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房产投资
icon
搜索文档
买房时,最好避开的不再是一楼和顶楼,而是被忽略的这两层?
搜狐财经· 2025-10-22 08:23
传统楼层偏好 - 传统观念中,购房者普遍避开一楼和顶楼,一楼面临潮湿、蚊虫多、采光差、私密性低等问题,顶楼则有漏水、隔热差、电梯故障时爬楼困难等缺点 [1] - 开发商在定价时,一楼和顶楼通常比中间楼层便宜5%至10% [1] 新兴楼层偏好趋势 - 在一二线城市,6楼和13楼的购买意愿较其他楼层低15%至20%,成交周期平均长30天 [1] - 全国高层住宅噪音投诉中,有31.2%来自设备层相邻楼层的居民,6楼常受设备层噪音影响 [3] - 在超过10年楼龄的住宅中,6楼的水压问题投诉率高达23%,远高于其他楼层平均值8.5% [4] - 13楼住宅的平均挂牌时间比同小区其他楼层长22天,成交价差异可达3%至5% [4] - 仍有32%的购房者表示会考虑避开13楼,尤其在二手房交易中倾向更为明显 [4] 市场交易表现 - 6楼和13楼的业主为加快成交,平均需多降价3万至5万元 [6] - 在超高层(30层以上)住宅中,顶层单位溢价率平均达到8.6%,而10年前为负值 [11] - 采用新技术的住宅项目中,不同楼层价格差异已缩小至3%以内,远低于传统项目的8%至12% [10] 购房决策考量因素 - 低楼层(1-3层)的采光投诉率为18.7%,远高于中高楼层的5.2% [7] - 4-8层和10-15层(除13楼)通常是市场需求最旺盛的区间,流动性较好 [7] - 73%的特价房源集中在市场认为的“问题楼层”,价格优惠幅度平均为6.8% [8]
为啥有人偷偷收步梯房?内行人说透5大原因,买前这3点别踩坑
搜狐财经· 2025-10-22 02:57
楼梯房的核心优势 - 地段位于城市发展初期的核心区域,生活便利性高,例如五分钟可达菜市场,三分钟可达小学,斜对面是社区医院 [5] - 邻里关系紧密,居住氛围充满人情味,多数住户已居住十余载,邻里互动频繁,例如邻居会主动帮忙接送孩子或修理家电 [6] - 生活成本显著低于电梯房,物业费为每平方米1至1.5元,100平方米住宅月度物业费最高150元,相比电梯房(物业费每平方米3至4元)年均节省2000余元,十年可积攒超过2万元 [7] - 居住环境安静,无电梯运行噪音,且风噪较小,绿化环境为成熟的老式园林,树木生长十余载,提供实打实的休闲空间 [8] - 公摊面积仅为10%至15%,100平方米住宅实际使用面积达85至90平方米,高于电梯房(公摊25%-30%,实际使用面积70-75平方米),且低楼层便于紧急情况逃生 [9] 楼梯房的潜在价值与风险 - 具备潜在的拆迁价值,楼梯房多为6层以下,住户少,拆迁成本低,易被纳入城市更新计划,例如有客户以80万元购入,拆迁后获得120平方米新房及50万元补偿款 [7] - 加装电梯的承诺需审慎对待,加装需三分之二以上业主同意,且低层住户可能因费用和采光问题不配合,每户需分摊数万至十几万元费用,进程艰难 [10] - 楼层选择以3-4层为首选,高度适中,采光通风佳,易于转售,应规避1楼(潮湿、蚊虫、私密性差)和6楼(高温、漏水、爬楼劳累) [11] - 房屋质量需仔细甄别,重点检查屋顶墙体裂缝、管道锈蚀堵塞、电路老化等问题,建议雨天看房或聘请专业验房师,以避免高昂维修成本 [12] 楼梯房的适用场景 - 适合重视地段便捷性、追求低生活成本及钟情人情味生活方式的群体,但不适合有行动不便老人或对爬楼吃力的人群 [13] - 带有一楼小院的楼梯房日益受青睐,可满足养花种菜等需求,成为部分群体的理想居所,选购时需综合考察地段、楼层和质量等关键信息 [14]
房产是一个好的投资吗?
