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全球变暖
icon
搜索文档
大国院士丨追沙院士——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黄建平
新华社· 2025-06-17 16:52
大气科学研究与沙尘暴治理 - 中国科学院院士黄建平团队专注沙尘暴研究20余年,发明移动沙尘监测系统和生物气溶胶激光雷达,提出半干旱气候变化理论 [5][6][8] - 团队在兰州建立我国首个半干旱气候与环境综合观测平台,设计大模型预测天气 [16] - 全球变暖导致极端大风频发,沙尘传输高度达两三千米,"三北"防护林使中国北方沙尘减少40%,但无法阻挡高空跨境沙尘 [11][13] 气候变化与区域生态演变 - 黄土高原生态改善主因包括三北防护林等生态工程及大气环流变化带来的降水增加,但长期趋势仍不确定 [18][19] - 西北变暖改变农作物周期,如陇南可种植冬小麦后复种燕麦 [19] - 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成功阻止沙漠扩张,但沙漠本质不会变为草原 [21][23] 国际合作与治沙技术 - 中国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技术引领全球荒漠化治理,但需各国协作减少沙尘源 [13][21] - 全球变暖削弱西风带,导致大气环流阻塞,类似"大脑血块",引发高温、寒潮等极端天气 [15][16] 科研精神与团队建设 - 黄建平团队扎根西北,秉持"论文写在大地上"理念,吸引年轻人加入荒漠化研究 [5][25][27] - 团队开发全球疫情预测系统,疫情期间每十天更新预测结果 [2]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美国刚刚经历了有记录以来第二温暖的春天。
快讯· 2025-06-09 23:34
气候动态 -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数据显示美国经历有记录以来第二温暖的春天 [1]
每日机构分析:5月21日
新华财经· 2025-05-21 21:39
美国股票和主权债券评级上调 - 摩根士丹利将美国股票和主权债券评级从"中性"上调至"增持",预计美联储未来一系列降息将支撑债券并提振公司收益 [1] - 美元走弱趋势将持续,因美国经济增长优势减弱且与其他国家收益率差距缩小 [1] - 美国市场正在从贸易冲突影响中复苏,投资者需权衡降息可能性及政策议程宽松趋势 [1] - 摩根士丹利经济学家预计2026年美联储七次降息将支持高于平均水平的估值 [1] 英国通胀与货币政策 - 英国4月整体通胀年率从3月的26%升至35%,超出经济学家普遍预测的34% [3] - 荷兰国际认为不应排除英国央行8月降息可能性,当前数据不足以完全忽视降息可能 [1][3] - 市场对2025年剩余时间内英国降息预期从41个基点下调至34个基点,普遍预期11月实施一次降息 [2] - 潜在服务业通胀趋势仍在改善中,服务业通胀飙升主要反映一次性因素影响 [3] 泰国出口与贸易政策 - 泰国第一季度外部需求增长加速,因美国关税前期的提前下单 [3] - 美国暂停90天关税征收使约10%泰国商品出口总额获得暂时缓解 [3] - 未来贸易政策和谈判进展对泰国出口商至关重要 [3] 新西兰经济与货币政策 - 高盛表示美国政府关税政策对全球经济增长产生负面效应,包括新西兰 [1] - 预计新西兰联储将下调经济增长预期,并可能在5月28日决定降息25个基点 [1] - 新西兰联储可能暗示未来进一步降息以应对经济放缓压力 [1] 美国国债市场 - 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回升至45%上方,美国财政部21日进行160亿美元20年期国债标售备受关注 [2] - 在缺乏重要数据背景下,10年期美债收益率试探45%上方表明美国财政状况呈现看跌倾向 [2] 新加坡股市 - 摩根士丹利认为金融股是市场上最优投资对象 [3] - 支持新加坡股市的新措施包括注入流动性,可能给市场带来正面惊喜 [3] - 新加坡股市未来一年预期市盈率为143倍,股息收益率高达4%,估值具有吸引力 [3] 印尼货币政策 - 印尼盾兑美元近期表现强劲,为央行恢复宽松货币政策提供空间 [4] - 印尼央行可能提及有必要采取更加支持经济增长的政策 [4] - 2025年4月印尼核心CPI同比增幅维持在25%,显示通胀压力可控 [4] 全球气候变化影响 - 全球变暖加剧将显著增加极端高温与干旱同时发生概率 [2] - 全球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温2摄氏度时,主要玉米种植区同时遭遇极端高温和干旱风险将显著增加 [2]
