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庞氏骗局
icon
搜索文档
股市泡沫与清王朝的覆灭:对当前科技投资的警示
水皮More· 2025-09-30 17:19
清末上海金融格局 - 上海开埠后迅速崛起为远东金融中心,形成外资银行与本土钱庄并存的“双轨金融体系”[2] - 1900年上海外资银行资本总额达1.2亿两白银,1910年外资银行增至27家,资本总额占全国外资银行资本的63%[2] - 上海拥有200余家钱庄,为当地工商业提供70%的流动资金,钱庄常从外资银行获得低息贷款后以较高利率贷出,赚取利差[3] - 众业公所作为外资控制的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以洋行、公用事业和橡胶种植公司为主,但缺乏有效监管,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行为普遍[3] 监管环境与制度缺陷 - 1904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大清商律》允许设立股份有限公司,但未涉及证券发行与交易规范,1908年《银行通行则例》仅提出资本要求,未建立风险防控机制[4] - 上海货币体系混乱,银两、银元、铜钱并行,钱庄自行发行的庄票无需准备金即可流通,为杠杆炒作提供便利[4] - 清廷财政困境放大金融风险,《辛丑条约》后清廷需支付4.5亿两赔款,财政收入的30%用于偿债,为弥补亏空甚至默许金融投机[4] - 1909年度支部批准上海钱庄将官银存款用于“合法投资”,直接刺激钱庄参与股票投机[5] 橡胶产业与科技革命 - 20世纪初汽车工业发展推动橡胶需求激增,1908年福特T型车销量突破1万辆,1910年全球汽车产量达13.8万辆[6] - 1908-1910年间美国橡胶进口值从5700万美元飙升至7000万美元,英国从84万英镑增至141万英镑,伦敦橡胶价格从每磅2先令涨至12先令5便士,涨幅达625%[6] - 1909-1910年间伦敦、阿姆斯特丹等地成立的橡胶公司中,42家选择在上海设立总部或募股机构,但南洋实际橡胶种植面积仅80万亩,年产胶量约3万吨,而上海股市估值高达30万吨,虚增10倍[7] 市场操纵与泡沫形成 - 英商麦边创设兰格志拓植公司,通过伪造产权文件、虚构管理团队和实施“庞氏分红”等手段炒作股价,该公司1909年实际盈利仅5万两,却派发红利达40万两[8] - 兰格志股价从1908年的60两/股涨至1910年3月的1675两,涨幅2625%,市净率高达20倍,而同期英国橡胶公司市净率仅3-5倍[8] - 1910年3月Kota Bahroe公司新股申购吸引16倍超额认购,面值1英镑的橡胶股票被炒至27-33两白银,溢价达数倍至十倍以上[9] - 截至1910年春上海上市橡胶公司达40余家,资本总额超过2500万两,但42家公司中仅3家具备产胶能力,37家无实际种植园[9][10] 金融机构的推波助澜 - 上海街头橡胶股票经纪行从1909年初的12家增至1910年3月的58家,每家日均交易量从数百两飙升至数万两[11] - 外资银行通过“股票押款”业务放大投机杠杆,抵押贷款折扣高达80%,投资者仅需支付20%保证金即可购股,汇丰、麦加利等银行向上海钱庄的拆款规模从200万两增至1000万两,其中70%流向股市[11] - 上海48家主要钱庄中41家开展股票质押贷款业务,利率达月息3%,远高于工商业贷款的1.5%,四明银行等华资银行将200万两官银存款投入橡胶股票,占其资本金的60%[12] - 买办群体构建跨地域投机网络,江浙地区乡镇钱庄资金的30%通过买办阶层流入橡胶股票市场[12] 全民投机狂热 - 1910年上海橡胶股票投资总额达6000万两,其中华商投入4500万两,投机者涵盖社会各阶层,包括道台官员、商人、公馆太太甚至尼姑庵[13][15] - 1910年3-5月上海县署因炒股纠纷引发的诉讼案件达137起,较上年同期增长5倍[13] - 川汉铁路公司总收支施典章将350万两铁路公款投入橡胶股票,造成300万两亏空,为保路运动埋下伏笔[14] 钱庄的深度参与 - 