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红色旅游
icon
搜索文档
“红色后七村”酿出特有的“甜”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7-15 05:27
红色旅游发展 - 大庄科乡以沙塘沟、霹破石、铁炉等"红色后七村"为核心,打造开放式红色教育体验基地,修复革命旧址并开发"重走行军路"体验路线,2016年至今接待参观体验团队35万人次 [9] - 全乡17个村保留67处红色遗址遗迹,平北抗日根据地大庄科遗迹入选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形成"红色大庄科"品牌 [8] - 平北红色第一村纪念馆成为红色教育热土,英雄广场常态化开展党员宣誓活动,纪念馆讲解结合历史与当代发展 [9][15] 绿色产业升级 - 铁炉村依托自然风光发展露营经济,拓邦双秀湖营地整合露营、水上活动、亲子娱乐等功能,吸引都市游客体验"山系生活" [10][12] - 新建星谷露营基地引入房车住宿业态,为村民提供卫生员、园林师等就业岗位,与农家餐厅形成联动经营模式 [12] - 灵栖谷项目规划500亩,拟打造儿童研学、农事体验、越野徒步融合的山水田园综合体 [13] 乡村振兴实践 - 铁炉村通过整体搬迁改造,100多户村民入住别墅并发展民宿,村民王艳红经营农家餐厅与露营地合作实现增收 [12] - 驻村第一书记郑珊珊通过直播电商推广香椿、蜂蜜等特产,2024年展厅营业额超18万元,推动山货入驻京东等电商平台 [13] - 大庄科乡计划串联红色节点打造京郊红色旅游环线,深化"红+绿+农"融合模式,目标实现文化传承与群众致富 [13]
讲好革命故事 传承红色基因
辽宁日报· 2025-07-14 09:14
党史馆建设与运营 - 得胜村党史馆面积达1500平方米,已接待4批共计300多人的参观者 [1] - 陆万长走访510户村民收集老物件,挖掘整理抗美援朝英烈花振生等英雄事迹 [2] - 党史馆分为"硝烟烈火""探索前行"等七大主题,13年来累计接待20万人次参观 [3] 红色旅游产业发展 - 得胜村依托党史馆等红色资源发展旅游及种植、养殖产业,实现致富 [4] - 党史馆吸引省市乃至全国干部群众、青年学生参观,产生广泛社会影响 [4] - 大学毕业生王铭旭返乡接棒讲解工作,显示党史教育传承效果 [4] 社会效益与荣誉 - 陆万长担任义务讲解员13年,讲解上千场,曾连续讲解4小时 [3][4] - 陆万长获"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4] - 党史馆参观者通过信件表达感动与共鸣,形成良好社会反馈 [4]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山河回响
新华社· 2025-07-12 15:49
晋察冀根据地历史与精神传承 - 晋察冀根据地是我党我军历史上创建的第一块敌后抗日根据地,11.6万军民在抗战中牺牲[1][13] - 英雄事迹包括张立宁死不屈牺牲、狼牙山五勇士跳崖、王二小诱敌牺牲等[3][16][21] - 地道战成为重要战术,冉庄百姓挖掘长达32华里的地道网络[5][7] 红色旅游与教育发展 - 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冉庄地道战纪念馆、狼牙山五勇士陈列馆等成为重要红色教育基地[2][7][16] - 王二小纪念馆开展研学教育,通过红色旅游让青少年了解历史[25] - 阜平县福子峪村结合红色资源发展农家乐、农事体验等文旅融合项目[28] 阜平县乡村振兴与产业发展 - 阜平县贫困发生率从54.4%大幅下降,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12年增长3.7倍[30] - 发展食用菌产业,种植户年收入可达15-16万元[30][33] - 建设近10万亩高效林果基地,引入智慧农业技术监测果园数据[32][34][37] - 布局光伏装备制造、低空产业园、算力中心等新产业,总投资35.7亿元的算力中心年内建成[36]
山西阳泉:从百团大战浴血奋战到绿色富民乡村振兴
中国新闻网· 2025-07-11 14:58
