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纳米技术
icon
搜索文档
东方材料拟对外投资4,800万元并设立合资公司
搜狐财经· 2025-10-16 10:57
投资与合资计划 - 公司拟以可转换债权形式向苏州第一元素纳米技术有限公司投资1800万元 [2] - 公司计划与第一元素等共同出资设立合资公司碳巢科技(滕州)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10000万元,公司认缴出资3000万元,持股比例为30% [2] - 本次投资旨在扩充第一元素CNTP(纳米碳纤维)产能,优先保障合资公司原材料供应,加快产能释放 [2] - 公司董事会已审议通过相关议案,本次交易不构成关联交易或重大资产重组 [2] 公司基本情况 - 公司全称为新东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为东方材料,证券代码为603110 [2] - 公司成立于1994年12月18日,注册资本为20122.6732万人民币,法定代表人为庄盛鑫 [2] - 公司主营业务为食品和药品软包装用印刷油墨、复合用胶粘剂以及电子化学品的生产销售 [2] - 公司董事长为庄盛鑫,董秘为曾广锋,员工人数为360人,实际控制人为许广彬 [3] - 公司参股公司共6家,包括新东方新材料(滕州)有限公司、东方超算(深圳)科技有限公司等 [3] 近期财务业绩 - 公司2024年营业收入为4.36亿元,同比增长10.81% [3] - 公司2025年第二季度营业收入为1.74亿元,同比下降5.06% [3] - 公司2024年归母净利润为1395.74万元,同比下降73.17% [3] - 公司2025年第二季度归母净利润为65.44万元,同比下降88.48% [3] - 公司2025年第二季度资产负债率为15.35% [3]
东方材料(603110.SH):拟1800万元专项投资第一元素 并设立合资公司扩充第一元素CNTP(纳米碳纤维)的产能
格隆汇APP· 2025-10-15 17:50
投资结构与安排 - 公司计划以可转换债权形式向第一元素进行专项投资,金额为人民币1800万元,该债权可在约定转股条件成就时转换为第一元素公司股权 [1] - 公司拟与第一元素及两位自然人共同出资设立合资公司,注册资本为1亿元,其中公司认缴出资3000万元,持股比例为30% [1] - 对外投资采用可转换债权作为过渡性安排,主要原因是第一元素是一家以技术研发为主的市场主体,持有与合资项目相关的各项专利 [1] - 在转股条件未成就前,第一元素需向公司披露专项资金详细用途,且公司可要求第一元素将专项资金采购的设备或原材料抵押给公司,转股后解除抵押 [2] 投资目的与战略 - 本次投资目的是扩充第一元素CNTP(纳米碳纤维)的产能,并优先保障对双方合资公司(暂命名:碳巢科技(滕州)有限公司)的原材料的供应支持 [1] - 投资旨在加快合资公司产能的释放 [1] - 公司进行可转换债权投资的最终目的是取得第一元素的股权 [1]
第十五届纳博会10月22日至24日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举行
苏州日报· 2025-10-15 08:21
大会规模与参与度 - 本届纳博会为历届规模最大,设有2.5万平方米展区和440个标准展位,展区面积同比扩大4% [1] - 报告数量达605场,较去年增长约26% [1] - 汇聚150余位国家级人才、500余位全球顶尖科学家和知名企业家及行业专家 [1] 前沿技术领域布局 - 大会紧密围绕微纳制造、第三代半导体、柔性印刷电子、纳米压印、纤维/凝胶材料等前沿方向布局 [1] - 拓展具身感知、AI技术及应用、先进半导体技术等多个纳米技术细分领域 [1] - 首次推出先进材料与器件原子级制造研讨会、半导体异质集成与先进封装技术论坛等3大全新主题会议 [2] 新增议题与特色展示 - 新设MEMS代工封装、具身感知、MEMS新工艺、先进传感与光电子技术等4大专题会场并设置AI方向新议题 [2] - 推出8大特色专区,其中具身感知、MEMS制造、先进电子材料、材料制备为首次设立 [2] - 精密检测专区全面升级,美、德等强国企业首次参展,国际化能级跃升 [2] 产业应用与资源对接 - 全新打造以"新材料、具身机器人、消费产品"为核心主题的纳博会供需对接会 [3] - 搭建技术供给方与产业需求方的高效对接桥梁,推动纳米技术走向实际应用、贯通全产业链 [3] - 邀请头部机器人企业进行技术报告与现场展示,聚焦具身感知等前沿方向 [3] 重要发布与活动 - 开幕式将重磅发布《2025年MEMS前沿技术研究报告》 [2] - 展示第三代半导体国产装备联盟的阶段性成效与创新成果 [2] - 举行2025金鸡湖纳米科技领军人才落户项目授牌仪式 [2]
