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农业保险
icon
搜索文档
信息服务台丨防灾减损,农户能用这些保险
人民日报· 2025-08-15 11:49
当前受灾地区赔付情况 - 内蒙古保险机构支付赔款3.89亿元 涉及农户14.73万户 通过无人机与人工智能定损实现快速核损 [2] - 北京政策性农业保险1-5月累计保额达8.2亿元 承保种植业10.73万亩 养殖业18.77万头 截至8月11日受理农险报案377件并赔付191件 [2] - 河北农业保险受理报案估损1.58亿元 已赔付4074万元 采用卫星遥感与无人机提升查勘效率 [3] 农业保险产品体系 - 中央财政为3大类16项大宗农产品提供保费补贴 并通过以奖代补政策支持地方特色农产品保险 [4] - 行业推出地域性气象指数保险、价格指数保险 以及农房、农机、高标准农田专属保险产品 [4] - 农机具保险实现创新突破 浙江余姚提供线上农机投保 山东济南推出30天/90天灵活期限产品 河北邯郸涵盖机械损失与第三方责任险 [5] 行业技术应用与数据共享 - 遥感技术缺乏应用标准制约发展 近期发布水稻/小麦/玉米/棉花4类作物遥感应用规范 [7] - 需建立土地承包、种植养殖、防疫检疫数据共享机制 气象部门与保险公司共享灾害数据 [7] - 无人机保险产品可覆盖机身损毁及飞行中造成的作物损失与人身伤害赔偿 [5] 行业规范与理赔优化 - 存在拖赔惜赔、平均赔付、协议赔付等问题 需规范理赔行为并制定分险种理赔周期阈值 [6][8] - 严禁地方政府干预正常承保理赔 不得要求无灾赔付、平均赔付或减免保费 [8] - 金融监管部门指导机构实行能赔快赔、应赔尽赔、合理预赔原则 推动无差别救援与统一定损 [2][3]
春耕春管正当时 保险浇灌护苗水
新华网· 2025-08-12 14:30
公司业务模式创新 - 积极推进“收入保险+期货”项目,从“保损失”向“保收入”转变,涵盖自然灾害和农产品价格波动风险 [2] - 项目落地花生、鸡蛋、猪饲料、生猪、尿素等“保险+期货”项目28个,为1522户农户提供6.5亿元风险保障 [2] - 推进小麦完全成本保险,保险金额由447元/亩提高到1000元/亩,覆盖直接物化成本及土地和人工成本 [2] - 已承保冬小麦完全成本保险近600万亩,为52万户农户提供近60亿元风险保障 [2] 产品体系与保障范围扩展 - 产品范围从保主粮扩展到保特色农产品,新开发红辣椒、甲鱼、犊牛、香菇气象指数等特色保险产品15款,修订产品17款 [3] - 因地制宜开展食用菌、枣、蔬菜种植、大蒜、药用作物、肉鸡、肉鸭、小龙虾等特色保险业务 [3] - 公司共有120款农险产品,涵盖70余种农产品,构建传统物化成本、完全成本、指数类、收入类等多层级保险保障体系 [4] 社会责任与乡村振兴 - 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全生命周期保险保障,在周口等地累计提供风险保障4亿余元 [6] - 为全省1.68万户小麦、花生、水稻易返贫种植户减免保费57.98万元 [6] - 在南阳、信阳等多地提供农村公益性岗位,共吸纳3967名贫困人员,支付劳动报酬618.31万元 [6] 公司业务规模与发展历程 - 公司于2007年在河南省内率先开办农业保险,承担风险保障从1.11亿元扩大到220亿元 [6] - 服务农户从110户发展到101万户,已累计提供风险保障近1700亿元,累计支付赔款46.4亿元 [6]
保险护航现代农业向“智慧种植”跨越
新华网· 2025-08-12 14:14
智慧农业应用 - 北京顺义区食为先生态农业园作为北京市首批5G全覆盖的智慧农场,其温室大棚应用太阳能可移动式传感器及各类农业智慧控制单元,实现远程自动化管理 [1] - 农场通过智能环境控制器和智慧传感器实时采集温室环境数据,并通过5G回传至中控管理平台,实现信息技术对生产、加工等环节的有效支撑 [3] - 在物联网和大数据加持下,生产过程人工投入减少,以小番茄为例,年亩产可达1.5万斤,是传统种植方式的2至3倍,同时废果率降低至5% [3] 农业保险的风险保障作用 - 中华财险北京分公司自2019年起为食为先生态园提供地方财政补贴型温室、大棚保险服务,2019-2023年累计提供近350万元保险保障,以规避自然灾害导致的损失 [2] - 保险服务有效帮助生态农业应对因强风冰雹等导致的棚体受损及因更长生长周期增加的种植风险 [2] - 公司为确保智慧农业设备正常运转,正与生态园接洽各类智慧设备的保险保障 [3] 农业保险产品创新与体系构建 - 中华财险北京分公司于2022年推出“小麦种植人工及地租成本保险”,与“政策性小麦保险”形成“政策+商业”双保险体系,将保障范围从“物化成本”升级为“物化成本+生产成本” [4] - 公司不断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2022年在11个粮食主产省区、400个产粮大县开展业务,为550万户次粮农、5400余万亩耕地提供500亿元风险保障 [5] - 公司创新特色农产品险种,试点高标准农田建设保险,推出海水稻种植保险及渔业保险,累计提供近10亿元制种风险保障 [5] 农业保险服务模式与技术赋能 - 公司开展“农业保险+”模式创新,与农业农村部联合开展“农业保险+信贷直通车”试点,开展“保险+期货”业务及“活体抵押+保险+信贷”模式 [5] - 公司以科技赋能提升农险服务效率,搭建“空天地一体化”遥感信息平台、渔业养殖数字平台和养殖标的管理平台 [5] - 公司通过专家指导、灾害预警和灾后赔偿等模式,助力农业开启现代化、自动化、智能化新模式 [3]
