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防沙治沙
icon
搜索文档
人民日报点赞辽宁铁岭市西丰县推进梅花鹿种源繁育——养鹿摸出发展门道
人民日报· 2025-09-18 18:37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防沙治沙与绿色产业 - 乌审旗境内毛乌素沙地治理率已达80%,植被覆盖度达80%以上,目标是将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5%以上,植被覆盖度提高至85%以上[1][1][1] - 当地采用无人机精准播种、机械沙障铺设、节水滴灌等技术提升治沙效率,并研发沙地开沟机、双排打坑机等15种沙地作业机器[2][2][2] - 通过发展生物质颗粒燃料、沙柳产业链、沙地林果、沙地中药材等绿色产业,乌兰什巴台村农牧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8年的1.2万元增长到2024年的3万元,并带动周边20多个嘎查村集体增收430万元以上[3][3][3] 辽宁西丰县梅花鹿产业发展 - 西丰县梅花鹿养殖总量突破6万只,养殖户近300户,从事相关产业人员达3.6万人,是国家级梅花鹿养殖标准化示范区[5][14][14] - 西丰梅花鹿品种于2023年成功入选第七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县内建设种质资源保护中心,永晟种鹿场每年选育优质种公鹿100多只,预计年产茸量可达10公斤[5][15][15] - 凉泉镇梅花鹿存栏量突破2000只,通过规模化示范养殖带动村民增收,例如泉北村村民蒋福录养殖梅花鹿80只,年收入达25万元[16][16][16] 海南昌江海尾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保护 - 公园鸟类名录从2017年的83种增至2024年7月的213种,并发现如棉兔(时隔117年再次记录)等珍稀物种,于2023年入选全国首批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10][9][10] - 公园管理中心负责人薛美丽发起成立“昌江爱鸟队”,通过优化监测方法(以“样区”替代“样线”)提升生态监测效果,并开展科普宣传[9][9][9] - 近年来公园内出现国家级保护鸟类黑脸琵鹭、白鹤、彩鹮以及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椰子狸、豹猫等珍稀物种[10][10][10] 福建福州市古树名木保护 - 福州市为5236株古树名木投保“财产损失险”及“公众责任险”,并落实4000多株古树名木联合监管单位及责任人[7][7][7] - 2023年以来投入古树名木巡查、抢救复壮等经费317万元,争取省级财政支持开展“福建最美古树群”保护及古树复壮工作[7][7] - 福州市牵头编制和修订省级古树名木技术标准2项,开展繁育与救培关键技术研究,构建古树名木基因资源保存库[7][7]
5年防沙治沙超6500万亩,内蒙古付出了哪些努力?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9-15 14:05
防沙治沙与“三北”工程成果 - 近五年内蒙古累计完成“三北”工程建设任务超1亿亩,防沙治沙超过6500万亩 [1] - 2022年启动黄河上中游阻沙入河生态修复工程,对1.1万亩区域进行水沙一体化治理,项目区植被覆盖率达到84%以上,每年阻止约150万吨流沙进入黄河 [1] 黄河“十大孔兑”水土流失治理 - “十大孔兑”每年将2700多万吨泥沙带入黄河,砒砂岩占流域面积约五成,库布其沙漠占据约三成 [3] - “十四五”期间在黄河十大孔兑上新建淤地坝271座,有效遏制入黄泥沙 [4] - 西柳沟入黄泥沙量由每立方米1550千克锐减至195千克,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度分别由10.19%和64.4%提升至28.9%和78.8% [4] 光伏治沙创新模式 - 推动防沙治沙与风电光伏开发有机融合,在库布其沙漠建设长约400公里、平均宽约5公里的“光伏长城” [6] - “光伏长城”项目建成后年均发电量2000亿度,同步实现生态治沙300万亩 [6] - 形成“光伏-种植-养殖-生态修复”良性循环,光伏板下种植牧草、中草药等经济作物 [6] - “十四五”期间累计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2727万千瓦,累计完成沙化土地综合治理238.88万亩 [7]
活力中国调研行|建绿色长城 守绿水青山
人民日报· 2025-09-14 19:02