Cell系列综述:深圳大学黄鹏/林静团队总结并展望用于肿瘤铁死亡的纳米技术
生物世界· 2025-10-11 18:00
文章核心观点 - 铁死亡是一种铁依赖的脂质过氧化形式的受调控细胞死亡,在肿瘤治疗中具有潜力但效果受限,纳米技术的最新进展为革新肿瘤铁死亡治疗提供了新视角 [2] - 一篇发表于Cell Biomaterials的综述系统总结了铁死亡生物学机制与纳米材料设计的关系,强调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可调控分子途径、破坏细胞器功能并提高肿瘤特异性递送,为设计先进递送系统提供见解 [3][4] - 尽管铁死亡在临床前模型有效,但在临床试验中未能提高患者生存率,关键挑战在于提高铁死亡诱导剂向肿瘤组织的递送效率 [7] -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能作为功能性药物载体,通过靶向细胞内多个分子通路、调节细胞器功能以及提高肿瘤特异性递送来诱导增强型铁死亡,有望改善癌症治疗临床结果 [27] 铁死亡在肿瘤治疗中的潜力与挑战 - 癌症是全球主要健康挑战和死亡主因,传统化疗和放疗存在缺陷,如癌细胞产生耐药性及肿瘤微环境缺氧抑制放疗效果,亟需开发通过新机制诱导细胞死亡的疗法 [6] - 铁死亡通过调节细胞内氧化与抗氧化系统动态平衡,为克服传统癌症疗法临床瓶颈提供机会,其治疗效果已在胰腺导管腺癌、肝细胞癌等多种癌症类型中得到验证 [6] - 表现出高间充质表型的癌细胞对多种癌症治疗方法抗性增强,但却特别容易受到铁死亡影响,突显了铁死亡在肿瘤治疗中的潜力 [6] - 铁死亡诱导剂在临床前模型有效但在临床试验中未能提高生存率,提高其向肿瘤组织的递送效率及协调不同诱导剂的治疗窗口以实现协同效应是该领域关键挑战 [7] 纳米技术在铁死亡治疗中的应用优势 - 纳米技术能通过多功能纳米材料作为载体实现多种治疗剂的协同递送,产生协同治疗效果,克服癌细胞相关的铁死亡抗性,并更有效靶向多种分子途径 [8] - 纳米载体具有增强的渗透和滞留效应,有助于其在肿瘤组织中的被动积累,通过合理设计和表面修饰可实现肿瘤主动靶向,避免快速肾清除并逃避免疫清除 [8] - 纳米载体可被设计成对肿瘤特异性刺激作出响应,实现对铁死亡诱导剂的时空受控释放,最大程度减少过早释放并降低脱靶损伤 [8] -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通过增强肿瘤特异性递送并保护药物免受降解,为克服传统铁死亡诱导剂局限性提供显著有效策略,实现更有效且更安全的癌症治疗 [8] 综述主要内容框架 - 综述建立了铁死亡生物学与纳米材料科学之间的关联,首先在分子层面阐明铁死亡机制,重点关注纳米材料如何作为递送载体通过多种分子途径协同诱导铁死亡 [9] - 探讨了功能失调的细胞器在铁死亡中的作用,并总结功能性纳米平台如何调控不同细胞器以增强细胞铁死亡 [9] - 强调功能性纳米载体如何提高铁死亡诱导剂的递送效率,从而提高生物利用度、实现肿瘤特异性靶向、促进肿瘤深层渗透并降低全身毒性 [9] - 最后总结了铁死亡在临床应用中的当前局限性以及基于纳米技术的肿瘤铁死亡未来发展方向 [9] 纳米诱导剂的设计策略 - 利用生物学机制设计用于协同铁死亡癌症治疗的纳米诱导剂 [11] - 通过提高细胞内铁离子水平诱导铁死亡 [13] - 通过调控电子转移以诱导铁死亡 [15] - 通过调整反应条件及与其他治疗策略的相互作用来诱导铁死亡 [18] - 通过靶向线粒体代谢、溶酶体及膜成分等特定细胞器来诱导铁死亡的策略 [19][21][23] 递送策略与未来展望 - 铁死亡诱导的给药途径依赖性递送策略 [25] - 响应性释放诱导铁死亡的策略 [27] - 基于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铁死亡诱导剂已被证明能有效改善铁死亡癌症疗法,预计未来将会有更多努力致力于解决相关挑战,以改善临床结果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7]
