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造假

搜索文档
都市车界|众泰造假敲响行业警钟:中国汽车淘汰赛,淘汰的究竟是谁?
齐鲁晚报· 2025-05-22 12:12
财务造假与监管处罚 - 公司因连续四年财务信息披露不准确被浙江证监局出具警示函,违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7名高管被采取监管措施[1] - 2025年1月公司承认2021年至2024年半年度财务数据存在重大错误,涉及收入确认、成本计量、资产减值等关键领域[3] - 董事长胡泽宇、财务总监朱谷等高管因未勤勉尽责被追责,监管部门认定其行为违反"真实、准确、完整"的信息披露核心原则[3] 经营与财务状况 - 2024年公司仅售出14辆库存车,新车产量为零,营业收入同比下滑23.96%至5.58亿元,净利润亏损10亿元[4] - 截至2025年一季度总资产35.05亿元,总负债33.68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96.1%[4] - 2019年破产重整后注入20亿元资金仍未能扭转颓势,连续六年累计亏损达253亿元[3][4] 高管薪酬与治理问题 - 2024年董监高薪酬总额逆势增长61%,董事长胡泽宇年薪逼近200万元,与业绩亏损形成强烈反差[4] - 审计专家指出公司自2019年重整后内部控制体系形同虚设,财务造假可能成为掩盖亏损的手段[3] - 行业分析师认为公司战略短视,重整后未建立有效研发体系,产品仍停留在国五标准[5] 车主权益与售后危机 - 数万名车主面临"厂家缺货无法维修"、"质保期内配件断供"等问题,部分车主需自费3万元从报废车拆解配件[5] - 法律专家指出公司负债率达96%,若进入破产清算程序,车主的10年期零部件供应权益将难以保障[5] 行业影响与重整建议 - 专家建议破产重整需引入具备新能源技术实力的战略投资者,盘活整车生产资质和产能[5] - 审计专家呼吁建立财务造假"黑名单"制度,对连续三年重大会计差错企业强制退市[5] - 公司股价较历史高点缩水超90%,2025年5月22日报2.22元/股,总市值111.94亿元[5] 行业发展启示 - 事件反映中国汽车产业淘汰赛加剧,依赖"山寨"和资本运作的企业面临生存危机[5] - 在新能源与智能化浪潮下,坚持技术创新、尊重市场规则的企业才能存活[5]
五矿证券持续督导企业严重财务造假濒临退市 股权投行项目储备为0连续18个月撤否率达100%
新浪证券· 2025-05-21 16:38
五矿证券投行业务表现 - 五矿证券作为保荐券商已完结的IPO项目数量合计14家,其中5家成功发行,9家终止,成功率仅35.71% [1] - 2024年至今,公司连续撤回5家IPO项目,没有一家发行,撤否率高达100% [1] - 自2023年11月16日以来,五矿证券的股权投行项目连续都没有成功发行,连续撤回7家项目,至今储备项目为0 [1] - 2024年五矿证券投行业务手续费净收入为3.27亿元,同比下降50.17% [21] - 五矿证券2023年合计保荐3家IPO项目上市,合计录得1.55亿元承销保荐收入,2024年这一收入降到0 [21] *ST广道财务造假事件 - *ST广道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证监会立案,公司财报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机构直接称存在造假 [2] - *ST广道通过给审计机构提供虚假信息、拦截快递等方式完成造假闭环 [4] - 公司进行会计差错更正后2023年度营收较更正前少了98%,从2.88亿元调整至537万元 [7][9] - 2023年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从更正前的2.78亿元降至739万元,减少幅度高达97% [10] - 审计机构中审华称*ST广道存在严重财务造假,管理层凌驾控制之上、内部控制全面失效 [11] 五矿证券持续督导责任 - *ST广道是五矿证券历史上保荐的首家IPO企业,2021年11月在北交所上市,募资2.05亿元 [3] - 2021-2024年是五矿证券对*ST广道的持续督导期间,但公司对严重财务造假毫无察觉 [11] - 五矿证券拟牵头联合相关方出资设立规模约为2.2亿元的先行赔付专项基金 [11] 五矿证券股权投行业务现状 - 2023年11月15日后,五矿证券连续撤回7家股权投行项目,其中5家IPO项目,2家定增项目 [19] - 近18个月来五矿证券股权投行项目的撤否率高达100% [19] - 截至2025年5月20日,五矿证券的股权投行项目储备数量为0 [20] 五矿证券整体业绩与人员变动 - 2022-2024年,五矿证券营收分别为14.69亿元、14.59亿元、13.2亿元,同比分别下降27.51%、0.65%、9.55% [21] - 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77亿元、2.75亿元、2.52亿元,同比分别下降28.41%、26.99%、8.46% [21] - 公司2021-2024年的员工总数分别为1529人、1468人、1350人、1147人,2024年裁员超200人 [22] - 2023年五矿证券有投行人员371人,2024年降至288人,一年裁员83人 [22]
财务造假代价惨痛!张宏伟被迫让出联合能源董事局主席
华夏时报· 2025-05-19 15:58
图为即将离任的联合能源集团董事局主席张宏伟。图源:联合能源集团官网 5月14日,联合能源集团(00467.HK)发布公告称,张宏伟将于6月底前辞去公司主席兼执行董事职务,因为4月 29日中国证监会裁定张宏伟和东方集团违反证券法,对张宏伟处以罚款1000万元及终身证券禁入处分。上交所对 张宏伟公开谴责,认为其终身不适合担任上市公司董高监。 《华夏时报》记者联系联合能源集团并向其表达采访意愿,后者称转达给相关人员,但后来并无回复。 广州眺远营销咨询公司总监高承飞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张宏伟辞职对联合能源来说可能会引发 市场对管理层稳定性的担忧,股价或出现波动,对于"东方系"其他公司也会带来连锁反应,导致各公司之间的协 同效应减弱。 虚增业绩付出代价 本报记者 李未来 北京报道 张宏伟和他的"东方系"虚增业绩事件余波未了。 2024年6月19日,东方集团东窗事发。公司称收到上交所《关于东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信息披露有关事项的监管工 作函》,要求其解释"公司及子公司在关联方东方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财务公司)的16.40亿元存款 出现大额提取受限情形"。 随后东方集团因为大额关联交易未披露被黑龙江证 ...
频遭重罚,淄博上市企业ST联创到底怎么了
齐鲁晚报网· 2025-05-19 13:15
多次财务造假,频遭监管处罚,淄博这家上市企业到底怎么了? 5月15日,山东联创产业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ST联创(300343))公告称,公司及相关责任 人因财务造假收到中国证监会山东监管局下发的《行政处罚决定书》,被责令改正并罚款60万元,时任 董事长李洪国被实施5年证券市场禁入。 这是继2025年3月因信息披露违规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ST)后,这家淄博本土上市公司再次陷入舆论 漩涡。 事实上,此次处罚缘起于2017年一场跨界并购。 ST联创2015年启动"化工+互联网"双主业战略,通过高溢价收购上海新合、上海激创、上海麟动等数字 营销公司,快速切入互联网广告领域。 此外,投资者集体诉讼同步推进,济南中院已受理多起索赔案件,律师团队表示,在2018年4月14日至 2022年11月21日期间买入股票的投资者,目前仍可发起索赔。 值得注意的是,实控人李洪国在2016-2019年间通过减持套现超7.6亿元,甚至在监管调查期间违规减 持,进一步激化投资者矛盾。 此后,ST联创聚焦氟化工与新能源赛道。2021年起,公司剥离全部互联网业务,依托聚氨酯产业链优 势,构建从基础原料R142b、含氟制冷剂HFCs到高端 ...
