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防沙治沙
icon
搜索文档
新疆和田地区多元化防沙治沙 激发绿色经济新活力
中国新闻网· 2025-06-27 19:15
沙化土地治理成效 - 和田地区通过多元化治沙防沙策略,包括工程固沙、植树种草、引洪灌溉、退化林修复和光伏治沙等措施,绿洲森林覆盖率提升至32%以上 [1] - 2024年至2025年上半年累计治理沙化土地531.29万亩,完成新疆计划任务的65%以上 [1] - 通过沙化土地承包政策,将58.94万亩国有未利用沙地划拨到795个行政村,确权到1.26万户农户,明确70年土地经营权 [1] 生物治沙与农业产业融合 - 在生物治沙区域试种中药材及特色农作物,推动"一县一品"中药材种植,2025年全地区中药材种植面积达74万亩 [2] - 主要中药材品种包括肉苁蓉、瓜蒌、玫瑰花等,带动稳定就业1.26万人、灵活就业5.35万人次,预计产值达到7.22亿元 [2] - 借助安徽援疆力量引进药企,打造绿色有机中药材产业链 [2] 生态环境改善 - 和田地区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强化生态屏障建设 [2] - 2025年1至5月沙尘日数较去年同期减少15%,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2]
新疆巩固防沙治沙成果 新增治理面积479万亩
中国经济网· 2025-06-27 16:57
新疆防沙治沙工程进展 - 新疆计划2024年增加锁边绿色防护带宽度110米至7500米 新增治理面积479万亩 [1] - 于田县采用"政府主导 全民参与"模式 将33万亩绿洲确权到户 配套基础设施与苗木补助 引导农户种植柽柳 梭梭等沙生植物 [1] - 发展肉苁蓉 玫瑰花等沙产业 带动3.6万群众参与治沙 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 [1] 治沙模式创新 - 于田县万花园"合龙"区探索"乔灌结合 乔药结合 灌药结合 林药间作"多元种植模式 增强防风固沙能力同时提升经济价值 [2] - 兵地联动安排11亿元专项资金 推行"先干后补 干好再补"激励模式 [2] - 推广"分布式光伏+苦咸水灌溉"技术 试点林草碳汇开发390万亩 [2] 工程成效数据 - 新疆已完成"三北"工程建设任务2834.08万亩 建成3046公里绿色阻沙防护带 [1] - 实现防沙治沙和治水兴水"双提升" 荒漠面积和沙地面积"双缩减" [1] - 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成效显著 形成"绿围脖"生态屏障 [1]
【科技日报】近百名专家学者研讨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新模式
科技日报· 2025-06-27 09:14
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新模式探索 - 高端学术沙龙在新疆和田举行,近百名专家学者围绕科学治理、技术破局、模式创新等方面开展跨学科交流,为高质量防沙治沙建言献策 [2] -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最大的流动沙漠,风沙活动频繁,对周边绿洲和基础设施构成严重威胁 [2] - 2024年11月28日,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空白区实现"锁边合龙",形成长达3046公里的"绿色围脖" [2] 治沙技术与模式创新 - 锁边工程综合应用了工程治沙、生物治沙和光伏治沙,形成了一套防沙治沙技术模式 [3] - 未来需要依靠科技创新,通过开发和应用新材料、新技术、新模式,进一步巩固锁边成果 [3] - 防沙治沙具有全过程、全时长和整体性特点,需要运用新思路、新方式和新路径 [3] 产业发展与科技支撑 - 防沙治沙需要与产业有机结合,如积极发展光伏和旅游产业等 [3] - 保持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的持续性和稳定性需要强化学科交叉融合,充分发挥科技力量 [2] - 活动期间举办了"沙漠边缘效应与锁边工程"和"防沙治沙的新材料、新技术"两个圆桌论坛 [3]
植绿扩边479万亩 新疆为塔克拉玛干沙漠织厚“绿围脖”
新华社· 2025-06-25 15:41