兰石中科纳米稀土催化剂助推行业增效 年新增经济效益达88.4亿元
经济网· 2025-09-30 16:21
公司战略与技术突破 - 公司以纳米化为战略支点,构建从关键技术到产业应用的完整创新链条,推动轻稀土资源从以量取胜向以质赋能转型 [1] - 自主研发的连续式多相界面反应技术突破了传统工艺中颗粒团聚与工程放大的核心瓶颈,实现多种纳米稀土材料的高效可控连续化制备 [1] 产业化成果与经济效益 - 已建设千吨级纳米稀土催化剂材料产线,产品在催化效率与使用寿命等关键指标上显著优于传统材料 [2] - 在石油炼化领域,纳米碳酸镧可将重质油裂解转化率提升4.42个百分点,总液收提升2.59个百分点,单吨原料利润增加124.5元,按2024年我国原油加工量约7.1亿吨测算,年新增经济效益可达88.4亿元 [2] - 在合成氨领域,以年产30万吨合成氨为例,催化剂装填量200吨需氧化铈不少于50吨,每年为企业节省能源消耗1.2亿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0万吨;国内5600万吨合成氨产能需氧化铈不少于9300吨,节能降耗224亿元 [2] 研发体系与行业影响 - 公司依托院士团队与产业化队伍,构建了研发-中试-应用-反馈的高效闭环体系,形成从材料原始创新到场景落地验证的系统化解决能力 [4] - 通过纳米技术精准重塑稀土材料基因,为提升国家战略资源安全保障能力、构建高端化稀土产业新格局贡献力量 [6]
Nano Today:李文扬/常凌乾/牟玮系统总结纳米技术在特发性肺纤维化诊疗中的前沿进展与未来展望
生物世界· 2025-09-23 16:30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疾病背景 - 特发性肺纤维化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进行性纤维化性间质性肺疾病,以呼吸困难及肺功能持续恶化为主要临床表现,病理特征为肺组织异常修复与过度纤维化导致肺结构破坏和功能丧失 [2] - 当前IPF诊疗面临显著挑战,诊断方法存在准确性不足、侵入性高和耗时较长等局限,易造成诊断延迟,错失最佳治疗时机,治疗药物疗效有限且常伴随生物利用度低、脱靶效应明显等不良反应 [2] 纳米技术在IPF诊疗中的最新进展 - 纳米技术应用于特发性肺纤维化的诊断和治疗,系统总结了最新进展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3][4] - IPF病理机制涉及遗传、吸烟、病毒感染等多种风险因素导致肺泡上皮细胞反复损伤,释放大量促纤维化因子(例如TGF-β),引发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通过上皮-间质转化和成纤维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转化等关键过程,导致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形成不可逆肺部疤痕 [8][10] 纳米技术在精准诊断中的应用 - 纳米颗粒生物传感器平台能够以高灵敏度和高效率检测血清中的miRNA等生物标志物,为IPF无创早期筛查提供可能 [11] - 功能化纳米造影剂可特异性积聚于纤维化区域,显著增强磁共振成像对比度,清晰显示早期病灶,靶向特定分子的纳米探针实现对疾病进程中关键生物标志物(例如升高的亚硝酸盐)的可视化,提升诊断精准度 [11] 纳米技术在高效治疗中的应用 - 为吸入式给药设计的纳米载体可实现药物直达肺部病灶,提高局部药物浓度并减少全身性副作用,有效克服气道粘液、肺泡巨噬细胞吞噬和致密细胞外基质等多重生理屏障,显著提升药物递送效率和生物利用度 [13] - 创新纳米载体包括脂质纳米粒、介孔纳米颗粒、纳米金属有机框架以及纳米血浆蛋白等多种类型 [13] - 吸入给药相较于口服给药能在肺部实现更高药物峰浓度和更长滞留时间,同时大幅降低肝脏药物暴露量,从而在更低剂量下实现更优疗效 [13] 纳米技术在诊疗一体化中的应用 - 集成治疗递送和实时监测功能的统一纳米平台可实现IPF个性化医疗,利用纳米技术对移植的间充质干细胞进行长期在体CT成像追踪,实现实时监测细胞存活与分布,评估治疗效果并指导后续治疗方案调整 [13] 未来研究方向与挑战 - 前沿技术在走向临床应用过程中面临挑战与转化壁垒,为未来研究提供富有洞见的前瞻性方向 [14]