红色旅游发展 - 百团大战纪念馆占地3232平方米 是中国唯一以百团大战为主题的纪念馆 通过声光电 VR技术等提升游客体验 [2] - 南沟村建成范子侠将军生平陈列室 狼峪抗战遗址公园等红色纪念设施 年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 [7] 乡村振兴产业 - 南沟村发展玉露香梨种植 蜜蜂养殖等产业 为村民带来可观经济收益 [7] - 阳泉市将百团大战历史与红色旅游结合 形成"红色引领+绿色富民"发展模式 [4][7] 历史教育传承 - 阳泉市教师编写校本教材 开展百余场义务宣讲 利用抗战故事培育学生爱国情怀 [4] - 百团大战纪念馆通过470余幅图片 200余件实物 10余处场景生动记录战役过程 [2]
山河壮歌丨百团烽火淬炼 太行逐梦新篇
央广网· 2025-07-09 09:52
红色旅游发展 - 八路军总部砖壁旧址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吸引大量游客 [2] - 革命老区通过发展红色旅游带动当地经济,人民"吃上了旅游饭、端上了致富碗" [2] - 高标准的旅游公路贯通县城到东部所有景点,促进旅游业发展 [2] 农产品销售 - 砖壁村梅杏采摘园借助八路军总部旧址的客流量拓宽销路 [3] - 梅杏因保质期短、不易储存,过去难以远销,现通过旅游业改善销售情况 [3] - 旅游业带动当地老百姓经济,客流量增加为农产品销售创造机会 [3] 历史背景 - 八路军总部曾四次进驻砖壁村,并在此指挥百团大战等重大战役 [1][2] - 百团大战涉及105个团近20万人,作战范围达5600余里 [2] - 八路军总部砖壁旧址于1961年被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对外开放 [1]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辽宁桓仁:革命老区绘就多彩乡村振兴画卷
新华社· 2025-07-04 19:38
红色旅游产业 - 桓仁县系统挖掘保护抗战遗址 包括中共南满省委机关旧址 老秃顶子抗联一军根据地遗址等 并逐步对外开放 [1] - 枫林谷景区开发50余个景点 日承载量达3.5万人 通过整合抗联遗址资源发展森林旅游 [1] - 农家院经营者王广超在旅游旺季收入达30万元 反映红色旅游带动当地民宿餐饮业发展 [2] 林下参种植与加工 - 桓仁县林下山参保护地面积达65万亩 2002年起出台多项政策扶持产业发展 [2] - 摇钱树自然屯50%以上村民种植林下山参 成立专业合作社提供技术指导 并引进龙头企业进行深加工 [2] - 山参产业示范园区生产山参粉 山参晶 山参膏等系列产品 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2] 生态农业与特色产业 - 桓仁县森林覆盖率78.94% 山参 辽五味子等中药材种植规模超万亩 [2] - 冰酒产业形成规模 秋季葡萄丰收使桓仁成为中国冰酒主产区 [2]
天津航空暑运执飞38条红色航线 助力红色之旅高效启程
中国民航网· 2025-07-02 11:26
航线网络布局 - 公司计划在暑运期间执行38条红色旅游航线,重点覆盖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大别山革命老区、陕甘宁革命老区和川陕革命老区共4个革命老区 [1] - 航线网络通达西安、天津、沈阳、珠海、昆明、厦门、乌鲁木齐等45个主要城市,并可便捷连接赣州、上饶、梅州、榆林、庆阳、南充、安庆等革命历史厚重地区 [2] - 班次安排灵活,例如西安—赣州—珠海、天津—庆阳—兰州等航线班期涵盖每天一班或每周多班 [2] 市场战略与服务 - 公司通过优化红色旅游航线网络布局,促进航空运输与红色文化资源的深度融合,并与革命老区所在机场建立合作关系 [2] - 公司充分利用各机型优势,灵活调配运力,提升红色航线网络的通达性和便捷性 [2] - 公司致力于提供优质航空出行服务,未来将持续分析市场需求,优化航班运营,并适时打造高品质红色旅游产品 [3] 经济与社会效益 - 红色航线不仅方便旅客开展红色研学、缅怀先烈等活动,还为革命老区引入更多游客流量,带动当地旅游消费和经济增长 [2] - 公司通过架设连接历史与当下的空中桥梁,加强红色革命老区与国内大中城市的互联互通,助力红色精神的赓续传承 [1] 销售渠道 - 旅客可通过公司官方网站、客服热线95350、海南航空App及各大授权销售渠道查询购票 [3]
红色旅游 新意迭出(文旅新象)
人民日报· 2025-07-02 05:44