生态治理成效 - 内蒙古防沙治沙以日均6万亩速度推进 毛乌素沙地治理进度达80% 库布其沙漠建成光伏长城 三大沙漠锁边林草带合龙 [2] - 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完成防沙治沙1.85亿亩 营造林1.48亿亩 种草3.67亿亩 规模均居全国第一 [3] - 乌兰布和沙漠黄河岸实施阻沙入河生态修复工程 植被覆盖率大幅提升 [2] 草原生态保护 - 内蒙古推行草原"带薪休假"机制 2025年实现9.7亿亩草原休牧 牧民塔丽娅年获休牧补贴7万元 [4] - 呼伦贝尔草原曾以每年2%速度退化 现通过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补偿机制实现生态恢复 [4] - 采用舍饲半舍饲模式 整合草场圈舍劳动力 开展规模化养殖和精深加工业务 [6][7] 林业生态修复 - 内蒙古大兴安岭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 10年间森林蓄积量从8.03亿立方米增至10.29亿立方米 增长28% [9] - 野生植物从1848种增至1937种 野生动物从390种增至439种 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 [9] - 发展森林生态旅游 种植木耳菌菇苁蓉等林下作物 探索林业碳汇项目试点 [10] 产业转型模式 - 好牧人合作社采用草畜联动模式 自产苜蓿成本仅为市价1/3 饲料成本大幅降低 [6] - 肉牛出栏周期缩短3个月 通过资源整合实现集约化规模化养殖 [6] - 牧民转型发展民宿观光业务 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双赢 [4][10]
奋进的中国 我们的“十四五” | “蓝绿”交织 喜看昔日沙海蜕变成今日绿洲
央视网· 2025-09-14 14:35
防沙治沙工程进展 - 内蒙古近五年累计完成"三北"工程建设任务超1亿亩 防沙治沙超6500万亩 [1] - 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作为三大标志性战役之一 聚焦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 [1] 阿拉善盟生态修复成效 - 乌兰布和沙漠区域年泥沙流失量约1亿吨 威胁黄河生态 [4] - 2022年启动1.1万亩阻沙入河工程 植被覆盖率提升至84%以上 [6] - 年阻止约150万吨流沙进入黄河 成为西线重要生态屏障 [6] 鄂尔多斯水土流失治理 - "十大孔兑"年入黄泥沙量2700万吨 砒砂岩占流域面积50% [12] - "十四五"期间新建271座淤地坝 实现分级沉降拦泥蓄水 [12] - 西柳沟入黄泥沙量从1550千克/立方米锐减至195千克/立方米 [14] - 森林覆盖率从10.19%提升至28.9% 植被覆盖度从64.4%升至78.8% [14] 光伏治沙协同发展 - 库布其沙漠建设400公里长"光伏长城" 年均发电量2000亿度 [17] - 同步实现生态治沙300万亩 形成光伏-种植-养殖循环模式 [17] - "十四五"期间实施风光一体化工程2727万千瓦 治理沙化土地238.88万亩 [19] 分区治理策略 - 上游丘陵区植树种草增强水土保持 中游风沙区防风固沙 下游平原区提升防洪能力 [14]
内蒙古着力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建绿色长城 守绿水青山
人民日报· 2025-09-14 07:56
生态治理成效 - 内蒙古累计完成防沙治沙面积1.85亿亩 规模居全国第一 [3] - 毛乌素沙地治理进度达80% 库布其沙漠建成光伏治沙带 三大沙漠锁边林草带合龙 [2] - 乌兰布和沙漠黄河沿岸植被覆盖率大幅提升 阻沙入河生态修复工程成效显著 [2] 草原保护措施 - 内蒙古推行草原"带薪休假"制度 2025年将覆盖9.7亿亩草原 [4] - 实施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补偿机制 牧民每年可获得7万元补贴 [4] - 呼伦贝尔草原退化速度从每年2%得到有效遏制 [4] 林业资源恢复 - 内蒙古大兴安岭国有重点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10年 [9] - 林区森林蓄积量从8.03亿立方米增至10.29亿立方米 增幅28% [9] - 野生植物从1848种增至1937种 野生动物从390种增至439种 [9] 产业转型升级 - 推行舍饲半舍饲养殖模式 肉牛出栏周期缩短3个月 [6][7] - 草畜联动合作社使苜蓿成本降至市价1/3 饲料成本大幅降低 [6] - 发展森林生态旅游 林下作物种植 碳汇产品销售等新业态 [10] 工程实施进度 - "三北"工程攻坚战以日均6万亩速度推进防沙治沙 [2] - 累计完成营造林1.48亿亩 种草3.67亿亩 [3] - 通过四道防线(绿化带 淤地坝 光伏治沙带 锁边林)固定流沙 [2]