1.4亿年前牡蛎化石揭示远古气候图景
科技日报· 2025-05-15 09:09
远古气候研究 - 通过研究1.4亿年前的牡蛎化石,科研人员发现白垩纪早期地球存在显著季节性温差,与现今两极永久性冰川状态不同 [1] - 牡蛎壳体生长纹显示夏季高温形成"亮带",冬季低温形成"暗带",类似树轮记录气候变迁 [1] - 研究采用精密仪器分析化石化学成分,确认保存完好,发现早白垩世南半球中纬度地区冬夏温差达10℃至15℃ [2] 气候系统新认知 - 研究发现温室气体增加可能导致季节温差扩大和极端天气增多,而非均匀升温 [2] - 1.4亿年前的短暂冰川可能是大规模火山喷发与地球轨道周期变化共同作用结果 [2] - 研究打破了温室气候单一叙事,为预测未来全球变暖趋势提供新视角 [2] 研究方法与意义 - 以牡蛎为代表的增生生物壳体被视为"自然界的时光记录仪",详细记录地球气候变迁 [1] - 气候模拟显示当时可能存在季节性冰川融水注入海洋,类似现今格陵兰冰盖融化现象 [2] - 该研究为古老气候图景打开新窗口,刷新对远古气候理解并具重要参考价值 [2]
【科技日报】全球变暖背景下南亚季风演变规律揭示
科技日报· 2025-05-15 08:30
全球变暖背景下南亚夏季风的演变规律 - 通过分析过去300万年间地球不同暖期的气候数据并结合三种未来增暖情景,科研人员揭示了南亚夏季风在全球变暖背景下的演变规律,为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1] - 南亚夏季风的变化影响10多亿人口的水资源供给,数值模式预估未来南亚季风环流将减弱但降水增加,而古气候证据显示过去暖期两者均增强,这一差异对预测季风系统演变提出挑战 [1] - 研究整合了上新世中期、末次间冰期等地质时期气候数据及IPCC最新气候预测模型数据,发现无论远古自然暖期还是当前人类活动导致的暖期,南亚夏季风均呈现"降水总量增加,区域分布改变"的共性特征 [1] 南亚季风降水变化的影响因素 - 南亚季风降水增加主要受全球变暖使大气水汽增多(湿区降雨更猛、干区更干)和欧亚大陆及北非异常升温(导致"南干北湿"格局)两大因素影响 [2] - 科研人员创新性利用地质时期气候数据建立统计预测模型,其预测结果与现行气候模型高度吻合,表明古气候记录对校正现有模型、提升季风预测水平具有重要潜力 [2] 古气候研究的应用价值 - 该研究不仅揭示全球变暖下区域季风演变规律,更凸显古气候研究在气候变化预测中的独特价值 [2] - 通过古今对比研究,古记录数据揭示的历史变化事实将成为应对未来极端气候事件的重要参照物 [2]
研究表明全球变暖将加剧雪旱风险
科技日报· 2025-05-14 09:12
全球变暖对雪旱的影响 - 全球变暖将导致未来全球雪旱发生频率成倍增加,在温室气体中、高强度排放情景下,2100年全球雪旱频率将分别为1981年的3倍和4倍 [1] - 暖雪旱将成为主导类型,预计2050年占比达65% [1] - 在高强度排放情景下,干暖复合雪旱风险显著上升,发生频率较历史时期增长3.7倍 [2] 雪旱类型变化趋势 - 雪旱变化主导因素呈现从"干"向"暖/干暖"的转变 [2] - 暖雪旱主要发生在冬季降雪显著减少或积雪迅速融化的地区 [1] 雪旱空间分布特征 - 雪旱出现的频率和强度在中纬度和高纬度地区更为明显 [2] 雪旱对农业的影响 - 雪旱对依赖季节性积雪融水供给地区的农业用水会产生直接影响 [1]
煤炭研究-气候的影响与复盘
2025-05-12 23:16
纪要涉及的行业或者公司 无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1. **2025年中国冬春季干旱情况及成因** - 情况:1月1日至5月11日全国平均降水量110.76毫米,较近30年同期偏少约13%,是2011年以来最低 降水偏少20%以上地区众多,中东部不同程度干旱,4月中旬部分地区特旱,现东部大部缓解但部分地区仍严重干旱[2] - 成因:PDO负位相和AMO正位相叠加使中国东部长时间经向环流强烈,不利于水汽向北输送;2024年8月开始的拉尼娜状态不利于中东部水汽输送[2][3] 2. **未来一个月中国气候状况** - 未来两周:西北地区东部、河南和江苏南部中度以上气象干旱,陕西南部和河南西南特旱;南方多雨,江南和华南西部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增多3至6成,局部暴雨[1][4] - 5月26日至6月8日:多数区域气温继续偏高,内蒙古东部等地降雨显著增加,其余区域相对减少;华中部分地区及京津冀持续高温影响农业,后期雨量增加缓解干旱[4] 