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化遗产传承
icon
搜索文档
学界业界共论科技让大运河文化遗产活起来
中国新闻网· 2025-05-30 20:36
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传承 - 活动以"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传承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主题,探讨科技如何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1][3] - 首都博物馆将科技赋能融入建馆理念,在文物研究、保护、展示三个环节大量应用科技手段 [3] - 杭州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强调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需坚持文化本位,用新技术语言展示文化 [3] 科技企业的应用案例 - 快手科技拥有超1100万位非遗万粉创作者,利用"可灵"AI为历史文化故事赋能 [4] - 灵伴科技开发的AR导览眼镜已应用于全国300多家博物馆和景区,包括大运河沿岸几十个城市博物馆 [4] - 科技企业在产品研发上需考虑自然简便的交互设计,让历史文化"丝滑"流入观众精神世界 [4] 文旅融合与AI技术 - 旅游型智能体正在涌现,可通过大模型和智能体推荐博物馆和景点,串联衣食住行 [5] - 运河沿线历史景点IP可转化为数字资产,结合AI、XR、3D打印等技术赋予商业化新活力 [6] - AI技术可深化文旅融合,实现导览、信息、商城等要素贯通,激活多维消费新场景 [6]
陀螺旋转  传承不息
人民日报· 2025-05-30 06:21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 白裤瑶打陀螺已有数百年历史,是当地节庆时不可或缺的传统体育项目,受到群众喜爱 [1] - 打陀螺不仅比力气,更比技巧,包括鞭法稳和陀螺制作精良 [1] - 传统白裤瑶陀螺以优质木材手工雕刻而成,形如倒置水瓢,底部尖锐,腹部浑圆,单枚重量可达两三斤 [2] - 配套鞭绳以野藤或麻绳编织而成,柔韧中蕴含力量 [2] - 陀螺竞技分为旋转持久赛和对打赛两种形式 [2] 技艺传承与创新 - 随着年轻人大量外出打工,打陀螺技艺曾一度陷入沉寂,村里曾经热闹的陀螺场慢慢冷清 [2] - 代表性传承人何光斌创新形式,开发出一套在指尖、手心、手背、额头、头顶等身体部位转动的杂技型玩法 [2] - 何光斌经营陀螺加工厂、建起非遗展馆,张罗比赛和表演,带动村里十几个孩子学习打陀螺 [2] - 2014年起,白裤瑶打陀螺被列入第五批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3] 文化旅游发展 - 借助"民族传统体育+乡村旅游"新模式,越来越多游客慕名而来,感受这项传统运动的魅力 [3] - 何光斌成为网红教练,接待游客、拍视频、教学生,积极推广打陀螺技艺 [3]
非遗焕光彩 传承谱新篇,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开幕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28 17:49
每经记者|孙宇婷 每经编辑|张海妮 当非遗传承从静态保护走向城市公共空间的动态活化,一场关于文化生命力的实践正在成都上演。5月28日,成都传媒集团(成都传媒产业集团)运营的成 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热闹非凡,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在这里开幕。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是非遗领域重点品牌性节庆活 动之一,是展示保护成果、促进交流的重要平台。成都是非遗节的永久举办地。 本届非遗节以"增进交流互鉴 激发传承活力 共享美好生活"为主题,由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 员会共同主办。本届非遗节将持续至6月3日,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巡游表演 中外非遗激情碰撞 5月28日上午9时,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世纪舞广场洋溢着节日的氛围,非遗节正式拉开帷幕。现场人潮涌动,观众怀着期待的目光注视着舞台, 欢呼声、掌声此起彼伏。开幕式分为"新路寻根""新章铸魂""新生跨界""新元传灯"四个部分,通过峨眉武术、太极表演、陕北说书等形式,展现了非遗的国 际对话与跨界创新。 当传统技艺与当代艺术形态碰撞,非遗不再是文化标本,而是转化为可感知、可交互的公 ...
2025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5月29日开幕
杭州日报· 2025-05-28 11:00
开栏语 5月29日,2025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以下简称"京杭对话")将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开幕。 本次活动以"千帆竞发 运河通济"为主题,汇聚国内外政产学研各界嘉宾,共同为中国大运河文化带建 设建言献策,进一步推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与利用。 活动采用"1+1+5"模式,其中,1个主会场——通州区,1个特色分会场——西城区,东城、朝阳、 海淀、顺义和昌平5区作为拓展区,7个区将通过"赛、会、展、演、秀"5种形式,让市民游客感受大运 河的文化魅力,从不同角度展示大运河沿岸城市的文化风情、科技创新及城市风貌。 伴随京杭对话的开幕,"河之端"龙舟赛、话剧《北上》、"星耀运河·夜韵霓裳"海上音乐会和"大运 长歌光影秀"等配套活动将同步开启。北京还将在端午节前后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其中,通州"运河市 集"主打"韩美林文化"和非遗特色;西城区以国际特色美食为主题,举办"河之端"国际美食节;其余五 区结合自身优势,打造"一区一品"的文化市集。 活动期间,"运河论道"高端对话将围绕两大主题展开。一是"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传承与城市可持续 发展",该对话将结合黑神话悟空和敦煌壁画保护案例,探讨数字技术应用等议题;二是"运河城市 ...
