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信息茧房
icon
搜索文档
抖音、微信视频号、小红书……都出手了!
新华网财经· 2025-05-22 18:36
算法治理专项行动 - 中央网信办等多部门针对算法推荐加热低俗信息、加剧"信息茧房"、加重观点极化等问题开展专项行动 [1] - 重点平台签署"算法向善"南宁宣言 完善算法推荐内容审核 开发"茧房评估""一键破茧"等创新功能 [2] - 抖音、小红书、微博、快手、微信视频号、哔哩哔哩等平台系统性优化正能量内容加权推荐、用户自主选择权保障等功能 [2] 算法透明度提升 - 抖音通过"安全与信任中心"网站和开放日活动阐释推荐逻辑、干预机制及治理成效 [4] - 微博公示热搜上榜规则和数据规则 上线热搜热度标签标示推动因素 [4] - 微信视频号发布《一图读懂微信视频号算法推荐》《算法破茧系列》以通俗方式公示规则 [4] 破除"信息茧房"措施 - 抖音升级"使用管理助手" 新增内容偏好评估功能可视化呈现用户浏览内容 [6] - 小红书设置"内容偏好评估与调节""探索更多"功能 支持一键浏览多元内容 [6] - 快手依托正能量算法增加对"正向""有用""温暖""信任"类内容的挖掘与推荐 [6] 推荐内容审核机制 - 微信视频号完善"好友推荐+算法推荐"双重机制 迭代识别打击模型禁止低俗信息进入推荐池 [8] - 抖音推出热点当事人核实机制 防范摆拍造假、仿冒蹭热等恶意传播行为 [8] 用户赋权功能优化 - 快手提供可滑动调节的兴趣标签管理功能 支持用户自定义内容推送强度 [10] - 微博设置不感兴趣、不看此博主、内容质量差等多种负反馈选项精准响应用户需求 [10] 治理成效与后续计划 - 网信部门承认平台算法治理取得初步成效 但存在功能使用效果不显著、推荐内容质量待提升等问题 [10] - 将开展常态化巡查 督导平台持续优化算法机制 探索多样化"破茧"路径和创新用户赋权功能 [10]
“网友反映强烈”!中央网信办发文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2 12:09
算法治理专项行动 - 中央网信办针对算法推荐加热低俗信息、加剧"信息茧房"、加重观点极化等问题开展专项治理,督促重点平台优化算法功能与规则 [1] - 抖音、小红书、微博、快手、微信视频号、哔哩哔哩等平台签署"算法向善"南宁宣言,系统性完善内容审核、算法透明度及用户偏好管理 [1][6] 算法透明度提升措施 - 抖音通过"安全与信任中心"网站及开放日活动公开推荐逻辑、干预机制及治理成效 [2] - 微博公示热搜上榜规则与数据规则,上线热度标签标示推动因素 [2] - 微信视频号发布《一图读懂微信视频号算法推荐》等图文视频材料向用户公示算法原理 [2][6] "信息茧房"破解创新 - 抖音升级"使用管理助手",以可视化形式呈现用户近期浏览内容偏好 [2] - 小红书推出"内容偏好评估与调节"及"探索更多"功能,支持一键获取多元化内容 [2][6] - 快手通过正能量算法强化"正向""有用""温暖"内容挖掘与推荐 [2] 推荐内容审核机制 - 微信视频号采用"好友推荐+算法推荐"双机制,迭代识别模型禁止低俗信息进入推荐池 [3] - 抖音推出热点当事人核实机制,打击摆拍造假、仿冒蹭热等恶意传播行为 [3] 用户赋权功能优化 - 快手提供滑动调节兴趣标签功能,支持用户自定义内容推送强度 [3] - 微博设置"不感兴趣""不看此博主"等负反馈选项精准响应用户需求 [3] 平台公告与功能升级 - 抖音公告多措并举赋能用户管理推荐内容 [6] - 小红书发布内容偏好调节功能指南 [6] - 微信视频号优化算法推荐并上线兴趣探索功能 [6] - 哔哩哔哩推出个性化内容推荐算法新功能 [6]
快手上线算法推荐系列优化功能
广州日报· 2025-05-20 22:23
算法推荐优化功能 - 快手上线"信息茧房"自我评估和"一键破茧"两大个性化推荐优化功能 支持用户了解推荐页内容类型分布并自主调节推荐强度 [2] - "信息茧房"自我评估功能通过可视化形式呈现用户推荐页视频的内容类型、偏好和推荐强度分布 [2] - "一键破茧"功能根据用户偏好和使用特征优化调整推荐内容类型、兴趣标签和推送强度 有效防范"信息茧房" [2] 功能操作流程 - 用户可通过快手App左上角三道杠进入"内容偏好"模块 查看环状饼图展示的推荐页兴趣标签分布和内容类型情况 [2] - 用户评估后可选择保持当前推荐现状或新增更多内容类型标签加入推荐页 [2] - 用户可滑动兴趣标签自主调整推荐页内容推送强度 并点击"调解更多内容"按钮选择更多元标签 [2] - 用户可通过"我"右上角三道杠进入设置 关闭个性化内容推荐功能 [3] 功能设计目标 - 通过算法优化功能丰富用户对内容的需求 持续推进算法向上向善 [2] - 支持用户多维度评估推荐内容 自主选择是否启用优化功能 [2]
