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财务造假
icon
搜索文档
“惩首恶”“打帮凶” 坚决斩断造假利益链
证券时报· 2025-06-30 01:51
监管动态 - 证监会对南京越博动力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行为作出行政处罚事先告知,拟对上市公司及造假责任人严惩,并对两名配合造假主体一并追责,这是监管部门首次对配合造假方同步追责的新尝试 [1] - 监管层对于财务造假的打击力度正在不断加大,后续证监会将综合运用直接立案处罚、移交有关主管部门处理、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等多种方式,强化行政、民事、刑事立体化追责体系 [2] 财务造假特点 - 资本市场财务造假出现新特点,造假行为不局限在上市公司,造假场景也不只在年报一环,形成以上市公司为核心、中介组织与上下游关联企业互相配合的"生态圈" [1] - 虚假财务数据隐藏于各项业务数据背后,互相勾连,隐蔽性强,利用保理业务、跨境业务"空转""走单"造假等多种形式,在采购、生产、销售、物流全流程虚构业务造假 [1] 第三方参与情况 - 58家上市公司交易造假案例背后暗藏超600家第三方主体参与造假的痕迹 [1] - 造假背后多有"帮凶",包括保荐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它们怠于履行"看门人"职责,参与或配合财务造假,或出具虚假审计报告 [2] - 第三方造假主体主动为企业提供虚假贸易和流水而从中获利,提供其控制或联络的多家公司配合造假方开展虚假业务 [2] 监管措施与方向 - 监管层将全面惩处财务造假的策划者、组织者、实施者、配合者,让"首恶"和"帮凶"付出沉重代价,坚决破除造假利益链、"生态圈" [2] - 在越博动力案中,证监会对配合造假方直接处罚,是行政执法领域对配合造假者的从严惩处 [2]
市值风云对至纯科技的《声明与谴责》的再声明与再谴责
市值风云· 2025-06-29 18:57
核心观点 - 市值风云质疑至纯科技存在财务造假,基于多项财务指标显著偏离同业水平[3][13][16] - 至纯科技声明未对关键财务异常提供合理解释,仅聚焦情绪化回应[8][9][12] - 市值风云坚持原有结论,并补充更全面的同业对比数据强化质疑[16][18][25] 财务指标异常 存货与营收结构 - 至纯科技存货占营收比重86.5%,处于同业中位,但应收账款/营收(78.63%)、固定资产/营收(74.71%)、有息负债率(42.33%)远超同业[16][17] - 合同负债/营收仅9.07%,显著低于同业20%-72%的水平,显示客户预付款不足[16][17] - 对比华海清科:应收账款28.34亿vs 6.64亿,合同负债3.27亿vs 17.91亿,固定资产26.93亿vs 9.65亿[18] 负债结构 - 有息负债57.46亿占总负债66.5%,同业普遍低于24%[22][23] - 短期借款30.73亿占负债35.54%,同业普遍低于10%且规模多在1亿以下[22][25] - 资产负债率63.7%与同业相近,但债务结构以高成本有息负债为主[22][25] 现金流与盈利能力 - 经营性现金流连续8年净流出,累计-27.86亿,同业多数年份可实现净流入[29][30] - 2024年毛利率31.4%,较同业下降7.6个百分点,仅高于系统集成商正帆科技[35] - 2022-2024年自由现金流累计-41.6亿,持续失血状态下仍进行分红[41][42] 公司行为争议 - 累计股权融资超26亿,分红回购仅3.4亿,宣称"分红数倍于IPO募资"但IPO募资不足9000万[39] - 回避应收账款对象等关键问题,未披露具体客户信息[36] - 声明中未回应固定资产投入畸高、有息负债激增等核心质疑[13][20] 行业对比 - 半导体设备同业普遍实现正向经营性现金流,至纯科技是唯一连续8年净流出的公司[29][31] - 同业毛利率普遍上升背景下,至纯科技毛利率逆势下降7.6个百分点[35] - 可比公司负债以经营负债为主,至纯科技有息负债占比达66.5%[22][23]
