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搜索文档
逾50亿金融活水注入河南乡村 土地整治“拼”出连片良田与产业空间
中国新闻网· 2025-09-18 10:52
逾50亿金融活水注入河南乡村 土地整治"拼"出连片良田与产业空间 图为推介会现场。张楠 摄 推介会数据披露,河南自2024年启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省级试点以来,共批复17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 目,覆盖21个乡镇,计划总投资86.31亿元,其中已获批政策性金融支持50.66亿元。 截至目前,17个项目试点共优化城镇开发边界1061亩,优化零星、破碎、散乱、不便耕种的永久基本农 田7007亩。项目实施后,可原址盘活乡村建设用地1715亩,为乡村产业预留用地4816亩,净增耕地3.32 万亩。 作为农业大省,河南正借此举措破解乡村发展瓶颈。譬如,该省焦作山阳区原本分散在山区的576亩永 久基本农田被集中调整至平原区域,通过"林耕置换"实现规模化集聚,耕地单图斑面积从13.8亩增至 41.7亩,农业规模化经营基础形成;郑州中牟县狼城岗镇1500亩设施农用地经整合后,由项目实施主体 将温室租赁给花卉种植企业,不仅带动超2000人就业,每年为村集体增加31万元收入。 中新网郑州9月18日电 (张楠)"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推动耕地集中连片,实现小田变大田,整合盘活 农村零散闲置土地,促进现代化农业产业更好落地。"近日,在河 ...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上线广东民声热线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9-17 15:54
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应用与投资拉动 - 测绘地理信息为重大工程和新兴业态提供精准定位,包括港珠澳大桥、白云机场扩建、自动驾驶、无人机快递和低空观光 [2] - 行业主管部门已建成全省时空位置服务“一张网”、陆海统筹的“时空数据库”及“天地图·广东”公共服务平台,形成精准“数字地图” [2] -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已批复实施方案189个,拉动总投资4413亿元,并撬动政策性金融支持3118亿元 [2] - 整治工程实施农用地整治68万亩、建设用地整理16万亩、生态保护修复217万亩,在空间优化、城乡融合、产业振兴和生态提质方面成效显著 [2] 土地整治与耕地建设 - 全省已开工实施耕地集中整治区项目,包括“万亩方”1个、“千亩方”24个、“百亩方”304个 [2] - 整治后土地更加集中连片,有效解决耕地破碎化问题,并显著提高耕地流转收益,惠及村集体和农民 [2] 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解决 - 省级主管部门印发指导意见,明确在群众无过错前提下即可办证,将建设单位责任与群众利益分开 [3] - 对于原开发单位不配合办理首次登记的情况,由行业主管部门督促或由政府指定机构代为申请 [3] - 自2024年专项整治以来,全省已化解538个项目的登记难题,涉及房屋约11万套 [4] - 主管部门公开征集线索并督促属地核实,为符合政策的群众办理不动产权证书 [3][4]
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我国持续开展调查监测,自然资源家底更厚
人民日报· 2025-09-12 08:40
自然资源家底与保护成效 - 全国耕地面积达19.4亿亩,比2020年增加2800万亩,形成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格局 [1][2] - 森林覆盖率提升至25.09%,森林蓄积量达209.88亿立方米,提前实现2030年气候变化目标 [1][3] - 林地、草地、湿地面积分别达42.53亿亩、39.12亿亩、8.34亿亩,红树林面积净增至46.5万亩 [3][4] 矿产资源勘查突破 - 新发现10个大型油田和19个大型气田,支撑石油年产量2亿吨、天然气超2400亿立方米 [2] - 探获甘肃泾川和黑龙江嘉荫两个特大型铀矿,新增山西孝义铝土矿、山东胶东金矿等可观储量 [2][3] - 发现长达2800公里的"亚洲锂腰带",在四川、青海、西藏、新疆找到多个大型超大型锂矿 [3] 海洋经济发展 - 海洋生产总值达10.5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2.7万亿元,海洋原油增量占国内原油增量70%以上 [1][3] - 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超35%,海洋水产品产量连续36年全球第一,建成"深海一号"平台等重大设施 [3] - 珊瑚礁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优良率提升至60%以上,海水淡化等战略性产业快速发展 [3][4] 生态修复与国土治理 - 累计完成土地综合整治超1000万亩,治理历史遗留废弃矿山240多万亩,修复海岸线820公里 [4] - "三北"工程实施415个项目,完成建设任务1.64亿亩,通过光伏治沙等模式实现科尔沁沙地生态改善 [4] - 首批5个国家公园整合120多个自然保护地,东北虎豹数量由27只、42只增至70只和80只左右 [5] 资源管理与技术创新 - 累计批准建设用地2697.4万亩、用海用岛1.12万平方公里、新设采矿权5987个,审批时长压缩1/3 [6] - 完成5个国家公园和1096个重点区域确权登记,处置闲置土地500多万亩,低效用地再开发171万亩 [6] - "天地图"日均服务调用量超10亿次,不动产登记实现"跨省通办"并覆盖2200多个县市 [7]
“十四五”以来中国累计处置闲置土地面积500余万亩
中国新闻网· 2025-09-10 18:42
土地资源管理成效 - "十四五"以来累计处置闲置土地面积500余万亩 [1] - 完成低效用地再开发171万亩 [1] - 累计批准建设用地2697.4万亩 [1] 土地利用效率提升 - 全国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16% [1] - 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存量土地供应占比过半 [1] - 全国累计完成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面积超1000万亩 [2] 土地政策创新 - 推动工业用地从"出让为主"向"租让并重"转变以降低企业成本 [1] - 优化要素保障政策破解养老医养等新产业用地难题 [1] - 通过国土空间规划管理引导用地结构优化和功能转换 [1]
新华社权威速览·非凡“十四五”| 当好自然资源“大管家”美丽中国“守护者”,他们这样干!