上海钱庄资本规模与投机规模极不相称,最大源丰润钱庄资本金仅100万两却投入80万两炒股,最小森源钱庄资本金2万两通过拆借将投机规模扩大至20万两[16] - 陈逸卿等投机核心圈构建复杂资金链条,联合发行600万两庄票抵押给外资银行获取贷款,形成“股市—钱庄—外资银行”的融资杠杆闭环[16] - 投机狂热中钱庄准备金率从行业惯例的20%降至5%以下,1910年6月源丰润钱庄备付金仅余3万两,却面临50万两的提现需求[16] 泡沫破裂与危机爆发 - 1910年5月起全球橡胶市场出现逆转,伦敦橡胶现货价格从12先令5便士降至10先令,南洋橡胶库存达1.2万吨较上年增长80%,而需求增长仅20%[17] - 1910年6月22日伦敦橡胶期货价格暴跌50%至5先令,次日再跌至3先令,伦敦股市橡胶股平均下跌70%,3家宣布破产[18] - 1910年6月24日上海众业公所暂停橡皮股票交易,复牌后兰格志股价从1675两跌至105两,科达志从800两跌至50两[18] - 外资投机者套现约1500万两几乎全身而退,麦边在6月初抛售剩余股票携款200万两离沪[18][19] 金融体系崩溃 - 1910年7月10日汇丰等9家外资银行同时宣布“停做押款、追收旧欠”,正元钱庄需在3日内归还200万两[20] - 1910年7月21日正元、兆康、谦余三家核心钱庄同时倒闭,欠外资银行贷款500万两,欠同业款项300万两,牵连5家小钱庄破产[20] - 1910年10月8日“钱庄之王”源丰润宣布破产,亏欠公私款项达2000万两,其在天津、北京、广州的分号停业,牵连当地30余家金融机构破产[22] - 1911年3月义善源钱庄倒闭,负债高达1400万两,导致6家银号、12家商铺破产,上海钱庄总数降至17家,仅为高峰期的35%[23][24] 对实体经济的冲击 - 1910年至1911年间上海近50家钱庄倒闭,市场银拆利率飙升至月息15%,较正常水平上涨10倍[25] - 上海及江浙地区商业活动停滞,物价普遍下跌30%-50%,丝织业停工率达70%,棉纺业达60%,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连续6年的上升势头被打断[25] 财政危机与政治后果 - 橡皮风潮导致清廷直接损失达4500万两,包括官银存款损失1200万两、铁路公款损失350万两、关税收入减少800万两、商税减少2150万两[26] - 为填补财政窟窿,1911年5月邮传部尚书盛宣怀提出“铁路干线国有化”政策,向四国银行团借款600万英镑(约4800万两白银)[27] - 清廷仅同意向川汉铁路股东补偿1100万两对应的“国家铁路股票”,拒绝弥补300万两的橡胶投资股市亏损,直接引发保路运动[28] -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912年2月12日清王朝覆灭,孙中山评价保路运动为“武昌革命之先声”[30]
比特币遮不住的430亿骗局:钱志敏的"三世富贵"梦与跨国追赃困局
搜狐财经· 2025-09-30 16:34
当地时间9月29日,伦敦南华克刑事法庭的玻璃门在钱志敏身后缓缓合上。这个47岁的女人摘下眼镜时,指尖掠过的法庭长椅,曾见证她三个月前激烈否认 所有指控的模样。而此刻,她对着法官黑尔斯清晰说出"认罪"二字,让英国史上最大规模比特币洗钱案迎来转折——那6.1万枚曾被她视作"逃出生天密钥"的 比特币,终究没能藏住430亿非法集资的罪证。 2014年天津的春天,刚成立的蓝天格锐电子科技公司门前总是人头攒动。穿着统一西装的推销员举着"你给格锐三年时间,格锐给你三世富贵"的标语,向围 观人群分发传单。没人知道,这家注册资金3000万的公司背后,站着一个始终戴着粉色面纱的女人——钱志敏,投资者们私下称她"花姐"。 "投资10万,每天返200元,半年翻倍,30个月拿40万收益。"这样的宣传语精准击中了渴望暴富的人群。蓝天格锐推出的十余款理财产品,承诺年化收益率 100%至300%,最低6000元即可入局,上不封顶。为了让骗局更可信,钱志敏还打造了"科技外壳":一边推出"老年人专用生命手环",打着养老项目旗号吸 引长辈;一边宣称建立七个"自动化矿场",拥有18000台多特币矿机,组织投资者参观堆满淘汰服务器的机房。 神秘感是钱 ...