财务造假!阻碍执法!濒临退市
中国基金报· 2025-06-28 20:57
财务造假行为 - 公司在2022年至2023年合计虚增收入24.99亿元 [1] - 2022年年度报告虚构互联网广告费代充值业务和短信发送服务业务,虚增收入7.78亿元(占营业收入44.59%)、虚增利润0.85亿元(占利润总额35.99%) [1] - 2023年半年度报告在云服务业务未开工情况下提前确认收入,虚增营业收入2.07亿元(占当期收入14.56%)、虚增利润0.79亿元(占利润总额51.64%) [1] - 2023年年度报告通过孙公司宁波麦粒网络科技采用总额法确认收入,虚增营业收入17.21亿元(占当期收入78.63%) [2] 监管处罚措施 - 福建证监局对公司及12名责任人作出处罚,处以不等罚款并实施个别人员终身市场禁入 [3] - 因未按期披露2024年年报,公司被处以350万元罚款,相关高管李想、宋庆、李琳分别被罚140万元、100万元、100万元 [4] - 因拒绝阻碍执法行为,公司被罚100万元,相关管理人员合计被罚280万元 [4] 退市风险警示 - 公司股票自2025年5月20日起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若2025年7月19日前未完成整改将被终止上市 [7] - 公司因财务造假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可能被叠加退市风险警示 [7] - 2025年以来至停牌期间公司股价下跌近60% [7]
财务造假!阻碍执法!濒临退市
中国基金报· 2025-06-28 20:47
财报造假 - 公司在2022年至2023年合计虚增收入24.99亿元 [4] - 2022年年度报告虚构互联网广告费代充值业务、短信发送服务业务,虚增收入7.78亿元(占营业收入44.59%)、虚增利润0.85亿元(占利润总额35.99%) [4] - 2023年半年度报告在云服务业务未开工情况下提前确认收入,虚增营业收入2.07亿元(占当期营业收入14.56%)、利润0.79亿元(占利润总额51.64%) [5] - 2023年年度报告采用总额法确认收入导致虚增营业收入17.21亿元(占当期营业收入78.63%) [7] - 福建证监局对公司及12名责任人作出处罚,包括罚款和个别人终身市场禁入 [8] 未按期披露年报和阻碍执法 - 公司未在法定期限内披露2024年年度报告,被处以350万元罚款,相关高管被处以100万至140万元罚款 [10] - 公司及相关高管因拒绝、阻碍执法被处以100万元罚款,管理人员合计被罚280万元 [11] 退市风险 - 公司因未按期整改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若2025年7月19日前未完成整改将被终止上市 [15] - 公司因财务造假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可能被叠加退市风险警示 [15] - 2025年以来至停牌,公司股价下跌近60% [16]
昔日环保巨头成“老赖”,启迪环境涉诉金额累计已超100亿元
华夏时报· 2025-06-28 13:13
公司现状 - 公司及控股子公司累计未结诉讼、仲裁事项金额合计41.37亿元,待履行金额合计59.36亿元,二者合计超100亿元,而公司最新市值仅约28亿元 [2] - 公司已被多地法院列为失信被执行人,整体面临诉讼风险及流动性压力 [2] - 公司及控股子公司累计诉讼、仲裁事项金额43.83亿元,占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182.49% [3] - 41.37亿元未结诉讼中,18.57亿元与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有关,涉及多家银行及金融机构 [4] - 公司应收账款余额62.25亿元,坏账准备金额19.71亿元,应收账款账面价值42.54亿元 [5] 财务表现 - 公司2020年至2024年营收持续下滑,从86亿元降至52亿元 [3] - 公司五年累计亏损超110亿元,其中2021年亏损超45亿元、2024年亏损超30亿元 [3] - 公司股价从2015年6月的历史高点跌至2025年6月27日的1.97元,市值从450亿元缩水至28亿元 [3] 财务造假事件 - 公司2017年至2018年通过伪造虚假分包合同及节点结算单,虚构PPP项目合同完工百分比,提前确认或虚假确认总包合同收入 [7] - 2017年年报虚增主营业务收入约6.63亿元,虚增利润总额约1.31亿元,占当期披露利润总额的8.70% [7] - 2018年年报虚增主营业务收入约3.67亿元,虚增利润总额约1.08亿元,占当期披露利润总额的12.99% [7] - 公司2019年9月发行的5亿元债券(19启迪G2)募集说明书中包含虚假财务数据 [7] - 公司被湖北证监局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罚款60万元,相关高管也被处罚 [7] 股民索赔案件 - 因财务造假事项,共有468名股民提起证券虚假陈述民事诉讼 [10] - 302件撤诉,33件判决公司赔偿,29件驳回全部诉讼请求,67件二审驳回全部诉讼请求,33件调解结案,待履行金额316.03万元 [10] - 《华夏时报》2019年4月27日的报道被武汉中院认定为虚假陈述揭露日 [9][10] 行业影响 - 财务造假导致公司形象崩塌,遭遇信任危机,融资环境恶化,客户和合作伙伴合作意愿降低 [8] - 公司需应对行政处罚和大量股民索赔,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处理法律纠纷 [8]
首例!证监会对配合造假方同步追责,严打财务造假生态圈
梧桐树下V· 2025-06-28 11:50
监管执法新动向 - 证监会首次在查处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时同步处罚配合造假的第三方主体 标志着监管进入"生态治理"时代 [1] - 本案援引《证券法》将配合方明确界定为共同违法主体 突破以往第三方利用监管管辖权逃避责任的局限 [1] - 2025年至今证监会已对多家退市公司开出罚单 涉及虚增收入合计260亿元 累计罚款1.6亿元 [2] 越博动力造假细节 - 2018年至2022年通过虚构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销售业务和虚假出售资产虚增营收及利润 导致年报虚假记载 [1] - 拟对公司及相关责任人警告并合计罚款3080万元 对两名主要责任人采取8-10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1] - 第三方于某和贺某因提供控制或联络的多家公司配合造假 被认定为共同违法主体 分别拟罚款200万元和30万元 [1] 行业典型案例 - *ST东方四年虚增营收159.8亿元 退市辅仁两年虚构交易54.5亿元 [2] - 年内已有6家审计机构因失职被追责 如苏亚金诚事务所因对ST舜天连续五年造假出具无保留意见被罚没1302万元 [2] 公司治理问题 - 越博动力未披露2023年年报导致退市 时任董事长贺靖隐瞒"老赖"身份 内控形同虚设 [2] - 新"国九条"加速构建立体化追责体系 包括民事赔偿、刑事衔接和有奖举报机制 [2] 政策法规支持 - 2024年六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资本市场财务造假综合惩防工作的意见》为"一案双罚"提供政策基础 [2] - 证监会将持续"追首恶"与"打帮凶"并举 综合运用行政处罚和刑事移送等手段 [2]
虚增营收、对抗执法、消极整改!300280,可能被实施重大违法强制退市!
