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登革热
icon
搜索文档
紧急提醒:基孔肯雅热禁用这种常见药!
中国证券报· 2025-07-29 17:57
疾病特征与区分 - 登革热与基孔肯雅热均由花斑蚊(白纹伊蚊/埃及伊蚊)叮咬传播,症状相似但存在关键差异 [2] - 登革热典型症状:突发高热持续2-7天、全身骨骼肌肉痛(关节无红肿)、第3-6天出现四肢针尖样出血点或红斑疹、潜伏期4-10天、可能引发牙龈出血或休克 [3] - 基孔肯雅热典型症状:体温常达39°C以上但发热期较短、手/腕/膝/踝等关节红肿剧痛(持续数月)、第2-5天出现面部或四肢斑丘疹、潜伏期通常3-7天、极少引发出血 [3] 疾病护理要点 - 体温超过39°C时禁用阿司匹林,优先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每4-6小时1次,每日不超过4次) [5] - 每日口服补液盐不少于2000毫升,呕吐频繁需静脉补液 [6] - 发病5天内需严格防蚊隔离,避免病毒通过蚊虫二次传播 [7][8] 防控措施 - 清除孳生地:每周倒扣闲置容器、清空积水、刷洗器皿内壁、每3天更换水养植物水源 [11] - 家庭防护:安装纱门纱窗、使用蚊帐和电蚊拍 [12] - 外出防护:喷洒10%-15%避蚊胺驱蚊液(婴儿禁用)、穿浅色长袖衣裤、避开清晨/傍晚蚊虫活跃时段 [13][14] - 旅行防护:前往疫区需携带驱蚊用品,归国后12天内监测体温 [15] 高发区域与核心预防 - 高发区域包括东南亚/南美/非洲/太平洋岛国及国内南方潮湿地区 [16] - 核心预防策略为"清积水+防叮咬",重点阻断蚊子繁殖链 [9][11][16]
关于基孔肯雅热 你所需要了解的知识点基本都在这里!
新华网· 2025-07-28 21:19
基孔肯雅热概述 -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蚊媒传染病,主要流行于东南亚、南亚和非洲地区,通过伊蚊(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 [2] - 已在100多个国家发现基孔肯雅病毒传播 [2] - 人是基孔肯雅病毒的主要宿主,咳嗽、打喷嚏、聊天及其他日常接触不会引起感染 [3] 传播媒介 - 埃及伊蚊是白昼活跃的蚊种,以人的血液为食,其卵能抵抗干旱长达数月之久 [2] - 白纹伊蚊也是一种白天活动的蚊种,其活跃范围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张 [2] - 白纹伊蚊主要来源于各种小型且清洁的水体中,例如室外堆积废弃的盆、桶、锅、碗,或者室内的插花瓶、水缸、花盆托盘等 [2] - 白纹伊蚊通常在白天吸血,吸血高峰为早上6至8点和下午17至19点 [2] 症状与治疗 - 感染后主要症状包括突发高热(体温大于39℃)、对称性多关节痛、皮疹等,以轻症为主 [4] - 在高危人群,如婴儿、65周岁以上老年人和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或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中,可能会引发重症 [4] - 多数患者一周内会好转,部分病例关节疼痛的症状可能会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4] - 约3%至28%的基孔肯雅热患者为无症状感染者 [4] - 80%的患者在发病后2至5天在躯干、四肢的伸展侧、手掌和足底出现皮疹 [4] - 目前对基孔肯雅热无特异性抗病毒药物,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4] 防护措施 - 外出时建议穿浅色长袖长裤,减少皮肤裸露 [5] - 在蚊虫叮咬高峰期,皮肤暴露部位可以使用驱蚊液 [5] - 尽量避免在树荫、草丛、水边长时间逗留 [5] - 婴幼儿在户外活动时以物理防蚊手段为主,包括穿着宽松的防蚊衣裤,婴儿车上可以使用纱巾或专用的小蚊帐 [5] - 旅行结束后2周内,仍需预防蚊虫叮咬,确保旅行者不会因隐性感染将基孔肯雅热、登革热和寨卡病毒病等病原体带入境内 [5] 防蚊灭蚊方法 - 预防基孔肯雅热的最佳方法是避免蚊虫叮咬,需要以清理蚊幼虫孳生地为基础 [7] - 清除积水、翻盆倒罐、清理房前屋后各类垃圾,定期对种养的水生植物勤换水,能有效减少蚊虫孳生地 [7] - 家中盆景、种养水生植物的容器需5至7天换水1次,换水过程中要冲洗植物根部和容器内壁 [7] - 家庭、单位、学校、工地等人员居住场所可加装纱门、纱窗,室内可使用蚊帐 [7] - 对于无法或不宜清理的积水可选用灭蚊幼剂进行处理 [8] - 成蚊密度较高时,专业防制人员可采用滞留喷洒与空间喷雾技术进行控制 [8] - 对于居民家庭或宾馆等室内场所,可使用市售有合格证、登记证的气雾剂、蚊香等卫生杀虫剂用品进行防蚊灭蚊 [8]
生活观察丨预防基孔肯雅热,做好这三点!
