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保险

搜索文档
为大豆种植上保险!青岛市首单政策性保险成功落地
齐鲁晚报网· 2025-06-23 16:37
农业保险政策实施 - 太平财险青岛分公司成功承保青岛市首单"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大豆种植收入保险",为12亩大豆提供近万元风险保障 [1] -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投保面积 [1] - 青岛市实施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方案,财政补贴90%,农户自缴10% [1] 农业保险作用 - 农业保险是支持"三农"、助力乡村振兴的有力工具,能分散农业生产经营风险、保障农民收益 [2] - 农业保险可提升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为农民提供更全面可靠的保障 [2] 公司行动与成果 - 太平财险青岛分公司作为政策性农业保险承保机构,积极落实政策要求,完成产品开发工作 [2] - 公司通过多方式多渠道宣传惠农政策,确保政策落实到位、宣传到户,得到农户广泛认可 [2] - 在多个政府部门指导下,公司完成首单承保工作 [2] 未来规划 - 太平财险青岛分公司将持续践行"金融为民"理念,加大保险领域创新力度 [2] - 公司将提升农业保险覆盖面,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推动青岛市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2]
为全年粮食丰收打牢基础
陕西日报· 2025-06-23 06:57
智慧农机应用 - 无人收割机在西安市长安区神禾塬万亩优质粮食生产基地首次投入使用,智能化农机装备在陕西大力推广 [2] - 陕西汇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使用配备北斗导航系统的大型联合收割机和气吸式精量播种机,实现1.6万亩小麦收获和1.3万亩玉米、3000亩大豆播种 [4] - 全省投入各类农机具120多万台,包括3万多台小麦联合收割机和5.6万台播种机械,智慧农业模式融合北斗系统、物联网和5G技术 [5] 良技良法推广 - 种粮大户徐阳明通过精细化田间管理实现500亩"吨半田"小麦百亩攻关田亩产突破800公斤,创下陕西产量新纪录 [6][7] - 采用现代化农机设备落实冬前镇压、春季化控等措施,小麦群体结构保持54.9万穗/亩的极限状态 [8] - 陕西推广小麦"3335"宽幅沟播等六大高产集成技术,配套"一喷三防"、深松深翻等措施实现关键技术全覆盖 [8] 部门协同保障 -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宝鸡分公司推出玉米节气气象指数保险,依据气候条件触发赔偿机制 [9][10] - 陕西省级补贴险种超过40项,对小麦、玉米等中央财政补贴险种实行愿保尽保政策,保障范围扩大至全部县域 [11][12] - 水利、气象、农业农村部门协同调度水源、发布精细化预报、推广抗旱品种,确保农机具高效投入生产 [12]
日照市全面推广农业保险新政策,助力乡村振兴
齐鲁晚报网· 2025-05-29 15:28
农业保险政策调整 - 日照市财政局发布2025年农业保险新政策,旨在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并保障农民利益,响应中央一号文件要求[1] - 新政策推广6个险种,包括小麦、玉米、水稻、大豆的完全成本保险和玉米、大豆的种植收入保险[1] - 完全成本保险保额分别为小麦每亩1000元、玉米950元、水稻1150元、大豆700元,对应保费为30元、40元、46元、35元[1] - 种植收入保险保额为玉米每亩1000元、大豆830元,对应保费为55元、45元,保险费率介于3%至5.5%之间[1] 保费分担机制 - 农户仅需承担20%保费,中央财政补助35%,省财政对莒县、五莲县补助30%,对东港区、岚山区补助15%,剩余部分由市与区县按5:5分担[2] - 四级财政对三大主粮及大豆的保费补贴比例达80%,显著减轻农民投保压力[2] 政策亮点 - 保障种类更全面,完全成本保险覆盖自然灾害和病虫鼠害风险,种植收入保险覆盖价格和产量波动导致的收入损失[2] - 保障范围扩大,将完全成本保险从莒县、五莲县扩展至全市范围[2] - 保障水平提升,相比原物化成本保险,农户多交几元保费即可在受灾时每亩多获赔上百元[2] 行业发展成效 - 2020-2024年日照市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规模增长28%至1.05亿元,财政补贴资金增长25%至8267万元[2] - 风险保障水平增长41%至32.43亿元,投保农户增长17%达56.41万户次[2] 特色保险创新 - 已开展6个地方特色险种,包括桑蚕和茶叶低温气象指数保险、蓝莓种植保险、贻贝海水养殖天气指数保险、古树名木保险及生猪"保险+期货"[3] 制度体系建设 - 建立市县两级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联席会议机制[3] - 出台《日照市农业保险保险费补贴管理实施细则》等文件,规范承保机构运营并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3] 未来发展方向 - 将持续推动农险"扩面""提标",提升农业保险保障水平,更好惠及"三农"主体[3]
滨州市保险行业协会开展农业保险助力乡村振兴调研
齐鲁晚报网· 2025-05-28 13:16
农业保险支持乡村振兴调研 - 滨州市保险行业协会与阳信金融监管支局联合开展农业保险支持乡村振兴专题调研 [1] - 调研内容包括农业保险推广普及程度、保费收入规模及理赔案件处理情况 [4] - 重点关注理赔金额、赔付效率及赔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挑战 [4] 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 详细了解阳信县农业保险整体发展状况 [4] - 听取中华联合阳信支公司关于农业保险理赔案件处理情况的汇报 [4] - 了解农民对保障范围、理赔服务的实际需求及改进意见 [4] 田间实地考察 - 调研组深入田间查看小麦长势情况 [6] - 询问种粮大户受损情况、原因及预估损失程度 [6] - 要求保险公司简化理赔流程,确保受灾农户及时获得赔付 [6] 养殖业保险调研 - 在阳信亿利源肉牛养殖基地调研肉牛保险支持畜牧业发展情况 [9] - 了解肉牛保险参保率、保险条款内容及实际保障作用 [9] - 与养殖企业交流市场价格波动、重大疫病防控等方面的保障需求 [9] 保险服务优化方向 - 督促保险公司优化服务,开发更具针对性的保险产品 [9] - 鼓励保险机构结合当地实际不断探索创新 [9] - 为提升农业保险服务水平提供重要依据 [9]