搜狐财经· 2025-06-28 11:36
财务违规 - 2022年和2023年虚增收入24.99亿元,占两年披露营业收入合计金额的63.53% [1] - 互联网广告费代充值业务采用总额法确认收入导致2022年虚增营业收入2.28亿元,占当期披露营收13.08% [5] - 短信业务未抵消内部交易导致2022年虚增收入7.78亿元、虚增利润0.85亿元,分别占当期营收和利润总额44.59%、35.99% [5] - 2023年云服务业务提前确认收入导致半年报虚增收入2.07亿元、利润0.79亿元,分别占当期收入和利润总额14.56%、51.64% [5] - 2023年孙公司宁波麦粒网络科技广告业务虚增营业收入17.2亿元,占比78.63% [5] - 2023年年报集中爆雷导致全年巨亏12.1亿元,超过2013-2022年归母净利润总和11亿元 [9] 监管处罚 - 公司被处罚850万元,姚小欣处罚400万元,李想处罚300万元,其他10名人员处罚50-200万元不等 [6] - 因未披露2024年年报被处罚350万元,李想处罚140万元,宋庆、李琳各处罚100万元 [8] - 累计罚款接近4000万元,12名管理层人员领到罚单 [8] - 因抗拒执法被处罚100万元,4位高管每人罚款80万元并采取10年证券市场禁入 [12] - 审计机构北京亚泰国际会计师事务所被罚100万元,签字会计师田梦珺被罚60万元及6年禁入 [12] 抗拒执法 - 2024年4月1日福建证监局现场检查发现公司注册地址无人办公 [11] - 公司未按要求提供2021-2023年完整财务资料,高管电话不接、短信不回 [11] - 审计机构员工抢夺手机、撤回审计底稿快递 [11] - 2025年2月因抗拒执法被处罚,公司提出办公场所关闭、人员离职等申辩理由 [12] - 李琳因指认李想告知其开具虚假住院记录躲避检查,处罚减轻至40万元、5年禁入 [12] 未按期整改 - 2025年3月独立董事表示公司年报编制及审计工作尚未实质性启动 [14] - 独立董事孟繁锋因公司无法保障履职知情权、拖欠津贴等原因辞职 [14] - 截至2025年6月仍未聘请会计师事务所,也未提交整改报告 [15][17] - 2025年5月20日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17] - 若两个月内未完成整改可能被终止上市 [17] 退市风险 - 触及三重退市风险:未整改退市、重大违法退市、未披露年报退市 [2] - 2022-2023年虚假记载营业收入合计24.99亿元,占比63.53%,可能触发重大违法强制退市 [19] - 预计2025年7月中下旬可能成为市场首例"规范类退市" [22] - 未按期披露2024年年报可能9月初触发退市 [22] - 公司还因涉嫌隐匿会计凭证等被福州市公安局刑事立案调查 [18] 历史背景 - 前身为南通锻压,2011年12月深交所上市,主营锻压设备 [25] - 2016年实控人套现16亿元离场,后更名为紫天科技转型互联网广告业务 [25] - 2020-2022年营收利润保持稳健增长,子公司推出"合成大西瓜"等爆款游戏 [9] - 与深大通类似,都有暴力抗法和虚增收入利润情节 [22][24]
即将终止上市 *ST紫天面临三重退市风险
证券日报网· 2025-06-28 10:49
公司财务造假及处罚 - 公司2022-2023年年报存在虚假记载,虚增收入24.99亿元 [1] - 公司通过虚构短信发送服务业务、虚增互联网广告费代充值业务等手段虚增收入及利润 [2] - 公司联合审计机构北京亚泰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对抗监管,拒绝阻碍执法 [1][2] - 福建证监局对公司及12名现任与过往管理层共处罚款约4000万元,并对部分责任人处以5至10年市场禁入,2名主要责任人终身市场禁入 [3] - 审计机构北京亚泰及时任执行事务合伙人田某被处罚金160万元,田某被处6年市场禁入 [3] 公司历史及业务转型 - 公司原名南通锻压,2011年12月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 [2] - 2016年初原实控人郭庆以8.38亿元转让26.17%股权给新余市安常投资中心,控股股东变更 [2] - 公司实施一系列并购转型广告传媒业务,2018年更名为紫天科技 [2] - 新股东资本运作下公司短期内业绩大增,但2023年度业绩大变脸 [2] 退市风险及监管措施 - 公司触及三重退市风险:未在规定期限整改退市、重大违法退市、未披露年报退市 [1][4] - 预计最快将于7月19日达到终止上市期限 [1][4] - 公司未按期披露2024年年报,可能于9月初触及退市 [4] - 公安机关已对公司"隐匿会计凭证罪"刑事立案,可能跟进"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追责 [5] - 已有投资者向地方法院提起民事赔偿诉讼 [5] 监管态度及市场影响 - 监管部门对资本市场违法违规行为采取"零容忍"态度,坚决出清"害群之马" [4] - 监管机构通过罚款与资格罚双重制裁彰显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权益的决心 [4][5] - 市场人士认为公司治理失效、财务造假与对抗监管形成恶性循环 [5] - 投资者需警惕财务异常、信披违规及治理混乱的公司 [5]
证监会出手!首次对配合造假方同步追责→
第一财经· 2025-06-28 00:03
越博动力财务造假案 - 公司因2018-2022年连续五年财务造假被证监会处罚 拟对公司及相关责任人员处以合计3080万元罚款 并对两名主体采取8-10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1][3] - 造假手段包括虚构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销售业务虚增收入超9亿元 虚增利润超2亿元 以及虚假转让子公司股权虚增利润1900万元 [3] - 公司还存在未披露关联交易和重大诉讼等违规行为 如2021年借款2400万元用于偿还实控人股份质押款 [3] 公司经营状况 - 公司2018年上市后业绩迅速恶化 净利润从2017年0.94亿元骤降至2018年0.21亿元 2019年亏损8.41亿元 2018-2023Q3累计亏损近14亿元 [4] - 2022年公司内部治理混乱 多次筹划控股权转让 原董事长曾强闯董事会引发控制权争夺 [4] - 因2022年末净资产为-8359万元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后因未按时披露2023年报被终止上市 [4] 配合造假方追责 - 证监会首次对两名非公司员工的配合造假人员进行处罚 分别处以200万元和30万元罚款 [5][6] - 于某2019-2021年通过控制公司配合虚构业务收入2.7亿元 贺某2020-2021年配合虚构收入9106万元并协助虚假转让子公司股权 [6] - 证监会表示将坚持"追首恶"与"打帮凶"并举 强化对造假生态圈的打击力度 [7]
*ST长方多名高管因并购的子公司造假被处罚,“不知悉、未参与、未获利”不是免责理由
证券时报网· 2025-06-27 21:32
财务造假案件概况 - 2024年证监会通过多元化渠道发现财务造假线索,查办相关案件128件,重点打击虚构业务、滥用会计政策、第三方配合造假等违法行为 [1] - *ST长方子公司康铭盛通过销售返利不入账等方式虚增利润和应收账款,导致2020年和2021年年报存在虚假记载 [1] - 康铭盛原管理人员李迪初被罚款500万元,聂卫、彭立新分别被罚款300万元,肖业芳被罚款250万元 [1] 并购及造假细节 - 2015年长方集团以现金和发行股份方式收购康铭盛60%股权,2017年又收购35.7454%股权 [2] - 康铭盛承诺2018-2020年净利润分别不低于1.25亿元、1.40亿元、1.55亿元 [2] - 2020年康铭盛虚增利润797.78万元,虚增应收账款1.48亿元,占长方集团总资产的5.4% [2] - 2021年康铭盛虚增利润548.73万元,虚增应收账款1.58亿元,占长方集团总资产的9.31% [2] 公司申诉理由 - 长方集团称对康铭盛失去管控系历史遗留问题,经营环境受制约且原管理层对抗 [3] - 公司表示已尽力保证年报真实性,包括多次沟通审计机构、要求应收账款真实性承诺等 [3] - 公司主动举报违规线索,成立调查委员会并进行会计差错更正 [3] 监管处罚依据 - 深圳证监局认为2020年康铭盛虚增利润金额达长方集团当期利润总额绝对值的50%以上,影响重大 [3] - 监管明确表示不知悉、未参与财务造假以及信赖审计机构意见等不是免责事由 [4] - 处罚时已考虑公司加强管控、成立调查委员会及主动更正等情节 [4] 高管申诉与监管回应 - 时任董事长王敏、总经理刘志刚、董秘江玮称已勤勉尽责,推动对康铭盛管控并核实审计结论 [4] - 高管表示未参与财务造假且未从中获利 [4] - 深圳证监局在量罚时已考虑高管推动管控、组织调查等情节,但仍认定其责任不可免除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