新华网· 2025-07-28 17:00
基孔肯雅热概述 - 基孔肯雅热是一种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 [2] - 该疾病1952年在非洲首次发现,目前全球100多个国家报告过病例,主要分布在东南亚、非洲、欧洲和美洲部分地区 [2] - 典型症状包括高烧39℃、关节剧痛和皮疹,被称为"基孔肯雅三联征" [3] 症状特点 - 主要临床表现为急起发热、关节疼痛和皮疹,关节痛多出现在腕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受力部位 [2] - 皮疹通常在发热后2-3天出现,多为斑丘疹,3-5天消退 [2] - 病程通常持续5-7天,但部分患者关节疼痛可持续2-3个月甚至更长 [2] - 与登革热相比,基孔肯雅热"痛得更久",而登革热"危险更大" [3] 高危人群 - 新生儿感染可能出现心肌炎、脑炎等严重并发症,病死率较高 [6] - 65岁以上老年人因免疫功能衰退,感染后易合并细菌感染 [6] - 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慢病患者感染后容易出现并发症 [5][6] 治疗方法 - 体温超过39℃时应积极降温,但需禁用阿司匹林以防出血 [5] - 优先选择对乙酰氨基酚,每4-6小时可重复使用1次,每日不超过4次 [5] - 需做好液体补充,可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补液 [5] - 发病后5天内需做好防蚊措施,避免传播给他人 [5] 预防措施 - 灭成蚊:使用电蚊香、灭蚊片、灭蚊喷雾等灭蚊产品 [8] - 清积水:每日清除花盆托盘、饮水机积水等蚊虫孳生地 [8] - 防叮咬:安装纱门纱窗、使用蚊帐,户外穿浅色长袖衣裤并涂抹驱蚊剂 [8] - 病毒对热敏感,56℃30分钟可灭活,也可用70%乙醇、1%次氯酸钠等消毒剂灭活 [8]
广东已报告4824例!这种退烧药不建议使用→
第一财经· 2025-07-28 13:25
基孔肯雅热疫情现状 - 2025年7月20日至26日广东全省新增2940例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 无重症和死亡病例 病例主要集中在佛山2882例 广州22例 中山18例 [1] - 截至7月26日24时 广东全省累计报告4824例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 均为轻症 已治愈出院和解除医学观察3224例 [2] 疾病特征与传播途径 - 基孔肯雅热通过感染病毒的伊蚊叮咬传播 主要症状为发热 关节剧痛和皮疹 多数症状较轻 病程1~2周可自愈 少数患者可能发生持续数月甚至数年的慢性关节疼痛 [2] - 所有年龄人群均易感 需重点关注围产期感染的新生儿 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以及患有高血压 糖尿病或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 [2] 诊断与治疗建议 - 出现发热 关节疼痛 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就诊 有流行地区旅居史或明确蚊虫叮咬史应主动告知医生 确诊后需配合做好防蚊隔离 [2] - 治疗以退热 关节炎止痛 缓解皮疹瘙痒等对症治疗为主 不建议使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 儿童避免使用水杨酸类药物 可选择对乙酰氨基酚 [3][4] - 未排除登革热前不建议自行使用布洛芬 阿司匹林等药物 以免加重病情或引发不良反应 [5]
广东全省累计报告4824例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这种退烧药不建议使用
第一财经· 2025-07-28 10:16
