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物多样性保护
icon
搜索文档
只靠种树,还救不了森林
虎嗅APP· 2025-09-01 21:53
森林修复现状与挑战 - 全球森林修复进展极不平衡 实际二氧化碳吸收兑现率仅为24% 远低于每年10亿吨的理想预期 [3] - 中国森林覆盖率从不到10%恢复至25%左右 但生态系统质量有待提高 [12] - 许多修复项目过度关注树木数量增长 忽视生态系统质量重建 [3] 修复实践案例 - 高海拔地区修复成本高且周期长 滇西北高山植物年生长仅几厘米 [8] - 云龙天池项目通过社区参与实现生态恢复 村民参与育苗种植养护并获得补贴 [8] - 采用植苗和播撒配方种籽技术 使裸露边坡覆盖一定厚度植被 [10] 技术标准体系 - 国内森林修复标准对生物多样性指标关注不足 现有标准多侧重传统林业指标 [4] - 政策覆盖存在不均衡 67%文件关注生态内容 42%关注林产品供给 精神文化支持效益被忽视 [19] - 关键技术需求如"避免有害林相置换"在政策中几乎未被提及 [19] 资金与人才瓶颈 - 社会组织资金来源有限 主要依赖企业CSR、基金会和政府项目 但资金体量较小 [12] - 基层林场缺乏资金进行森林改造提升 多以满足面积和覆盖率指标为主 [12] - 科研人才缺乏 需要政策支持提高林业从业人员待遇 [20] 生态价值评估 - 人工林生态系统食物资源种类较少 支撑生物多样性能力有限 [14] - 森林修复可贡献显著固碳潜力 到2030年每年可达40亿吨二氧化碳 [15] - 白鼻综合征导致蝙蝠死亡后 受影响地区婴儿死亡率上升7.9% 显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15] 政策建议方向 - 需要完善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的资金机制和技术人员培养渠道 [20] - 政策需回应生物多样性等关键议题 设计配套机制防止规定松绑后被滥用 [20] - 应推动跨学科合作 探索生态补偿和绿色金融机制 让当地居民成为受益者 [21][23]
只靠种树,还救不了森林
虎嗅· 2025-09-01 18:06
森林修复现状与挑战 - 全球森林修复进展极不平衡 实际二氧化碳吸收兑现率仅为24% 远低于10亿吨理想目标[2] - 中国森林覆盖率从不到10%恢复至25%左右 但生态系统质量有待提高[9] - 国内修复标准过度关注树木数量指标 对生物多样性等质量指标覆盖不足[3] 修复实践案例 - 滇西北高海拔修复项目面临低温低水分环境 植物年生长仅数厘米导致高成本长周期[4] - 云龙天池项目通过社区参与实现多重效益 村民通过育苗种植获得补贴并转变保护意识[6] - 修复需持续多年并监测补植 追求群落结构而非单纯植树造林[4] 生态价值与政策缺口 - 森林修复可贡献年40亿吨固碳量 对实现2摄氏度温控目标具关键作用[11] - 政策文件67%覆盖生态内容 但生物多样性相关关键需求几乎未被提及[13] - 现有禁伐政策限制人工林改造 需设计配套机制实现精细化管理[15] 资金与技术瓶颈 - 社会组织资金渠道有限 企业援助体量小且资金使用效率制约工作推进[9] - 基层林场缺乏资金进行森林质量提升 多以满足面积和覆盖率指标为主[9] - 需跨学科合作推进生态补偿和绿色金融机制 并将修复与产业化结合[16]
上合组织天津峰会丨上合组织成员国环保合作取得系列成果
新华网· 2025-08-31 09:42
上合组织环保合作成果 - 建成中俄英三语环保信息共享平台门户网站 汇集成员国环保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及环境管理制度 便于企业自助查询当地法规保护投资安全 [1] - 平台支持成员国开展产业对接活动 企业可展示绿色技术解决方案并引进先进环保技术以开拓新市场 [1] - 举办30余次多双边技术交流对接活动 吸引近千名业内代表参与 促进绿色低碳技术应用推广 [1] 能力建设与项目推进 - 通过绿色丝路使者计划及气候变化南南合作 举办废弃物管理信息化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修复水环境治理等培训活动 [1] - 推动建设中国-上合组织生态环保创新基地 重点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与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 [2] - 中方出资15亿元人民币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 2024年启动首批支持9个项目 [2] 未来合作方向 - 中方愿分享污染治理生态修复技术经验 与成员国开展务实合作推动区域生态环境可持续治理 [2] - 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2024年将审批第二批项目并发布第三批申报指南 [2] - 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巴基斯坦等成员国已申请第二批基金项目 [2]
上合组织成员国环保合作取得系列成果
新华社· 2025-08-30 23:22
上合组织环保合作成果 - 建成中俄英三语环保信息共享平台 汇集成员国环保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及环境管理制度 便于企业自助查询当地法规以保护投资安全 [1] - 平台支持成员国开展产业对接活动 企业可展示绿色技术解决方案并引进先进环保技术以开拓新市场 [1] - 举办30余次多双边技术交流对接活动 吸引近千名业内代表参与 促进绿色低碳技术在上合组织国家应用推广 [1] 能力建设与培训项目 - 依托绿色丝路使者计划和气候变化南南合作 开展废弃物管理信息化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修复水环境治理等培训 [1] - 推动建设中国-上合组织生态环保创新基地 重点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与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 [2] - 分享污染治理生态修复技术经验 与成员国开展务实合作支持区域生态环境可持续治理 [2] 生物多样性合作进展 - 中国政府出资15亿元人民币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 2024年正式启动后首批支持9个项目 [2] - 2024年将审批第二批项目并发布第三批申报指南 哈萨克斯坦等5个上合组织成员国已申请第二批项目 [2]