智库策论丨农业保险助力农业防灾减灾的短板及改进建议
搜狐财经· 2025-08-01 09:28
文章核心观点 - 农业保险在支持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但目前面临供需信息不匹配、数据流通不畅、精准投保不到位等挑战,需通过强化信息流通性、提升展业链条高效性、推进减灾防灾协同性来推动高质量发展 [1][8][9][10] 行业发展机遇 - 中央财政补贴从2007年的10亿元大幅提升至2024年的547亿元,带动保费收入达1521亿元,为1.47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超5万亿元 [2] - 三级财政补贴结构为中央45%-50%、省级25%、市县5%-10%,农户自缴保费比例仅占20% [2] - 为响应“大食物观”战略,各级政府鼓励特色农产品保险创新,以“以奖代补”方式支持农险公司,涌现大量地方特色险种 [2] - “发展农业保险”相关表述连续二十年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中,近三年政策持续强调扩大实施范围和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 [3] - 2019年至2022年,中央层面颁布多项政策法规,对保费补贴、险种创新、服务标准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 [3] 行业面临挑战 - 省级特色农产品保险呈现供大于求状态,如江西省南昌县肉险参保率仅0.13%,福建省莆田市育肥猪保险覆盖率不足35% [5] - 农户参保率低的原因包括宣传力度不足、保障力度不够、风险意识淡薄、理赔定损效率低及供需信息不对称 [5] - 农业保险基本信息数据库空缺,特色农产品保险标的库尚未建立,各家农险公司数据不共享,跨部门数据非标准化严重影响流通与分析 [6] - 农业风险防范尚未形成灾前预警、灾中减灾、灾后补偿的综合保障体系,多省份风险联动网络未构建 [6] - 数字化技术在农业保险中的应用占少数,区域差异性大,地方割据严重 [7] - 农业保险理赔平均周期较长,部分地区从报案到赔款到账需1-3个月,远超保监会规定的10天赔付时限 [7] - 2024年山东青岛强降雨导致玉米受灾95.72万亩,估损2.2亿元,但到2025年2月才完成96%结案率,赔付耗时近半年 [7] 政策与创新建议 - 建议由农业农村部牵头建立全国统一的农业保险信息共享平台,整合财政补贴、产品目录、农户数据等信息,实现跨部门数据标准化和实时共享 [9] - 针对特色农产品保险开发“需求热力图”功能,通过大数据分析动态调整产品供给,并推广“保险明白卡”入户工程解决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问题 [9] - 实施“保险+产业”捆绑式策略,将特色农险参保率纳入乡村振兴考核指标,达标地区可获5%-10%财政转移支付奖励 [10] - 建立“保险信贷联动机制”,对参保农户提高授信额度并降低贷款利率 [10] - 建议修订条例明确超期赔付罚则,并建立重大灾害48小时快速拨款通道,试点“保险+期货+订单农业”模式,通过三方风险共担提升参保率 [10]
4类农作物保险的遥感技术应用规范发布
新华社· 2025-07-31 08:23
行业技术标准发布 -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与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联合发布《农业保险遥感技术应用规范》系列标准 [1] - 首次明确水稻、小麦、玉米和棉花4类农作物保险的遥感技术应用规范 [1] 遥感技术应用现状 - 遥感技术监测范围广、数据获取方式多且客观公正 [1] - 可有效提升农业保险承保理赔精准度与灾损评估效率 [1] - 显著降低人工成本 [1] - 因行业技术标准缺失,各遥感公司在数据源选择、解译技术和精度评价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1] - 导致相同区域分析结果不一致甚至引发争议 [1] - 阻碍遥感技术规模化应用,影响"双精准"有效实施,制约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 [1] 标准规范内容 - 按作物和灾害类型对保险遥感技术、数据获取与处理、承保遥感核验、灾损遥感评估、监测成果等实操环节进行规范 [1] - 为农险领域遥感技术应用提供科学适用的标准 [1] 标准实施影响 - 有利于遥感技术在农业保险领域规模化应用 [1] - 为农业保险提供更精准的承保核验与灾损评估服务 [1] - 提升农业保险科技服务质效 [1] - 有助于提升农业保险经营合规性,打击保险欺诈行为 [1] - 有利于增强农户风险应对能力,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 [1]