新华社· 2025-09-10 15:01
国土空间规划与资源管理 - 省市县三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全部批复实施 形成全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蓝图" [3] - 统筹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 生态保护红线 城镇开发边界 [3] - 加快构建"一张图一套数一张表"管理体系 开展耕地占补平衡专项整治行动 [11] 生态修复与环境治理 - 累计完成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面积超过治理历史遗留废弃矿山240多万亩 [5] - 整治修复海岸线820公里 滨海湿地76万亩 [5] - "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完成建设任务1.64亿亩 [5] - 实施27个"山水工程"保护修复面积8000多万亩 [5] 资源利用效率提升 - 全国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16% [8] - 发布实施125个矿种"三率"标准 建成1000多家国家级绿色矿山 [8] - "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建成入列 崂山国家实验室获批成立 [11] 国际合作与科技发展 - 发起并牵头实施深时数字地球等12项国际大科学计划 [13] - 共建国际红树林中心等30多个合作平台 [13] - "山水工程"入选联合国首批十大"世界生态恢复旗舰项目" [13] - 塞罕坝林场获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土地生命奖" [13]
北京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首个纲领性文件出台
环球网· 2025-09-06 08:30
政策框架 - 北京市发布首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纲领性文件 明确各区政府为责任主体 优先支持"百千工程"、乡村全面振兴等重点区域[1] - 实施内容涵盖乡镇国土空间规划落实、农用地集中连片整治、闲置低效建设用地整理、生态保护修复及乡村产业融合发展[1] 资金运作机制 - 财政性资金依专项用途用于项目建设 从政府角度属于投资 从施工方角度属于工程款[2] - 资金可用于项目建设运维管理支出或奖补 形成投资者费用支出及综合收益[2] 实施要求 - 以乡镇为基本实施单元 需取得村民支持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同意后方可开展整治工作[1] - 要求选择确有整治需求且具备实施条件的乡镇 强调区级统筹协调[1]
北京发布首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纲领性文件,将全面集中整治农用地
新京报· 2025-09-05 18:41
政策核心内容 - 北京市印发首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纲领性文件《实施意见》 以乡镇为基本实施单元推进空间治理活动 [1] - 核心目标为促进耕地保护 生态修复 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 [1] 农用地整治措施 - 全面开展农用地集中连片整治 统筹推进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工程 [1] - 实施耕地提质改造 高标准农田建设及农业基础设施完善工程 [1] - 整治过程中采取合理措施减少地表扰动和植被破坏 预防水土流失 [1] 建设用地整理规划 - 有序推动闲置低效建设用地整理 有计划开展农村零散闲置低效用地整理 [2] - 腾退建设用地重点用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促进产业振兴 [2] - 允许永久基本农田位置调整面积不超过乡镇划定面积的5% [3] 生态保护与修复 - 统筹实施生态环境保护修复 协同开展生态空间优化活动 [2] - 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 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2] - 加强村庄风貌提升和更新改造 塑造北京特色乡村风貌 [2] 产业融合发展支持 - 引导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优化乡村产业用地空间 [2] - 结合乡村优势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 [2] - 支持乡镇规划预留建设用地指标落图 推动产业融合 [3] 资金与政策保障 - 整合涉农资金向整治区域集中 发挥金融机构作用提供资金支持 [3] - 制定正面清单支持农林配套设施建设 加强全流程监管防止异化利用 [3] - 以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升为底线 加强土地用途管制确保农地农用 [3] 负面行为管控 - 严格负面清单审核把关 严禁14种违法违规行为包括建设别墅私家庄园等 [3]
北京印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意见,开展农用地集中连片整治
经济观察网· 2025-09-05 11:26
政策核心内容 - 北京市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行实施意见 [1] - 政策目标为深化乡镇国土空间规划落实并引导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1] - 明确禁止14种违法违规行为包括借整治之名建设别墅或私人会所 [1] 实施重点领域 - 全面开展农用地集中连片整治确保农地农用原则 [1] - 有序推动闲置低效建设用地整理与生态环境保护修复 [1] - 通过土地用途管制加强负面清单审核把关机制 [1]
北京印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意见 提升土地资源配置效率
证券时报网· 2025-09-05 11:14