基孔肯雅热疫情概况 - 广东全省新增报告2940例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未报告重症和死亡病例,病例主要分布在佛山2882例,广州22例,中山18例,其他地区零星分布 [1] - 截至7月26日24时,今年广东全省累计报告4824例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均为轻症,无重症和死亡病例报告,已治愈出院和解除医学观察3224例 [1] 疾病特征与传播 - 基孔肯雅热通过感染病毒的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传播,症状以发热、关节剧痛和皮疹为主要特征,多数症状较轻,病程1~2周后可自行恢复,但少数患者可能发生慢性关节疼痛等(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2] - 所有年龄人群均易感,但需要重点关注重症高风险人群,包括围产期感染的新生儿、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以及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或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 [2] - 病人被伊蚊叮咬后会传播给家人及邻居,如果出现发热、关节疼痛、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前往医疗机构就诊 [2] 诊断与治疗建议 - 如果近期有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旅居史,或者有明确的蚊虫叮咬史,可主动向接诊医生说明,这些信息对于医生及时、准确地作出诊断至关重要 [2] - 治疗以退热、关节炎止痛、缓解皮疹瘙痒等支持、对症治疗为主,不建议使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儿童避免使用水杨酸类药物,如果病情需要,可选择对乙酰氨基酚 [2] - 不建议使用阿司匹林是因为这种药会抑制血小板聚集,容易引起出血 [3] 与其他疾病的关联 - 与基孔肯雅热一样,登革热传播媒介和传播途径都是经伊蚊传播,都有发热、皮疹、关节痛症状,后者也是目前防控的对象 [3] - 当出现发热症状时,建议及时前往发热门诊就诊,由医生进行专业判断后再开具药物,在未排除登革热之前,不建议自行使用布洛芬、阿司匹林等药物,以免因用药不当而加重病情或引发其他不良反应 [3]
关于基孔肯雅热:会人传人吗?和登革热有何不同?如何防?
新华网· 2025-07-28 03:56
基孔肯雅热疫情概况 - 广东省佛山市民陆先生因关节剧痛就医后被确诊感染基孔肯雅病毒,初期误以为是痛风,症状包括全身红疹和手腕剧痛 [1] - 基孔肯雅热由伊蚊传播,病毒潜伏期通常为3至7天,被叮咬人群中20%至30%会发病,典型症状为发热、关节痛和皮疹 [2] 疾病传播机制 - 基孔肯雅热不会通过日常接触人传人,但需隔离感染者以防止蚊媒传播,患者发病后1周内血液病毒载量最高 [3] - 伊蚊在30℃以上环境中最快7天完成发育,一只携带病毒的蚊子可叮咬多人,导致疫情快速扩散 [3] 症状与鉴别诊断 - 基孔肯雅热典型三联征为高烧39℃、关节剧痛和皮疹,患者形容关节痛"像被锤子砸过" [4] - 与登革热相比,基孔肯雅热关节痛更持久但较少危及生命,登革热重症可能导致出血或休克死亡 [4] 高风险人群 - 新生儿、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是重症高风险人群,新生儿可能通过产道感染并引发心肌炎或脑炎 [6] - 老年人感染后易发病毒性关节炎和肺炎,慢性病患者可能出现血压波动或伤口愈合延迟 [6] 防控措施 - 广东省倡议"每日三分钟清除积水",重点清理花盆托盘、饮水机积水等蚊虫孳生地 [7] - 医疗机构为病床加装蚊帐,下水道加装防虫网,切断蚊媒传播链 [5][8]
广东省疾控局最新通报 东莞出现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
南方都市报· 2025-07-27 23:49
疫情数据 - 7月20日至7月26日广东省新增2940例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 无重症和死亡病例 [1] - 病例分布集中在佛山2882例 广州22例 中山18例 其他城市零星分布 [1] - 截至7月26日全省累计报告4824例基孔肯雅热病例 其中3224例已治愈出院 [3] 疾病特征 - 基孔肯雅热通过伊蚊叮咬传播 症状包括发热 皮疹和骨关节疼痛 [3] - 该疾病与登革热传播途径相同 均属于蚊媒传染病 [3] 防控措施 - 清除积水是阻断蚊虫孳生的关键措施 [3] - 个人防护建议包括使用驱蚊剂 穿长袖衣物 安装纱窗纱门 [3] - 医疗机构建议出现关节痛 皮疹或发热症状应及时就诊 [3] - 社区防控五大倡议涵盖环境清理 科学灭蚊 症状监测等方面 [3]
