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经济学

搜索文档
城市文创园区:不只是艺术区,更是经济场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7-11 09:41
文创园区发展概况 -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文经济学学科命题,城市文创园区成为该理念的具体体现 [1] - "十四五"期间文创园区承担培育文化产业、促进消费及强化文旅科技支撑三大使命 [1] - 全国已建成34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各类在营文创园区达2593个,形成国家级示范园区引领、省市级园区为中坚、地方特色群为支撑的格局 [1] - 北京作为文化中心,2025年元旦期间举办203场文化活动,其中798·751园区"艺术跨年之夜"吸引10万人次,带动184家商户延时营业至凌晨1点,总营业额679万元 [1] - 首钢园新年倒计时活动吸引15.7万游客(同比+44%),创单日客流纪录 [1] 产业与文化场景融合路径 - 798艺术区等通过商业化运营实现产业与文化场景有机融合,产业链成熟且生产流通周期缩短 [2] - 文化场景契合年轻人需求,地标建筑满足打卡需求,类文化场景(餐饮/酒店等)与艺术风格相辅相成 [2] - 游客停留时间增加带来文化认同感提升,促进创意产品消费,产生消费冲动等溢出效益 [2] - 定期文化活动筛选目标客群,通过展览和空间营造引导文化消费,实现人文与经济双丰收 [2] 协同发展模式案例 - 首钢园作为产业载体兼文化地标,产业区与公共空间界限分明保障运营安全 [3] - 工业遗产风格公共空间打造特色文化场景,按区域产业特征开发多功能空间 [3] - 类文化场景(餐饮/咖啡店等)减少文化抵触情绪,独特设计延长游客停留时间 [3] 产业与文化活动联动效应 - 751D·PARK将工业遗产转化为艺术新场景,公共空间融入时尚创意元素成为网红打卡地 [4] - 北京戏剧嘉年华、国际时装周等活动融合产业特征,提升游客对园区产品的认知认同 [4] - 非遗技艺融入活动增强游客接受度,地方依恋感激发相关消费行为 [4] 综合价值体现 - 文创园区通过三大路径(产业文化融合、场景协同发展、产业活动联动)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提升 [5] - 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成为人文经济学落地的重要实践载体 [5]
一颗荔枝里的人文经济学(评论员观察)
人民日报· 2025-07-10 06:32
荔枝产业与文化融合 - 广东陆丰市通过国潮歌舞和非遗钱鼓舞等文化活动提升荔枝品牌影响力,推动海内外销售 [1] - 广西合浦县举办荔枝丰收嘉年华,以"荔枝道"历史元素促进区域合作,拓展文旅消费场景 [1] - 冷链技术和物流网络突破使荔枝从南方快速辐射全国,妃子笑等品种成为兼具美食与文化符号的消费品 [1] 文化赋能消费升级 - 广东文旅融合新业态发展迅速,柏桥服务区推出荔枝咖啡等特色食品,赤坪荔枝公园结合采摘与艺术展览形成复合体验 [2] - 深圳文博会上广东荔枝以"东方爱情果"文化品牌重塑产品内涵,通过故事化营销提升溢价能力 [2] - 影视作品如《哪吒之魔童闹海》和演艺活动(年超20万场)直接创造经济价值,显示文化IP商业化潜力 [1][2] 文化经济双向贯通 - "悟空"游戏等案例证明地域文化可转化为打卡经济,苏超比赛借助文化元素获得流量爆发 [3] - 文创产品如凤冠冰箱贴通过年轻化设计激活文物资源,带动文旅产业链延伸 [3] - 行业实践显示文化需求呈现多层次特征,需通过优质供给(如跨界联动、国际化表达)实现经济价值转化 [2][3]
城市文创园区承担重要使命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7-07 05:15
