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

搜索文档
“空中荒地”变“生态绿园”,福田街道焕新老旧小区楼顶
南方都市报· 2025-09-18 09:42
南都讯 记者林敏儿 通讯员袁鑫悦 李君彦 福田街道作为深圳核心城区,30米以下老旧建筑占比超60%, 老旧小区楼顶普遍存在隔热差、积水漏水和杂乱荒芜等问题,极大程度影响顶层住户的生活质量,但缺 管理、缺经费又导致问题迟迟无法解决。近日,福田街道执法队联合社区、物业以及居民代表通过创新 应用"免维护、轻改造、低荷载"生态技术,在福滨新村4栋成功共建一片屋顶绿化空间。该项目以"零荷 载威胁、低维护成本"为核心优势,为深圳高密度城区既有建筑立体增绿提供可复制样板。 破题老旧小区:楼顶的"绿色逆袭" 荒芜、杂乱、破旧,这是大多数的老旧建筑楼顶给人带来的第一印象,如何盘活楼顶这一片潜力巨大的 空间,"绿色"不失为一种全方面兼顾的选择。当居民们踏上改造后的楼顶,眼前的景象彻底颠覆了他们 对"空中荒地"的认知——立体绿毯自然舒展,原先斑驳开裂的防水层已被充满生命力的绿色覆盖,整个 楼顶仿佛盖上了一件会呼吸的生态毯。这场"绿色逆袭"带来的改变肉眼可见:室内温度较改造前平均下 降5℃-8℃、常见的渗水痕迹消失了。改造后的屋顶与福田中心区现代化楼宇的空中花园形成巧妙呼 应,为老旧社区镶嵌上充满生机的"绿色宝石"。 改造前的楼顶环 ...
生态优先,恢复河流的生命力
中国环境报· 2025-09-17 15:05
更重要的是,河流修复不应仅停留在工程技术层面,更应成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 公众参与、环境教育和长期监测,让公众重新认识河流的价值,建立起对水生态的尊重与保护意识。比 如,通过开展河流生态监测、组织公众亲水活动、设立生态教育展陈空间,努力提高群众的生态环境意 识,发动群众的力量保护河流。 实现这一愿景,必须打破"工程至上"的传统思维,转向以生态优先为导向的综合治理路径。首先,应适 时修编城市规划,因地制宜为河流留出足够的生态空间,识别并优先修复生态退化严重、潜力巨大的渠 化河段。其次,参考河流历年水文资料特别是流量、流速、坡降等数据,采用"软性修复"技术,逐步拆 除混凝土护岸,代之以生态石笼、植生挡墙、根系固土等工程措施,实现结构安全与生态功能的双重提 升,并对河床进行工程修复和生态治理,提高河床的自然导水功能和多样生物机能。同时,结合"海绵 城市"建设,将河流修复与城市雨洪管理深度融合。通过建设雨水花园、生态湿地、透水铺装和滞蓄堰 塘等设施,使城市像海绵一样吸收、滞留、蓄积、净化雨水,减少暴雨对河道的瞬时冲击,缓解城市内 涝,并为河流提供稳定的生态基流。 "江河悠悠贯城中,碧波荡漾水流东。" ...
治理城市积水内涝 “海绵城市”如何更具“弹性”?
央视新闻· 2025-09-07 14:43
我国近年来不断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不过夏季强降雨发生时,积水内涝还是时有发生,这是什么原因?海绵城市又有哪些升级改进的空间? 2015年以来,我国不断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目前已在90个城市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和示范工作。海绵城市建设,顾名思义,就是通过一系列措施让城 市像一块海绵一样,有效地吸纳、收集雨水并加以利用,在减轻城市排水压力的同时,通过对雨水的资源化利用,节约水资源。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王家卓:海绵城市我们经常提到六个字"渗、滞、蓄、净、用、排"。首先促进雨水的下渗,滞就是缓排,慢点排,别 一起排,净化利用,最后超出的部分再排走,这样减少了雨水齐步排对管网造成的压力。 专家表示,虽然海绵城市建设不断在加快。而近年来,我们不少城市面对的是极端短时强降雨和极端暴雨,应对的是超过设计规划的降雨量。这种情况下, 就很容易导致区域内排涝系统难以在短时间内排出雨水。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总工程师 张辰:我们现在降雨的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极端降雨会频发而且往往超过了标准。海绵体可以吸饱水,但更多的水落 在海绵体上,海绵上面是不是会积水。 同时,面对极端天气增加、城市积水压力增大的情况,以往中 ...