虎嗅APP· 2025-10-20 17:57
文章核心观点 - 房地产作为投资标的的核心价值驱动力是土地稀缺性而非建筑本身,长期回报主要依赖租金收益而非价格投机,但中产阶级因信贷可得性和阶层焦虑过度追逐短期价格波动,导致家庭财务风险高度集中且顺周期放大 [16][19][22][25][29][33][46][53] 房产的社会属性与中产焦虑 - 房产被赋予资产价值和社会保障双重属性,成为中产阶级衡量社会地位和实现跨代财富传承的核心工具 [5][10][12] - 中产阶级因劳动收入增长停滞被迫转向资产投机,陷入无休止的"资产竞赛",通过高杠杆购房对冲社会不确定性 [11][12][13][14] - 购房决策受"可得性偏误"驱动,过度依赖他人行为预期而非资产内在价值,加剧激进投资倾向 [13] 土地稀缺性的本质与政策影响 - 土地价值占全球房价上涨因素的84%(1950-2012年),其永久性、不可复制性和不可移动性构成房产升值的底层逻辑 [22][23] - 政府通过土地供应限制(如香港新界未开发、加州土地使用法规)人为制造稀缺性,推高土地及房产价格 [17][18][19] - 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地铁、商业配套)的溢出效应被土地所有者垄断性捕获,形成对集体投入的私有化收益 [20][23] 长期回报结构与租金核心地位 - 1870-2015年全球房产年均收益率约7%,与股票相当但波动性更低,其中租金收益贡献总回报的80%,实际房价年均涨幅仅1% [25][29] - 短期价格投机虽在特定周期内带来高收益,但长期财富积累仍依赖稳定的租金现金流 [29] - 战后信贷扩张推高资产通胀,但未改变租金收益在长期回报中的主导地位 [29] 信贷周期与系统风险 - 银行偏好房产抵押贷款(占GDP比重持续上升),因土地具备抵押品理想特性(大额、不可移动、价格稳定) [32][33][35] - 房贷过度增长挤占实体经济信贷资源,削弱社会生产力,且房产周期(16-18年)长于商业周期,导致衰退更持久 [36][37] - 房价波动对信贷周期影响超过利率或GDP变化,房价下跌触发家庭去杠杆,引发总需求萎缩与经济萧条 [42][46] 家庭风险集中与反保险特性 - 房产投资将风险高度集中于家庭端:房价下跌时家庭承担首轮损失,银行通过抵押品优先受偿 [53] - 家庭通过高杠杆持有房产,面临流动性风险与债务压力,职业收入(顺周期)与资产风险叠加放大脆弱性 [46][52][54] - 房产具备"反保险"属性,繁荣期放大收益,萧条期加剧风险,缺乏逆周期对冲能力 [53]
投资房产!他们全款买房为收租
36氪· 2025-10-20 10:30
投资策略转变 - 投资者从依赖房价上涨赚取增值差价转向更看重租金收益和现金流 [7] - 投资目标是为工资之外的被动收入提供生活保障,对年化收益率要求不严格 [1][7] - 普通投资者更在意每月固定的租金收入,而非复杂的收益率计算 [7] 目标资产特征 - 聚焦一线城市五环内核心区域,房价波动较小,具备保值功能 [3][7] - 优选总价低、出租率高、租金收益稳定的小户型住宅,面积70平方米以下 [1][5] - 要求两公里范围内有地铁,生活配套齐全,但可接受房龄老(如超40年)的房源 [1][3] 市场供需情况 - 近期70平方米以下房源成交占比超六成,90平方米以上房源成交占比仅一成左右 [5] - 高性价比房源稀缺,需要足够耐心寻找,适合投资的机会稍纵即逝 [1][5] - 低价房源主要源于业主急售要求全款,或房子存在采光、户型等硬伤 [6] 投资回报测算 - 个人投资者粗略计算年化租金收益率可达约4% [3][5] - 专业机构测算会扣除物业费、维修费(年租金10%)、空置损失(年租金5%)等成本,投资回报率约为3.9% [8] - 若持有20年,内部收益率可达约4.5%,高于银行定存或理财收益 [7][8] 投资者群体构成 - 主要投资者包括有闲置资金、不需加杠杆的个人,以及开始关注的机构投资者 [3][5] - 小户型买家分为两类:能力范围内购房的年轻人,和追求长期稳定租金回报的投资者 [5] - 机构投资者过去更青睐写字楼,但因商办市场冷清,开始关注住宅租金收益率的提升 [6]