3. **今年以来大风天气情况及成因** - 情况:冬季以来大风天气频繁,对多方面带来挑战[5] - 成因:春季中高纬度大气环流经向度大,极涡分裂、阻塞高压等导致冷空气入侵,东北冷涡活动偏多偏强;拉尼娜状态使中高纬经向环流加剧,引发大风[6][7][8] 4. **夏季大风天气特点** - 与春季不同,夏季转为南风相对温柔,但会因强对流天气和台风出现大风灾害,今年夏季北方多雨,强降水和台风会伴随大范围大风[9] 5. **今年汛期气候状况** - 6 - 8月极端天气事件多,旱涝并存,长江以北降水偏多,海河等流域汛情较重;华北等地有间断性高温热浪;预计台风登陆个数偏多且强度更强,一到两个可能影响我国[1][10] 6. **全球气候状况** - 气温:1 - 5月欧洲及亚洲北部等地偏高,美国多数地区及加拿大东部偏低;夏季欧洲等地偏高,印度和非洲中部相对较低;秋季非洲中部等地偏低,欧亚等大陆偏高[11][13][14][15] - 降水:1 - 5月欧洲北部等地增多,亚洲西部等地减少;夏季美国部分区域干旱,澳大利亚等地降雨增多;秋季亚洲西部等地偏少,中国北方和江南、澳大利亚东部和南部偏多[11][12] 7. **年代际信号相关情况** - PDO自2017年起负位相已约9年,AMO自2020年起正位相,共同导致中国北方夏季降水偏多;PDO周期10 - 20年,预计未来三至五年可能转折[16] 8.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影响** - 对气候影响显著直接,冬季厄尔尼诺南方多雨,拉尼娜南方少雨;衰减年对夏季气候影响重要,今年北方多雨南方少雨与拉尼娜滞后效应有关[19] 9. **今年北方多雨南方少雨原因** - PDO负位相和AMO正位相有利于北方多雨;拉尼娜滞后效应;印度洋和热带北大西洋海温接近正常不利于南方多雨;欧亚大陆积雪偏多利于北方降水增加[20] 10. **今年大风天气增多原因** - 与PDO负位相和AMO正位相有关,易出现“两脊一槽”环流形势,拉尼娜现象也有显著贡献[21] 11. **降水波动周期对水电利用小时数影响** - 长江流域有一年高一年低波动特征,黄河或珠江流域规律可能不同;ENSO事件影响南方降水,进而影响水电[22] 12. **未来降水预期** - 今年夏季至秋季南部地区降水比1991 - 2020年平均水平偏少,江南和华南夏季干旱,秋季可能因ENSO变化降雨增多;明年无法准确预估[23] 13. **今年夏季西南地区降水情况** - 西南地区总体偏多,西藏和四川西部、云南西部等地明显,四川东部等地接近正常水平;江南地区预计降水量偏少[25] 14. **今年华东和华南地区高温情况** - 七八月份江南和华南可能出现持续性高温,气温超35度日数比常年多,主要影响长江中下游一带[26] 15. **PDO对气候影响及机理** - 对东亚夏季气候有显著影响,春夏形成北高南低海温梯度,使日本以北形成反气旋,利于北方降水增多;十年以上周期形成机制待研究[27] 16. **全球变暖影响** - 导致海洋蒸发和大气水汽增加,极端降雨增多,未来极端天气事件可能更频繁;虽整体可供降水量可能增加,但旱涝分布有差异[28][29] 17. **西太平洋地区台风情况** - 平均每年生成约25个台风,约7个登陆中国,1995年后生成数减少,近年强度增加,北上台风增多;路径受副热带高压影响,拉尼娜利于台风在亚热带生成,厄尔尼诺衰减年减少台风数量[30][31][32] 18. **今年气温情况** - 夏季:全国大部分地区偏高0.5摄氏度以上,长江中下游等地偏高1 - 2摄氏度或更高,不会达2022年极端程度[35] - 冬季:目前无法准确预测,夏秋接近中性状态,秋末至冬季是否发展成拉尼娜不确定[34] 19. **今年冬季气温较高原因** - 全球变暖背景下冷冬减少,1月回温迅速;东部地区降水量减少30%以上,不利于低温持续,降水少的地方回温快[36][37]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1. 2025年上半年西部地区降水空间分布不均衡,重庆以西区域超常规降雨,大型水电站发电情况良好[24] 2. 去年冬季中国东部地区降水量异常减少30%以上,降水少的地方气温相对较高,降水多的地方相对较冷[38]
气象专家:南方强对流天气由江淮气旋引起
科技日报· 2025-05-10 09:36