加快建设现代化城市,乐山做好城市更新“加减法” “菜篮子”变讲究,城市地面“会呼吸”
四川日报· 2025-08-28 15:36
城市更新项目进展 - 乐山全市已完成76个农贸市场改造 实现旧貌换新颜[8] - 去年以来完成272个四公一农项目 总投资约10亿元[8] - 三年规划实施883个城市更新项目 包括新建提升农贸市场146个 新增公共停车位9500个 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增至17.7平方米[8] 交通基础设施改善 - 主城区机动车保有量达22.15万辆 鱼鳞状路网与三江两岸地理格局加剧交通拥堵[9] - 建成致江路大桥 虎头山微循环等11个重点项目 区域交通逐步改善[10] - 绿心路改造形成双向6车道 青衣路跨线桥建成后高新南区与中心城区通勤时间预计节省15-20分钟[10] 海绵城市建设 - 鱼咡湾公园引入水动力系统与水下森林 采用透水铺装 下沉式绿地等海绵城市技术[12] - 通过竹公溪分洪道构建上蓄 中分 下排的城市分洪体系[12] - 春溪公园项目设置凹式绿地 生态护岸 蓄水池等海绵设施[12]
北方暴雨频发,多地突发山洪 对话水文专家徐宗学:防洪何以“为水让路”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27 00:27
北方城市暴雨灾害新特点 - 北方暴雨符合水文周期性特征 北京2000年至2012年为枯水期 2012年至今为丰水期降水量明显增多 [2] - 暴雨呈现明显区域性特征 地点多且分散 如北京密云 河北涿州与易县等区域 [2] - 受灾严重区域多为防洪体系薄弱环节 既不在大江大河重点防护范围 也不在海绵城市建设覆盖区域 中小河流治理尚未完全覆盖 [2] 防洪体系风险点 - 北方河流近20-50年未发生洪水 民众在干涸河床堆放垃圾 建设农家乐 河漫滩建房子搞养殖种植农作物 [3] - 南方因洪水多发民众防洪意识较强 北方民众对洪水风险认知不足易措手不及 [3] 防洪体系建设阶段 - 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后国家投入数千亿元治理长江 黄河 海河 珠江等大江大河 持续十余年使防洪能力显著提升 [4] - 近10年重点转向中小河流治理 国家每年拨付专项资金采取分批治理方式 [4] - 2012年北京"7·21"特大暴雨推动城市防洪工作 国家提出海绵城市建设使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提高 [4] 海绵城市功能定位 - 从小海绵体系发展为大海绵体系 整合城市河湖与排水管网形成综合雨洪管理架构 [5] - 城市内涝治理分为四层级:源头减排应对1-5年一遇降雨 管网排放应对5-10年一遇降雨 蓄排并举应对10-50年一遇暴雨 超标应急保障生命安全 [5] - 海绵城市主要解决常见降雨内涝和雨水污染问题 无法应对超标准暴雨如2021年郑州"7·20"特大暴雨 [5] 南北城市建设差异 - 南方城市雨量充沛可大量采用雨水花园等绿色基础设施 [6] - 北方城市干旱少雨适合建设蓄水池 下沉式广场等基础设施 如将体育场下沉2米设计兼作临时蓄水池 [6] - 海绵城市建设需坚持"一城一策" 山前平原城市防山洪 山坳城市防地质灾害 沿海城市防风暴潮 丘陵城市解决地形高差排水问题 [6] 防洪标准体系问题 - 存在三套标准体系:住建部门排水标准要求2-3年一遇降雨 重要地区3-5年一遇 内涝防治标准要求20-50年一遇降雨不发生内涝 水利部门防洪标准按50-200年一遇洪水设计 [7] - 计算方法不统一 排水标准按降雨量 防洪标准按流量系列计算 缺乏有效协调 [7] - 