(上合天津峰会)多个上合组织成员国已申请昆明基金第二批项目
中国新闻网· 2025-08-30 16:49
(上合天津峰会)多个上合组织成员国已申请昆明基金第二批项目 郭芳说,未来,中方将继续深化与上合组织国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合作。一是加强立场协调,积 极参加生物多样性相关国际公约的会议。 二是利用好昆明基金,共同落实"昆蒙框架"实施倡议,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注入新动力。 三是依托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环境保护合作中心、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生态环保创新基地等平台,加强 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政策对话、经验交流、能力建设等务实合作,推动"昆蒙框架"行动目标的落实。 (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万可义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中新社天津8月30日电 (记者 王梦瑶 夏宾)中国生态环境部副部长郭芳30日在天津透露,已有哈萨克斯 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巴基斯坦等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申请了昆明生物多样 性基金(下称"昆明基金")第二批项目。 当日,2025年上合组织峰会新闻中心举行专场吹风会,介绍上合组织生态环境合作情况。 郭芳在会上介绍,2022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期间达成"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 多样性框架"(下称"昆蒙框架")。2023年12月,中方联合相关缔约方以及有关国际组 ...
市政府召开第162次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氢能产业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工作
长江日报· 2025-08-30 07:54
氢能产业发展 - 发展氢能产业是加快能源转型升级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的战略选择 [1] - 充分发挥科教人才和产业基础优势 强化政策支持 资源整合和商业模式创新 [1] - 加快布局氢能"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 突出以"用"为导向 [1] - 聚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开放更多应用场景 [1] - 加快发展装备制造 绿色船舶 氢能汽车 检测服务等产业 [1] - 提升氢能产业规模能级 打造全国重要的氢能装备中心和氢能枢纽城市 [1] 生物多样性保护 - 建立完善政策法规 资金投入 公众参与 监管执法等保障措施 [2] - 持续优化生态保护空间格局 全面摸清生物多样性"家底" [2] - 持续加强珍稀濒危动植物保护 推动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 [2] - 增强生物多样性治理能力 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典范 [2]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 坚持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引领 "一盘棋"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2] - 统筹优化生产 生活 生态空间布局 创新整治模式和投融资机制 [2] - 整体推进农用地集中连片整治 建设用地整理和生态保护修复 [2] - 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促进城乡要素合理流动 为高质量发展释放更多优质空间 [2]
从汽车制造到生态守护:广汽丰田的长期主义实践
经济观察报· 2025-08-29 14:03
在东仲林场和囊谦县,科研团队计划布设100台次红外相机,建立网格式监测网络,捕捉金钱豹的活动 影像。这些数据将为研究金钱豹的种群数量、个体特征及其与其他物种的关系提供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与社区巡护结合,能有效抵制盗猎风险,保障金钱豹栖息地安全。 实现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在生态层面,项目将助力区域内珍稀野生动物种类和数量的增 加,维持当地生物多样性。在社会层面,项目将改善当地生态环境质量,为居民创造更宜居的生活环 境,同时为中小学生提供生态教育实践基地。在经济层面,项目将通过发展自然体验活动和提供巡护员 就业机会,增加当地居民收入。 广汽丰田自创立以来,就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视为企业发展的使命之一。从云南云龙天池到西藏墨 脱,再到四川关坝和如今的三江源,"一路青山·生机森林"已经形成"森林恢复、科研监测、社区发展、 自然教育"四位一体的"云龙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复制与拓展。 截至目前,项目不仅获"福特汽车环保奖"等权威奖项,还在COP15等国际会议上分享经验,并发表了多 篇科研成果,为国内生物多样性研究做出补充。 在平均海拔达4000米的青藏高原腹地,,一场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行动正在展开。20 ...
