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污染防治攻坚战
icon
搜索文档
【图解】“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答卷: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中国经济网· 2025-10-07 18:27
大气污染防治进展 - 北方地区累计完成散煤治理4100万户 [2] - 淘汰高排放车辆近2000万辆 [2] - 京津冀、长三角、汾渭平原PM2 5浓度较2020年分别下降18%、10%、20% [2] - 11.2亿千瓦煤电机组和9.5亿吨粗钢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 [4] 水环境治理成效 - 县级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超过90% [2] -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5%以上 [3] 土壤与固体废物管理 - 完成132个重点县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溯源 [3] - 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并高标准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3] 生态保护与生物多样性 - 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比超过30% [5] - 90%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4%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 [5] - 查处4545个涉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点问题并基本完成整改 [5] 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完善 - 印发《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条例》并组织开展8批次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 [9] - 累计受理转办群众举报14.4万多件,公开曝光典型案例177个 [11] - 基本建立全域覆盖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 [11] 市场机制与监测能力建设 - 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全国60%以上碳排放量 [4] - 启动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4] - 建成全球规模最大、要素最齐全的国家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 [11]
规范饮用水水源地建设,相关国家生态环境标准正酝酿
第一财经· 2025-10-03 10:26
政策制定与修订 - 生态环境部正酝酿修订国家生态环境标准并制定《饮用水水源地水环境质量标准》[1][2] -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环境保护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已开始公开征求意见 旨在适应新时期精准化科学化保护需求[1] - 修订背景为污染防治重心转移和深层次问题凸显 需以更高标准提升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1] 政策目标与现状 - 政策目标为到2025年全国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总体高于93%[2] - 目前各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均为优先保护单元 禁止一切可能污染水源的开发建设活动[2] - 全国已累计划定2.4万个乡镇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县级及以上城市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 现行标准问题与修订方向 - 现行标准部分条款可操作性不足 与法律法规及标准规范存在衔接缺口[3] - 修订将建立雨污分类管理体系 明确差异化污染防治要求以解决雨洪排口问题[3] - 修订将细化农田退水管控 居民生活污水及垃圾收集处理要求以解决农业种植和居民住宅引发的矛盾[3] 新增技术要求与措施 - 征求意见稿在点源中增加尾矿库举例 在非点源中增加农业面源 城市径流等举例[4] - 新增生物预警监控定义及要求 利用生物行为变化对水质进行综合监控[4] - 提出设置隔离防护设施 要求农田退水经净化后循环利用 禁止保护区内使用农药和新增经济林[4]
“十四五”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呈现“五个新”
中国化工报· 2025-09-23 10:25
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 - 累计完成散煤治理4100万户,淘汰高排放车辆近2000万辆 [1] - 七大流域和重点海湾整治完成率分别达到90%和93.3% [1] - 基本完成132个重点县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溯源 [1] 绿色低碳发展进展 - 全国11.2亿千瓦煤电机组和9.5亿吨粗钢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 [1] - 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并稳定运行,启动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1] - 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 [1] 生态保护修复与监管 - 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比超过30% [2] - 4545个涉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点问题已基本完成整改 [2] - 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4%的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 [2] 生态环境治理效能 - 开展8批次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受理转办群众举报14.4万多件,公开曝光典型案例177个,移交责任追究问题线索209个 [2] - 生态环境法典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2] - 建成全球规模最大、要素最齐全的国家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 [2] 全球环境治理参与 - 成功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推动达成"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 [2] - 启动并运行"昆明基金",提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信心 [2]
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丨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
新华社· 2025-09-23 08:33
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 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在2024年下降至29.3微克/立方米,较2020年下降16.3% [2] - 2024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7.2%,较2020年上升2.4个百分点 [2] - 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在2024年达到90.4%,首次突破90% [2] 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 - 蓝天保卫战方面,累计完成散煤治理4100万户,并在"十四五"期间淘汰高排放车辆近2000万辆 [2] - 碧水保卫战方面,查出入河排污口36万余个、入海排污口6.3万余个,七大流域和重点海湾整治完成率分别达到90%和93.3% [2] - 净土保卫战方面,基本完成132个重点县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溯源,累计完成10万余个行政村环境综合整治 [2] 绿色低碳发展进展 - 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并启动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2] - 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绿色发展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明显提升 [2]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成效 - 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全国危险废物集中利用处置能力较"十三五"末增长58.8% [3] - 全国生活垃圾焚烧处置能力较"十三五"末增长72.4% [3] - 将以打击非法倾倒填埋固体废物及"新三样"固体废物为重点,加快建设危险废物全过程环境监管信息系统 [3] 产业结构与绿色金融支持 - "十四五"期间全国"两高"项目环评审批数量持续下降,而风电和新能源汽车项目环评数量增加,2025年上半年同比分别增长44.4%和31.3% [4] - 国家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汇聚5000多项优秀科技成果 [4] - "十四五"以来有100多个项目获得金融机构支持 [4]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 - 全国已建成"两级、三类、一清单"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各地发布省、市两级管控方案 [5] - 划定三种类型4万多个管控单元,制定差异化准入清单 [5] 美丽中国建设布局 -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已完成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行动方案编制 [6] - 将选取5个左右省份、50个左右城市、100个左右县开展先行区探索,目标到2027年取得实践和制度创新成果 [6] - 大力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实施"一湾一策"的美丽海湾提质增效行动 [6]