城市开发填平湖泊水塘河沟 天然蓄水空间急剧减少 山洪沟被填平修建道路建筑 导致洪涝风险隐蔽性增强 [7] 城市内涝治理路径 - 建立多部门协调机制统一计算方法 实现排水除涝及防洪标准有效衔接 [8] - 结合城市更新与城中村改造逐步恢复被侵占水体空间 增强城市调蓄能力 [8] - 推行智慧化管理加强管网维护与清淤 [8] 老城区积水解决方案 - 治理根源在于历史欠账:排水管网标准低 天然蓄水空间被侵占 行洪通道受阻 [10] - 三条治理路径:提升管网排水能力 增强河道行洪泄流能力 增加城市蓄水空间如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公园广场 [10] - 推行"平战结合"韧性空间理念 公园湖泊下沉绿地作为临时蓄滞洪区 非住宅区地下停车场紧急清空后用于蓄水 [10] 地铁与地下车库防护 - 地铁站入口设20-30厘米挡板对平地积水有效 低洼地段需特殊加强防护 [11] - 小区地下车库常备沙袋插板式防洪挡板 保证排水泵系统状态正常配备应急电源 [11] - 非住宅建筑地下车库规划应急功能 紧急转移车辆后作为临时蓄水池分担洪涝风险 [11] 公众防洪意识提升 - 清理落叶储备沙袋检查排水泵站等措施对小型内涝有效 能为居民争取缓冲时间 [12] - 提升公众防汛意识与避险常识是减少人员伤亡最关键环节 避免在河道河滩沟道等行洪区域逗留 [12] - 北方干旱地区需加强"防洪避险"宣传 普及远离积水区行洪区 警惕积水电线等常识 [13] 城市防洪总体认知 - 海绵城市主要解决中小降雨问题 遇到超标准暴雨必须启动应急预案保障生命安全 [14] - 公众需树立"与洪水共存"理念 结合城市更新增加蓄水空间增强整体防洪能力 [14] - 城市防洪本质是通过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结合提升整体防洪韧性 学会与自然风险共存 [14]
北方暴雨频发,多地突发山洪,防洪何以“为水让路”
虎嗅· 2025-08-23 15:40
北方暴雨灾害新特点 - 北方暴雨符合水文周期性特征 2012年至今属于丰水期 降水量明显增多[4] - 暴雨呈现明显区域性特征 发生地点多且分散 缺乏明显规律性[5] - 受灾严重区域多为防洪体系薄弱环节 不在大江大河重点防护范围 也不在海绵城市建设覆盖区域[6] 防洪体系发展历程 - 1998年后国家投入数千亿元治理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 持续十余年使防洪能力显著提升[8] - 近10年重点转向中小河流治理 采取分批治理方式逐步推进[9] - 2012年北京"7·21"暴雨推动城市防洪工作 海绵城市建设使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提高[10] 海绵城市与韧性城市 - 海绵城市从"小海绵"发展为"大海绵"体系 整合城市河湖和排水管网形成综合雨洪管理架构[13] - 城市内涝治理采用四级防御体系:源头减排应对1-5年一遇降雨 管网排放应对5-10年一遇降雨 蓄排并举应对10-50年一遇暴雨 超标应急保障生命安全[14] - 韧性城市强调灾后快速恢复城市生命线功能 比海绵城市更进一步[16] 南北方防洪差异 - 南方城市雨量充沛 可采用雨水花园等绿色基础设施[18] - 北方城市干旱少雨 适合建设蓄水池下沉式广场等基础设施 如将体育场下沉2米设计[18] - 海绵城市建设必须坚持"一城一策"原则 考虑城市形态与地质条件多样性[18] 防洪标准体系 - 存在三套标准体系:住建部门排水标准要求2-3年一遇降雨 重要地区3-5年一遇 内涝防治标准要求20-50年一遇降雨不发生内涝 