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重大资产重组
icon
搜索文档
300950,筹划重大资产重组,停牌!
证券时报网· 2025-06-29 18:26
交易概况 - 德固特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购买浩鲸科技控制权,并同步募集配套资金,预计构成重大资产重组但不构成重组上市 [1] - 公司股票自6月30日起停牌,预计在不超过10个交易日内披露交易方案 [1] - 初步交易对方包括南京溪软、嘉兴欧拉等五家机构,已签署意向性协议但范围尚未最终确定 [1] - 交易不会导致德固特实际控制人变更 [1] 标的公司业务 - 浩鲸科技成立于2003年,注册资本7.92亿元,是国际化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商,主要客户为全球电信运营商、云服务商及政企 [2] - 三大业务线包括电信软件开发及服务、云管软件开发及服务、行业数字化解决方案 [2] - 近期推出"三融"端到端智算供给方案,已在上海和川渝教育行业试点,辐射全国教育数字化市场 [2] 收购方业务与业绩 - 德固特为高科技节能环保装备制造商,聚焦化工、能源、冶金等领域,主营节能换热装备、粉体环保装备等 [2] - 2024年营收5.09亿元(同比+64.21%),归母净利润9671.51万元(同比+150.15%) [3] - 2025年一季度营收1.25亿元(同比-31.19%),归母净利润2367.3万元(同比-53.24%),但剔除调整因素后营收同比增超10% [3] - 海外业务毛利率达50%,显著优于国内,持续带动整体盈利水平提升 [3]
成都先导终止收购海纳医药 称将积极寻求更多发展机会
证券时报网· 2025-06-29 18:15
公司动态 - 成都先导宣布终止收购海纳医药65%股权的重大资产重组计划 因交易各方未能就核心条款达成一致 [1] - 交易核心分歧点包括交易方案 交易价格 交易对方范围 业绩承诺等 [1] - 公司强调目前生产经营正常 将继续围绕战略目标推进业务 未来寻求合适发展机会 [1] 收购背景与战略意图 - 海纳医药为改良型创新药及高端仿制药研发企业 2022年营收2.71亿元 2023年上半年营收2.26亿元 净利润7318万元 [2] - 收购旨在延伸产业链至药学研究/临床研究/生物检测领域 构建一站式CRDMO服务体系 [2] - 战略价值包括平衡收入结构(成都先导80%收入来自海外 海纳医药主攻国内市场)及获取稳定现金流 [2][3] 市场反应与后续计划 - 自3月31日披露重组计划后 公司股价累计上涨5% 官宣次日单日涨幅超8% [3] - 双方未来可能开展业务合作 海纳医药认可公司科研实力与专业素养 [3] - 公司自研管线HG146已进入临床二期阶段 [2]
“蛇吞象”式收购终止 光智科技9个月股价涨幅超100%
经济观察网· 2025-06-29 08:44
收购终止 - 公司终止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先导电科100%股份并募集配套资金的关联交易事项 [1] - 该收购自2024年9月30日筹划以来历时近9个月 外部环境变化及部分商业条款未达成一致导致终止 [2] - 公司承诺自公告披露后一个月内不再筹划重大资产重组事项 [2] 市场反应 - 2024年10月14日至10月23日复牌后股价连续8个交易日涨停 [1] - 自2024年9月底披露重组计划后 公司股价累计涨幅超过100% 最高达115 55元/股 [2] - 截至2024年6月27日 公司股价收于47 28元/股 总市值65 09亿元 [2] 标的公司情况 - 先导电科专注于溅射靶材和蒸发材料研发制造 应用于新型显示 光伏 半导体等领域 [1] - 2024年胡润全球独角兽榜单显示先导电科估值210亿元 位列第320名 [1] - 光智科技停牌前总市值31 36亿元 收购被市场视为"蛇吞象"式交易 [1] 公司业务与业绩 - 公司主营红外材料全产业链研发生产 产品应用于安防 车载物联网 航空航天等领域 [1] - 2024年营业收入14 55亿元(同比+43 82%) 归母净利润1225 71万元(扭亏) 扣非净利润-3715 56万元 [3] - 业绩驱动因素包括红外产业链延伸 锗类产品涨价 以及剥离非核心业务获得3800万元处置收益 [3] 未来规划 - 公司目标成为国内领先的红外全产业链解决方案提供商 [3] - 原收购计划旨在拓宽业务范围 实现主营业务换挡升级 与标的公司产业链布局一致 [2] - 将于2025年7月1日召开投资者说明会解释重组终止事项 [2]
300489,突然终止!