“抢名酒”稳赚不赔?一市民投资十万后平台停摆
齐鲁晚报网· 2025-09-29 18:03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张磊常学艺 近日,山东德州市民张女士通过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情报站反映,称其在一个名为"九华黄精酒"的抢购平台上投资了十万元,不料平台于今年8 月突然关停,资金血本无归。据了解,该平台以抢购高价酒再寄售获利的模式为诱饵,承诺每日可获得1.5%的高额收益,实则是一场席卷多 地的"庞氏骗局"。初步了解,该平台在河北邢台有数个运营公司同时停摆,仅南宫一地的投资者或达上千人。张女士向记者讲述,今年5月, 她的朋友介绍其参与一个网站的抢购活动,主要商品为一款名为"九华黄精酒"的产品。"每天上午10点开抢,单价2万元左右。最吸引人的 是,买完后第二天就可以在平台上加价3%寄卖,几乎是稳赚不赔。"张女士表示,在帮朋友操作几个月并亲眼见证"收益稳定"后,她放下了戒 心。 "整个交易过程根本没有实物。"张女士强调,购买后不会有酒水寄来,而是由平台方通过蝙蝠APP(一款聊天工具)"联系对接买家",买卖双方 线下完成资金交割。"每次交易后,商品价格都会上浮,去除给公司缴纳1.5%后,我们赚取的就是这个价差。" 平台暴雷后,由于参与者均是亲朋好友或熟人介绍,大量受害者开始相互联系。张女士、王女士等受害者发现除了自 ...
ARK方舟资金盘:篡改区块链跨链交易确认数据,谎称“秒到账”实则不到账
搜狐财经· 2025-09-29 17:04
ARK方舟资金盘欺诈手段 - 利用投资者对"链上快照"技术的信任,通过暗中篡改快照时间节点的手段,系统性克扣用户激励收益 [1] - 实际快照时间比公告时间提前3小时42分钟,导致23%的合格用户被排除在奖励名单之外 [3] - 通过控制多个节点在特定区块高度人为制造链分叉,创造两套不同的快照数据用于应付质疑和实际发放 [3] 欺诈操作的技术细节 - 普通投资者查询区块链浏览器时只能看到项目方准备的"表演数据",真实快照记录被隐藏在特定私有节点中 [3] - 通过时间差骗局已累计截留用户激励价值超过180万美元,资金流向项目方控制的洗钱地址 [3] - "动态快照"机制通过频繁调整规则稀释普通用户权益,最近三个月内快照规则已秘密修改7次,每次修改都伴随激励发放比例下降 [5] 行业影响与骗局特征 - 标志资金盘骗术已进入"技术造假"阶段,披着区块链技术外衣用看似透明的"链上数据"实施精准收割 [1][6] - 当项目方完全控制节点和代码时,"链上证据"同样可以成为欺诈工具 [6] - 在缺乏监管的领域,技术越复杂骗局往往越精密,真正的区块链透明度不等于安全 [6]
黄金大骗局!
搜狐财经· 2025-09-28 17:41
近日,国内最大的黄金珠宝集散地深圳水贝,被爆出有多家黄金原料供应商爆雷跑路。 黄金料商粤宝鑫门店被查封,同一栋大楼的世创鑫辰则跑路得更早...... 看报道说,有人在君豪被卷跑了655万,在粤宝鑫被卷跑290万,在水贝被double kill了。 其实,这不是最可怕的,更可怕的是在报道下方的评论,是大家对这种骗局跑路的习以为常、心知肚明;是对这种骗局的执迷不悟,一家跑了再换一家接 着玩! 来源:米筐投资 黄金,又暴雷了! 当骗局成为心照不宣的游戏,暴雷就不再是故事的终点,而只是下一轮狩猎开始的信号。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背后又有何猫腻? 在水贝,一些所谓的"黄金料商",实际上是在经营一场精心设计的高杠杆对赌游戏。 其中套路环环相扣,只需四步,就能将你的本金引入一个注定被收割的赌局。 第一步,为公司打造高大上的排面、强悍的背景。 粤宝鑫会像交易所那样,设立圆柱形的大屏幕,实时滚动播放黄金、白银、铂金、美元指数等,看起来高大上且专业。 世创鑫辰的前台则挂着"世创鑫辰中国黄金储备银行筹委会"字样的金属招牌,似是黄金交易的正规军,仿佛有着GF背景或者强大的实力支撑。 而实际上,所谓的"中国黄金储备银行筹委会",根本就不 ...
美国国债首超37万亿美元,40年增加10倍,为何马斯克最气愤?