北京银行首季营收净利双降被同行赶超 康得新旧案余波未平卷入51亿诉讼
长江商报· 2025-05-19 09:01
康得新造假案余波 - 北京银行收到应诉通知书,涉及浙江中泰创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对康得新提起的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诉讼,案件从南京中院移送至苏州中院受理 [1] - 原告要求康得新支付投资差额损失51.47亿元,并要求包括北京银行在内的10名被告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1][3] - 该案涉及11名被告方,包括康得新及其关联方、北京银行、评级机构、审计机构、保荐券商等第三方机构 [3] - 康得新2015-2018年累计虚增利润115.3亿元,并与控股股东签订《现金管理合作协议》,导致上市公司账面显示的122亿元银行存款实际为零 [4] - 2020年底北京银行因现金管理业务内部控制缺陷等问题被银保监会合计罚款4290万元,并被暂停债务融资工具主承销业务6个月 [5] 北京银行经营表现 - 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171.27亿元,同比下降3.18%;净利润76.72亿元,同比下降2.44% [1][6] - 2024年全年营业收入699.17亿元,同比增长4.81%;净利润258.31亿元,同比增长0.81%,增速为2021年以来最低 [6] - 一季度利息净收入125.92亿元,同比下降1.44%;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14.42亿元,同比增长24.42%;投资收益41.82亿元,同比增长20.76% [7] - 截至2025年3月末,资产总额4.47万亿元,较年初增长5.87%;不良贷款率1.30%,较年初下降0.01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198.08%,较年初下降10.67个百分点 [7] 行业地位变化 - 北京银行一季度营收和净利润规模已被江苏银行超越,净利润规模低于江苏银行的97.8亿元 [6] - 在17家上市城商行中,北京银行营收和净利润增速仅高于厦门银行、贵阳银行,处于较低水平 [6] - 2024年净息差1.47%,同比下降0.07个百分点,但收窄幅度显著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7] 声誉风险管理 - 北京银行在2024年股东大会材料中提到"做好舆情应对处置,有效化解前任高管疑似失联、康得新诉讼案件等声誉风险隐患" [2][8]
上市公司案例分析:东方通
搜狐财经· 2025-05-18 14:46
公司背景 - 北京东方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创业板上市高科技企业 股票代码SZ300379 专注于中间件和网络安全领域 [2] - 公司产品服务于政府及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信息安全需求 曾凭借技术实力占据行业重要地位 [2] 发展历程 - 创业初期通过中间件产品快速打开市场 应用覆盖政府、金融、电信等领域 支撑业绩持续增长 [3] - 网络安全业务通过自主研发实现市场份额提升 一度成为资本市场明星企业 [3] 经营困境原因 财务违规 - 涉嫌定期报告财务数据虚假记载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此前因收入确认不当被责令改正 [5] - 财务造假事件直接导致股价大幅下跌 严重损害公司信誉 [5] 项目与业绩问题 - 募投项目实际投入远低于计划 严重影响业务拓展能力 [6] - 连续三年巨额亏损 主因包括市场竞争加剧、毛利率下降及费用增加 [6] 子公司风险 - 全资子公司北京泰策科技业绩恶化 引发大额商誉减值 [7] - 并购整合失败导致协同效应缺失 市场环境变化与内部管理问题共同加剧亏损 [7] 审计问题 - 审计机构存在风险评估形式化、函证程序缺失等违规行为 [8] - 频繁更换审计签字注册会计师 进一步削弱财务透明度可信度 [8] 行业影响 - 案例凸显上市公司需强化内部控制与诚信经营 技术优势需匹配合规管理 [8]
泰豪科技不仅是会计差错?费用跨期确认 警惕财报埋雷
新浪证券· 2025-05-16 17:32
会计差错概况 - 2025年已有超40家上市公司进行会计差错更正 [1] - 会计差错属于非故意过失 但近年部分公司滥用会计差错掩盖财务造假 如康美药业300亿现金差错 东方集团以会计差错调整巨额财务造假 [1] 泰豪科技会计差错事件 - 公司因投资公司失控导致会计差错调整 8360万元收购的德塔动力38%股权因股东纠纷无法并表 但2023年前三季度仍按控制处理 需对2023年Q1至2024年Q3共7份定期报告进行更正 [2] - 公司因信披不规范及财务核算不及时收到江西证监局责令改正监管函 涉及2023年10月丧失对被投资单位重大影响未及时财务处理 [3] - 监管指出公司销售费用列报有误 将应计入营业成本的支出误计入销售费用 且部分销售费用确认跨期 [4] 财务数据异常 - 2023年公司营收下降但三费同比增长 销售费用 管理费用 财务费用合计7 65亿元 占营收比重从10 86%升至17 88% 其中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的"其他"项目达1 56亿元 [5] - 近五年非经常性损益累计超16亿元 扣非归母净利润累计亏损26亿元 显示盈利依赖非经常性损益 [6] - 2023年非经常性损益达8亿元 主要来自国科军工上市后公司放弃董事会席位 将其股权投资转为金融资产 转换日与资产负债表日公允价值差额1 37亿元计入损益 [8][9][10] 资产质量问题 - 应收账款金额高企 2021-2024年分别为38 06亿元 43 56亿元 38 6亿元 37 09亿元 占营收比重从62 78%升至90 12% [10] - 2024年应收账款期末余额47 47亿元 一年以上账龄占比48% 其中1-2年9 18亿元 2-3年6 48亿元 3年以上7 5亿元 [10]