搜狐财经· 2025-06-28 13:24
并购终止事件 - 光智科技终止收购先导电科100%股份,因部分商业条款未达成一致意见 [1][16] - 该交易原计划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完成,构成关联交易 [13] - 交易历时8个月后终止,公司承诺一个月内不再筹划重大资产重组 [21] 交易背景与市场反应 - 该交易被称为"蛇吞象"式并购,光智科技市值仅30多亿元而标的估值达200亿元 [13] - 重组计划公布后公司股价累计涨幅超100%,最高达115.55元/股 [17][18] - 投资者高度关注该重组,在互动平台提问量占比达50% [4][5] 公司业务与财务表现 - 光智科技主营红外材料全产业链,产品应用于安防、车载、航空航天等领域 [11] - 2024年营收14.55亿元同比增43.82%,但扣非净利润连续3年为负值 [20][21] -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从2023年的4114万元转为-1.59亿元 [21] 并购战略意图 - 公司希望通过收购实现主营业务升级,整合稀散金属产业链 [11][21] - 标的公司先导电科专注溅射靶材和蒸发材料,产品应用于半导体、光伏等领域 [11] - 双方业务均沿"高纯稀散元素—化合物材料—精密器件"产业链布局 [11] 交易进程关键节点 - 2024年9月30日宣布收购计划,10月13日披露重组预案 [13] - 2025年4月11日因审计评估未完成延期披露重组报告 [13] - 6月12日公告称交易正常推进,但6月27日突然宣布终止 [14][16]
300489,突然终止!
中国基金报· 2025-06-28 13:09
并购终止事件 - 光智科技终止收购先导电科100%股份及募集配套资金的关联交易事项,因部分商业条款未达成一致意见[1] - 该交易被市场称为"蛇吞象"式并购,因光智科技市值仅30多亿元而标的估值高达200亿元[16] - 公司计划于2025年7月1日召开投资者说明会解释终止原因[12] 交易背景与过程 - 交易始于2024年9月30日,是证监会"并购六条"新政后首批典型案例[16] - 最初拟收购44.9119%股份,后调整为100%股份[16] - 2025年4月11日首次暴露推进困难,因审计评估未完成且交易细节需商讨[16] - 6月12日公告称交易有序进行,但6月27日突然宣布终止[17] 业务协同性分析 - 双方均沿"高纯稀散元素-化合物材料-精密器件"产业链布局[14] - 先导电科专注溅射靶材和蒸发材料,产品应用于显示、光伏、半导体等领域[14] - 光智科技主营红外材料全产业链,产品用于安防、车载、航空航天等领域[14] - 原计划通过收购实现稀散金属产业链深度整合,补充高毛利业务[21] 市场反应与股价表现 - 投资者高度关注,最近十条互动问答中有五条涉及该重组[7] - 宣布重组后股价累计涨幅超100%,2024年10月最高达115.55元/股[18][19] - 截至6月27日收盘价47.28元/股,总市值65.09亿元[19] 公司财务状况 - 2024年营业收入14.55亿元,同比增长43.82%[20] - 归母净利润1225.71万元实现扭亏,但扣非净利润仍亏损3715.56万元[20] - 扣非净利润连续3年为负值[20]
突发!呈和科技终止收购……
国际金融报· 2025-06-28 12:31
重大资产重组终止 - 呈和科技终止筹划两个多月的重大资产重组事项,因交易各方未能就核心条款达成一致意见[1] - 终止原因包括标的公司股东结构复杂、对未来经营发展规划意见不一,特别是业绩承诺安排发生较大变化[4][5] - 公司强调终止不会对业务、生产经营及财务状况造成不利影响,也不损害股东利益[8] 标的公司映日科技概况 - 标的公司主营业务为高性能溅射靶材研发生产,应用于半导体显示面板、触控屏、消费电子、光伏及汽车电子等领域[3] - 2022年曾申报创业板IPO但于2023年撤回,2019-2021年营收复合增长率达67%,净利润复合增长率达165%[3] - 主要股东包括张兵(30.09%)、天津美泰(12.61%)、罗永春(6.57%)等,合计持股53.04%[5] - 前任实控人罗永春因虚开增值税发票被判刑,新三板挂牌审查曾质疑其股权转让真实性,公司回复称与标的无关[7] 呈和科技基本面 - 主营业务为高分子材料助剂产品,2021年科创板上市后业绩持续增长[7] - 2020-2024年营收从4.60亿元增至8.82亿元,净利润从1.17亿元增至2.50亿元[8] - 2025年Q1营收2.20亿元(同比+14.97%),净利润7146.43万元(同比+15.82%)[8] - 业绩增长驱动因素包括产品国产化率提升、下游应用拓展及国内外市场开拓[8] 交易背景与协同效应 - 原计划以现金收购映日科技不低于51%股权,标的整体估值18亿元[3] - 公司认为与标的在高性能材料领域存在良好协同效应[3] - 标的曾计划在新三板挂牌,但交易终止后其资本路径存不确定性[7]
安源煤业: 安源煤业关于重大资产重组的一般风险提示公告
证券之星· 2025-06-28 00:48
重大资产重组方案 - 公司拟以持有的煤炭业务相关资产及负债与江西江钨控股发展有限公司持有的赣州金环磁选科技装备股份有限公司8,550万股股份(对应股比57%)进行置换 [1] - 拟置入资产与拟置出资产交易价格的差额部分将由一方向另一方以现金方式补足 [1] - 本次交易已审议通过《安源煤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重大资产置换暨关联交易报告书(草案)》及相关议案 [1] 交易审批进展 - 交易方案尚需取得国资主管单位正式批准、公司股东大会审议批准及其他必要的审批、备案或授权 [2] - 能否取得相关批准及取得时间存在不确定性 [2] 信息披露管理 - 公司指定《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证券日报》《证券时报》及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为信息披露媒体 [2] - 所有信息以指定披露媒体内容为准 [2] 内幕信息控制 - 公司已制定严格的内幕信息管理制度并控制知情人员范围 [1] - 仍存在因股价异常波动或异常交易涉嫌内幕交易导致交易暂停/终止的风险 [1]