一课田间、一问家国、一束星光,沪皖少年共绘田野答卷
新浪财经· 2025-07-09 16:38
公司业务与科技应用 - 公司通过"爱农宝App"实现农户线上自助投保、智能验标、线上报案和智能闪赔,提供农业气象预报、病虫害识别防治、农技专家咨询等服务[8] - 公司融合物联网、移动互联、3S、大数据、云计算与AI等技术重塑农险产品与服务,构建"一图一表一系统一平台"四位一体科技赋能体系[11] - 在湖南岳阳创新"保单+贷款+订单"模式,为鱼塘安装物联网设备并开发商业性淡水鱼养殖保险[12] - 在甘肃和政县构建"智慧养殖+数字乡村+供应链金融"模式,通过物联网实时监测牛只健康[12] 教育公益项目 - "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已覆盖全国19个省市,超3000组青少年参与,涵盖先进制造、互联网等行业企业参观[14] - 公司在全国援建119所希望小学,招募12708名支教志愿者,服务超44.3万小时[21] - 科技素养计划在1039所智慧学校实施,培训乡村教师超2万名,惠及31万余名学生[21] - "大学生励志计划"连续开展21年,奖励超6000名优秀大学生,发放奖金2200余万元[21] 农业保险创新 - 农业保险结合AI和物联网技术实现事前风险预防,如无人机喷药预防病虫害、台风前协助抢收庄稼[10] - 通过卫星影像与AI建立精准数字地图,实现农险精准承保与理赔,提升效率与质量[11] - 公司680个振兴项目累计撬动产业发展资金123亿元,支持地方特色农业全链条发展[12] 企业社会责任战略 - 教育公益聚焦"硬件捐赠+能力培养",形成科技、文学、体育、心理健康等"五大工程"[20] - 通过"科学家进课堂"、"企业开放日"等活动让偏远地区学生接触前沿科技[21] - 目标是为学生创造超越课堂的实践学习场景,将教育公益标准化与可复制化[23]
旗帜领航助振兴 国元与农并肩行
人民网· 2025-07-01 10:35
农业保险与乡村振兴 -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党的领导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农业保险是保障粮食安全和防止规模性返贫的重要依托 [1] - 国元保险安徽分公司通过党建融入农业保险服务,构建农业生产"防护墙",助力乡村振兴 [1][3] 党建护农:防灾减灾行动 - 濉溪支公司党支部联合农业农村局组建"党员农技服务小队",为11个乡镇捐赠柴油抽水泵并指导抗旱技术,保障小麦灌浆期生长 [3] - 肥东、肥西支公司党员排查暴雨隐患,池州中支24小时摸排低洼农田,加快承保和理赔流程 [4] - 公司以党建为纽带,将党组织凝聚力转化为"三农"服务行动力,建立"红色屏障"防范风险 [4] 党建助农:创新保险模式 - 东至支公司推出"生猪目标价格保险",养殖户徐光友获赔37.4万元,缓解价格波动风险 [4][7] - "保险+期货"模式在安徽省首批试点,农户获赔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的差额 [7] - 阜南支公司推出肉鸡目标价格保险,蚌埠中支实施"亿只鸡保险计划"和"鹅养殖保险",扩大养殖风险保障 [9][10] 党建兴农:产业增值探索 - 阜南支公司创新推出中草药种植保险,猫爪草种植户郭庆宏为130亩投保,每亩最高获2000元风险保障 [9][11] - 安庆中支和滩溪支公司"领航计划"入选省级培育库,推动农业保险与产业深度结合 [11] - 公司以党建驱动农业创新发展,成为产业"催化剂"和"稳定剂" [9][11]
引金融服务入田间地头 保险业助乡村全面振兴
中国证券报· 2025-06-26 04:36