陕西非遗闪耀文博会
陕西日报· 2025-05-26 06:31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 - 陕北说书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高正锋在陕西馆表演,吸引大量观众围观拍照,并解答观众关于乐器及表演形式的提问 [1] - 陕北说书融合陕北民歌、秦腔、道情等曲调,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在庙会表演两三天 [1] - 子长唢呐表演以高亢曲调获得现场观众掌声 [1] 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 - 旬邑彩贴剪纸非遗传承人吴巧玲向小记者讲解剪纸技艺发展,提及中国剪纸入选人类非遗,旬邑彩贴剪纸由库淑兰创新 [2] - 孩子们在指导下完成色彩鲜艳的剪纸作品,吴巧玲强调非遗需创新以与时俱进 [2] - 神木泥塑展台小朋友体验捏泥人,观察泥塑《黄土风情》对吹唢呐人物造型的逼真还原 [2] 非遗材料与教育互动 - 神木泥塑传承人王耀平解释天然红胶泥经棉絮添加和捶打加工后耐存放,回应深圳学生关于潮湿影响的提问 [3] - 深圳报业教育传媒集团小记者通过非遗项目了解历史文化,领队老师余博肯定陕西馆及传承人的支持 [3][4]
文博会观察:中国非遗产品“圈粉”海内外
中国新闻网· 2025-05-24 09:09
中新社深圳5月23日电 (张璐)正在深圳举办的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下 称"文博会")上,各具特色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展品亮相,吸引八方来客,"圈粉"海内外。 在山西河津市龙门吕氏砖雕琉璃有限公司展位,关公、醒狮、孙悟空……小巧别致的琉璃冰箱贴, 吸引众多观众驻足观赏。 吕氏琉璃烧制始于明代,制作技艺复杂,要经过选泥料、雕刻、烧制等16道工序。2008年,琉璃烧 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该公司销售经理冯奇介绍,公司以传承吕氏家族 砖雕琉璃技艺为特色,近年设计和研制一系列琉璃文创产品,开拓海内外市场。 该展位负责人张越介绍,本届文博会上,公司推出限量版装裱唐卡,展现传统唐卡的艺术魅力,融 入现代审美与创新元素,受到海内外收藏家的青睐。 张越表示,云殊唐卡目前已远销北美、北欧地区,本届文博会也销量喜人。"希望让更多人了解唐 卡,爱上唐卡,进一步发扬传承唐卡文化。"(完) 一艘精心打造的特色展陈装置"江右之帆"在本届文博会江西馆亮相,满载陶瓷、宣纸、中草药、典 籍、布匹等极具江西特色的文化瑰宝,成为观众的"打卡胜地"。 "我们这次带来了多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让观 ...
这口酸汤有故事(神州看点·一方水土一方味)
人民日报· 2025-05-22 05:59
酸汤产业发展概况 - 贵州黔东南州酸汤产业2024年总产值突破25亿元,1600余家酸汤餐饮门店覆盖62个城市[5] - 酸汤从家庭作坊走向产业化,形成米酸汤、红酸汤、豆酸汤、鱼酱酸等多个种类[10] - 黔东南州已建成凯里酸汤特色食品产业园、酸汤产业孵化基地,产业链日趋完善[11] 亮欢寨品牌发展 - 创始人吴笃琴为国家级非遗凯里酸汤鱼制作技艺传承人,1986年从集市摆摊起步[7][8] - 2002年注册"亮欢寨"品牌,坚持传统发酵工艺,红酸汤底料成为知名火锅底料[9] - 凯里酸汤鱼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成为贵州餐桌必备佳肴[9] 老腾食品创新路径 - 医学背景的白坐腾2017年创立公司,专注鱼酱酸产品研发[10] - 结合家传工艺与现代科技实现高效生产,2024年与连锁火锅品牌合作覆盖1300家门店[10] - 带动农户参与原料种植加工,形成鱼酱酸完整产业链[10] 牛角苗酸汤扩张战略 - 潘彩云因在外难觅正宗酸汤而创业,在深圳开设直营店推广传统工艺[13] - 规划建设酸汤食品加工厂,开发白酸汤、复合型火锅底料等工业化产品[13] - 计划通过社交平台推广、体验店开设等方式拓展"餐饮+食品工业"双渠道[13] 产业文化价值 - 酸汤承载1400年"以酸代盐"历史,从调味品发展为特色产业[4][5] - 凯里红酸汤2013年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推动产业升级[10] - 企业普遍注重传统工艺传承与科技创新结合[9][10][13]
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青春舞动非遗梦——重庆铜梁龙舞创新发展见闻
新华社· 2025-05-19 12:07