投资房产!他们全款买房为收租
经济观察报· 2025-10-19 15:30
投资逻辑转变 - 投资者从依赖房价上涨赚取差价转向更看重租金收益带来的稳定被动收入[5][17] - 普通投资者更在意每月固定的租金现金流(如4000元)为生活提供保障,而非严格追求年化收益率[17] - 专业机构投资者采用复杂的测算模型,包括投资回报率和内部收益率(IRR),并计入物业费、维修费、空置损失等成本[18] 目标房产特征 - 理想投资标的是总价低(如120万至130万元)、租金高(月租约4000元)、出租率高的小户型住宅[5][10] - 小户型一居室因总价低、租金与两居室差距不大,租金收益率(约4%)通常比大户型高1个百分点[13] - 优先选择五环内、近地铁(两公里内)、生活配套齐全的房源,但“老破小”房源普遍存在装修老旧、采光差等瑕疵[10][13] 市场供需情况 - 近期70平方米以下小户型房源成交占比超过60%,而90平方米以上大户型成交占比仅一成左右[13] - 高性价比房源稀缺,低价房源主要源于业主急售(要求全款)或房屋存在硬伤,需要投资者耐心寻找[13][14] - 机构投资者开始关注住宅市场,因房价下降使租金收益率提升,但多数仍处于前期摸底阶段[15] 投资回报测算 - 个人投资者粗略计算年化租金收益率可达约4%,但专业机构计入成本(如维修费占年租金10%、空置损失占5%)后实际回报率约为3.9%[18] - 若持有10年且房价不变,内部收益率(IRR)约为3.9%;持有20年可达约4.5%[19] - 投资成本包括契税(如1.2万元)、物业费、取暖费等,年额外支出约3000元需从租金收益中扣除[18]
再这么继续下去?真的没人敢买房了!
搜狐财经· 2025-10-17 05:03
房地产市场趋势 - 全国七十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下降的城市数量达五十二个,二手住宅价格环比下降的城市数量达五十八个[6] - 从二零二三年初到二零二五年六月,全国一二三线城市住宅均价累计跌幅分别为百分之七点三、百分之十二点五和百分之十八点六,部分三四线城市累计跌幅超百分之三十[6] - 一线城市超过十五年楼龄的“老破小”挂牌价格平均下跌幅度达百分之二十一点三,远高于整体市场平均水平[8] 市场供需变化 - 中国城镇化率达百分之六十六点八,接近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城镇化红利逐渐消退[7] - 居民购房意愿指数仅为百分之二十一点四,创自二零零八年以来的历史新低[7] - 住房需求正从增量市场转向存量市场,人口增长速度放缓甚至部分地区出现负增长[7] 投资回报与风险 - 全国大中城市住宅租金回报率平均仅为百分之一点八,远低于银行定期存款利率[8] - 部分投资性房产市值比购入时低百分之十五,显示房产投资性价比值得商榷[9] - 重庆投资性小户型案例显示,房产市值比购入时低百分之十五[9] 居民购房行为变化 - 百分之四十七点三的九零后、零零后表示不会为买房牺牲生活品质,百分之三十五点六的人认为租房是不错选择[10] - 年轻人选择租房比例上升,上海程序员案例显示月租六千元仅占收入百分之十五[10] - 