分众传播时代呼唤“共通文本”(坚持“两创”·关注新时代文艺)
人民日报· 2025-05-20 06:01
共通文本的现状与挑战 - 当代文艺领域缺乏学生普遍认同的"共通文本",跨代际的大众文艺作品减少 [2] - 分众化传播时代形成文化"小岛",如国漫迷、科幻读者、网文爱好者等群体各自隔离 [2] - 信息茧房与算法推荐系统强化用户固有兴趣,导致认知封闭和内容接触面狭窄 [3] - 全球文艺生产总量指数级增长,数字技术降低创作门槛,内容筛选难度加大 [3] - 文化消费周期加速,作品从风靡到遗忘的时间缩短,难以形成持久文化烙印 [3] 分众化的影响与价值 - 分众化是互联网科技生产力的结果,推动文艺产品多样化与精准审美共鸣 [4] - 促进社会创造力释放,个性化表达与各类艺术形式获得发展空间 [4] - 共通文本缺失可能影响集体精神世界的构建和价值观念的共享 [4] 重建共通文本的策略 - 鼓励丰富多元的创作,如《黑神话:悟空》《流浪地球》等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类型的突破性作品 [5] - 推动创意与技术对接,需结合人文知识与科技全局视野应对碎片化挑战 [5] - 打破文化偏见,理解不同表达方式的情感诉求与美学原则以构建连接 [5] - 创造扎根传统、融合当代审美并能触及未来精神世界的新经典作品 [6] - 未来共通文本可能由多元作品网络构成,形成可交互、可共同编织的文化空间 [6]
互联网时代:比信息茧房更可怕的是观念壁垒
搜狐财经· 2025-05-19 11:07
互联网与认知局限 - 互联网本应拓宽视野,但用户通过同类互动形成封闭认知圈层,导致群体性认知局限[2] - 算法推送机制强化信息茧房效应,加剧观念壁垒形成,使个体难以突破固有思维模式[3] 观念对立的社会表现 - 性别议题中,男性普遍认为女性过度关注物质条件(如彩礼),女性则认为男性用情感绑架掩盖能力不足[5] - 代际矛盾体现为父母通过情感视频传递养育艰辛,子女则通过内容控诉原生家庭创伤[4] - 用户倾向在评论区要求内容"推给对立方",显示群体只接受符合自身立场的观点[6] 内容传播的宏观影响 - 高热度对立内容均获得大量流量支持,证明其反映的社会矛盾具有真实性[6] - 短视频将宏观社会现象转化为具象冲突案例(如瑞士卷测试、彩礼争议),引发用户微观层面的行为模仿[7] 人际关系的处理误区 - 用户混淆宏观社会议题与微观关系处理,试图用网络观点替代个性化沟通[7] - 过度依赖网络模板处理关系,类似"按症状百度求医",忽视具体情境分析[7] - 彩礼等争议性话题被标签化,但实际应基于个体感情基础协商解决[8][9] 解决方案的核心要素 - 有效关系管理需平衡"情"与"理",通过换位思考理解不同立场逻辑[8] - 具体问题需差异化处理,避免将未形成共识的争议观点强加于他人[9] - 互联网应作为认知拓展工具而非观念固化器,需主动破除标签化思维[9][10]
AI伴侣:技术的温情与隐忧
中国青年报· 2025-05-18 13:04
行业市场规模与用户特征 - 2024年中国智能伴侣行业市场规模达387亿元 预计2027年突破1200亿元 服务覆盖人口达8000万 [3] - 智能伴侣用户中65%处于18-24岁年龄段 年轻人为市场主力用户 [3] - 人工智能伴侣通过精准情绪回应和全天候陪伴功能获得年轻人青睐 [3] 用户需求驱动因素 - 缓解孤独感和情绪支持:智能伴侣提供即时情感反馈 满足即时情感支持需求 [4] - 个性化体验:部分产品支持用户自定义角色 符合个人偏好 [4] - 社交焦虑与压力:年轻人将人工智能作为替代性伴侣 实现虚拟社交体验 [4] - 情感寄托需求:初音未来、洛天依等虚拟形象被部分用户视为精神寄托 [4] 技术应用与产品特性 - 智能伴侣通过情感识别功能实现细腻情感互动 如模拟安慰对话场景 [3] - 产品高度拟人化 能根据用户输入提供定制化情绪回应 [3][6] - 长期沉浸式对话功能可能影响用户对现实亲密关系的认知 [6][7] 行业风险与治理路径 - 数据风险:需收集对话记录、地理位置、声纹等敏感信息 存在过度收集隐患 [5] - 算法风险:信息茧房效应可能强化用户认知局限 削弱主体性 [5][8] - 价值观风险:需防范非主流意识形态输出 需符合《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 [8] - 社交认知风险:可能造成理想化人际关系期待 影响现实社交能力 [5][7] 监管与产品优化方向 - 建立年龄审核机制 强制设置最低年龄限制 [8] - 需标注"非真实情感关系"标识 嵌入心理咨询干预模型 [9] - 开发人机关系评估工具 从认知/行为/情感维度量化依赖程度 [9] - 创建混合社交模式 辅助社交焦虑者进行现实破冰训练 [9]
广东博众:AI给投教传播装上“导航”,但需警惕信息茧房
南方都市报· 2025-05-14 18:56
金融工作价值取向 -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金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强调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是证券监管首要任务 [2] - 投教工作持续创新但精准触达率与长效影响力仍有提升空间 [2] AI技术在投教领域的应用 - 广东博众引入AI技术提供个性化、智能化、陪伴式投教服务 包括AI生成内容、算法推荐和智能投教助手 [2] - AI显著提升内容生产效率 从传统耗时数天缩短至实时生成高质量内容 [4] - 算法推荐实现精准触达 改变"广撒网"模式 提高内容触达率 [5] - 智能投教系统实现7×24小时服务 通过"测学导练考"五维体系增强用户参与感 [5] AI投教的潜在问题与协同机制 - AI可能强化"信息茧房"效应 导致投资者认知片面化 [6] - AI生成内容存在可靠性风险 过度依赖可能削弱投资者自主思考能力 [7] - 未来AI与人工投教将协同分工 AI处理基础性工作 人工聚焦深度解读与情感支持 [7][8] 行业投教现状与创新实践 - 行业普遍存在内容同质化问题 多为基础知识重复讲解 缺乏独特视角 [9] - 广东博众通过漫画《大阳投教漫谈》和投资模拟游戏平衡专业性与趣味性 作品获广东省优秀投教作品三等奖 [10][12] - 公司建立"星计划"IP孵化体系 通过AI智能体挖掘市场关注点 生产多形式合规内容 [12]
从“黑盒”到“手机爹”,一段人类驯服算法简史
远川研究所· 2025-04-29 20:42
技术进步与内容分发 - 2025年简中互联网流行语"手机爹"反映用户对算法推荐内容的错愕感,体现技术与人类关系的重构[2][4] - 推荐算法打破信息筛选的中心化模式,今日头条、抖音等产品通过长尾内容匹配迅速扩大用户规模[9] - 抖音算法推动《额尔古纳河右岸》销量从60万册跃升至500万册,4个月销量超过过去17年总和[12] 电子书与知识民主化 - 亚马逊Kindle Store上线初期提供9万本电子书,畅销书定价9.99美元颠覆出版行业[6] - 电子书消除库存限制并推动知识普惠,使普通人能以低成本获取全球图书资源[7] - 互联网时代信息供给激增,2025年全球数据量达175ZB,现代人日均信息接收量是1986年的5倍[7] 算法机制与社会影响 - 推荐算法本质是数学化表达的信息处理工具,核心目标为提升供需匹配效率[10] - 抖音采用双塔召回模型和"推荐优先级公式",通过多目标体系(如收藏率)优化内容分发[23][25] - 算法偏见案例显示技术问题实为社会问题,如COMPAS算法因历史判例数据延续种族歧视[17][19] 内容生产工业化 - MCN机构将爆款内容拆解为脚本、剪辑、推流等标准化模块,实现规模化生产[19] - "交个朋友"和"三只羊"等机构通过矩阵账号延续头部网红影响力,形成工业化内容生态[19] - 平台算法与社会情绪共振推动网红更迭,从安妮宝贝到郭有才反映网民心态变迁[19] 技术演进与监管动态 - GPT模型从人工标注演进至递归奖励建模(RRM),实现分层监督提升可控性[21] - 欧盟2021年推出全球首个AI监管框架,中美日韩相继发布AI伦理治理政策[23] - 抖音公开算法原理与社区规范,通过探索类指标主动破除信息茧房[23][25]
用户自选内容推荐强度 能破“信息茧房”?