政策定位与目标 - 北京市发布首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纲领性文件 旨在提升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和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为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支撑 [1] - 整治活动以乡镇为基本实施单元 统筹推进农用地整治 建设用地整理和生态保护修复 核心目标是促进耕地保护 生态修复 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 [1] - 各区政府为责任主体 优先向百千工程 乡村振兴 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等重点区域谋划 需取得村民支持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同意方可实施 [1] 实施内容框架 - 深化落实乡镇国土空间规划 将整治目标任务 区域 布局和内容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 [2] - 全面开展农用地集中连片整治 包括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 耕地提质改造 高标准农田建设及农业基础设施完善 [2] - 有序推动闲置低效建设用地整理 腾退土地在保障农民需求前提下重点用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 - 统筹实施生态环境保护修复 包括生态空间优化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2] - 引导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优化产业用地空间 培育特色产业 助力打造产业强镇 [2] 政策支持措施 - 允许空间布局局部优化 永久基本农田位置调整面积不得超过所涉乡镇划定面积的5% [3] - 制定正面清单支持农林配套设施建设 多部门加强全流程监管防止异化利用 [3] - 支持乡镇规划预留城乡建设用地指标落图 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3] - 优化审批流程 相关委办局对农业生产辅助设施 农文旅体融合配套设施建设方案同步审查 [3] - 整合涉农资金向整治区域集中 发挥金融机构作用为符合条件的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3] 监管与约束机制 - 实施方案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进行全流程管理 [4] - 以耕地数量不减少 质量有提升为底线 严格落实村地区管主体责任 加强土地用途管制确保农地农用 [4] - 严格负面清单审核 严禁借整治之名建设或变相建设别墅 私家庄园和私人会所等14种违法违规行为 [4]
聚焦2025年第三期国土空间规划 UP前沿论道业务交流会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助力规划实施落地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05 09:25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战略定位与功能 - 落实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手段和平台 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六年提及 2019年自然资源部启动试点[2] - 实现空间资源配置载体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渠道 人居环境品质提升平台 浙江省建立"一体两翼"规划建设治理体系[2] - 落实"三区三线"和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重要途径 广东省累计批复近200个方案 拉动投资超4000亿元[3] 区域实践与创新模式 - 浙江省通过"土地综合整治+"推进空间治理现代化 划定整治片区引导重点方向 建设网络大城市重要节点[2] - 宁波市推动整治规划与空间规划融合 打破条块分割管理格局 实现资源变资产变资本转化链条[3] - 哈密市以产业导入为主引擎 构建一二三产协同发展的产业空间布局 建议细化用地政策支撑新业态[4] - 上海市以郊野单元规划为核心 实现空间布局优化与多元价值提升 同步编制规划与实施方案[10] 理论创新与政策建议 - 需从传统工程范式跃迁为国土空间治理制度载体 发挥空间重构、要素激活和功能提升核心价值[5] - 以棕地再利用为战略支点 通过定量分析棕地群与城市系统关系 提出再生及空间优化方案[5][6] - 重点解决土地利用碎片化问题 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 基于大食物观完善地类管理与用途管制政策[6] - 建立差异化措施 在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等区域按主体功能定位提升空间价值[9][10] 实施路径与系统治理 - 长三角示范区建立跨省域统一标准潜力库和实施项目库 在毗邻区域协同推进典型项目[7] - 通过全域规划驱动新型城镇化 探索土地整治与多要素跨界融合 重构空间格局和资源配置[9] - 以合理评价体系和奖励补偿机制引导价值提升潜力区域工作 实现空间整体价值提升[10] - 福建省漳浦县按照国土空间规划整体筹谋 优化用地布局释放产业空间 湖北省建议差异化管控寻求保护与发展平衡[7][8] 产业支撑与要素整合 - 将产业导入作为主引擎 广东省以良田集中、村庄优化、产业集聚、生态优美为目标激发内生动力[3] - 支撑产业发展重于土地整治本身 重点发力农业现代化转型 让市场机制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6] - 构建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加强产业导入和实施主体培育 形成多方参与受益的整治模式[8] - 城乡要素加速双向流动 需通过全域视角重构空间格局和资源配置 实现产业链价值链生活链交织[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