安源煤业: 董事会关于本次交易前12个月内购买、出售资产的说明
证券之星· 2025-06-28 00:48
资产置换交易 - 公司拟以持有的煤炭业务相关资产及负债与江西江钨控股发展有限公司持有的赣州金环磁选科技装备股份有限公司8,550万股股份(对应股比57%)进行置换,差额部分以现金补足[1] - 本次交易涉及资产置换,拟置入资产与拟置出资产交易价格存在差额需现金补足[1] 尚庄煤矿资产转让 - 公司全资子公司江西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分公司尚庄煤矿全部资产及负债转让至原控股股东江能集团,转让价格为19,721.62万元[1] - 江能集团同时承接公司持有的尚庄煤矿债权42,929.56万元[1] - 转让完成后公司不再持有尚庄煤矿资产且不对其负债承担责任[1] - 该交易构成关联交易但不构成重大资产重组[1] 土地收储交易 - 公司与安源区政府签署协议,收储土地面积合计228.18亩,总价款为3,554.96万元(土地价款3,203.91万元,地面附属资产价款351.05万元)[2] - 该交易不构成关联交易和重大资产重组[2] 交易时间范围说明 - 除上述交易外,公司本次交易前12个月内不存在其他主要资产购买、出售行为[2] - 上述交易与本次资产置换交易无关,无需纳入累计计算范围[1][2]
*ST绿康: 董事会关于评估机构的独立性、评估假设前提的合理性、评估方法与评估目的的相关性及评估定价的公允性的说明
证券之星· 2025-06-28 00:48
评估机构为本次交易出具的相关资产评估报告的评估假设前提按照国家有 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执行,遵循了市场通行的惯例或准则,符合评估对象 的实际情况,评估假设前提具有合理性。 本次评估的目的是确定标的资产于评估基准日的市场价值,为本次交易提供 定价参考依据。银信评估对绿康玉山 100%股权价值、绿康海宁 100%股权价值和 绿康新能 100%股权价值进行了评估。本次资产评估工作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 规和规范性文件的要求,遵循独立、客观、公正、科学的原则,按照公认的资产 评估方法,实施了必要的评估程序,对绿康玉山 100%股权、绿康海宁 100%股权 和绿康新能 100%股权在评估基准日的市场价值进行了评估,所选用的评估方法 合理,与评估目的相关性一致。 关于评估机构的独立性、评估假设前提的合理性、评估方法 与评估目的的相关性以及评估定价的公允性的说明 标的资产的最终交易价格按照以 2024 年 12 月 31 日为评估基准日,经符合 《证券法》规定的资产评估机构出具的资产评估报告中的评估值为基础,由交易 双方协商确定,标的资产交易定价公允,不存在损害公司及中小股东利益的情形。 绿康生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
安源煤业: 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安源煤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前发生业绩异常或本次重组存在拟置出资产情形相关事项之专项核查意见
证券之星· 2025-06-28 00:48
重大资产重组交易方案 - 公司拟以持有的煤炭业务相关资产及负债与江西江钨控股持有的赣州金环磁选科技装备股份有限公司8,550万股股份(对应股比57%)进行置换,差额部分以现金补足[2] - 本次交易构成重大资产重组,需经中国证监会审核批准[2] - 中信证券作为独立财务顾问对重组前业绩异常及拟置出资产情形进行专项核查[2] 承诺履行情况 - 公司及相关主体自上市以来主要承诺包括保持独立性、避免同业竞争、规范关联交易等[5][6][7] - 控股股东江能集团承诺在2025年12月31日前完成符合条件煤矿资产的置入工作[5] - 对于不符合上市条件的煤矿资产,将通过转让或注销方式处置[22][24] - 最近三年未发现不规范承诺或未履行完毕的情形[35] 规范运作情况 - 2022-2024年度未发现控股股东非经营性资金占用情形[37] - 同期未发现违规对外担保情形[37] - 公司及董监高近三年未受行政处罚或监管措施[38] 财务真实性核查 - 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54.04亿元、68.71亿元、89.16亿元,但持续亏损[39] - 审计机构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未发现虚假交易或关联方利益输送[40][41] - 应收账款坏账损失2024年为-1,779.52万元,存货跌价损失2024年为-38.37万元[46] - 会计政策变更均按财政部规定执行,未发现滥用会计政策情形[41][42] 拟置出资产评估 - 采用资产基础法评估,未采用收益法因公司持续亏损且未来经营不确定性大[47][48] - 评估假设包括持续经营、公开市场等基本假设,以及资产现有用途等一般假设[49][50] - 评估结果已通过董事会审议及独立董事专门会议审核[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