建绿色长城 守绿水青山(活力中国调研行)
人民日报· 2025-09-14 07:35
生态保护与治理成效 - 内蒙古作为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同时也是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危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 [1] - 全面打响“三北”工程攻坚战,以日均6万亩的速度推进防沙治沙,毛乌素沙地治理进度达到80% [2] - 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完成营造林1.48亿亩、种草3.67亿亩、防沙治沙1.85亿亩,规模均居全国第一 [3] - 在阿拉善盟乌兰布和沙漠黄河岸边实施阻沙入河生态修复工程,使植被覆盖率大幅提升 [2] 草原生态修复与畜牧业转型 - 由于超载放牧等原因,呼伦贝尔草原曾以每年2%的速度退化 [4] - 持续探索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多元化补偿机制,实行草原生态保护效果与补助奖励资金分配挂钩激励约束政策 [4] - 2025年,内蒙古9.7亿亩草原将实现“带薪休假”,牧民可获得补贴并发展民宿等新业态 [4] - 推行舍饲半舍饲模式,通过草畜联动成立合作社,整合资源开展牧草种植、规模化养殖和精深加工 [6] - 合作社自产苜蓿成本仅为市价1/3,肉牛出栏周期缩短3个月,实现集约化、规模化养殖 [6] 林业保护与生态价值转化 - 2015年内蒙古大兴安岭国有重点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 [7] - 10年间,林区森林蓄积量从8.03亿立方米增加到10.29亿立方米,增加近三成 [7] - 野生植物由1848种增加到1937种,野生动物从390种增加到439种 [7] - 通过打造森林生态旅游区、开发森林食品、探索林业碳汇项目试点等方式,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8]
内蒙古着力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建绿色长城 守绿水青山(活力中国调研行)
人民日报· 2025-09-14 06:26
生态治理成效 - 内蒙古自治区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危害严重 但通过系统治理实现日均防沙治沙6万亩 [1][2] - 累计完成营造林1.48亿亩 种草3.67亿亩 防沙治沙1.85亿亩 规模居全国第一 [3] - 毛乌素沙地治理进度达80% 库布其沙漠建成光伏长城 三大沙漠锁边林草带合龙 [2] 草原生态保护 - 推行草原"带薪休假"制度 2025年实现9.7亿亩草原休牧 牧民每年可获得7万元补贴 [4] - 通过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补偿机制 扭转草原退化局面(20年前年退化率2%) [4] - 采用舍饲半舍饲养殖模式 整合草场圈舍劳动力 开展规模化养殖和精深加工 [5][6][7] 林业资源恢复 - 大兴安岭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采伐 10年间森林蓄积量从8.03亿立方米增至10.29亿立方米 增长28% [8] - 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 野生植物从1848种增至1937种 野生动物从390种增至439种 [8] - 发展森林生态旅游 林下作物种植和碳汇项目 实现生态价值转化 [9] 创新治沙模式 - 构建绿化带/淤地坝/光伏治沙带/锁边林"四道防线" 有效控制沙漠扩张 [2] - 乌兰布和沙漠实施阻沙入河工程 植被覆盖率大幅提升 [2] - 合作社采用草畜联动模式 自产苜蓿成本仅为市价1/3 肉牛出栏周期缩短3个月 [6]
行进中国·高质量发展看内蒙古|风吹草低,遇见“蓝海”
人民网· 2025-09-11 16:31
