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蚊喷雾

搜索文档
24款驱蚊产品核查:“日本叮叮”只是商标名,无驱蚊成分
新京报· 2025-08-20 22:01
行业监管现状 - 防蚊驱蚊产品若宣称功能则属于农药范畴 需标注农药登记证号 产品标准号及农药生产许可证号[2] - 24款受检产品中15款未标注"三证" 其中防护贴和手环类占比达三分之二[1][2] - 传统驱蚊产品如蚊香 花露水等"三证"标注较规范 新型植物萃取类产品违规现象突出[1][11] 产品宣传乱象 - 10款防护贴/手环产品通过"远离嗡""防叮"等表述暗示驱蚊功能 但未取得农药管理资质[2][3][6] - 袋鼠妈妈植物精油贴执行企业标准Q/XSWD 073 该标准未涉及驱蚊功能[3][6] - 戴可思防护贴线上宣称"6小时防叮" 实际包装未提驱蚊功能 成分仅标注植物提取物[6] 商标与成分问题 - "日本叮叮"喷雾使用含"叮"字商标误导消费者 实际成分未含宣称的10%驱蚊酯[9][10] - 三丽鸥驱蚊手环采用葡萄籽油国标GB/T22478-2008 与产品功能完全不相关[14] - 艾草盘香宣称"强效驱蚊"但执行《燃香类产品安全通用技术条件》标准 无农药管理资质[16][19] 渠道销售差异 - 线下商超驱蚊液类产品"三证"齐全 但润本 金鸟等手环类产品混放于驱蚊货架[11][12] - 物美超市线下不售防蚊贴 线上平台销售多款未标注"三证"的精油贴和手环产品[12] - 屈臣氏店员将无证手环推荐为儿童驱蚊产品 包装仅标注"远离滋扰"等模糊表述[11] 企业回应情况 - 润本客服通过香茅油百科资料间接承认驱蚊功效 直播间直接宣传产品驱蚊效果[7][13] - 袋鼠妈妈 戴可思 润本等企业对产品功能询问均未予回应[8][13] - 广东三丰实业关于"日本叮叮"商标合法性的采访邮件被退回[10]
驱蚊防蚊产品热销,注意成分和喷洒部位
广州日报· 2025-08-01 10:00
防蚊驱蚊产品市场表现 - 防蚊驱蚊产品销量出现爆发式增长,大参林透露近期需求激增[1] - 大参林片区数据显示花露水月销量同比增长至少45%,驱蚊液月销量同比增长100%,风油精销量也有一定增幅[2] - 美团买药在广东地区驱蚊用品订单量环比增长超150%,线上需求显著提升[4] 产品分类与成分特点 - 花露水分"普通型"与"驱蚊型",普通型含酒精、香精、水,用于舒缓蚊虫叮咬;驱蚊型含驱蚊酯、避蚊胺或派卡瑞丁等成分[2] - 含驱蚊酯的花露水适合幼儿和敏感人群,含避蚊胺的产品驱蚊时效达2-8小时,适用于户外环境[2] 消费者使用指导 - 使用花露水需远离火源,建议点涂于裸露部位,避免面部喷洒及接触伤口、眼周、口鼻等敏感区域[3] - 儿童使用驱蚊产品应避免直接涂抹手部以防误食,婴幼儿使用普通花露水建议喷洒衣物或床周而非皮肤[3] - 花露水与风油精混用易致过敏,皮肤出现严重反应需及时就医[3] 线上渠道与服务动态 - 美团买药上线"防治蚊虫科学用药"专区,提供200多种驱蚊用品及科普、在线问诊、24小时送药服务[4] - 平台整体供给充足,可满足用户按需选购需求[4] 疾病防治相关咨询趋势 - 基孔肯雅热防治的在线问诊咨询量持续增加,专家提示出现高烧、皮疹、关节痛等症状需立即就医[4]
紧急提醒:基孔肯雅热禁用这种常见药!
中国证券报· 2025-07-29 17:57
疾病特征与区分 - 登革热与基孔肯雅热均由花斑蚊(白纹伊蚊/埃及伊蚊)叮咬传播,症状相似但存在关键差异 [2] - 登革热典型症状:突发高热持续2-7天、全身骨骼肌肉痛(关节无红肿)、第3-6天出现四肢针尖样出血点或红斑疹、潜伏期4-10天、可能引发牙龈出血或休克 [3] - 基孔肯雅热典型症状:体温常达39°C以上但发热期较短、手/腕/膝/踝等关节红肿剧痛(持续数月)、第2-5天出现面部或四肢斑丘疹、潜伏期通常3-7天、极少引发出血 [3] 疾病护理要点 - 体温超过39°C时禁用阿司匹林,优先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每4-6小时1次,每日不超过4次) [5] - 每日口服补液盐不少于2000毫升,呕吐频繁需静脉补液 [6] - 发病5天内需严格防蚊隔离,避免病毒通过蚊虫二次传播 [7][8] 防控措施 - 清除孳生地:每周倒扣闲置容器、清空积水、刷洗器皿内壁、每3天更换水养植物水源 [11] - 家庭防护:安装纱门纱窗、使用蚊帐和电蚊拍 [12] - 外出防护:喷洒10%-15%避蚊胺驱蚊液(婴儿禁用)、穿浅色长袖衣裤、避开清晨/傍晚蚊虫活跃时段 [13][14] - 旅行防护:前往疫区需携带驱蚊用品,归国后12天内监测体温 [15] 高发区域与核心预防 - 高发区域包括东南亚/南美/非洲/太平洋岛国及国内南方潮湿地区 [16] - 核心预防策略为"清积水+防叮咬",重点阻断蚊子繁殖链 [9][11][16]
酷暑热浪中,“清凉经济”释放暑期消费强劲动能
新华网· 2025-07-11 16:35
清凉经济激活夏日消费市场 - 天津持续高温突破35摄氏度,带动"清凉经济"全面爆发,涵盖清凉好物、避暑游、夜经济等多个领域 [1] - 京东MALL超级体验店空调销售区客流量激增,日均破万,AI语音空调、智能空气循环扇等高端产品受追捧 [2] - 淘宝平台消暑贴、驱蚊喷雾、挂脖风扇等便携式清凉单品月销量超万件,防晒穿戴成为街头潮流 [2] - 天津刨冰等地域性消暑美食热销,南开区户外刨冰节单商户日销量达400份,借助商圈人流实现高转化 [2] 避暑游业态创新升级 - 国家海洋博物馆海博潜水中心7月开业后客流显著增长,2300平方米室内潜水区吸引亲子家庭体验水肺潜水等项目 [3] - 蓟州溶洞景区因恒温18摄氏度的天然环境成为避暑胜地,暑期日均客流增长30%-40%,新增4公里峡谷漂流项目强化体验 [3] - 蓟州区文旅局策划20余项夏季活动,打造全域避暑旅游生态 [4] 夜经济场景多元化拓展 - 海河游船推出清吧航班等特色文旅班次,融合音乐演出、津味早餐等元素,形成"流动的舞台"差异化体验 [5] - 和平区"民园1920街区"完成保护性修缮,串联民园广场与五大道公园两大核心地标,提升夜间消费动线 [6] - 五大道管委会通过步行街升级为百年历史街区注入新活力,夜间客流量与停留时长显著提升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