原标题:气象专家:南方强对流天气由江淮气旋引起 最近两天,我国南方地区暴雨不断。据中央气象台预报,今明两天南北方均将有明显降雨出现,今 天南方地区进入降雨最强时段,大到暴雨区范围广、局地强度大。中央气象台5月8日6时升级发布强对 流天气黄色预警。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徐珺介绍,8日至9日,江南、华南、江淮等地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雨、局地有 大暴雨,部分地区伴有8—10级雷暴大风或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局地风力可达11级以上。 "此次过程主要由东移加强的江淮气旋引起。往年同期出现过类似的过程,但这次强度明显较 强。"徐珺说。 很多公众疑惑,近期南方多地频繁出现强对流天气,是否存在异常?对此,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 许小峰认为,从季节规律来看,每年4月底、5月初,南方强对流天气便开始进入活跃期,冷暖空气在西 南、华南区域交汇,不同性质的气团在交界处相互作用,出现此类天气属于正常现象,符合季节特点。 随着季节推进,到6—7月份梅雨季节时,强对流天气活跃区域会转移至长江流域。 今年的强对流天气似乎格外引人关注。许小峰指出,2023年和2024年全球平均气温屡创新高,我国 也不例外。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大气中能量增多,大气波动 ...
《极地气候变化年报(2024)》发布
人民日报· 2025-05-06 06:17
本报北京5月5日电 (记者李红梅)中国气象局日前发布《极地气候变化年报(2024)》(以下简称 《年报》)。这是中国气象局连续第三年发布极地气候变化年报。《年报》指出,极地气温延续较常年 略偏高趋势,2024年,南极大陆年均气温为零下31.79摄氏度,较1991—2020年气候均值略高0.05摄氏 度;北极地区持续增温,2024年北极地区年均气温为零下6.89摄氏度,较1991年—2020年气候均值高 0.65摄氏度。 《年报》指出,极地海冰继续维持低位。南极海冰范围年度最低值为197万平方公里,是史上第三低。 北极海冰持续偏少,最小值为421万平方公里,位列历史第七低值。2024年12月的北极海冰范围(1142 万平方公里)创自1979年以来46年间该月份的最低纪录。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 极地是地球气候系统的稳定器和放大器,在全球热量、动量和水分交换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受全球变暖 影响最为显著的地区,极地变化及其引发的连锁效应对全球气候系统影响深远。中国气象局作为应对气 候变化的基础科技支撑部门,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大力推进全球监测、全球预报、全球服务,不断提升 南北极地区的气象观测和科学研究能力。目前, ...
温室地球时期气候如何变化?近1.4亿年前牡蛎化石研究揭秘
环球网资讯· 2025-05-03 10:44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研究聚焦约1.4亿年前温室地球时期的海洋表层温度变化及极地冰川存在性,为全球变暖趋势提供历史镜鉴 [1] - 突破传统认知,揭示温室地球气候的复杂性与多变性,为理解气候演化和预测未来生态提供新视角 [2] 研究方法与发现 - 通过青藏高原早白垩世(1.398亿-1.329亿年前)的4件牡蛎化石重构海洋温度季节性波动,发现显著温差(冬夏温差10℃-15℃)及冰盖周期性消融现象 [1][8] - 采用双壳类化石生长纹层分析技术(如氧同位素、锶同位素),结合全球气候模型验证数据可靠性 [6][8] - 发现淡水以季节性冰盖融水形式注入海洋,类似现代格陵兰冰盖夏季消融模式 [8] 气候模型与机制 - 模拟显示早白垩世降温事件中,南半球中纬度季节性温差幅度与现今同纬度区域相似 [8] - 推测短暂冰川活动由巴拉那-伊腾德卡火山负反馈与地球轨道周期变化共同驱动 [10] - 早白垩世大陆冰盖体积或达现今南极冰盖一半(约1650万立方千米) [12] 学术贡献与影响 - 成果发表于《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由中科院青藏高原所联合德、英、马达加斯加机构完成 [4] - 提出气候系统非线性特征,即温室气体浓度升高可能加剧季节差异而非均匀升温 [9] - 近3年团队在国际期刊持续发表里程碑式成果,推动地球系统科学前沿研究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