聚焦前沿领域 强化科技支撑 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
新华日报· 2025-08-27 15:29
南京环科所科研优势与方向 - 南京环科所是我国最早开展环境保护科研的院所之一 积淀深厚 人才济济 成果丰硕[1] - 生态保护与土壤污染防治是南京环科所的优势研究方向 涵盖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防治 地下水生态保护等[1] - 南京环科所牵头制定各类标准规范 并针对湖泊淤泥处置利用 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等问题开展研究[1] 技术研发与创新突破 - 南京环科所研发的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体系涵盖多个生物类群 包括蝴蝶智能监测仪 鸟类鸣声记录仪 集成红外相机 雷达相机等设备[2] - 新污染物暴露评估与生态效应实验室聚焦前沿技术攻关 探究新污染物的生成机制 监测手段 溯源路径 治理措施[1] - 运用大数据 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覆盖陆海 统筹地空的智慧监测网络 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支撑[2] 战略定位与发展规划 - 南京环科所聚焦前沿领域 强化科技支撑 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1] - 加强重点领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技术攻关 助力碳达峰碳中和[3] - 拓展科技成果转化路径和应用场景 促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3] 政策支持与平台建设 - 江苏省为南京环科所发展搭建更好平台 提供更好条件 携手服务美丽中国建设[3] - 南京环科所创新人才引进 培养 评价 激励等机制 造就更多环保领域高素质人才[3] - 江苏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代表性 因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 人口密度大 经济总量大 城镇化率高[3]
信长星在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调研
新华日报· 2025-08-27 08:18
公司研究方向与优势 - 生态保护与土壤污染防治是公司的优势研究方向 涵盖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防治 地下水生态保护等[2] - 公司研发的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体系 涵盖多个生物类群 包括蝴蝶智能监测仪 鸟类鸣声记录仪 集成红外相机 雷达相机等设备[3] - 公司聚焦前沿领域 包括新污染物暴露评估与生态效应 探究新污染物的生成机制 监测手段 溯源路径 治理措施[2] 技术成果与应用 - 公司牵头制定各类标准规范 在湖泊淤泥处置利用 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等领域提供技术方案[2] - 公司构建覆盖陆海 统筹地空的智慧监测网络 运用大数据 人工智能等技术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3] - 公司拓展科技成果转化路径和应用场景 促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4] 战略定位与发展方向 - 公司致力于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 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作出贡献[1] - 公司加强重点领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技术攻关 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4] - 公司创新人才引进 培养 评价 激励等机制 造就更多环保领域高素质人才[4] 社会影响与代表性 - 公司研究的江豚种群数量稳步增长 成为长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有力印证[3] - 公司在江苏研究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强代表性 因江苏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 人口密度大 经济总量大 城镇化率高[4] - 公司积极支持美丽江苏建设 并携手服务美丽中国建设[4]
信长星在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调研时指出聚焦前沿领域 强化科技支撑 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
新华日报· 2025-08-27 07:21
调研核心观点 - 省委书记信长星调研南京环科所,强调其需聚焦前沿领域,强化科技支撑,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作出更大贡献 [1] - 希望环科所勇攀科技高峰,在攻坚生态治理难题上取得新突破,积极支持美丽江苏建设 [3] - 政府将为环科所发展搭建更好平台、提供更好条件,携手服务美丽中国建设 [3] 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防治 - 信长星详细了解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地下水生态保护等研究成果及应用情况 [1] - 指出打好净土保卫战的关键是加强源头防控,希望环科所针对不同行业领域拿出高水平技术方案 [1] - 希望推进土壤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和生态治理修复,实现精准治污、科学治污 [1] 新污染物研究 - 信长星在新污染物暴露评估与生态效应实验室察看仪器设备,询问科研进展 [1] - 勉励科研人员加大前沿技术攻关,探究新污染物的生成机制、监测手段、溯源路径和治理措施 [1] 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 - 南京环科所研发的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体系涵盖多个生物类群,使用蝴蝶智能监测仪、鸟类鸣声记录仪等设备 [2] - 信长星观看长江生物多样性监测系统演示,江豚种群数量稳步增长被视为长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有力印证 [2] - 强调需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构建覆盖陆海、统筹地空的智慧监测网络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2] 未来发展方向与支持 - 调研座谈围绕太湖综合治理、湿地保护、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等话题进行 [3] - 希望环科所加强重点领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技术攻关,助力碳达峰碳中和 [3] - 希望环科所拓展科技成果转化路径和应用场景,促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 [3] - 希望环科所创新人才引进、培养、评价、激励等机制,造就更多环保领域高素质人才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