文创园区发展概况 - 2023年提出人文经济学学科命题 城市文创园区成为该理念的具体体现 [1] - "十四五"期间文创园区承担培育文化产业 促进消费 强化文旅科技支撑三大使命 [1] - 全国已建成34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各类在营文创园区达2593个 [1] - 形成国家级示范园区引领 省市级园区为中坚 地方特色群为支撑的三级发展格局 [1] 北京文创园区运营成效 - 2025年元旦期间北京文创园举办203场文化活动 [1] - 798·751园区"艺术跨年之夜"吸引10万人次 带动184家商户延时营业至凌晨1点 创679万元营业额 [1] - 首钢园新年倒计时活动吸引15.7万游客 同比增44% 创单日客流纪录 [1] 产业文化融合路径 - 798艺术区实现产业链与文化场景有机融合 缩短文创产品生产流通周期 [2] - 艺术场景契合年轻人需求 地标建筑满足打卡需求 设施完善促进文化消费 [2] - 游客停留时间增加带动价值观熏陶 创意产品消费转化率提升 [2] - 首钢园工业遗产风格公共空间与产业功能区划分明 确保运营安全 [3] - 751D·PARK将工业遗产转化为艺术场景 打造网红打卡地 [4] 文化活动经济效应 - 798园区通过展览筛选目标客群 引导文化消费产生溢出效益 [2] - 首钢园类文化场景(餐饮/酒店)减少文化抵触 延长停留时间 [3] - 751D·PARK举办北京戏剧嘉年华 国际时装周等活动 提升产业认知度 [4] - 非遗技艺融入活动增强游客认同感 激发相关消费行为 [4] 综合发展价值 - 文创园区实现产业场景 文化场景 类文化场景三维度协同发展 [5] - 通过深度联动提升地方依恋感 同时创造经济效益与人文价值 [4][5]
“2025苏州文学周”启动 将举办名家访谈、文学IP转化推介等系列活动
苏州日报· 2025-07-05 08:30
活动概况 - "2025苏州文学周"启动活动于7月3日在第十五届江苏书展主舞台举行,由江苏省作家协会指导,苏州市委宣传部主办,苏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苏州大学文学院等单位承办 [1] - 活动以"文学为桥梁"串联城市文脉与世界视野,融合传统底蕴与当代创新 [1] 活动内容 - 发布"2025苏州文学周系列活动",揭晓全市及各县级市(区)的文学版图 [1] - 推出"2025年苏州好书榜"及"苏州故事:书写活力之城"文学创作大赛等重点活动 [1] - 系列活动以"书与城共生"为核心理念,涵盖阅读空间到青年作家写作营等 [1] - 苏州大学教授季进剖析苏童、范小青等作家作品在海外的译介与影响,揭示苏州文学作为世界理解中国的符号 [1] - 对谈环节中,苏童、范小青等嘉宾探讨苏州文学的历史与未来,强调其精微的地方经验为世界文学提供独特视角 [1] - 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章剑华分享《经典之城——苏州人文经济发展三部曲》 [1] 活动愿景与后续计划 - 活动以"文学赋能城市,对话连接世界"为愿景,搭建中外文学交流平台,探索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共生之道 [2] - 苏州文学既扎根千年文脉,又向世界敞开怀抱,未来将以文字为媒展现城市精神 [2] - 后续将举办名家访谈、中小学生写作训练营、文学IP转化推介等活动,推动文学与城市生活深度融合 [2]
南京奥体中心:是赛事主场,更是“全民客厅”
南京日报· 2025-07-02 10:10
南京奥体中心发展历程 - 2002年为迎接"十运会"启动建设 占地89 7万平方米 五大场馆融合自然与体育元素 主体育场以"金陵红"斜拱为标志性设计[5] - 2006年率先推行市场化运营 开启从"赛事擂台"向"全民客厅"转型 定位城市之窗 文明高地 服务平台三大功能[13] - 2019年实现业务结构优化 体育培训收入反超体育健身收入 完成新旧动能转换[13] - 2024年举办36场大型演唱会 23场大型赛事 接待健身人群近400万人次 日均超1万人[14][20] 运营模式创新 - 形成四大业务板块:全民健身 文体活动 体育商业 无形资产 打造多功能复合型场所[13] - 构建"大型文体活动+校企运动会+自办活动"运营格局 成功孵化"亲子泡泡跑"等IP项目[14] - 2024年举办任贤齐 莫文蔚 周深等明星演唱会及网球 羽毛球等专业赛事[15] - 实现全天候运营:晨练老人 午间白领 傍晚青少年 周末长跑者等多时段用户覆盖[17] 经济与社会效益 - "苏超联赛"累计观赛50万人次 抖音话题播放80亿次 南京主场门票秒罄[3] - 赛事带动文旅消费显著:外地游客量增长48% 异地消费额增15% 盐水鸭订单增58%[24][25] - 衍生文创销售额破千万元 球队围巾 吉祥物玩偶成为城市伴手礼[25] - 通过"赛事流量+文化认同"模式 实现消费能级提升与城市品牌增值[23][26] 城市发展启示 - 验证"人文经济学"实践 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22][23] - 创新"全域主场"概念 以门票为支点构建住宿 餐饮 文旅消费闭环[31] - 突破传统场馆赛后利用难题 形成可持续运营的"南京模式"[9][10] - 成为城市活力新地标 承载市民情感与梦想 塑造现代化城市形象[8][34]
