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造假

搜索文档
证监会:财务造假是侵蚀市场根基的“毒瘤” 一直是证监会重点打击对象
快讯· 2025-05-15 17:01
据证监会发布消息,财务造假是侵蚀市场根基的"毒瘤",一直是证监会重点打击对象。2024年,证监会 通过年报审阅、现场检查、舆情监测、投诉举报、大数据建模分析等多元化渠道发现财务造假线索,查 办相关案件128件,重点打击虚构业务、滥用会计政策、第三方配合造假等违法行为。其中,鹏博士因 操控资产减值计提虚增利润和资产,公司及相关责任人员被处以3400万元罚款;对紫晶存储案中两家配 合财务造假的上市公司立案调查,坚决破除财务造假利益链条。 ...
深度丨从帮凶到漏网之鱼:如何追责财务造假“第三方”合谋者?
证券时报· 2025-05-15 16:48
财务造假现状与趋势 - 2020年以来因收入舞弊被证监会行政处罚的上市公司中,超过六成案件涉及交易造假,共184家受罚企业中有117家单纯采用交易操纵手段[4][6][7] - 交易造假已从会计账本数字游戏升级为覆盖业务全流程的系统性造假,典型案例包括国美通讯虚构关联交易、东方集团开展空转循环贸易等[5] - 造假手段迭代至"3.0阶段",通过与产业链上下游深度合谋伪造完整资金循环链条,隐蔽性显著提升[10] 第三方参与造假规模与模式 - 58家造假上市公司涉及686家第三方配合,平均每家超10家协作方,新研股份案中第三方数量过百家[11] - 第三方主要扮演四类角色:关联方/隐性关联方(如信威集团隐瞒控制关系)、真实客户(如文化长城区域代理商)、空壳公司(如保千里案20家小微企业)、自然人名义客户(如东方金钰6名自然人)[12][13][14][15] - 504家第三方以客户名义虚构销售,49家伪造采购,105家兼具双重身份,28家充当资金过桥方[15] 典型案例与数据 - 紫晶存储案造成1.7万投资者受损,中介机构先行赔付10.86亿元,但21家配合第三方仅2家因自身财报问题受罚[2][18] - 广东榕泰通过注册揭阳市中粤农资等多家空壳公司构建虚假交易对手[11] - 专网通信案中国瑞科技、江苏舜天等联合数十家上下游企业开展虚假自循环业务[11] 监管与法律困境 - 近五年294家被明确点名的配合造假第三方中,近两成已注销或吊销,但司法追责率极低[19][21] - 现行制度对第三方处罚存在空白,如紫晶存储案中第三方仅承担0.7%的总罚金比例[18][23] - 专家指出利益驱动与违法成本过低是合谋主因,建议建立全链条追责机制[17][23]
最高法、证监会:依法打击欺诈发行和持续信息披露造假
快讯· 2025-05-15 16:27
资本市场监管政策 - 最高法与证监会联合发布指导意见,强调依法打击欺诈发行和持续信息披露造假行为,以保障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1] - 高质量信息披露被视为注册制的重要基础,监管部门将加强日常监管与稽查处罚力度,从严从快查处造假行为 [1] - 强化司法机关与监管部门的协作,推动行政、民事、刑事立体追责机制,提高违法成本 [1] 责任追究机制 - 坚持"追首恶"与"打帮凶"并重原则,精准追责发行人、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中介机构 [1] - 依法追究配合财务造假的第三方刑事责任,包括供应商等参与方 [1] - 发行人被民事追责后,可向负有责任的控股股东、董事、监事等主体追偿,法院予以支持 [1] 打击财务造假措施 - 重点惩处财务信息披露造假的策划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形成全方位打击 [1] - 通过强化案件办理与信息共享,提升对造假行为的查处效率 [1]