新疆防沙治沙成果 - 今年以来新疆新增植绿扩边479万亩,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绿色防护带宽度增加110米至7500米 [1] - 综合运用生物治沙、工程固沙、光伏治沙等模式,巩固提升锁边成效 [1] - 政府出台"沙九条"政策保障用水用电用地等要素,自治区和兵团财政每年安排近11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新增治沙任务 [1] 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 - 创新用水保障措施,充分利用南疆河流洪水资源和微咸水,有效保障生态用水 [1] - "谁造林谁所有,谁开发谁受益"的产权制度调动了大企业、大集团和农牧民参与防沙治沙的积极性 [1] - 和田地区76万亩沙化土地确权到人,受益群众超过5万人 [1] 经济效益与就业带动 - 南疆农牧民利用沙化土地种植特色经济作物624万亩,产值突破300亿元 [2] - 带动30余万人稳定就业,促进人均年增收3000元至4500元 [2] - 喀什地区麦盖提县护林员月工资3000元,年底还有肉苁蓉收益分红 [2] 光伏治沙进展 - 喀什地区已完成光伏治沙19.4万亩,累计并网规模648.6万千瓦 [2] - 荒漠沙地正在向资源能源宝地转变 [2]
新疆且末治沙:实现“绿进沙退” 迈向“人沙和谐”
中国新闻网· 2025-06-24 15:43
治沙成效 - 新疆且末县通过建设长达23公里的防风固沙"锁边林",成功将流动沙丘步步逼退,形成由胡杨、红柳、梭梭、沙拐枣组成的生态防线[1] - 治沙工程使区域内沙尘暴、扬沙、浮尘天数大幅下降,年平均降雨量明显增加,小气候和人居环境显著改善[5] - 且末县从"沙进人退"转变为"绿进沙退",并逐步迈向"人沙和谐"阶段,获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等称号[5] 治沙历程 - 且末县1998年建立全疆首个县级防风治沙站,初期采用人工挑水、草方格等传统方法,后期引入机械化管道和节水滴灌设施提升效率[3] - 27年间全县累计上百万人次参与植树造林,治沙从专业团队拓展为全民生态工程[4] - 首批栽种的胡杨树苗从拇指粗细成长为参天大树,防风林带南北延伸23公里,东西宽度达1-7公里[5][3] 治沙模式创新 - 采用"生态产业养生态工程"思路,通过用水指标、林木产权、国家补助等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5] - 在林间种植肉苁蓉、文冠果、蛋白桑等沙生经济作物,形成完整产销链,年产值持续增长[5] - 依托且末国家沙漠公园发展沙漠观光旅游,探索经济与生态协同发展新路径[5]
新疆若羌巧治流沙 台特玛湖焕然新生
中国新闻网· 2025-06-23 15:26
生态治理成效 - 台特玛湖核心区水域面积已稳定恢复,采用"双河道、多时段、长历时、小流量"输水模式实现生态补给[2] - 塔里木河下游植被覆盖面积从2000年830平方公里增至2023年1790平方公里,增幅达116%[4] - 流域内植物种类从7种增至26种,水鸟、黄羊等野生动物重新出现[4] 治沙技术创新 - 实施"间隔治沙"模式,通过草方格与高立式沙障组合降低风速并固定流沙,治理效率提升且成本降低[5] - 在5200亩试验区采用"工程+生物+沙产业"模式,种植梭梭、黑枸杞等经济作物实现治沙与经济效益双赢[7][8] - 试验区按株距1米、行距2米、留空8米标准种植,草方格与作物形成立体防护体系[10] 区域经济带动 - 治沙工程显著改善环境质量,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游客数量增加[7] - 沙生经济作物如酸枣、沙棘、黑枸杞的种植为居民创造新的收入来源[7][8] - 台特玛湖成为阻隔塔克拉玛干与库姆塔格沙漠合拢的重要生态屏障[10]
科技筑牢“绿色长城” 内蒙古能源集团联合蒙草生态让库布齐沙漠焕新颜
全景网· 2025-06-23 11:23
项目概况 - 内蒙古能源集团联合蒙草生态推进7万亩沙地生态综合治理,打造3000亩杭锦旗防沙治沙生态治理项目示范区 [1] - 项目依托"光伏发电+生态治理+板下经济"的可持续治沙模式,实现沙漠添绿、百姓增富、产业振兴 [1] 技术应用 - 项目遵循"以水定绿、系统治理、科学配置植被"的科技治沙理念,发掘培育优质治沙品种 [2] - 使用种子包、种子绳、种植杯等定制化生态创新产品,提高植被盖度平均35%,增加植物多样性40%,提高种子成活率15% [2] - 应用种子绳播种机器人等智能治沙设备,提升大规模生态治理效率和效果 [2] 合作与创新 - 项目依托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主持的《防沙治沙多元技术模式示范》课题 [2] - 内蒙古能源集团结合蒙草生态草种科技创新体系和生态治理综合能力,打造涵盖科研治沙、新产品展示、工程固沙技术的示范区 [1] 生态成效 - 从单一植被修复到全生态系统重建,构建植物、动物、微生物共生的生命网络 [2] - 人工干预与自然演替结合,实现防沙治沙从"短期治理"迈向"长效守护" [2]