农业保险政策推动与行业发展 - 监管部门出台一系列政策推动农业保险发展,包括发展多层次农业保险、完善大灾风险分散机制、推进精准投保理赔等 [1] - 保险业通过创新产品、优化服务模式、深化科技赋能等措施,将金融服务引入田间地头,提升农业经营主体抗风险能力 [1] 农业保险产品体系发展 - 农业保险覆盖面与保障水平显著提升,产品体系日益丰富,包括三大主粮作物完全成本保险、种植收入保险和地方特色农产品保险 [2] - 2024年中央财政拨付农业保险保费补贴547亿元,支持保费规模达1521亿元,为1.47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超5万亿元 [2] - 国寿财险2024年承保三大主粮作物种植面积超1.15亿亩,其中完全成本保险约8688万亩,提供风险保障约805亿元 [2] - 国寿财险2024年还承保大豆及油料作物1766万亩,提供风险保障超112亿元 [2] 地方特色保险产品创新 - 国寿财险在山东枣庄推出石榴种植保险、收入保险等 [3] - 人保财险在甘肃为花牛苹果种植户提供全产业链保险服务,包括苹果种植成本保险、苹果期货保险、果树气象指数保险 [3] - 太保产险在温州平阳县推出稻渔综合种养(小龙虾)综合保险,涵盖价格跌落及病虫害等责任 [3] "保险+"服务模式探索 - 太保产险在山西开展"五位一体"的"养殖保险+活体抵押贷款"模式,助力中小企业贷款8000余万元 [4] - 平安产险创新"科技+服务"模式,通过产前增信融资、产中风险管理、产后溯源协销,已开展680个产业振兴项目,撬动产业发展资金123亿元 [4] 人身风险保障服务 - 中国人寿在定点帮扶地区为近49万人提供超280亿元的人身风险保障,包括大病保险、人身意外险、"两癌"险等 [5] - 新华保险推出三款乡村振兴专属保险产品,2024年承保36万人次,面向脱贫户和边缘户的意外险费率折扣幅度从15%升至30% [5] 科技赋能农业保险 - 人保财险综合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遥感和地面移动查勘技术,打造天空地一体化的农业保险立体服务体系 [6] - 国寿财险推广"安心防"灾害监测预警系统,配合地方政府开展防损减损服务 [7] - 太保产险通过"太保e农险"技术构建"保、防、减、救、赔"一体化的风险减量服务模式 [7]
岭南荔枝上保险 农户从靠天吃饭到知数而行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5 20:29
供应链优化 - 古代荔枝运输损耗率高达90%以上,需大量运输以保证留存数量 [2] - 现代冷链物流将运输时间从5-7天压缩至30小时内,损耗率显著降低 [2] - 无人机网络实现采摘到冷链锁鲜无缝衔接,降低运输成本30%以上 [2] 种植风险 - 荔枝种植面临台风、暴雨、霜冻等自然灾害风险,极端天气可导致绝收 [3] - 霜疫霉病、炭疽病等病虫害传播速度快,暴发后商品价值下降50%以上 [3] - 花期连续阴雨影响授粉,成熟期台风导致落果腐烂率超60% [3] 保险覆盖现状 - 广东荔枝种植面积400万亩,占全球产量三分之一 [4] - 政策性种植成本保险覆盖物化成本,天气指数保险以气象指标触发赔付 [4] - 2024年中央财政拨付农业保险保费补贴547亿元,覆盖1.47亿户次农户 [5] 政策支持与创新 - 中央财政安排68亿元奖补资金支持500种特色农产品保险 [5] - 平安产险首创"荔枝风险研究实验室",整合区块链溯源技术 [6] - 溯源保险保障品质安全,消费者可追踪生产全环节数据 [6] 技术推广与产业升级 - 西丽果场拥有国家科技进步奖荔枝高产技术,实验室将推广至四省 [7] - 产业链风险管理推动农业从"靠天吃饭"向数据化转型 [7] - 南山荔枝通过地理标志认证,品牌化发展带动溢价20% [6][7]
为大豆种植上保险!青岛市首单政策性保险成功落地
齐鲁晚报网· 2025-06-23 16:37
农业保险政策实施 - 太平财险青岛分公司成功承保青岛市首单"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大豆种植收入保险",为12亩大豆提供近万元风险保障 [1] -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投保面积 [1] - 青岛市实施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方案,财政补贴90%,农户自缴10% [1] 农业保险作用 - 农业保险是支持"三农"、助力乡村振兴的有力工具,能分散农业生产经营风险、保障农民收益 [2] - 农业保险可提升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为农民提供更全面可靠的保障 [2] 公司行动与成果 - 太平财险青岛分公司作为政策性农业保险承保机构,积极落实政策要求,完成产品开发工作 [2] - 公司通过多方式多渠道宣传惠农政策,确保政策落实到位、宣传到户,得到农户广泛认可 [2] - 在多个政府部门指导下,公司完成首单承保工作 [2] 未来规划 - 太平财险青岛分公司将持续践行"金融为民"理念,加大保险领域创新力度 [2] - 公司将提升农业保险覆盖面,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推动青岛市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