传统“结婚必须买房”观念正在淡化,灵活居住方式受青睐[10] 住房决策建议 - 建议月房贷不超过家庭月收入百分之四十,首付比例达百分之四十以上,保留至少六个月生活费作为应急资金[11] - 应重视房屋品质如小区环境、建筑质量、物业服务,而非单纯追求面积和数量[11] - 建议进行多元化资产配置,包括银行存款、股票基金、商业保险等渠道以分散风险[11] 市场长期展望 - 住房正从投资品回归居住属性,当房价收入比回归四到六倍合理区间时,市场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10][12] - 市场调整打破房价只涨不跌神话,促使人们回归对住房本质的思考[12] - 优质物业在调整期更能保值,成都案例显示选择教育资源丰富区域的高品质房产仍具价值[12]
如果手上有50万存款,现在还值得买房吗?内行人给出了答案
搜狐财经· 2025-10-16 03:23
市场行情 - 2024年三季度70个大中城市中有超过50个城市新房价格出现环比下跌 [1] - 2025年一线城市房价企稳但二三线城市仍处调整期部分三四线城市房价同比跌幅达8%以上 [1] 城市差异与购房门槛 - 在一线城市如北京远郊区小户型均价超3万元/平米60平小两居总价约180万50万首付捉襟见肘上海内环内房价突破10万/平 [3] - 在三四线城市50万可全款购房例如河北某地级市70平小两居总价42万一些县城50万能全款买三居室 [3] 投资回报比较 - 过去五年一线城市房产年化收益率平均为3.5%低于同期银行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3.8%但高于余额宝类产品2.5% [3] - 2025年一季度分散投资于指数基金国债和固收类产品的组合年化收益率达4.6% [8] 融资成本与月供压力 - 2025年4月全国首套房贷平均利率降至3.8%较2023年低近一个百分点 [4] - 以北京300万房产为例首付90万贷款210万30年等额本息月供为9645元比两年前便宜近1000元 [4] 购房决策考量因素 - 85%的35岁以下年轻人和93%的已婚人群认为有房是安全感重要来源超越投资属性 [5] - 购房决策需评估财务状况预留3-10万作为6个月应急资金并考虑契税装修费物业费等额外成本装修费为房价10-20%且近两年成本上涨15% [7] - 决策需考虑工作稳定性家庭规划及区域发展前景如2025年初城市更新计划加速二线城市老旧小区改造和新城区建设 [7] 行业趋势与定位转变 - 未来十年中国房地产市场将逐步回归居住属性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理念深入人心 [8]
今明两年,持有“多套房”的家庭,将不得不面对“3大问题”
搜狐财经· 2025-10-14 02:42
市场供需关系逆转 - 全国二手房挂牌量突破730万套,白城二手房价同比跌幅高达7%以上 [2] - 上海外环区域二手房挂牌量同比激增42%,杭州钱江世纪城板块降价房源占比高达60%以上 [4] - 购房主力军90后、00后群体规模相比70后、80后减少数千万,城镇近40%以上家庭拥有2套及以上房产,年轻一代可通过继承解决住房需求 [4] 资产流动性恶化 - 多套房资产流动性迅速冻结,挂牌半年以上无人问津成为常态,郊区房产降幅高达50%也难成交 [4] - 供给大幅增加而需求减少,导致房产变现难度急剧增大 [4][5] 持有成本与现金流压力 - 房产税试点政策放宽,二套房超出人均60㎡免税面积部分按0.6%税率征收,三套房税率跳升至1.2% [7] - 一套评估价200万的二套房,年持有成本从仅物业费0.3万升至4.2万,包含房产税1.2万、物业费0.3万和资金机会成本2.7万(按4.5%理财收益率计算) [7] - 