今昔对比瞰变迁 卫星视角带你飞越四大沙地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6-17 21:16
防沙治沙成效 - 党的十八大以来完成沙化土地治理3 65亿亩 封禁保护面积2794万亩 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6500万亩 [1] - 毛乌素沙地尔林兔林场栽植樟子松12万亩 植被覆盖率达60%以上 [5] - 浑善达克沙地莝草山完成12 65万亩沙地综合治理 草方格沙障覆盖率达95%以上 [7][9][11] - 科尔沁沙地彰武县形成54万亩生态治理区 流动沙丘植被覆盖率显著提升 [13][15] - 呼伦贝尔沙地修复8 3万亩退化草原 植被盖度提升至85%以上 流沙控制面积超95% [17][19] 生态修复技术 - 毛乌素沙地采用樟子松间隔四米栽植技术 形成绿色生态屏障 [5] - 浑善达克沙地运用草方格沙障固沙 配合人工栽植樟子松 [7][9] - 科尔沁沙地实施灌木固沙为主 人工沙障为辅 种植耐旱树种 [15] - 呼伦贝尔沙地采用平整风蚀坑 铺设芦苇沙障 补播乡土草种等综合修复手段 [19] 生态经济转型 - 科尔沁沙地德力格尔草原年吸引游客超20万人次 实现生态旅游创收 [15]
南农晨读 | 千年古树 新叙乡愁
南方农村报· 2025-06-17 11:31
广东防沙治沙进展 - "十四五"期间广东计划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务超8690公顷 [4][7][8] - 2025年全省下达沙化土地治理任务3000公顷 当前沙化地区植被盖度已超80% [6][7] 荔枝产业动态 - 惠州镇隆荔枝交易中心成为全省最大RCEP荔枝交易中心 品牌价值达10 9亿元 [10][12][13] - 13家合作社签约预售荔枝1 56万吨 覆盖物流 电商 无人机等产业链环节 [11][14][15] - 广东荔枝预计年产量160万吨 各地打造差异化品种如东莞冰荔 阳西巨美人等 [34][35][44] 土地综合整治 - 广东今年已批复46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 含广州花都区等24个新获批项目 [17][18][24] 农产品营销创新 - 韶关启动"网络名人进村联建" 8个特色村与网红签约推动电商助农 [50][52][53] - 广西百色芒果通过"桂字号"产销对接活动进入北京市场 [47][48] 天气影响 - 17日广东将迎季风暴雨 预计累积雨量80-200毫米 最大600毫米 影响茂名 阳江等11个区域 [56][58][60]
千里沙海织新绿
辽宁日报· 2025-06-17 09:04
科尔沁沙地治理成效 - 辽宁彰武县德力格尔草原风景区从荒漠变为绿茵溪流的旅游打卡地,景区下方130米均为沙层[3] - 科尔沁沙地南部边缘深入辽宁西北部,70余年治理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转变[5] - 2023年辽宁启动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已完成992万亩综合治理任务(8年总任务的40%),流动/半固定沙地全部消灭[5] 生态修复技术突破 - 康平县采用多树种混交模式(樟子松/油松/赤松/杨/柳等100余万株)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8] - 北票市创新"DJS造林法"(可降解塑料袋+杯苗)使树木成活率达90%[10] - 凌源市通过大营养杯覆膜技术修复6万株油松退化林,林下荆条长势良好[10] 绿色产业发展 - 阜新县打造610亩"生态+林下药材"示范基地,桔梗/黄芩亩产收入超1.5万元[12] - 彰武县推进10万亩中草药种植项目,包含万亩仿野生种植区/两个千亩药园/百村庭院种植[13] - 昌图县"樟嫁红"嫁接技术使红松经济收益达6000元/亩(单树结塔30-40个,收益100元/棵)[13] 区域协同治理 - 辽宁千里阻沙带延伸1044公里,串联8个县市,平均宽度从11公里拓宽至31公里[6][11] - 沈阳/锦州/阜新/铁岭与内蒙古通辽建立联防联治机制,实现技术共享与项目联合申报[11] - 朝阳市建平县城市绿化率从15.2%提升至40.84%,投入1.5亿元建设绿地公园与湿地[16] 农业生态改良 - 昌图县通过锁沙林带/农田林网建设,粮食总产量从受风沙威胁增至稳定50亿斤以上[17] - "方田林网"模式(农田四周植树)使辽北粮仓平均亩产从72公斤显著提升[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