研判2025!中国纳米级蒙脱土行业产业链、市场规模及重点企业分析:高分子改性与环境治理的理想功能材料,行业正稳步发展[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9-11 09:38
行业概述 - 纳米级蒙脱土是一种由纳米厚度的硅酸盐片层构成的层状黏土矿物,属于膨润土矿的主要成分,具有典型的2:1型层状硅酸盐结构[2] - 按改性方法分类,纳米级蒙脱土主要分为无机改性蒙脱土和有机改性蒙脱土[2] 产业链结构 - 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膨润土、化学试剂(季铵盐、酸、碱、偶氮二异丁腈、硝酸银等)及生产设备(挖掘机、破碎机、反应釜、搅拌器等)[4] - 产业链中游为纳米级蒙脱土生产制造环节,下游主要应用于橡胶、塑料、造纸、环保、医药等领域[4] - 中国膨润土产量2023年为210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为纳米级蒙脱土生产提供坚实基础[4] 市场规模 - 2024年中国纳米级蒙脱土行业需求量为28.8万吨,同比增长5.49%[1][5] - 材料凭借独特层状结构和优良力学性能、热稳定性及吸附特性,在橡胶、塑料、造纸、环保等多个领域展现广阔应用前景[1][5] 应用领域分析 - 在橡胶领域能显著提高气密性、定伸引力、耐磨性、防腐性、耐候性、耐化学性,通过加入少量即可使橡胶强度、伸长率等性能大幅提高[5][10] - 合成橡胶产量2025年1-7月为512万吨,同比下降0.78%,但不会削弱对纳米级蒙脱土需求,反而可能促使企业增加应用以提升产品附加值[5] - 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包括塑料、造纸、涂料等,进一步推动市场需求增长[10] 竞争格局 - 行业市场集中度相对较低,但龙头企业逐渐崭露头角[6] - 主要生产企业包括丰虹股份、三鼎科技等,丰虹股份凭借技术研发、产品质量和市场拓展优势占据较大市场份额[6] 重点企业 - 浙江丰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集膨润土等高技术研发、规模化生产于一体的专业生产经营实体,拥有两大生产基地,开发生产的纳米级蒙脱土适用于橡胶领域[7] - 公司在纳米蒙脱土分散技术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成功解决聚合物中纳米级分散难题,通过精确控制插层反应实现蒙脱土亲水性到亲油性转变[7] - 湖北三鼎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投资最大的蒙脱石专业制造企业,建立2个饲料用纳米蒙脱石应用实验基地,专注于畜牧领域应用研究[9] - 公司拥有1100多家长期用户,产品远销韩国、越南、欧洲等地,承担多项省市科研项目研发与产业化,申请多项国家发明专利[9] 发展趋势 - 未来行业将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和功能化发展,致力于优化制备工艺,提高分散性和稳定性,通过表面改性和负载技术赋予特定功能性如抗菌、催化活性等[9] - 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在橡胶领域随着合成橡胶消费量增长,需求将持续增加[10] - 产业整合和市场集中度提升将成为重要趋势,龙头企业凭借技术研发、产品质量和市场拓展优势不断扩大市场份额[11]
研判2025!中国气体扩散层行业产业链、产量、需求量、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分析:政策力推燃料电池车发展,气体扩散层行业市场规模达到10亿元以上[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9-11 09:20