南方都市报· 2025-04-29 12:20
平台算法透明度提升举措 - 小红书、微博等App推出新功能,以饼状图展示用户浏览内容偏好分布,支持用户调节个性化推荐强度,分为"减少推荐""默认强度""增加推荐"三个档位 [1][2] - 用户可删除不感兴趣的内容标签,并添加其他内容分类标签,自主决定平台推送内容 [2] - 哔哩哔哩App在"首页推荐内容偏好测试版"中展示用户偏好分布,用户可固定、删除、添加偏好标签 [3] - 抖音、快手暂未上线类似精细化调节功能,但抖音公开算法原理、社区规范和治理体系,快手公示热搜榜单排序规则和算法运行规则 [3] 用户对算法推荐的担忧 - 算法推荐系统深度介入日常生活,引发对"杀熟""信息茧房"及算法解释性不足的担忧 [4] - 网友尝试通过"喊话"大数据对抗算法,如批评商品价格、要求优惠、表达内容偏好,希望反向驯化算法 [4] 政策监管与平台响应 - 2022年《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实施,要求平台提供关闭个性化推荐选项及删除用户标签功能 [4] - 微博、微信、哔哩哔哩、抖音、小红书等App上线"个性化推荐"开关,为用户提供灵活选择 [5] - 2023年11月四部委发起"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重点整治"信息茧房"、大数据"杀熟"等问题 [5] - 抖音、微博、小红书等平台在专项行动宣布后公布一系列治理措施 [5]
上海楼市算彻底回暖了么
虎嗅APP· 2025-03-21 18:32
文章核心观点 站在小阳春节点分析上海楼市,指出当下楼市活跃且后续走势乐观,强调应关注市场基本面判断趋势,同时说明上海楼市存在区域差异及相应激活政策建议 [2][13][20] 分组1:上海楼市现状 - 三月二手房成交活跃,截至18号突破1.6万套,周末成交稳定,上周六单日成交1473套创历史新高,三月过2万套已成必然,有望冲击2.5万套 [5][7] - 2025年1 - 3月上海新房认购项目36个,44%楼盘认购率超100%,前滩公馆认购率达334%;已开盘项目20个,45%实现开盘即清盘 [8] - 上海土地市场火热,去年7月到现在超20幅地块溢价率超10%,10幅超20%,最高两幅达40%以上,新杨思地块两年内楼板价涨幅近50%,多批次土拍出现地王 [10][12] 分组2:小阳春后续走势乐观原因 - 此次成交回暖无政策刺激,是市场自发反弹,经历三年周期市场完成预期筑底,后续趋势可从市场因素基本面判断 [17][18][19] 分组3:上海楼市趋势基本面 - 上海楼市每年有过万亿现金流动,近两年资金池回流,二手资金池大于一手,二手市场可创造购买力,夯实整体购买力,使上海楼市有对冲周期可能 [27][28][31] - 上海塔尖购买力在全国范围内垄断,2024年3000万以上成交上海占近60%份额,全国购买力会持续涌入 [34][35][38] 分组4:上海楼市区域差异 - 上海楼市分为市中心、五大新城郊区、浦东三个区域,市场表现和走势不同 [41][42] - 市中心购买力充沛,经济规格比肩香港,城镇化率100%,产业转型升级明显,过去几年供应少,近两年豪宅销售好 [43][44][50] - 五大新城需求用于外来人口导入,年轻人和中产在此完成置业闭环 [52] - 浦东依赖产业驱动,陆家嘴带动金融、张江盘活产业、临港负责政策开发、浦东机场构成交通枢纽 [53] 分组5:不同区域激活政策建议 - 市中心放宽住宅限制性指标,提供更多好房子满足需求 [57] - 五大新城加强教育资源落地,提高配套兑现度 [57] - 浦东拥抱新经济,产业强则楼市土壤稳定 [59] 分组6:上海楼市观察要点 - 了解市场结构性复杂,不用点状体感解读全面表现 [60] - 下沉到市场底部挖掘信心本质,房地产信心由市场决定 [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