新华社权威速览|家园更美!权威数据看“十四五”美丽中国建设成绩单
新华社· 2025-09-20 23:40
文章核心观点 - 全国生态环境质量在“十四五”期间持续改善,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新成效,绿色低碳发展迈出新步伐 [1] 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 2024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下降至29.3微克/立方米,比2020年下降16.3% [1] - 2024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7.2%,比2020年上升2.4个百分点 [1] - 2024年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首次超过90%,达到90.4% [1] - 长江、黄河等流域干流水质连续多年保持II类 [1] 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 - 蓝天保卫战方面:完成北方地区清洁取暖改造4100万户,“十四五”期间淘汰高排放车辆近2000万辆 [1] - 2024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PM2.5浓度比2020年分别下降18%、10%、20% [1] - 碧水保卫战方面:排查出入河排污口36万余个、入海排污口6.3万余个 [1] - 七大流域和重点海域整治完成率分别达到90%和93.3%,全国3000多条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 [1] - 净土保卫战方面:基本完成132个重点县农用地土壤污染详查,累计完成10万余个行政村环境综合整治 [1] 绿色低碳发展进展 - 全国共有11.2亿千瓦煤电机组和9.5亿吨粗钢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 [1] - 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并稳定运行,覆盖全国80%以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1] - 启动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 [1]
绿水青山间写就精彩答卷
经济日报· 2025-09-20 09:29
核心观点 - 中国在“十四五”期间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跨越式转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并进入以高水平保护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1][4] 标志性战役成效 - 蓝天保卫战:完成北方地区4100万户散煤治理,淘汰近2000万辆高排放车辆,2024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PM2.5浓度较2020年分别下降18%、10%和20% [2] - 碧水保卫战:排查入河排污口36万余个、入海排污口6.3万余个,七大流域和重点海湾整治完成率分别达90%和93.3%,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 [2] - 净土保卫战:完成132个重点县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溯源,完成10余万个行政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超45% [2] - 固体废物治理:高标准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有效解决一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2] 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 2024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降至29.3微克/立方米,较2020年下降16.3%,优良天数比例达87.2%,上升2.4个百分点 [3] - 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首次超过90%,达90.4%,长江黄河干流水质连续多年保持Ⅱ类 [3] - 人民群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连续4年超过90% [3] 绿色低碳发展进展 - 完成11.2亿千瓦煤电机组和9.5亿吨粗钢产能的超低排放改造,建成全球最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全国60%以上碳排放量 [4] - 启动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 [4] - 2024年上半年风电和新能源汽车项目环评数量同比分别增长44.4%和31.3% [4] - 完成32项排放标准的制修订,以标准提升引领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 [5] - 建成国家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汇聚5000多项科技成果,建成全球最大清洁钢铁生产体系 [6] 非现场执法应用 - 非现场执法推动生态环境执法向“技防优先”、“无感执法”、“全程防控”转变 [7] - 应用卫星遥感、红外成像、无人机等智慧装备,建立“天、地、空、水、陆、海”一体化问题发现机制 [7] - 2024年1至8月全国现场执法检查次数下降30%,但问题发现率提高10至25个百分点,处罚案件数量下降31%,但重点案件处罚比例提高3.3个百分点 [7]
数说“十四五”丨“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央广网· 2025-09-20 09:21
美丽中国建设进展 - 生态环境部表示十四五时期推动从重点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向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跨越式转变[1] - 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新成效[1] 蓝天保卫战成果 - 因地制宜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改造 累计完成散煤治理4100万户[1] - 十四五淘汰高排放车辆近2000万辆[1] - 2024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2.5浓度比2020年下降18% 长三角地区下降10% 汾渭平原下降20%[1] 碧水保卫战成果 - 全面开展排污口查测溯治 七大流域和重点海湾整治完成率分别达到90%和93.3%[1] - 全国3000多条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 县级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超过90%[1]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 建成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实现对全国60%以上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有效管控[1] - 截至2025年9月18日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达7.14亿吨 累计成交额达489.61亿元[2]
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人民日报· 2025-09-20 08:37
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 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 5浓度2024年下降至29 3微克/立方米 较2020年下降16 3% [2] - 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例2024年达87 2% 较2020年上升2 4个百分点 [2] - 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首次超过90% 人民群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连续4年超过90% [2] 污染防治攻坚成果 -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 长三角地区和汾渭平原PM2 5浓度2024年较2020年分别下降18% 10%和20% [2] - 查出入河排污口36万余个 入海排污口6 3万余个 消除3000多条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 [2] - 完成132个重点县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溯源 解决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突出问题 [2] 绿色低碳发展进展 - 11 2亿千瓦煤电机组和9 5亿吨粗钢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 [3] - 建成全球最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覆盖全国60%以上碳排放量 [3] - 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比超过30% 90%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4%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 [3] 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 开展8批次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 将386万余个固定污染源纳入排污许可管理 [3] - 建成全球规模最大 要素最齐全的国家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 [3] - 第一轮督察及回头看3294项整改任务基本完成 第二轮2164项整改任务完成率超85% [6] 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 高排放 高污染项目环评审批数量持续下降 风电和新能源汽车项目环评数量2025年上半年同比分别增长44 4%和31 3% [4] - 审批电子信息制造类高技术产业项目环评文件1 46万个 [4] - 建成两级三类一清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 划定4万多个管控单元 [4] 传统产业绿色改造 - 完成32项排放标准制修订 1 98亿吨焦化产能和1 1亿吨水泥熟料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 [5] - 2000多台燃煤锅炉实施有组织排放改造 [5] - 建成国家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汇聚5000多项优秀科技成果 [5] 绿色金融支持 - 100多个生态环境导向项目获得金融机构支持 获授信金额2164亿元 发放贷款764亿元 [6] 碳市场建设与可再生能源 - 全国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7 14亿吨 累计成交额489 61亿元 [7] - 建成全球最大 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 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机总量提前完成2030年目标 [7] - 发布100多项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 上线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 [7]
绿水青山间写就精彩答卷 2024年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首次超过90%
经济日报· 2025-09-20 06:16
标志性战役成果 - 蓝天保卫战取得成效,累计完成散煤治理4100万户,淘汰高排放车辆近2000万辆,2024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PM2.5浓度较2020年分别下降18%、10%和20% [2] - 碧水保卫战全面开展,查出入河排污口36万余个、入海排污口6.3万余个,七大流域和重点海湾整治完成率分别达90%和93.3%,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县级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超90% [2] - 净土保卫战实施源头防控,基本完成132个重点县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溯源,累计完成10余万个行政村环境整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超45% [2] - 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高标准推进,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并开展专项整治行动 [2] 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 2024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降至29.3微克/立方米,较2020年下降16.3%,优良天数比例达87.2%,较2020年上升2.4个百分点 [3] - 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首次超过90%,达90.4%,长江黄河全线干流水质连续多年保持Ⅱ类 [3] - 人民群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连续4年超过90% [3] 绿色低碳发展进展 - 全国已完成11.2亿千瓦煤电机组和9.5亿吨粗钢产能的超低排放改造 [4] - 建成全球最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全国60%以上碳排放量,并启动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4] - 加强准入管理,“两高”项目环评审批数量持续下降,而风电和新能源汽车项目环评数量今年上半年同比分别增长44.4%和31.3% [4] - 健全生态环境标准体系,完成32项排放标准制修订,引领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 [5] - 建成国家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汇聚5000多项科技成果,推动建成全球最大清洁钢铁生产体系 [5] 非现场执法应用 - 非现场执法推动执法模式向“技防优先”、“无感执法”、“全程防控”转变,应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智慧装备建立一体化问题发现机制 [6] - 2024年1至8月,全国现场执法检查次数下降30%,但问题发现率提高10至25个百分点,处罚案件数量下降31%,但重点案件处罚比例提高3.3个百分点 [6]
新华社权威速览丨家园更美!权威数据看“十四五”美丽中国建设成绩单
新华社· 2025-09-19 21:07
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 2024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浓度下降至29.3微克/立方米,比2020年下降16.3% [6] - 2024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7.2%,比2020年上升2.4个百分点 [6] - 2024年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为90.4%,首次超过90%,长江、黄河全线干流水质连续多年保持Ⅱ类 [6] 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新成效 - 蓝天保卫战方面:因地制宜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改造,累计完成散煤治理4100万户 [8] - 蓝天保卫战方面:“十四五”期间淘汰高排放车辆近2000万辆 [8] - 蓝天保卫战方面:2024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PM2.5浓度分别比2020年下降18%、10%、20% [8] - 碧水保卫战方面:查出入河排污口36万余个、入海排污口6.3万余个 [10] - 碧水保卫战方面:七大流域和重点海湾整治完成率分别达到90%和93.3% [10] - 碧水保卫战方面:全国3000多条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 [10] - 净土保卫战方面:实施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基本完成132个重点县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溯源 [11] - 净土保卫战方面:累计完成10万余个行政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5%以上 [11] - 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方面:高标准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 [11] 绿色低碳发展迈出新步伐 - 全国共有11.2亿千瓦煤电机组和9.5亿吨粗钢产能完成全流程或重点工程超低排放改造 [12] - 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并稳定运行,覆盖全国60%以上的碳排放量 [12] - 启动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 [12] 生态保护修复监管实现新进展 - 我国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比超过30% [12] - 发现查处4545个涉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点问题,已基本完成整改 [12] - 实施一批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90%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4%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 [12][13] 生态环境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 - “十四五”以来组织开展了8批次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移交责任追究问题线索209个 [13] - 将386万余个固定污染源纳入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 [13] - 建成全球规模最大、要素最齐全的国家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