行业概述 - 气体扩散层是燃料电池和电解槽中的核心组件 位于催化剂层与双极板之间 核心功能包括为气态反应物提供均匀扩散通道 排出液态水 传导电子和热量 并支撑催化剂层结构[3] - 气体扩散层通常由基底层或覆有微孔碳层的碳纸/碳布组成 基底层直接与气流通道接触用作气体分散体和集电体 微孔层含有碳粉和疏水剂管理液态水和水蒸气的流动[3] - 基底层材料主要包括碳纤维纸 碳纤维编织布 无纺布及炭黑纸 其中碳纤维纸和碳纤维编织布是主要应用材料[4] 市场规模 - 2024年中国气体扩散层行业市场规模达到12.58亿元 同比上涨52.4%[1][10] - 2024年中国碳纤维纸市场规模达到6.2亿元 同比上涨6.9%[6] - 2024年中国碳纤维布行业市场规模为77.13亿元 同比上涨19.0%[7] - 2024年中国氢燃料电池行业市场规模增长至59.9亿元 2020年仅为15亿元[9] 产业链分析 - 气体扩散层行业上游是碳纤维 碳纸 碳布等原材料供应商 原材料质量和性能直接影响气体扩散层制备与表现[6] - 中游是气体扩散层生产制造企业 利用上游原材料通过精细工艺制备高质量产品[6] - 下游应用集中在燃料电池 PEM电解槽等领域 新能源汽车和分布式能源发展推动燃料电池市场快速增长[6] - 中国是碳纤维生产大国 2024年碳纤维产量达到59044吨 同比上涨8.2%[6] 政策驱动 - 2024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加快工业领域清洁低碳氢应用实施方案》提出加快氢燃料电池车应用 高质量推进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建设[1][10] - 国家战略规划明确加快新能源体系建设 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 氢能战略价值日益凸显[9] 竞争格局 - 气体扩散层多年来被美国Avcarb 日本东丽 日本三菱化学等国外企业垄断[10] - 2023年气体扩散层国产化率不足10% 2024年该比例有望提升 但仍然是燃料电池核心材料中国产化率最低的材料[10] - 主要国内企业包括碳能科技 山东仁丰特种材料 湖南金博碳素 上海嘉资新材料 深圳市通用氢能科技等[10] 重点企业 - 湖南金博碳素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11亿元 同比上涨19.69% 归母净利润亏损1.68亿元 同比下降62.64%[12] - 金博股份开发了气体扩散层用碳纸 气体扩散层材料 高强度高导电柔性碳基双极板等产品 技术性能达国际领先水平 相关产品已通过国内多家头部企业验证并批量交付[12] - 深圳市通用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可实现气体扩散层年产能110万平 质子交换膜年产能10万平 已获得IATF16949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与六十多家企业达成合作[13][14] 发展趋势 - 纳米技术发展有望改善气体扩散层微观结构 精准调控微孔尺寸与分布 实现更高效的物质传输[14] - 新型低成本高性能材料不断涌现 如特殊取向结构的碳纤维材料 有望显著提升机械性能与导电性能[14] - 行业将通过技术革新 规模化生产和优化供应链等方式降低成本 提高市场竞争力[15] - 新企业凭借技术创新 成本控制或服务模式等差异化优势可能打破现有市场格局 推动竞争格局多元化发展[16]
研判2025!中国工业滤纸行业发展历程、产业链、市场规模、企业分析及发展趋势分析: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工业过滤纸行业市场规模增长至180亿元[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9-05 09:18
行业市场规模 - 2020年中国工业滤纸行业市场规模为100亿元 2024年增长至180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为15.8% [1][7] - 增长受益于工业自动化、食品加工和医疗保健等行业快速发展 以及环保法规推动和消费者健康意识提升 [1][7] 行业发展历程 - 行业自20世纪50年代起步 经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到多元的发展过程 [4] - 改革开放后迎来发展机遇 工业化进程加快促使需求增加 企业引进先进设备技术 [4] - 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应用领域拓展至环保、医药、电子等新兴行业 [4] - 