农业保险绘就“猪粮安天下”锦绣画卷——四川的实践与探索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5-11 23:14
农业保险在四川的实践 - 农业保险在保障粮食、生猪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中发挥重要作用,直接关系到居民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 [1] - 四川作为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生猪年出栏量长期位居全国首位,承担"猪粮安天下"的使命 [1] 生猪保险的创新与应用 - "川农保"平台实现全流程线上化服务,包括承保精准勾画、线上查勘理赔,最快2小时内完成赔款支付 [2] - 平台集成"一拍知重""耳牌号精准匹配"等功能,实现从承保到理赔的闭环管理,降低防疫风险 [2] - 2024年公司生猪养殖保险承保2287.61万头,为38.29万户次农户提供259.82亿元风险保障,支付赔款5.16亿元 [3] - 生猪价格指数保险为435.67万头生猪提供75.17亿元风险保障,支付赔款2.15亿元 [3] 高标准农田保险模式 - 采用"保险+科技+服务"模式,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查勘定损,AI识图等技术提高效率 [4] - "高标准农田管护系统"实现线上化、标准化管理,覆盖90余万亩农田,提供超13亿元风险保障 [5] - 建立承保、管护、理赔等全套管理机制,确保"三分建、七分管"落地实施 [5] 粮食安全风险管理 - 以二十四节气为设计出发点,覆盖三大主粮灾害新增成本赔偿,鼓励"灾前防、灾中救" [6] - 构建"承保+过程+理赔"全流程风险管理体系,2022-2024年累计承保4918.73万亩,提供416亿元风险保障,支付赔款10.95亿元 [6]
农险保障网,织密织牢护春苗(春耕进行时)
人民日报· 2025-04-23 05:52
2024年 扩大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 政策实施范围,实现三大主粮保险 全国覆盖、大豆保险有序扩面 农业保险保费规模 送1521亿元 同比增长 6% 为1.47亿户次农户 提供风险保障超5万亿元 2025年 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安排 540.53亿元 以江苏人保财险的小麦节气 气象指数保险为例 降低产粮大县农业保险 县级保费补贴承担比例 农险产品不断丰富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等 版式设计:汪哲平 农民种粮能挣钱,粮食生产才有保障。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中,农业保险是重要方面。今年中央一 号文件提出:"推动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投保面积""健全多层次 农业保险体系,支持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 春耕时节,不少农技工作者、保险公司服务人员走入田间地头,为农户宣介农业保险、辅导田间管理、 助力防灾减损。近日,记者对他们和保险公司、业内专家进行采访,看保险行业如何创新农险产品、优 化服务方式,支持春耕生产。 ——编 者 创新农险产品,扩大服务覆盖面 "5万元保险理赔款一到账,我赶忙拿去买农资,补救冻害损失。"江苏盱眙县的农户林师傅说,春耕期 间,当地"倒春寒",降温厉害,影响小麦生长。保险 ...
从薄弱环节入手 切实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证券日报· 2025-04-14 05:41
农业强国规划目标 -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提出到2027年农业强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4万亿斤,重要农产品保持合理自给水平 [1] - 202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为14130亿斤,首次突破1.4万亿斤大关,连续21年实现丰产 [1] - 全球粮食产业链供应链不确定风险增加,自然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粮食需求持续增长,供求紧平衡态势将长期存在 [1] 金融支持粮食生产的关键领域 - 金融支持应从自主育种、农机研发、科技转化等薄弱环节入手,融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人工智能等先进生产要素 [1] - 加快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育种技术,提升智能化农机研发能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成果转化 [1] - 支持仓储物流、农产品加工等领域,推动粮食产业链升级优化,提升整体效益和抗风险能力 [2] 金融工具与政策支持 - 农业保险作为风险管理工具,可提升农民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的能力,降低生产风险 [2] - 期货、"保险+期货"等金融工具的应用保障粮食生产稳定性,未来需加强农业保险体系建设,提高覆盖率和保障水平 [2] - 政府应出台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2] 金融与粮食生产融合前景 - 随着金融与粮食生产的深度融合,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将稳步提升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