北京市检三分院:去年受理证券期货犯罪捕诉案件72件165人
新京报· 2025-05-16 15:08
新京报讯(记者行海洋)5月15日,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三分院通报,2024年,该院共受理各类证券期 货犯罪捕诉案件72件165人,办案量居全国首位。 作为北京唯一的证券期货犯罪办案基地,北京市检三分院对北京市证券期货犯罪实施集中管辖,充分发 挥法律监督职能作用,自2022年连续四年发布《检察机关证券期货犯罪办案基地(北京)建设手册》, 依托所办理案件和相关数据协助金融证券行业治理。 当天,北京市检三分院发布依法从严打击证券犯罪典型案例,涉及罪名既包括传统的内幕交易、利用未 公开信息交易犯罪,也包括近年来新出现的财务造假犯罪及中介机构人员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 其中,朱某军、刘某军提供虚假证明文件案是检察机关在办理一起违规披露重要信息案件中发现线索并 成功追诉的案件。通过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检察工作人员发现审计人员朱某军、刘某军有提供虚假证 明文件的嫌疑,依法向公安机关移送案件线索,并开展引导侦查,最终成功追诉2名涉嫌犯罪的中介组 织人员。通过全链条打击财务造假,对沦为财务造假"帮凶"的中介机构人员依法追捕追诉,推动压实中 介机构"看门人"职责。 张某某违规披露重要信息案是发生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也称"新三 ...
中国证监会:2024年查办证券期货违法案件739件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5-16 10:24
执法力度与成效 - 2024年证监会查办证券期货违法案件739件 作出处罚决定592件同比增长10% 处罚责任主体1327人(家)次同比增长24% 市场禁入118人同比增长15% [3] - 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和线索178件 同比增长51% [3] - 查处"关键少数"989人次同比增长21% 罚没28.1亿元同比增长63% 市场禁入81人次 [12] 案件类型分布 - 信息披露案件249件占比34% 中介机构未勤勉尽责案件95件占比13% 连续三年增加 [4] - 内幕交易案件178件占比24% 操纵市场案件71件占比10% 数量与往年基本持平 [4] - 财务造假案件128件 重点打击虚构业务、滥用会计政策等行为 [9] 重点案件处罚 - 对高德信、华道生物报送虚假财务数据行为分别处以3270万元、1150万元罚款 [7] - 恒大地产欺诈发行债券及信息披露违法被罚41.75亿元 董事长许某印被罚4700万元并终身禁入 [7] - 中核钛白实际控制人王某龙等"绕道"减持被罚2.35亿元 [14] - 对股市"黑嘴"刘某、娄某操纵股价行为罚没3.34亿元 [17] 中介机构监管 - 全年对中介机构未勤勉尽责行为罚没6.73亿元 [16] - 普华永道在恒大地产案中被罚3.25亿元创纪录 [16] 上市公司退市 - 2024年55家上市公司退市 对35家退市公司及责任人违法违规问题追责 [11] - 对87家拟上市企业开展现场检查 查办5起欺诈发行案件 [7]
刚刚,证监会发布!去年市场禁入118人
券商中国· 2025-05-15 17:09
5月15日,证监会公布了2024年执法情况。2024年,证监会依法从严查办证券期货违法案件739件,作出处罚决定 592件、同比增长10%,处罚责任主体1327人(家)次、同比增长24%,市场禁入118人、同比增长15%;向公安 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和线索178件,同比增长51%。 证监会表示,下一步将紧扣"防风险、强监管、促高质量发展"工作主线,不断提升执法能力和办案质效,用好用足 法律法规赋予的执法手段,快、准、狠打击证券期货违法违规,切实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为建设高质量资本市场 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打击欺诈发行等投资者最不能容忍的行为 券商中国记者了解到,过去一年,证监会突出强本强基、严监严管,聚焦"打大、打恶、打重点",坚持"惩防治"并 举,"行民刑"协同,坚决做到"长牙带刺"、有棱有角,全力提升执法效能,努力实现严而有力、严而有度、严而有 方、严而有效。 从查办的案件构成看,信息披露案件249件位居首位,占案件总数的34%;中介机构未勤勉尽责案件95件,连续三年 增加,占案件总数的13%;内幕交易案件178件、操纵市场案件71件,分别占比24%、10%,数量与往年基本持平。 在发行上市、信息披露、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