水利部门防洪标准按50-200年一遇设计[22] - 三套标准分属不同部门 计算方法不统一 缺乏有效协调[22] - 建议建立多部门协调机制 统一计算方法 实现标准有效衔接[23] 城市蓄水空间治理 - 老城区积水问题根源在于历史欠账多 排水管网标准低 天然蓄水空间被侵占[24] - 治理路径包括提升管网排水能力 增强河道行洪泄流能力 增加城市蓄水空间[25] - 可挖掘城市公园绿地和停车场的暴雨蓄滞潜力 推行"平战结合"韧性空间理念[27] 地下空间防洪措施 - 地铁站入口设20-30厘米挡板 低洼地段需特殊加强防护[30] - 小区地下车库须常备沙袋插板式防洪挡板 保证排水泵系统正常[31] - 非住宅建筑地下车库可规划为临时蓄水池 紧急转移车辆后容纳部分洪水[32] 公众防洪意识提升 - 清理落叶储备沙袋检查排水泵站等措施对应对小型内涝有效[34] - 提升公众防汛意识与避险常识是减少人员伤亡最关键环节[35] - 需加强"防洪避险"宣传 普及遇到洪水时的避险常识[37]
北方暴雨频发,多地突发山洪!对话水文专家徐宗学:防洪何以“为水让路”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23 13:24
北方城市防洪体系现状与挑战 - 北方传统少雨区频发区域性极端暴雨 缺乏明显规律性 当前防洪体系存在薄弱环节 中小河流治理尚未完全覆盖 既不在大江大河重点防护范围 也不在海绵城市建设区域 [3] - 北方民众防洪意识薄弱 河漫滩存在农家乐建设 农作物种植及房屋建造等行为 因南方洪水多发 其防洪意识相对较强 [4] - 城市天然蓄水空间严重减少 湖泊 水塘 河沟被填平 山洪沟被改造为道路或建筑 导致隐蔽性洪涝风险增大 [17] 防洪体系建设历程与标准 - 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后国家投入数千亿元治理大江大河 持续十余年使防洪能力显著提升 [5] - 近10年重点转向中小河流治理 国家每年拨付专项资金采取分批治理方式推进 [7] - 2012年北京"7·21"暴雨推动城市防洪工作 海绵城市建设使城市排涝能力提高 [7] - 当前存在三套独立防洪标准体系:住建部门排水标准要求2-5年一遇降雨 内涝防治标准20-50年一遇 水利部门河道防洪标准50-200年一遇 缺乏统一协调机制 [17] 海绵城市与韧性城市定位 - 海绵城市从"小海绵"发展为"大海绵"体系 整合河湖与排水管网形成综合雨洪管理架构 [11] - 2021年国务院提出城市内涝治理"16字方针":源头减排应对1-5年一遇降雨 管网排放应对5-10年一遇 蓄排并举应对10-50年一遇 超标应急保障生命安全 [11] - 海绵城市主要解决常见降雨内涝 无法应对超标准暴雨 需启动应急响应 [11] - 韧性城市强调灾后快速恢复城市生命线功能 是更进一步的防洪理念 [11] 差异化技术路线与解决方案 - 南方城市雨量充沛适合雨水花园等绿色基础设施 北方干旱少雨适合建设蓄水池 下沉式广场等设施 [12] - 山前平原城市需防山洪 山坳城市注意地质灾害 沿海城市应对风暴潮 丘陵城市解决地形高差排水 沿江城市统筹行洪安全 必须坚持"一城一策"原则 [12] - 老城区治理需三管齐下:提升管网排水能力 增强河道行洪泄流能力 增加城市蓄水空间 [19] - 推行"平战结合"韧性空间理念 将公园湖泊 下沉绿地 非住宅区地下停车场作为临时蓄滞洪区 北京温榆河公园和西班牙巴伦西亚市排洪沟为成功案例 [20] 公众教育与防灾意识 - 公众清理排水口落叶 储备沙袋 检查排水泵站等措施能为应对小型内涝争取缓冲时间 [22] - 需加强北方地区防洪避险宣传 普及远离积水区 行洪区等常识 提升对自然灾害的敬畏之心 [23] - 公众需树立"与洪水共存"理念 接受任何防洪设施都有设计标准上限的客观事实 [24]