收入锐减或失业背景下,高额房贷及物业费、电梯费等固定支出持续增加,持房压力只增不减 [7] 市场预期与投资属性转变 - 房地产“稳赚不赔”神话破灭,赚钱效应消退,投资属性减弱,房产从财富象征转变为管理负担 [9][10] - 早前160万购入的房产跌至不足110万,形成“负资产”风险,加剧持有者心理焦虑和财务挫折感 [10] - 年轻人住房观念转变,更倾向于租房以提升当前生活品质,而非背负长期房贷追求房产增值 [10] 多套房家庭应对策略 - 转变观念,主动调整并审慎评估,优化资产结构以在市场深度调整中规避风险 [12] - 去劣留优,保留满足“地铁800米内+对口省重点学校+三甲医院3公里圈”铁律的核心区高品质住宅,对偏远郊区、品质差的房产进行止损处理 [12] - 在核心城市可考虑“以租养税”或“以租养贷”,但三四线房产因年租金回报率低下,持有成本形成缺口,变现更为明智 [12]
未来3年,咬牙买房还是尽快卖房?曹德旺的忠告很实在
搜狐财经· 2025-10-08 06:58
市场现状与价格走势 - 一线城市房价增速趋缓,局部区域出现松动迹象[4] - 二三线城市调整更为显著,部分区域售价较昔日峰值跌幅已达两成[4] - 市场处于漫长而复杂的盘整期,并非单边下跌或上涨行情[4] - 未来三年调整期内房价波动将持续,但彻底崩盘可能性微乎其微[8] 购房与售房决策的核心原则 - 决策应回归居住需求本质,而非被价格波动引发的焦虑所裹挟[3][4] - 房产本质是居住而非金融产品,不应单纯视为投机炒作的筹码[4] - 若迫切需容身居所,市场短期涨跌应退居次要[4] - 若房产闲置且无变现压力,可从容等待合适时机[4] - 决策准绳永远是自身真实需求,需要则买,无需则守[8][10] 具体市场案例与影响 - 有购房者因犹豫半年,错失同地段房源价格便宜十万元的机会[4] - 有售房者因担忧下跌未果断出售,经历市场回调后少卖八万元[4] - 部分购房决策源于刚性需求,如子女紧邻学区等非买不可的因素[5] - 部分持有决策源于长期规划,如为孙辈保留基业而非套现逐利[5]
为什么越来越多人,偷偷收购老旧小区顶楼?知道实情,我也想买了
搜狐财经· 2025-10-05 11:44
老旧小区顶楼房产的性价比优势 - 老旧小区顶楼房产价格亲民,售价通常比低层单位低出不少,甚至有人能以二十万元左右的全款购得完整居所 [3] - 顶楼往往附赠面积可观的露台,可打造空中花园或休闲区,这是新房市场难以比拟的优势 [5] - 老旧小区的物业费和公摊面积通常较低,住在顶楼可节省日常开销并省去电梯维护的烦恼 [5] 老旧小区顶楼房产的拆迁潜力 - 购买老旧小区顶楼是在押注未来城市发展,因其潜藏城市更新改造的可能性 [8] - 拆迁项目即使不提供现金补偿,置换成的崭新安置房对住户而言也是一项可观收益 [10] - 老旧小区更容易成为城市拆迁改造目标,善于把握时机则其房产价值提升潜力不容小觑 [10] 老旧小区顶楼房产的学区价值 - 地理位置优越且拥有优质学区资源的老旧小区,是家长们争相追捧的刚需资产 [13] - 优质学区的房价水涨船高,附属优质学区的老旧顶楼升值潜力非常可观 [14] - 相较于新房的高昂价格,附带优质学区的老旧顶楼不失为一项稳赚不赔的投资策略 [14] 老旧小区顶楼房产的居住体验 - 顶楼因其独特地理位置,没有楼上脚步声和生活噪音干扰,是追求宁静生活的理想栖息之所 [17] - 顶楼住户可独自享受广阔天空和温暖阳光,宽敞露台也为孩子提供安全的玩耍空间 [19] - 顶楼能满足追求安静、低调生活方式群体的心理渴望,提供静谧的居住环境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