ST广物虚假财报误导市场,遭监管严厉处罚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15 12:52
公司财务造假事件 - ST广物通过伪造交付资料虚增收入、利润,导致2022年年报及2023年半年报存在重大虚假记载 [1][2] - 2022年度虚增营业收入28.94亿元,占当期披露营收的57.65%,虚增利润总额6.22亿元,占当期披露利润总额的78.52% [2] - 2023年上半年虚增营业收入2.65亿元,占当期披露营收的19.23%,虚增利润总额5559.78万元,占当期披露利润总额的15.98% [2] 涉及人员及责任认定 - 2022年年报虚假记载问题中,杨铁军、赵强、刘栋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高源等6人为其他直接责任人员 [2] - 2023年半年报虚假记载问题中,赵强、刘栋仍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高源等5人为其他直接责任人员 [2] - 公司行为违反证券法第七十八条第二款,构成信息披露违法违规 [3] 公司后续处理 - 2024年4月发布公告对2022年年报及2023年半年报进行全面更正 [3] - 2024年10月14日公告收到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决定书》(〔2024〕104号) [1] 投资者维权 - 2023年4月11日至2024年4月29日期间买入并在之后卖出或持有股票的受损投资者可提出索赔 [4] - 索赔由衡财保·炜衡金融315团队代理,律师费在实际获赔后收取 [4]
从帮凶到漏网之鱼:如何追责财务造假“第三方”合谋者?
证券时报· 2025-05-15 02:29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现象 - 2020年以来因收入舞弊被证监会行政处罚的上市公司中近七成案件涉及交易造假 深入剖析58家上市公司交易造假案例发现背后有超600家第三方主体参与 [1][2] - 交易造假已成为收入舞弊的主要方式 在184家受罚上市公司中117家单纯采用交易操纵手段 20家同时实施交易与会计操纵 仅47家停留在传统会计操纵模式 [2][3] - 造假手段已进入"3 0阶段" 通过与产业链上下游深度合谋虚构业务场景伪造完整资金循环链条 隐蔽性大幅提升 [3] 第三方参与造假模式 - 58家明确存在第三方配合造假的上市公司涉及第三方数量达686家 平均每家超10家 最多案例中新研股份配合造假第三方过百家 [4] - 第三方主要构成包括:关联方或隐性关联方(如信威集团隐瞒对海外采购商控制关系) 真实客户(如文化长城子公司利用代理商虚增收入) 空壳公司(如保千里案中20家被操控企业) [5][6][7] - 第三方角色分布:504家伪装成客户 49家充当供应商 105家兼具双重身份 28家作为资金过桥方 [7] 造假案例具体手法 - 紫晶存储案导致1 7万名投资者受损 4家中介先行赔付10 86亿元 但21家涉事第三方仅2家因自身财报问题受罚 [1][9] - 广东榕泰通过安排他人注册公司作为虚假交易对手 由员工挂名股东并控制印章 [3] - 专网通信案中国瑞科技等公司在数十家第三方配合下开展无实质业务的虚假自循环交易 [4] 监管与法律现状 - 近五年294家被明确点名的配合造假第三方公司中近两成已注销或吊销 但绝大多数未受法律追究 [10] - 现行制度对第三方处罚罕见 如紫晶存储案中上市公司被罚9000万元而多数协助造假第三方未被追责 [9][10] - 专家指出第三方作为造假源头直接获利但面临行政责任缺位 民事追偿执行难等问题 形成违法成本与收益失衡 [10]
一上市公司连续财务造假,四任董秘全被监管警示!
