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回收火箭技术
搜索文档
民营商业航天独角兽,冲刺科创板
中国证券报· 2025-07-30 16:24
公司上市进展 - 于7月29日在北京证监局办理科创板上市辅导备案登记 [1] - 辅导机构为中金公司 律师事务所为锦天城 会计师事务所为立信 [1] - 公司成立于2015年6月 注册资本3.6亿元 总部位于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 [1] 公司估值与业务 - 2025年全球独角兽榜显示公司估值达200亿元 较一年前增长90亿元 [1] - 公司定位为国内头部民营商业航天企业 [1] - 核心产品朱雀二号运载火箭已于2024年11月成功发射并进入商业运营阶段 [4] - 朱雀三号可重复使用试验箭于2024年9月完成10公里级垂直起降试验 [5] - 朱雀三号一级动力系统于2025年6月20日完成试车 [5] - 2024年4月第100台天鹊系列液氧甲烷火箭发动机下线 实现批量制造能力 [5] 行业技术发展 - 商业航天企业正致力于近一两年实现火箭可回收复用与入轨目标 [5] - 通过可回收火箭技术突破和模块化卫星量产降低商业航天成本 [5] - 运载火箭从发布到商业化运营约需10年 需解决维护检测流程优化问题 [5] 行业前景 - 民营大运力液体火箭成熟及可回收技术推进将推动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项目开放 [6] - 民营液体火箭将成为发射资源补充 降低发射成本并加速卫星互联网建设 [6] - 火箭发射和卫星制造产业链有望得到带动发展 [5][6]
【私募调研记录】昀启投资调研超捷股份
证券之星· 2025-07-11 08:13
公司调研信息 - 昀启投资近期调研了超捷股份,参与公司特定对象调研 [1] - 超捷股份主营业务为高强度精密紧固件、异形连接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应用于汽车、新能源汽车、商业航天等领域 [1] 业务发展 - 汽车业务通过拓展海外市场、开发新客户、产品品类扩张实现增长,具备优质客户资源和技术积累优势 [1] - 商业航天业务已完成产线建设并批量交付产品,未来将进一步扩大产能 [1] - 人形机器人业务取得部分客户小批量订单,尚未实现大规模量产 [1] - 公司关注可回收火箭技术发展并同步布局相关业务 [1] 财务表现 - 受汽车行业增速放缓、大宗物料价格上涨影响,公司近几年毛利率有所下滑 [1] 机构背景 - 昀启投资2014年5月成立于上海浦东,注册资本1000万元 [2] - 2015年1月获得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牌照 [2] - 旗下产品昀启投资-私募学院菁英65号基金在2018年以5.1%正收益获招商证券私募学院光明之星奖 [2]
瞭望 | 商业航天新坐标
新华社· 2025-05-12 19:17
行业发展概况 - 中国商业航天自2015年《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出台后迎来十年高速发展,2024年行业进入高光时刻,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列为新质生产力代表 [1] - 行业规模从2020年1万亿元增至2024年2.3万亿元,复合年增长率22.9%,预计2025年达2.8万亿元 [5] - 商业航天企业数量从最初不足10家增至2024年年中的546家,银河航天供应链合作伙伴从2018年100多家扩展至超1000家 [5] 技术突破 - 可回收火箭技术取得关键进展:蓝箭航天"朱雀三号"完成百米级和10公里级垂直起降回收验证,并实现国内首次空中二次点火,多款可回收火箭计划2025年首飞 [6] - 卫星制造进入批量生产阶段:头部企业建立卫星流水线,银河航天中型卫星研制周期缩短80%,吉利卫星工厂量产速度提升10倍至28天/颗 [6][10] - 发射能力突破: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2024年11月投用,形成发射载具-场地-载荷的完整产业链三角结构 [6][7] 市场应用与资本动态 - 卫星互联网加速组网:千帆星座2024年4个月发射54颗卫星,2025年计划以"一箭十八星"模式发射数百颗 [9] - 国际化布局启动:银河航天推动卫星技术出海,助力"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建设 [11] - 资本持续加码:深蓝航天2025年3月完成近5亿元B4轮融资,重点投向可回收火箭商业化 [11] 未来发展方向 - 成本控制目标:东方空间计划通过火箭回收技术将发射成本降至1万元/公斤以下,远期目标5000元/公斤 [12] - 基础设施扩建: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二期2025年1月开工,新增两个液体火箭发射工位 [12] - 政策需求:行业呼吁开放更多关键资源给民营企业,建立包容监管机制以支持颠覆性技术创新 [13][14] 企业动态 - 云遥宇航2024年12月实现商业卫星数据首次进入中国气象局业务系统,获得国家订单认可 [4] - 蓝箭航天预计2026年实现"朱雀三号"火箭一子级重复使用,深蓝航天计划2025年完成"星云一号"二次回收验证 [11][12] - 东方空间"引力二号"火箭具备15吨运力,计划2025年底首飞 [12]
中国商业航天万亿赛道“破茧”
中国证券报· 2025-04-28 05:02
行业政策与监管 - 国家航天局正抓紧出台促进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的行动计划,加速构建商业航天全链条安全监管体系 [1] - 商业航天创新联合体成立,旨在破解资源分散、标准体系缺失、创新协同效能不足等发展瓶颈 [2] - 国家航天局牵头论证太空交通管理系统,优化太空中的卫星布局 [3] - 推行"沙盒监管"机制,对新技术、新模式设置限定场景的安全测试区 [4] 技术发展与突破 - 卫星制造加速向模块化设计、自动化测试、批量化总装演进,制造产能将迎来规模释放 [1] - 火箭产业向可重复、低成本、大运力跃升,可重复使用火箭和液氧甲烷发动机等型号迭代 [1] - 世界最先进水平的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已能实现最高一日发射三次的任务频次,单发火箭最多使用次数达27次 [4] - 深蓝航天星云一号液体可回收复用运载火箭各分系统的地面试验稳步推进,全力冲刺2025年入轨首飞任务 [5] - 东方空间"引力二号"液体可回收火箭将在2025年底具备首飞条件,推力在500公里SSO轨道接近15吨 [6] 成本控制与商业化 - 东方空间目标将发射成本降到2万元/公斤,未来逐渐降到1万元/公斤 [6] - 格思航天2023年接到300多颗卫星订单,订单额近50亿元,规模化实现降本 [7] - 魔方卫星采用工业级器件替代传统航天级器件,成本下降逾70% [7] 产业链与生态 - 商业航天产业链生态已进入成长期,有望在"十五五"末或"十六五"时期进入产业成熟期 [1] - 商业航天需要部分依赖于体制内固有配套企业,部分供应商存在"重视型号任务,轻视商业航天"现象 [9]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发布商业航天卓越供应平台,推动航天科技成果加速转化 [9] 市场需求与挑战 - 大量星座发射组网以及商业化运营需求迫切,大运载能力、低成本的火箭是行业最迫切的需求 [4] - 卫星通信市场需求尚未完全打开,用户习惯和消费需求有待培养 [8] - 商业航天发展初期对投融资需求强烈,但缺少中长期战略性资本的关注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