省疾控发布远离虫媒传染病防护指南
海南日报· 2025-07-26 10:01
虫媒传染病防护指南 - 夏季户外蚊虫、蜱虫叮咬概率增加,可能引发登革热、基孔肯雅热、莱姆病、恙虫病等虫媒传染病 [2] - 登革热、基孔肯雅热早期症状与感冒相似,包括高热、头痛、肌肉关节痛、皮疹等,有疫区旅居史者需及时就医 [2] - 蜱虫叮咬后可能出现发热、头痛、乏力、肌肉酸痛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出现意识模糊、呼吸困难等 [2] 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防控措施 - 家中花瓶、花盆托盘、水桶等避免积水留存,及时清理阳台、屋顶杂物 [3] - 外出穿长袖长裤,选择浅色衣物,涂抹合格驱蚊产品 [3] - 家中安装纱门纱窗,使用蚊帐防止伊蚊叮咬 [3] 蜱虫叮咬防护措施 - 清理庭院、菜园周围杂草、灌木丛、落叶,减少蜱虫栖息地 [3] - 避免在蜱虫高密度区域长时间停留,处理宠物身上蜱虫使用兽医推荐产品 [3] - 进入草地、树林时穿浅色长袖衣裤,裤腿塞进袜子或靴筒,戴帽子 [3] - 户外活动后仔细检查全身皮肤、衣物、背包、宠物是否有蜱虫附着 [3]
广州这13家医院成为定点收治医院→
第一财经· 2025-07-25 18:53
广州市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定点收治医院信息 - 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13家定点收治医院,覆盖广州11个区 [1] - 定点医院包括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广州市荔湾中心医院等 [1] 近期蚊媒传染病风险 - 气温升高和降雨增多导致蚊虫进入繁殖高峰期,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传播风险增大 [1] - 广州市公共卫生委员会办公室发布倡议书,强调防蚊灭蚊是预防关键 [1] 其他信息 - 文章由第一财经发布,字数501,阅读时长约2分钟 [1] - 微信编辑为龙王,实习生小朱参与 [3]
基孔肯雅热,到底怎么防?
中国新闻网· 2025-07-24 14:12
基孔肯雅热概述 - 基孔肯雅热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与登革热传播途径高度相似 [1] - "基孔肯雅"源自非洲斯瓦希里语,意为"弯曲",形象描述了患者感染后因关节痛而身体弯曲的典型症状 [1] 基孔肯雅热与登革热比较 - 传播途径完全一样:都是伊蚊传播 [3] - 防控措施一样:对发病人员进行防蚊隔离,灭蚊和清理孳生地,做好个人防护 [4] - 潜伏期和传播速度不一样:基孔肯雅热潜伏期短,传播速度比登革热快两到三倍 [5] - 具体症状不一样:登革热通常是全身肌肉和骨关节痛,基孔肯雅热是手、腕、踝等小关节疼痛明显,腕关节受压疼痛是显著特点 [5] 防控措施 - 防蚊灭蚊是预防关键,清积水、灭成蚊、防叮咬是核心措施 [7] - 环境防蚊:清积水、填平树洞、竹洞、洼地,清理空调托盘、饮水机托盘等积水 [8] - 水养植物每周彻底换水1次,清洗容器内壁和根部,宠物饮水碗、花盆底盘等及时清空积水 [9] - 储水容器严密加盖或投放安全的灭蚊幼缓释剂,妥善处理垃圾 [10] - 个人防护:安装纱门、纱窗,使用蚊帐,蚊香、灭蚊拍、防蚊灯杀灭成蚊 [11] - 户外防护:穿浅色长袖衣裤,喷涂驱蚊剂,避免在蚊虫密集处久留 [12] 旅行防护 - 前往流行地区前了解当地疫情,返回后12天内做好健康监测,出现症状立即就医并告知旅居史 [13] 症状与就医 - 若出现发热、关节或肌肉疼痛、皮疹等症状,需及时就医 [14] - 近期有相关疾病流行地区旅居史或明确蚊虫叮咬史者,应主动告知接诊医生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