搜狐财经· 2025-09-15 23:47
美国联邦政府债务规模现状 - 美国联邦政府债务总额首次超过37万亿美元,创下新纪录,人均负债超过10万美元 [1] - 政府每年利息支出超过1万亿美元,已陷入依赖发行新债来偿还到期国债和利息的循环 [1] 美国国债规模增长驱动因素 - 美国财政收支严重不平衡,社保支出、国债利息、医疗支出和军费四大刚性开支难以缩减,导致债务持续增加 [3] - 利息支出不断增长,资金来源无法解决,只能通过发行规模更大的新债来筹集资金 [3] - 特朗普签署的《大而美法案》提高债务上限,导致国债在37天内激增7800亿美元,日均增长220亿美元,每秒增加5.5万美元 [4] 马斯克的财政改革尝试及影响 - 马斯克曾担任美国效率部部长,目标是通过裁减联邦开支和推动美联储降息来实现财政收支正平衡并降低利息支出 [8][17] - 改革因触动五角大楼、社保系统利益以及与特朗普理念冲突而失败,马斯克任职三个多月后黯然离职 [8] - 马斯克强烈批评《大而美法案》,称其未来十年减税4万亿美元、削减1.5万亿美元支出的计划将美国推向破产边缘 [10] 美国国债历史增长趋势 - 美国国债规模呈现加速膨胀趋势:1923年仅3900亿美元,1985年达3万多亿美元,1998年突破10万亿,2012年突破20万亿,2020年突破30万亿 [10] - 高联邦中期利率使年利息支出超1万亿美元,形成利息支出增长与发债规模扩大的恶性循环 [10][13] 当前政策环境与国债前景 - 特朗普政府专注于关税争斗、两党竞争和推进法案,未有效解决国债问题,并将高利息支出归咎于美联储未及早降息 [13] - 当前关税政策推高美国国内通胀,阻碍联邦利率下降,利息支出预计将继续上升 [17] - 尽管美国国债信用等级最高,但美元和美国经贸霸权地位面临挑战,多国外汇储备中美国国债占比正在下调 [17]
做事要重常识和逻辑
虎嗅· 2025-09-15 09:15
尽职调查方法论 - 尽职调查或风控工作的核心目标是尽早识别风险,以获得主动权,而非形式主义或事后分析[1] - 思考问题时应重视常识逻辑,而非过度依赖形式资料[2] - 当事情不符合常理时,背后通常存在猫腻,应相信自身的判断、疑问和直觉[4][5][6] - 在调查或审查前,最应思考的是行为动机,例如企业融资的真实目的[8][9] 融资行为分析 - 若企业商业模式和市场表现俱佳,其融资动机值得深入审视,例如扩大规模是否为首要目的[9] - 有把握的好生意,经营者更倾向于抵押自有资产进行融资,而非出售股份[12] - 引入合伙人通常用于分担风险,而非分享确定性的收益[13] - 真正优质的项目份额稀缺,需要主动争取,而非轻易可获得[15] 金融行业风险案例 - 2020年假黄金案为例,企业用假黄金向信托质押融资,最终爆雷[18] - 使用假黄金、假古董或烂尾楼等虚假底层资产进行质押是常见现象[20][21] - 黄金作为全球高认可度流通货币,持有者若需资金通常会直接变现,而非质押付息,此行为不符合常理[24][25][26][27] - M信托利用黄金质押作为壳,虚构项目募集22亿元资金并挪作自用,而非提供给融资企业[32] - 许多金融产品本质是庞氏骗局,底层资产为垃圾资产,爆雷仅因资金链断裂[34][35] - 绝大多数黄金质押存在造假,底层资产被严重虚高,最终形成数十万亿不良资产[36][37] 行业参与策略 - 金融行业存在利用垃圾底层资产包装发产品募资的普遍做法[31] - 参与者需看透游戏本质,保持清醒,主动参与游戏而非被游戏操控[39][40] - 工作中需保持怀疑态度,以常识逻辑为基础,思考行为动机,并积累大量知识储备和经历以识别风险[41][42]
Berkshire Bank accused of aiding small-town Ponzi scheme
American Banker· 2025-09-13 04:29