红色旅游市场趋势 - 红色旅游新产品、新场景、新体验层出不穷,通过沉浸式演出、特色列车等形式让红色记忆更生动[1] - 游客对红色文化认同感提升,追求更具深度、体验感和个性化的旅游体验[3] - 沉浸式体验、场景化消费成为年轻人走近历史的重要方式,需持续创新玩法以保持吸引力[6] 特色产品创新 - "南湖·1921"红色旅游列车自2021年6月开行以来,成为"重走一大路"的移动课堂,车厢内设有党史学习角、革命歌曲演唱等活动[2] - 新疆排依克边境派出所将警史馆打造成红色旅游教育基地,吸引游客留言8000多个便签[2] - 山东沂蒙红嫂家乡旅游区推出《跟着团长打县城》等沉浸式演艺节目,重庆1949大剧院通过技术创新演绎《红岩》故事[3] - 特色文创产品如《共产党宣言》手账本、南湖红船船模受到游客欢迎[3] 沉浸式场景应用 - 四川泸定县推出"飞夺泸定桥·渡河纪"全感互动空间,运用VR、数字孪生等技术让游客体验战争场景[4] - 北京李大钊故居上演沉浸式导览剧《守常先生》,通过互动表演串联历史讲解[4][5] -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泸定段建设带动飞夺泸定桥核心展示园等点位开发[4] 青少年研学教育 - 宁夏同心县红军西征纪念园开展"小小讲解员"活动,两期累计服务游客近万人次,丁萱等青少年用童声讲解红色历史[7] - 武汉革命博物馆推出"武汉1927"沉浸式思政课,学生可穿制服体验1927年课堂,与学校合作拓展第二课堂[8] - 红色旅游与研学融合帮助青少年直观感受历史,需持续开发创意产品促进双向互动[8]
“一片绿叶”绘共富新景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30 10:38
茶叶产业现代化转型 - 三州乡茶产业实现手工制茶与机械化生产结合 老茶师梁钢枢掌握10台炒茶机操作技术 实现"人机合一"生产模式 [3] - 2022年完成茶叶工坊现代化改造 建成集收储 生产 包装 交易 展示于一体的综合体 配备百余台自动炒茶机 [3] - 现代化工坊实现24小时不间断生产 单日最高交易额达130万元 人流量突破4500人次 [3] 电商与新零售创新 - 返乡创客裘武涛通过电商直播推广茶叶产品 开发龙井冷泡茶 茶叶麻糍等10余款衍生产品 [4] - 从朋友圈推广发展到淘宝平台批量出货 成功拓展茶叶销售渠道 [4] - 2023年开办"红色村播"培训班 培养90后主播团队 12名青年返乡从事电商运营 文创设计等领域 [4] 茶旅融合与红色经济 - 三州乡整合6处红色遗址 打造"梅枝岭国防教育公园—红军茶体验区—研学基地"精品线路 [5] - 开发"重走红军路 学炒红军茶 品鉴茶乡宴"等沉浸式体验项目 年均吸引游客3.2万人次 [5] - 带动9户农户开办特色民宿 2024年户均增收1.2万余元 村集体经济持续壮大 [5] 产业文化价值挖掘 - 茶叶作为千年文化符号 结合科技创新实现"流量变现"与"体验场景"转型 [6] - 红色基因融入绿色发展 形成"红乡绿地山水成金"的共富模式 [6] - 原三州中学旧址改建现代化研学基地 还原游击战场场景 提升接待能力 [5]
产业发展有基础、群众增收有渠道 老区焕新颜“一红一绿”奏响发展华彩乐章
央视网· 2025-06-29 16:41
历史贡献与红色文化传承 - 宁夏盐池在抗战时期作为陕甘宁边区经济中心之一,为保卫边区、支援经济建设及抗日统一战线作出巨大贡献[1] - 麻黄山乡是抗战时期通往延安的物质保障基地和交通要道,保留了大量革命旧址和实物展示[3][5] - 1942年盐池县开展大生产运动,包括开荒种地、办合作社、打盐运盐、发展纺织业等,缓解边区经济困难[7] 红色旅游与文旅融合 - 麻黄山乡通过游击步道、初心路等红色景点吸引游客,年接待量达12万人次[9][12][22] - 民俗展示馆陈列抗战时期生产工具和农特产品,展现军民团结历史[5][19] - 红色文化阵地建设带动红旅融合发展,擦亮"红色"名片[22] 乡村振兴与产业转型 - 麻黄山乡探索"企业+支部+农户"机制,推动滩羊、小杂粮、大接杏等特色农产品销售及民宿经济[17] - 从植被覆盖率13%的扬沙地区转型为"红绿结合"旅游乡镇,形成特色产业驱动模式[14][17] - 2024年盐池GDP达208亿元,麻黄山乡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76元[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