行业概况 - 铜梁龙舞是以"龙"为主要道具的舞蹈艺术,兴起于明,鼎盛于清,是中国龙舞的重要代表之一,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 - 行业近年来融入杂技、舞蹈、戏曲等元素,创新衍生出200多个动作,观赏性大幅提升 [2] - 行业已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载体之一,曾在30余个国家的舞台上表演 [2] 公司运营 - 重庆铜梁龙艺术团竞技舞龙队是一支以"00后"为主的年轻队伍,年纪最小的成员仅18岁 [1] - 公司副团长蔡明灿师从铜梁龙舞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黄廷炎,已与龙舞结缘30余年 [2] - 公司队员周林经过一年训练,已能熟练掌握高难度动作如"单脚飞燕",在正式演出中从未出现失误 [1] 行业政策与教育 - 重庆市铜梁区出台关于龙舞传承发展的系列政策,持续擦亮这一国家级非遗名片 [2] - 全区100多所中小学建有舞龙队、开设龙舞特色课堂,6万余名学生在校就有舞龙经历 [2] 产品创新 - 融入"中国风"的服装更加美观,交响乐的使用凸显出龙舞的磅礴大气,轻便的道具更易于操控 [2] - 行业创新包括璀璨夺目的高楼火龙、气势磅礴的大蠕龙、刚劲迅猛的竞技龙等表演形式 [2] 市场拓展 - 行业表演形式包括街头表演和国际舞台演出,吸引了更多年轻人踊跃学艺 [2] - 海外表演时受到华人观众热烈欢迎,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3]
上海已拥有171座博物馆,全年文创收入4.9亿元
第一财经· 2025-05-17 17:09
为推动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市文化旅游局携手大众点评平台,于5月16日至6月30日期间,围绕"守沪文 脉,创享未来"主题,打造线上线下双轨并行的精彩活动。 今年,上海继续联动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及6月14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两大文博节日,以"深挖文物价值、创新时 代表达、全民参与传承"为主线,于今年5月至6月策划2025年上海文化遗产季系列品牌活动。各博物馆、各区文化 和旅游局及相关主体,围绕"守沪文脉,创享未来"主题,推出展览、乐游、市集、美育、演艺、微拍等六大板块 主题活动,为市民游客献上一场沉浸式的文化体验之旅。 这是5月16日由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文物局和徐汇区人民政府在徐家汇书苑共同主办的2025年国际博物馆 日上海主会场活动暨文化遗产季启动仪式上发布的消息。 根据当天发布的《上海博物馆发展2024年度报告》,截至2024年底,上海市已备案博物馆171座,以2024年上海全 市常住人口2480.26万计,每14.5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远超全国平均水平。2024年,全市博物馆举办陈列展览949 个,共接待观众4086万人次,相比2023年增长31.9%,创历史新高。2024年,上海市博物馆 ...
1:10复原齐化门!紫檀雕刻朝阳门惊艳亮相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5-15 21:25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5·18"国际博物馆日临近,位于东五环的中国紫檀博物馆悄然上新,一件重达数吨、堪称"镇馆之宝"的 紫檀雕刻作品与观众见面。这件作品采用小叶紫檀制作,运用榫卯结构而不用一根钉子,以1:10的比例 复原了老北京的朝阳门城门,令人叹为观止。近年来,非国有博物馆和民办美术馆等文化类社会组织, 在北京文化中心建设中发挥了独特作用。 近日,用紫檀木复刻的朝阳门城楼首次与观众见面 "旧时北京又叫'四九城',朝阳门就是北京内城的城门之一。朝阳门旧称齐化门,是南方粮食进京的通 道。"伴随着紫檀博物馆宣教部主管刘礼的精彩讲解,观众看得入了神。这件紫檀雕刻作品由箭楼、瓮 城、城楼组成,全部采用珍贵的紫檀木料还原城门的一砖一瓦,集古建文化、檀雕技艺、历史文化于一 体,再现了老北京的神韵。 中国紫檀博物馆工作人员向观众讲解榫卯结构 目前,全市有非国有博物馆、民办美术馆等900余家文化类社会组织,其中市级社会组织480余家。这些 社会组织在挖掘整理民间文化遗产、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等方面发挥了积极 作用。今年国际博物馆日期间,公众还可以欣赏到今日美术馆的"璀璨与史诗:阿尔丰斯·穆夏的艺术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