅游区举办演出,十余首精选节目次第呈现 [2] - 演出曲目包括山西左权开花调《桃花红杏花白》、河曲民歌《放羊汉唱起爬山调》、江苏高邮民歌《隔趟栽》等 [2] - 终场压轴节目为山东邹城平派鼓吹乐《集贤宾》,展现传统鼓吹乐的非凡魅力 [2] 活动意义 - 活动是对我国传统音乐类非遗项目系统性保护成果的集中体现 [2] - 展现了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 [1][2] - 鄂尔多斯通过"非遗+旅游"模式推动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深度融合 [2] - 活动让原生民歌焕发出新时代的光彩,彰显中华民族集体记忆与文化基因 [2]
陆晓芳:非遗保护传承要做好三个坚持
经济日报· 2025-06-25 08:10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 非遗是人类文明绵延传承的活态展示和文化多样性的鲜活样本 [1] - 非遗蕴含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反映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创造性 [1] - 非遗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能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文化影响力 [1] - 非遗技艺及其体现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1] 非遗保护传承的核心理念 -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非遗保护传承理念,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地位 [2][3] - 搭建多元共建平台,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调动社会各界积极性 [3] - 健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度,加强非遗传承队伍建设 [3] - 注重非遗与人民生活的融合,通过节庆活动、文创产品等方式提升文化认同 [3] 非遗的守正创新 - 非遗具有活态性、流变性和创新性特征,需融入当代生活与生产体系 [4][5] - 鼓励跨界创新、古今融合,培育非遗品牌IP,开发符合当下审美的产品 [5] - 促进文旅融合与生态整体性保护,将非遗嵌入地域文化生态链 [5] - 注重非遗教育传承与人才梯队建设,构建多方协同的可持续传承体系 [5] 科技赋能非遗保护传承 - 非遗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 [6] - 利用大数据、云计算、AI、区块链等技术为非遗保护注入新活力 [7] - 3D扫描、AI修复等技术可建立非遗永久档案,保存濒危技艺 [7] - VR、AR和短视频平台打破时空限制,让非遗触达更广泛受众 [7] - 区块链技术确保非遗数字化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7] - 3D打印技术精准复制非遗作品,实现个性化定制 [7] - 数字藏品、智慧旅游等模式拓宽非遗传播和商业化路径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