2025南京艺术节圆满闭幕,演出板块总票房达6190万元,直接拉动文旅消费约2.5亿元
南京日报· 2025-06-30 10:22
2025南京艺术节总体表现 - 艺术节推出五大板块共15部精品演出、10场精品展览、20余场重点品牌文化活动及300多场群众文化活动 [1] - 演出板块总票房达6190万元 参与人数10万人次 直接拉动文旅消费约2.5亿元 [1][8] - 活动获得中央及省市级主流媒体超400万次关注量 新媒体话题传播量突破600万次 [8] 文化惠民与城市艺术生态 - 伦敦西区话剧《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吸引大量亲子家庭 体现"家门口"文化惠民理念 [2] - 佘村端午主题活动通过古宅庭院与竹林田间的艺术呈现 为乡村注入新活力 [2] - 提供免费观影名额和9.9元非遗体验优惠券 覆盖剧场、街区等多类型场地资源 [4] 艺术教育普及成效 - "戏剧进校园"覆盖30余所中小学及高校 惠及师生近万人次 [7] - 南京市第五届临书作品展将专业书法转化为大众美学体验 实现"润物细无声"文化启蒙 [6] - 儿童舞台剧《小英雄哪吒之灵珠传奇》与高校传统经典戏剧形成差异化美育路径 [6][7] 文商旅融合创新模式 - 老门东艺术活动推出70余场演出及互动 包含非遗体验和文创消费 单游客最高消费658元 [8] - 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75%门票由外地观众购买 带动酒店住宿超1万间次及8460万元关联消费 [9] - 形成"话剧+文创""演出+旅游"等融合模式 串联剧场、商圈、景区等多业态 [9] 国际文化交流案例 - 古巴国家芭蕾舞团《天鹅湖》与伦敦西区话剧同步引进 体现国际化艺术资源配置 [2][9] - 精品剧目成为城市流量入口 外地观众占比显著提升文旅消费能级 [8][9]
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
经济日报· 2025-06-25 06:14
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特征 -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体现对"单向度"现代化范式的超越 [1] - 该发展范式既继承发展唯物史观,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明确回答了两者关系处理问题 [1]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 - 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物质生产决定精神生产的内容与形式 [2] - 精神文明具有相对独立性,能通过观念引领、价值导向等方式反作用于物质文明发展 [3] - 两者辩证统一,需在尊重"物质决定精神"规律前提下释放精神文明的能动作用 [3]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要求 - 协调两者发展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打破西方现代化"资本至上"的畸形义利观 [4] - 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物质获得感和精神幸福感的统一 [5][6] - 面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需以坚实物质基础和先进精神文化支撑未来发展 [7] 协调发展的实施路径 - 夯实物质基础: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完善举国体制、培育复合人才、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8] - 加强精神引领: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满足精神需求 [9] - 发展人文经济学:实现文化经济化与经济文化化,激发文化要素的经济潜力 [10]
从“苏超”品读人文经济
经济日报· 2025-06-21 05:58