诉讼核心指控 - 伯克希尔银行在完成合并后不到两周面临集体诉讼 被指控协助和教唆庞氏骗局 导致受害者损失数千万美元[1] - 诉讼指控银行明知客户Miles Burton Marshall运营庞氏骗局却未采取行动 因该客户关系能带来利润[1] - 原告律师强调银行收到近乎实时的具体报告 而非仅存在可察觉的"危险信号"[2] 庞氏骗局细节 - 骗局运营中心位于纽约州汉密尔顿镇 当地人口不足7000人[4] - Marshall通过税务筹划业务募集约9000万美元资金 涉及近1000名投资者 承诺8%投资回报率[5] - 骗局在两年前因Marshall住院未能按时支付投资者而暴露[5] 银行风控问题 - 前合作银行NBT Bancorp在2021年通过邮件明确警告伯克希尔银行 Marshall可能运营庞氏骗局[6] - 银行为保留客户提供远程存款扫描仪 允许每日最高30万美元支票存款[7] - 尽管将Marshall确定为高风险客户并持续监控 但未根据已知信息采取行动[8] 案件法律背景 - 此案代表银行客户实施欺诈时法律责任的最新测试[10] - 伯克希尔银行曾在相同庞氏骗局相关诉讼中胜诉 法院认定缺乏"实际知情"证据[11] - 类似案例包括摩根大通因违反银行保密法支付20亿美元罚金 BMO哈里斯银行被判赔5.5亿美元(后推翻)[13] 公司变更情况 - 运营期间伯克希尔银行属伯克希尔希尔兹银行控股公司分支机构[12] - 2025年9月1日与布鲁克莱恩银行完成对等合并 新实体更名为Beacon Financial[12]
从封王到反叛:当老板的「承诺保险」变成一纸空文
36氪· 2025-09-02 20:14
刘邦的违约行为与信用滑坡 - 刘邦在击败项羽后单方面撕毁封王契约 将功劳最大的韩信从楚王降为淮阴侯并最终夷灭三族[5][6] - 梁王彭越被以"谋反"罪名逮捕 吕后将其处死并制成"黑暗料理"分食诸侯 彻底暴露契约失信本质[6] - 共8位异姓王中除早逝的吴芮和张耳外 其余6位全部被冠以"谋反"罪名清除 违约具有系统性特征[6][7] 双轨制分封政策的不公 - 在清除异姓王同时 刘邦将原属韩信的楚地分割给从兄刘贾(荆王)和弟刘交(楚王)[14] - 公元前201年将庶长子刘肥封为齐王统辖73城 同年剥夺韩信楚王资格降为淮阴侯[18][19] - 最终通过"白马之盟"确立"非刘氏不得称王"的规则 彻底否定异姓功臣的权益[15] 英布反叛的深层动机 - 英布反叛直接导火索是宠妃与大臣贲赫私情事件 但根本原因是对刘邦信用体系崩溃的绝望[3][4] - 面对刘邦"为何造反"的质问 英布以"想当皇帝"回应 实为对团队凝聚力的政治表态[1][3] - 异姓王个人账户中的军功福利被系统性剥夺 英布选择主动反叛而非被动清除[13][21] 组织治理的系统性缺陷 - 刘邦同时担任契约方和裁判员的双重角色 导致承诺执行缺乏制衡机制[8] - 刘姓宗室成员(如刘肥/刘长)无需军功即可获得封地 与异姓王军功兑换体系形成制度性不公[13][18] - 分封体系存在固有数学缺陷:刘氏宗族人口膨胀(如刘胜有120多名子女)与异姓功臣数量减少必然导致系统崩溃[21]
拍案|骗子盯上“新能源汽车”,“风口”上的投资需擦亮双眼
新华社· 2025-08-25 19:17
案件概况 - 全享通公司以投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为名实施非法集资 涉案金额达11亿元 涉及2000余名投资者[1] - 主犯张某锦和高某罡通过购买空壳公司在海口注册全享通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采用传销模式运营[1] - 公司后期收购杭州新能源网约车公司转换投资标的 主要人员转移至杭州继续行骗[2] 资金流向 - 吸收投资人资金11亿余元 其中6亿元用于投资返利 2亿元用于公司营销维护 3亿元被实控人及团队瓜分[2] - 投资者购买单个充电桩需支付58000元 承诺周返利1115元 年化回报率达200%[2] 诈骗手法 - 炒作新能源汽车政策风口 编造"政府补贴""技术独有"等八大核心优势噱头[3] - 通过股权关系伪装与国企关联 股东公司均显示与能源电力国企存在公开关联[3] - 采用高档酒店推介 明星站台 免费考察等传统手段 结合线上研讨会和直播等新型传播方式[3] - 制定"一拖三""一拖六"等多层级返利机制 鼓励投资者发展下线[4] 运营特征 - 犯罪团伙使用假名进行活动 组织架构采用层层嵌套设计[2] - 公司选址海口繁华地段写字楼 通过营造繁忙交易场景增强可信度[3] - 假冒名校专家进行站台宣讲 虚构与知名企业及高校的合作关系[3] 执法行动 - 海口市公安局2022年12月在全国多地开展收网行动 成功打掉犯罪团伙[2] - 案件突破口来自67万元购车款 通过锁定车主高某罡厘清组织架构[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