梧桐树下V· 2025-05-14 13:14
公司违规行为 - ST华通2018-2022年年报商誉有关情况存在虚假记载 [1][6] - 虚构软件著作权转让业务或提前确认收入,导致2020-2021年年报及业绩承诺完成情况的临时报告存在虚假记载 [1][6] - 7名相关责任人被深交所出具监管函,浙江证监局同日对上述7人出具警示函 [1][2] 涉及责任人及违规时段 - 王一锋(时任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对2018-2022年年报及业绩承诺完成情况公告信息披露违规负有责任 [6] - 邵恒(时任董事兼副总经理)对2018-2020年年报及业绩承诺完成情况公告信息披露违规负有责任 [6] - 严正山(时任副总经理兼董事会秘书)对2018年年报信息披露违规负有责任 [7] - 郦冰洁(时任副总经理兼董事会秘书)对2019-2020年年报及业绩承诺完成情况公告信息披露违规负有责任 [7] - 周宓(时任董事会秘书)对2021年年报信息披露违规负有责任 [7] - 谢斐(时任总经理)对2021-2022年年报信息披露违规负有责任 [7] - 黄怡(时任副总经理兼董事会秘书)对2022年年报信息披露违规负有责任 [8] 历任董事会秘书背景 - 严正山:2007年8月至2019年8月任董事会秘书,曾任浙江灯塔蓄电池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等职 [3] - 郦冰洁: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任董事会秘书,此前在公司证券投资部任职 [3] - 周宓:2022年3月至12月任董事会秘书,曾任职腾讯科技投资并购部及南山资产管理 [4] - 黄怡:2023年2月起任董事会秘书兼副总裁,曾任东方时尚驾驶学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 [5]
虚假贸易规模大周期长 多方合力“拆弹”
证券时报· 2025-05-12 02:56
虚假贸易现状与特征 - 虚假贸易成为财务造假重要手段,通过空转走单或资金出借搭建财务迷宫,反映资本运作失控、内控失效、审计失职的合力问题 [1] - 近期案例显示虚假贸易呈现交易规模变大、暗藏时间拉长的新特征 [1] - *ST锦港2022至2024年通过虚假贸易虚增利润,导致年报及季报虚假记载 [2] - 东方集团2020至2023年累计虚增营收161亿元,通过虚构贸易空转超百亿规模 [3] 虚假贸易操作模式 - 虚假贸易分为两类:空转走单(只走票不走货)和以贸易之名进行资金出借的融资性贸易 [7] - 关联公司在虚假贸易中发挥关键作用,降低造假门槛并强化空转特征,如东方集团通过关联公司隆裕粮油虚假购销 [4] - 财务公司充当专用蓄水池角色,东方集团在东方财务公司的存款占货币资金比例超70%,资金或被用于虚构交易循环 [5] 虚假贸易动机与影响 - 国有企业为完成考核指标,通过贸易名义出借资金、做大营收的动力增强 [9] - 虚假贸易可同时美化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如东方集团将实际资产负债率82%修饰为55% [9] - 融资性贸易缺乏完善风控体系,商品价格波动或企业经营异常易导致资金损失 [8] 监管与企业应对措施 - 国资体系出台"十不准"政策,严禁融资性贸易和空转走单等行为 [9] - 央企如中电港组织专题培训强化风险管控,大唐电信按季度自查虚假贸易,中国中车搭建虚假贸易识别模型 [10] - 审计机构强化对虚假贸易的审查,包括贸易背景、商业实质、货物流及收入确认等 [11] 行业案例与风险 - *ST锦港虚假贸易业务最早可追溯至2018年,蛰伏时间长达七年 [3] - ST易事特涉嫌通过虚假贸易业务、代采业务和数据中心集成业务虚增营收 [7] - *ST高鸿因疑似虚假贸易陷入数十起诉讼纠纷,被指控隐瞒名为买卖实为借贷的情况 [8]
暴跌80%!阻碍监管执法、整改不执行、年报难产,紫天科技退市风险高悬
华夏时报· 2025-05-10 16:17
公司财务造假与监管冲突 - 公司财报存在虚假记载,包括虚增营业收入8.97亿元、虚列预付款8.12亿元给未收到款项的福建省海峡星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7] - 公司未按规定披露重大诉讼,福建证监局2月14日责令30日内整改但至今未聘请会计师事务所或提交整改报告 [2][7] - 公司因未聘请年审会计师导致2024年年报和2025年一季报未按期披露,5月6日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2][8] 管理层阻碍监管行为 - 2024年4月公司董事长宋庆等4人通过拒接电话、拒回短信等方式躲避福建证监局现场检查 [5] - 深交所多次联系要求配合监管,宋庆以身体不适等理由拒绝实质性沟通 [5] - 2024年9月福州市公安局以"隐匿会计凭证罪"立案后,办案人员多次联系管理层均未获回应 [5] 公司治理与股东结构 - 实际控制人为姚海燕和郑岚(姑嫂关系),二人年龄均超70岁,2016年通过资产重组入主公司 [3] - 原董事长姚小欣(郑岚之子)2024年卸任,由宋庆接任董事长兼董秘 [3] - 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股东户数约3.3万户,股价一年内累计跌幅超80% [9][12] 审计机构与费用纠纷 - 2023年审计机构北京亚泰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因阻碍执法被罚100万元,签字注册会计师被罚60万元 [8] - 公司拖欠北京亚泰所2023年度审计费用,导致其拒绝2024年审计合作 [8] - 业内人士指出公司劣迹斑斑导致会计师事务所普遍不愿接洽 [8] 退市风险与市场影响 - 公司股票自3月17日起停牌,停牌前股价8.74元/股对应市值约14亿元 [9] - 若两个月内未完成整改或披露年报将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后续可能终止上市 [11] - 监管认定公司"严重扰乱证券市场正常秩序",市场人士呼吁及时清除违规企业 [11]
涉及财务造假及重大事项未披露,*ST中程将被退市
齐鲁晚报网· 2025-05-08 20:16
公司退市决定 - 公司收到深交所《终止上市事先告知书》,深交所拟决定终止公司股票上市交易 [1] - 退市决定基于两项核心违规事实:2023年经审计净资产为负值触发退市风险警示后,2024年财报被出具保留意见审计报告,且内部控制审计遭否定 [1] - 经证监会调查确认,公司存在长达六年的系统性财务造假行为 [1] 财务造假细节 - 2017-2021年间,公司通过虚构菲律宾风光一体化项目财务数据虚增业绩 [3] - 2020-2022年,公司对印尼矿权资产进行财务造假 [3] - 公司隐瞒重大诉讼事项,未及时披露涉资6.27亿元的印尼子公司诉讼案,该金额占公司2022年末净资产的57.47% [3] 行政处罚 - 中国证监会对公司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及处以750万元罚款 [3] - 对相关负责人给予警告,并处以罚款 [3] 公司经营状况 -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7亿元,同比下降70.21% [3] - 2024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1亿元,同比减亏73.24% [3] - 亏损主要原因为镍电项目建设完工、管理费用高企及财务费用较高等 [3] - 和信会计师事务所对公司财报出具保留意见审计报告 [3]
中信建投保荐项目,上市次年业绩变脸亏损!2024年财报非标,涉嫌信披违规,已被证监会立案
梧桐树下V· 2025-05-08 17:26
文/梧桐兄弟 4月27日,北交所上市公司云创数据(835305)公告,因公司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中国证监会立案。 一、2024年财务报告为非标准审计意见,几乎坐实财务造假 4月29日,云创数据披露2024年年度报告,2024年财务报告 为非标准审计意见、无法表示意见 。 根据上会会计师事务所《关于南京云创大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度财务报告非标准审计意见的专项说明》(《专项说明》),非标准审计意见涉及的主要 内容如下: 1、云创数据收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立案告知书 我们注意到如财务报表附注六、7、其他应收款所述, 云创数据披露应收控股股东往来款人民币534,510,902.38元,我们无法设计和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以获取充分 适当的审计证据证实该项其他应收款所涉及业务的真实性 ,无法确认该款项的真实性、完整性、可回收性以及坏账准备计提的充分性。 4、持续经营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如后附的财务报表所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云创数据的 货币资金余额为人民币139,966,926.94元(其中募集资金账户余额为人民币81,587,907.85元) ,短期借款余 额为人民币140,428,240.77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