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比较优势
icon
搜索文档
专访保德信专题研究部总监Jakob Wilhelmus:全球化迈进“双轨时代”,投资者如何危中寻机?
搜狐财经· 2025-05-07 10:12
全球化双轨格局 - 美国关税政策导致全球贸易前景恶化,预计2025年全球货物贸易量下降0.2% [1] - 全球化进程被划分为两条轨道:高速增长轨道(覆盖75%全球GDP)和去全球化轨道(覆盖25%全球GDP,涉及半导体、能源、军事技术等关键行业) [3] - 高速增长轨道商品(如家用电子产品)仍受经济因素驱动,效率和低成本占主导 [3] 中国科技进步 - 中国在半导体和电动汽车领域取得显著进步,技术已成为其他地区追赶对象 [1][5] - 中国电动汽车不仅是全球最大消费市场,也是最大生产国,并在东南亚、拉丁美洲和中东地区具有增长机会 [8] 投资机会与策略 - 半导体、电动汽车、矿产采矿等行业蕴含丰富投资机会,结构性优势值得关注 [2][8] - 先进芯片行业具有"赢者通吃"特征,龙头企业可通过跨领域客户群和多元化布局降低风险 [8] - 铜、镍、锂等金属在能源转型中需求旺盛,部分矿石生产商和综合生产商有望实现稳健增长 [9] 全球化新特征 - 全球约80%贸易发生在美国以外地区,企业仍追求自由贸易与竞争优势 [7] - 印度、哥斯达黎加、摩洛哥等具备制造业能力的国家可能成为全球化新时代赢家 [7] - 澳大利亚、智利等拥有金属和矿产储备的国家将受益于大宗商品关键作用 [7] 供应链与贸易动态 - 工业国家难以迅速将海外生产撤回并重建,经济因素仍占上风 [4] - 美墨加协定(USMCA)商品豁免显示完全切断贸易的困难 [4]
对话彭文生:应对贸易战,让中国人有钱消费
晚点LatePost· 2025-04-17 15:28
中美贸易冲突分析 - 美国占全球4.2%人口但消费额占全球1/3 中国生产全球1/3商品且部分不可替代 双方互为甲方[5] - 关税从34%涨到125% 已超出企业承受范围(利润率通常5%-30%) 可能导致供需双消失[10] - 冲突本质是规模经济与比较优势的博弈 中国通过规模效应突破静态比较优势理论[11] - 可能结局包括全球贸易萎缩15-20% 产业链分工变粗 各国内循环比例上升[16] - 与1930年代大萧条不同 现代有货币政策工具但难解关税导致的滞胀问题[17] 美国消费市场特殊性 - 美元国际货币地位带来铸币税收益 科技企业全球垄断形成"收租"能力[18] - 消费占GDP比重达70% 财富效应(家庭净资产/收入比持续上升)支撑高消费率[21] - 若贸易逆差下降可能伴随美元地位削弱和科技企业垄断被打破 实际是消费能力下降[22] 中国消费市场建设 - 关键是通过制度设计让规模经济收益更公平分配 建立14亿人统一大市场[24] - 消费不足主因是结构性分配问题(城乡养老金差距达10倍)和周期性信心不足[26] - 社保缴费率24%呈现累退性 降低10个百分点可使月入5000元者增收500元[27] - 财政应直接投放货币提振需求 贷款投放因顺周期性在衰退时效果有限[31] 政策建议与改革方向 - 政府债务本质是代际分配 技术进步可使当前债务在未来GDP占比微不足道[34] - 房地产价格健康调整有利于年轻人 需防止不可贸易品行业垄断损害效率[35] - 提高"保留工资"关键在完善社保 反对者担忧损害竞争力的观点不符合社会进步趋势[35] - 当下最紧迫是应对贸易摩擦冲击 需财政政策发力促进内部消费需求[36]
对话彭文生:应对贸易战,让中国人有钱消费
晚点LatePost· 2025-04-17 15:28
中美贸易冲突分析 - 中美互为甲方乙方关系,双方在贸易冲突中均具有不可替代性,美国消费占全球1/3,中国生产占全球1/3 [5][7] - 本轮贸易冲突范围广、幅度大,关税从34%升至125%,可能直接导致供需消失 [10] - 冲突根源在于自由贸易导致收入差距扩大和供应链安全问题,但不应因噎废食 [10] - 比较优势理论存在局限性,规模经济对中国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至关重要 [11] - 冲突可能结局包括全球贸易萎缩、产业链重组、经济体内部循环比例上升 [16] 美国消费市场特殊性 - 美国消费占全球三成多,背后有美元国际货币地位和科技企业垄断性收益支撑 [18] - 美国消费占GDP比重高源于外部收入(铸币税和科技收租)未计入GDP [21] - 特朗普关税政策可能动摇美元国际地位和科技企业垄断优势 [22] - 美国贸易逆差下降可能意味着其全球收租能力减弱,消费能力降低 [22] 中国消费市场发展 - 建立消费大市场需要让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4] - 3.5亿人已成为消费甲方,14亿人统一大市场潜力巨大 [5] - 消费不足根本原因在于贫富差距大和周期性经济下行 [24] - 缩小收入差距需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降低社保缴费比例(目前约24%) [26][27] - 财政政策应直接提振消费需求而非仅补贴企业 [24][31] 经济政策建议 - 短期可用货币财政政策应对贸易冲突,长期需给消费者减负 [5] - 补贴企业应有时限,经济结构调整需由消费需求引导 [23] - 财政可通过划拨国有资产或发债支持社保,本币债无违约风险 [32][33] - 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可使未来债务负担相对减轻 [34] - 房地产价格调整对年轻人和促进内需有利 [34] 社会分配与保障 -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提高消费意愿的关键 [5][25] - 收入分配调节应采取累进制,降低中低收入群体社保负担 [26][27] - 提高最低保障不会必然损害企业竞争力,社会伦理底线会随发展提升 [35] - 规模经济收益应更公平分配以促进消费需求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