21世纪以来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技术进步涌现高性能环保产品 并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4] 行业产业链 - 上游原材料主要包括木材纤维、棉纤维、聚丙烯、尼龙、聚酯、玻璃纤维等 决定滤纸过滤性能、强度、耐温性 [6] - 中游是工业滤纸生产与加工 [6] - 下游应用领域包括化工、环保、医药、食品等多个行业 直接影响市场需求 [6] - 聚丙烯是重要原材料 2024年中国产量达3472万吨 同比上涨7.36% 2025年产能持续扩张 为工业滤纸提供充足原料 [7] 行业竞争格局 - 行业集中度较高 由少数龙头企业主导 [8] - 头部企业通过技术壁垒、品牌优势及渠道布局构建护城河 在汽车尾气处理、半导体制造等高端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8] - 中小企业聚焦细分市场 通过差异化竞争寻求突破 深耕医疗防护、食品过滤等细分领域 提供定制化服务 [8] - 主要企业包括重庆再升科技、浙江严牌过滤技术、杭州特种纸业、山东万豪纸业、沈阳市长城过滤纸板等 [8] 重点企业分析 - 重庆再升科技是国内微纤维玻璃棉龙头企业 全球唯一能同时制造高性能玻纤滤料、低阻熔喷滤料和高效PTFE膜的公司 [9]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6.58亿元同比下降12.29% 归母净利润0.60亿元同比下降20.84% [9] - 2024年过滤材料生产量9497.65吨同比上涨10.44% 销售量9125.14吨同比上涨11.46% [9] - 浙江严牌过滤技术专注于提供环保用过滤布和袋等工业过滤关键部件和材料 是我国过滤分离材料主要供应商之一 [10] - 2025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2亿元同比上涨16.49% 归母净利润0.12亿元同比下降15.59% [10] 行业发展趋势 - 行业发展潜力巨大 环保要求提高和各行业对产品质量要求增加推动工业滤纸需求 [11] - 环保意识提升和法规严格执行促使工业滤纸在废气、废水、废物处理领域应用扩大 [11][12] - 绿色化与可持续发展成为趋势 企业研发可降解、可回收工业滤纸 如利用天然纤维素、淀粉等可生物降解材料 [13] - 技术创新驱动产品性能提升 纳米技术融入制备超高过滤精度滤纸 大数据、人工智能实现生产流程精准控制 自动化设备提升效率 [14]
新华财经早报:8月31日
新华财经· 2025-08-31 09:45
能源行业 - 中国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已达30% 显著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预计2035年将提升至40%以上 [1][3] - 全球纳米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底达1.5万亿美元 2018-2025年复合增长率超17% [3] 半导体行业 - 美国商务部将英特尔半导体(大连)、三星中国半导体及SK海力士半导体(中国)移出经验证最终用户名单 中方表示反对并称将影响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稳定 [3] 汽车制造业 - 国产开源车用操作系统初步形成产业生态 推动智能网联汽车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并降低研发成本 [3] 金融投资 - 沪深300ETF过去一年规模增长近4000亿元 华泰柏瑞沪深300ETF增量1325.57亿元 易方达沪深300ETF增量1056.83亿元 [3] - 宁夏黄河农商行认购同心农商行2490万股股份 持股比例由21.62%增至46.78% [3] 国际贸易 - 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裁定特朗普对多国征收关税违法 特朗普表示将向最高法院上诉 [1][5] 交通运输 - 上海邮轮口岸出入境旅客数量突破137.7万人次 同比增长48.71% 已超去年全年总量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