赛事热度与经济效益 - "苏超"第四轮比赛五场观赛球迷全部超过2万人,徐州主场达到30823人,上座人数已超越中超和日本J1联赛2024至2025赛季平均水平 [1] - 赛事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如镇江推出"输球醋饮"、扬州展示非遗漆器、宿迁使用霸王鞭鼓助威,成功激活城市文化底蕴并擦亮文旅名片 [1] - 预计"苏超"整个赛季将创造超3亿元综合经济效益,平均每个城市增收2000余万元,文化认同带来的消费黏性强于简单促销 [2] 人文经济学实践 - 江苏通过"苏超"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外来文化与区域文化贯通,实现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推动文化经济全面发展 [2] - 赛事以人民为中心,提供优质场地资源和优惠门票套餐,满足群众个性化、多样化需求,突出"人"的价值 [1] - 其他省份可借鉴人文经济学理念,如西安打造盛唐沉浸体验、淄博深耕"齐文化",但需结合本地特色资源而非生搬硬套 [2] 文旅竞争策略 - 部分城市文旅宣传存在"脱节"现象,如过度依赖美女营销或局长代言,忽视文化基因挖掘 [3] - 成功案例显示需将城市文化基因转化为不可替代的"地域标识",如江苏通过赛事融合文化特产形成独特竞争力 [3]
融合之势来自创新之力(现场评论)
人民日报· 2025-06-03 05:43
文化与经济融合 - 文化赋能经济与经济活化文化相辅相成,形成良性循环[1] - 湖湘文化与时代潮流融合催生创新创造,赋予城市发展活力[2][3] - 文化+经济双轮驱动培育新消费品牌,如茶饮、糕点等以国潮国风为流行密码[3] 创新业态与品牌发展 - 沉浸式文化体验成为文旅新名片,如《恰同学少年》剧场激活红色文化并持续保持热度[2] - 超级文和友从餐饮发展为沉浸式文化体验综合体,复刻老长沙街景成为城市记忆容器[3] - 岳麓书社通过小说化、传记化表达严肃主题出版物,推动湖湘文化传播并成为畅销书[3] 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 - 马栏山从城中村转型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集聚3000余家上下游企业形成数字文化产业链[4] - 数字文博平台山海APP上线7个月完成2.7万件文物数字化采集,用户达3000万成为24小时线上博物馆[4] - 文化+创意与文化+科技成为新业态特征,创造经济发展新增长点[4] 人才与城市吸引力 - 长沙近10年人口增长300万以上,其中80%为年轻人,体现城市青和力[4] - 青年作为消费者、生产者、体验者与创造者,推动人文经济繁荣[4] - 体制机制创新立足人才释放潜能,如长沙努力成为年轻人向往之城[4]
第七届江南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闭幕
苏州日报· 2025-05-31 07:45
文旅盛会经济效益 - 第七届江南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累计票房收入2000余万元,演出规模及经济收益创历史新高 [1] - 苏州接待游客达4209.5万人次,同比增长21.4%,其中外地游客占比近70% [1][7] - 舞剧《牡丹亭》首轮巡演覆盖5城13场,票房近千万元,观众超16000人,预计带动3倍周边消费 [7] 文化传承与创新 - 戏曲演出以新生代为主角,如10岁昆曲学员沈源锟展示高难度武戏,体现"后浪"传承力 [2] - "戏承经典,剧创未来"青年戏剧展演联动14个学生剧团,18部剧目在专业剧场公演 [3] - 原创非遗市集、数字媒体大赛等活动链接高校资源,推动青年创造力与文旅深度融合 [3] 国际文化交流 - 引入伦敦西区原版话剧《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市民通过艺术基金补贴享百元优惠票 [4] - 集结41部国际国内名剧,包括法语音乐剧《巴黎圣母院》、加拿大亲子剧等,共计82场演出 [5] - "登临计划"首推经典剧目展演季,8个顶尖院团以4个IP同题双作在苏州对撞 [6] 文旅消费场景升级 - 打造"轧神仙"巡游、吴江丝绸文化节等新消费场景,吸引"Z世代"参与 [8] - 苏州考古博物馆、百花书局等文化地标焕新,增强游客体验 [9] - 杨丽萍、卡西夫·戈尔等艺术家公开赞誉苏州文旅资源 [9] 品牌影响力 - 江南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连续7年举办,成为苏州"人文经济学"实践样本 [6] - 王珮瑜称苏州具备底蕴与自信,推动盛会从江南辐射至全球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