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古蜀文明
icon
搜索文档
四川四日旅游价格,四川四天三晚需要多少钱,四川预计费用!
搜狐财经· 2025-07-06 10:16
旅游行程安排 - 四天三晚的四川旅游行程包括成都市区、都江堰、青城山、三星堆博物馆、锦里古街、武侯祠和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等多个景点 [6][7][8][9] - 行程安排合理,兼顾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美食体验,人均费用在800-1000元之间,性价比高 [3][12] - 金牌导游琳琳提供全程服务,包括交通、住宿、餐饮和门票安排,服务周到且熟悉当地旅游资源 [3][12] 景点介绍 - 宽窄巷子是成都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街区,拥有古色古香的建筑和特色小吃 [6] - 都江堰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青城山是道教发源地之一,环境幽静 [7] - 三星堆博物馆展示古蜀文明的青铜面具和青铜神树等珍贵文物 [8] - 锦里古街和武侯祠是成都的历史文化名片,提供特色小吃和民俗表演 [8][9] -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是观赏大熊猫的主要场所 [9] 特色美食推荐 - 成都火锅以麻辣鲜香闻名,代表性品牌包括小龙坎、海底捞等 [18] - 串串香是将食材串在竹签上烫煮的小吃,街头巷尾随处可见 [18] - 担担面以麻辣鲜香的调料和丰富的配料为特色 [18] - 兔头和钟水饺是成都的特色小吃,味道独特 [18] 旅游注意事项 - 出行前需了解天气情况,夏季注意防晒,冬季注意保暖 [14] - 在人多拥挤的场所需保管好财物 [14] - 四川美食口味偏重,吃辣需适量,不习惯可提前说明调整 [14] - 参观宗教场所需尊重当地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15]
以书为媒,古蜀文明集中出海
四川日报· 2025-06-27 06:21
古蜀文明出版国际化 - 四川展团在图博会展示600种精品出版物(含30多种外文版)并举办11场文化活动,以"天府文脉连世界"为主题构建400平方米沉浸式展区 [11][19] - 《遇见三星堆》俄文版被俄罗斯国家图书馆收藏并引发当地三星堆旅游热潮,列宁格勒出版集团称其成为中俄文化桥梁 [12] - 《三星堆:青铜铸成的神话》英文版将由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全球发行,首次系统披露三星堆-金沙遗址建筑基址及祭祀器物等一手考古资料 [13] - 四川大学出版社与施普林格签约合作出版"青铜时代的中国:三星堆-金沙"系列,整合近百年发掘历程及首次公开的考古笔记 [5][13] - 图博会期间四川出版完成古蜀文明版权输出32项,覆盖俄英法西等多语种 [14] 科技与自然主题出版 - 《拉索 打开人类高能宇宙新视界》英文版签约,该书记录中国建成世界最高灵敏度伽马天文探测装置拉索(LHAASO)的突破性成就 [14] - 《剑门古蜀道行走记》俄文版签约,作者贾和普25次踏访蜀道,日文版权意向同步落地,未来将拓展韩文等多语种版本 [15] - 《中国蜀道史》英文版战略合作启动,施普林格·自然集团称其将展现蜀道"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历史底蕴 [16] 跨文化交流项目 - 四川文艺出版社发布印尼史诗"布鲁岛四部曲"中文版,2025年完成最后一卷《玻璃屋》翻译,适逢中印尼建交75周年 [17] - 《漫画中国:万里交好共命运》集结10国20多位艺术家创作30组漫画,意大利艺术家通过唐三彩骆驼载乐俑再现丝路文化融合 [17] - 《原来中国长这样》由德国伯乐中文合唱团成员撰写,以留学生视角记录文化碰撞,电子科大社"红漫系列"连续两年向俄罗斯输出俄文版权 [18] 国际传播生态建设 - 新华文轩旗下9家出版社连续3年入选"中国图书海外馆藏影响力出版100强",年均输出版权近500项,海外年供应川版书刊超10万册 [19] - "四川书架"和"熊猫书屋"品牌落地20多国,2025年新增马来西亚等5国站点,"看熊猫全媒体平台"打造VR大熊猫文化虚拟展馆 [19] - 西南交大社与施普林格合作出版"智能牵引供电系统"丛书英文版,收录中国高铁供电核心技术 [20] 未来战略方向 - 四川出版与日韩法等国达成170多项版权输出签约及意向,涵盖文化科技文学多领域 [20] - 计划推动版权输出从纸质书向多模态文化产品升级,深化"锦绣天府·安逸四川"品牌内涵 [21][22]
文明的力量 | 残片堆里拼出古蜀华章 他在三星堆修文物
央视网· 2025-06-03 16:46
核心观点 - 郭汉中作为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修复高级技术工 41年修复6000余件文物 通过技术创新和传承培养推动文物修复行业发展 [1][6][10] 文物修复成就 - 参与三星堆祭祀坑出土文物修复工作37年 主导修复镇馆之宝一号青铜神树 该文物出土时碎成200多块残片 通过传统锡焊法结合创新铆接灌注工艺耗时6年完成修复 [3] - 累计修复包括青铜大立人 青铜鸟足神像 青铜神坛在内的6000多件珍贵文物 [6] - 针对出土文物变形缺失问题 发明制作上百种专用工具 研发蜡模固型技术 在2019年新发现祭祀坑中成功提取数百根糟朽象牙 [8] 技术创新与传承 - 要求徒弟掌握传统手工技艺与三维扫描等新技术 推行左手握焊枪右手敲代码的复合能力培养模式 [10] - 成立文物修复技能大师工作室 采用零误差跨学科培养模式 以新祭祀坑发掘为实战课堂 培养多地文博骨干 [10] - 通过经验传授使更多文物展现于观众面前 弘扬中华文明历史价值和精神价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