新能源产业发展 - 达拉特旗已建成新能源项目总装机规模556.5万千瓦,涵盖光伏领跑者基地及"沙戈荒"中北部新能源大基地[3] - 明阳新能源智能制造产业园生产8.5兆瓦超大型陆上风机,单日满发电量可满足约1300个家庭月度用电需求[6] - 计划至2030年在库布其沙漠北缘建设长约400公里、平均宽5公里的光伏"蓝色防沙区"[3] 绿色算力建设 - 内蒙古枢纽节点算力规模达16.5万P,其中智算15.4万P居全国第一[11] - 和林格尔新区至京津冀枢纽时延稳定在5毫秒以内,至长三角时延15毫秒,正式接入全国算力"毫秒圈"[7] - 依托新能源发电量全国第一优势构建绿色算力全产业链[11] 稀土产业升级 - 包头市稀土产业2024年产值达1030.5亿元,成为国内首个稀土产业产值破千亿元地区[13] - 金力永磁三期项目投产后产能将达4万吨,成为全球最大高性能钕铁硼生产工厂[11] - 采用3D晶界渗透技术降低重稀土使用量20%-25%,产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医疗设备及风电领域[12][13] 口岸物流效率提升 - 沙良物流园商品汽车月装卸量从2015年200台增至2024年4000余台,采用RFID系统使卸载效率提升1小时[14] - JSQ班列车厢空间利用率提升,装运量较传统集装箱增加两倍以上,人工作业时间减少50%[16] - 满洲里口岸中欧班列累计通行超30000列,发送货物近300万标箱,回程班列通关效率提高10%[19]
毛乌素沙地深处的绿色接力(美丽中国)
人民日报· 2025-09-08 06:16
核心观点 -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通过多代治沙人的持续努力和科技创新 实现毛乌素沙地治理率80% 森林覆盖率从2.6%提升至32.92% 植被覆盖度达80%以上 同时发展沙产业带动农牧民增收[1][2][3] 生态治理成效 - 乌审旗森林覆盖率从上世纪50年代2.6%提高到32.92% 植被覆盖度达80%以上[1] - 境内毛乌素沙地治理率已达80% 计划2030年裸露沙地基本得到治理 森林覆盖率提高至35%以上 植被覆盖度达85%以上[3][6] - 采用"前挡后拉、穿靴戴帽"等传统治沙方法结合"三元套嵌"治理模式 40年治理7万亩荒沙地[5] 科技创新应用 - 广泛应用无人机精准播种 机械沙障铺设 节水滴灌等技术[5] - 研发沙地开沟机 双排打坑机等15种沙地造林机器 开沟种植一体机显著提升工作效率[5] - 推行以水定绿 适地适树 自然修复与人工措施相结合的科学治沙理念[5] 沙产业发展 - 生物质颗粒厂利用沙柳加工燃料 带动全村农牧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8年1.2万元增长至2024年3万元[7] - 形成沙柳产业链 涵盖生物质燃料 木材 家具 菌菇等产品 带动周边20多个嘎查村集体增收430万元以上[7] - 培育出适合沙地生长的"蒙枣1-3号"新品种 推广种植酸枣 山楂等经济作物[8] - 发展沙地林果 中药材 生态农业 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 实现生态产业化[8] 治理主体参与 - 第一代治沙人宝日勒岱带领群众封固10万亩流动沙丘 改造近6万亩荒漠为牧场[2] - 第二代治沙人殷玉珍继承并创新治沙技术[5] - 第三代治沙人刘二飞通过生物质颗粒厂实现生态价值转化[7] - "铁姑娘"突击队延续至新时代志愿服务队 持续参与治沙工作[2]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坚持防沙治沙,植被覆盖度达80%以上 毛乌素沙地深处的绿色接力(美丽中国)
人民日报· 2025-09-08 06:11
治沙成效与生态改善 - 乌审旗森林覆盖率从上世纪50年代的2.6%提升至32.92% [1] - 植被覆盖度达80%以上 境内毛乌素沙地治理率已达80% [1][2] - 计划到2030年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5%以上 植被覆盖度提高至85%以上 [4][5] 科技创新与治沙技术 - 广泛应用无人机精准播种 机械沙障铺设 节水滴灌等技术 [3] - 研发沙地开沟机 双排打坑机等15种沙地造林机器 [3] - 采用"三元套嵌"治理模式 结合以水定绿 适地适树等科学理念 [3][4] 绿色产业发展 - 生物质颗粒厂带动全村农牧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8年1.2万元增长至2024年3万元 [5] - 沙柳产业链延伸至生物质燃料 木材 家具 菌菇等领域 [5] - 培育出适合沙地生长的"蒙枣1号 2号 3号"新品种 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 [6] 治理模式与社会参与 - 沿用"前挡后拉 穿靴戴帽 锁边蚕食 逐步推进"传统治沙方法 [3] - 新时代"铁姑娘"志愿服务队接力开展治沙工作 [2] - 通过资源共享 产品共销模式带动周边20多个嘎查村集体增收430万元以上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