从“热岛”到“雨岛” 专家解读“晚高峰”为何频遇阵雨
新浪财经· 2025-08-22 11:44
城市雨岛效应成因 - 城市热岛效应导致中心比郊区温度高2°C-3°C [2] - 城市污染物形成凝结核凝结水汽 冷热气团相遇形成降雨 [2] - 城市化发展共同作用于城市洪涝灾害发生 [3] 城市洪涝治理措施 - 海绵城市理念通过吸收渗透储存净化雨水提升适应性 [3] - 小海绵理念聚焦绿色屋顶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等生态基础设施 [3] - 大海绵理念从流域层面综合治理城市与周边自然生态系统 [4] 政策导向与发展趋势 - 国务院提出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超标应急十六字方针 [4] - 海绵城市建设将逐步向韧性城市建设发展 [4] - 城市洪涝频发现象预计逐步得到遏制 [4]
文科股份:公司深耕生态环境产业近30年
证券日报网· 2025-08-14 19:13
公司业务与技术优势 - 公司深耕生态环境产业近30年 在海绵城市研发 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技术领先 [1] - 相关项目采用透水性材料 实现雨水引流 吸收与过滤 提升排水防涝能力 [1] - 研究成果成功实践"小雨不积水 大雨不内涝 水体清洁 热岛效应缓解"的"海绵城市"理念 [1] 行业应用与实践 - 公司将技术成果应用于实践 高效利用雨水资源 [1] - 海绵城市理念在项目中得到验证 体现生态环境建设领域的实际成效 [1]
气象学者魏科:我们已经身处危机时代,而不是在讨论一个遥远的未来
经济观察报· 2025-08-06 21:47
气候极端化现状 - 全球变暖导致局部地区"涝的更涝,旱的更旱",甚至出现短期旱涝急转[1][3][8] - 2024年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升高1.55±0.13℃,突破《巴黎协定》1.5℃目标[5] - 中国成为全球变暖高敏感区,升温幅度和灾害数量可能高于全球平均水平[6] 极端天气数据表现 - 2024年7月河南省平均气温30.5℃,较常年偏高3.2℃,为64年来最热[2] - 内蒙古2024年7月降水量创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北京为第二高[2] - 2020-2024年全球自然灾害数量大幅攀升,气候相关灾害增长最显著[5][6] 农业领域影响 - 冬小麦因冬季低温不足导致提前抽空穗,玉米高温下光合作用受阻[14][15] - 北方需增加粮食烘干设备,东北需改良排水系统,华北需完善灌溉设施[16] - 蔬菜"天气型涨价"频发,但中国因储备完善价格波动小于国际市场[16][17] 行业应对措施 - 农业保险需调整巨灾险种设计和赔付标准以应对生产脆弱性[18] - 新能源企业需应对"无风无日"天气导致的发电量波动[18] - 海绵城市建设需结合低洼地区改造为临时蓄洪区以突破承载力限制[19][20] 能源转型与产业机会 - 全球需加速淘汰化石能源,转向绿色可再生能源[11] - 能源转型将催生新能源产业发展机遇,但需付出短期代价[11] - 中国需坚持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以应对长期气候挑战[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