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食物观

搜索文档
让苹果产业更红火 老乡的日子更兴旺 金融助力陕西特色现代农业发展
金融时报· 2025-05-29 10:07
延安苹果产业发展 - 延安苹果产业已成为当地覆盖面最广、从业人数最多、综合效益最好、对农民增收贡献最大的优势特色农业产业,近百万从业人员中80万农民靠苹果过上了富裕日子 [1] - 2024年延安苹果产量突破500万吨,全产业链产值达到550亿元,占陕西的三分之一、全国的十分之一 [3] - 苹果收入占当地农民经营性收入的61%,成为农户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6] 产业链与金融支持 - 延安苹果产业链已形成覆盖前端种植、中端加工储运、后端市场拓展的完整体系,2024年金融机构向苹果产业发放贷款69.59亿元,年末余额96.33亿元,同比增长12.8% [3][4] - 农行延安分行推出"林果贷""惠农e贷""果库贷"等产品,截至2024年12月末累计发放苹果产业贷款124.7亿元,余额34.6亿元,同比增49.6% [5][6] - 当地实施苹果"保险+期货"项目,2024年承保10.07万亩,同比增长16.55%,并推出花期冻害天气指数保险增强抗风险能力 [6] 科技创新与品种升级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发的秦脆、"三瑞"等新品种亩产值达4万至5万元,是传统红富士的4-5倍,抢占高端市场 [12] - 无融合生殖苹果砧木"青砧"解决国内矮化砧木依赖进口问题,建园成本降低50%、节水70%,已推广至全国并出口乌兹别克斯坦 [13][14] - 铜川"青砧"矮化高标准山地苹果园采用新砧木、新品种、新模式,预计丰产期亩产优质果5000余斤,年净收益1000余万元 [15][16] 多元化农业与循环经济 - 延安宜川县发展食用菌产业,2024年产量8832万吨、产值9382万元,带动三分之一川道农民人均增收1.98万元 [8][9] - 果菌循环模式利用废弃果枝加工菌棒,每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5吨,菌渣肥田减少化肥使用量20%以上,预计2025年全产业链产值达2.5亿元 [9] - 美泰泰公司建成菌业研发生产示范基地,实现从菌种研发到出口贸易的全链条覆盖,获金融机构290万元低息贷款支持 [9][10] 金融赋能与政策协同 - 铜川金融机构建立市场主体清单、信贷产品清单等四张清单,组建50余人金融顾问团队,2025年一季度苹果产业贷款余额8.2亿元,同比增长29.56% [16] - 农发行铜川市分行针对"青砧"项目提供13年期1900万元长期低息贷款,覆盖土地流转、苗木采购及设施建设 [15] - 工行铜川分行向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发放纯信用贷款660万元,并针对产业链上下游设计定制化融资方案 [14]
湖北宜昌国企改革成绩亮眼
经济日报· 2025-05-24 06:22
宜昌国企改革成效 - 2024年宜昌国有企业资产总额突破7000亿元,营收1861亿元,利润84.62亿元,工业总产值1105.14亿元,分别占湖北省市州国企的40.35%、66.35%,均居湖北省第一位 [2] - 通过战略重组、科技赋能、机制创新等改革举措,实现质量、效率、动力变革 [2] - 组建三峡文旅集团、三峡人才集团、宜昌粮食集团等,推进国有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2024年市出资监管的7家企业中有4家营收超百亿元 [4] 茶产业转型升级 - 组建宜茶集团整合茶产业资源,挖掘红茶历史文化价值,结合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推出高品质产品,拓展国内外市场 [3] - "宜红工夫茶"品牌价值达45.84亿元,位列2024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TOP50第25位,2024年宜茶集团销售收入9.67亿元,同比增长38.7% [4] - 带动茶农增收,促进产业链发展,解决公共品牌不响、科技不强、产业链延伸不足等问题 [2][3][4] 产业链生态构建 - 以重点国企为链主,打造"热带雨林式"产业生态,2024年招引链上项目21个,协议投资586.85亿元,吸引万华、多氟多等头部企业落户 [5] - 实现"上下楼即为上下游,产业园即为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模式 [5] 科技创新突破 - 安琪集团自主开发酵母蛋白被列入新食品原料目录,为微生物领域首个获批蛋白原料,新品上市两月销售额达400万元 [6] - 与华中农业大学共建全国重点实验室,年研发投入超10亿元,入选"世界一流专业领军示范企业" [6] - 2024年市属国企研发经费投入28.57亿元,同比增长13.3%,拥有国家级创新平台8个,省级平台38个,新增授权专利284件,国外专利108件 [6][7] 人才机制创新 - 清单化授权42%监管事项,集团总部人员精简16%,733名经理层成员全部市场化选聘 [8] - 实施股权激励,研发人员占比达35%,建立"谁创新、谁受益"的分配制度,安琪集团研发团队近千人 [8][9] - 优化科技奖励、收入分配等制度,增强员工归属感,吸引高端人才如郑贤良等留宜发展 [8][9]
深入理解践行大农业观
经济日报· 2025-05-22 06:18
农业发展理念创新 - 大农业观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强调突破传统小农业观的局限性,将农业与其他产业融合,拓展资源范围和产业边界 [1][3] - 小农业观局限于耕地资源和单一生产过程,导致效率低下、发展不可持续,难以解决农产品供需结构性矛盾 [1] - 大农业观的发展历程:1991年中共十三届八中全会首次提出"树立大农业观念",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大农业、大食物观念",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 [2] 大农业观的核心内涵 - 以大资源观为前提,拓展农业资源范围至耕地、森林、草原、水体及生物资源,注重国土空间统筹开发 [3] - 强调全产业链融合,推动农业与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协同,发展立体农业、设施农业等新业态,突破传统耕地限制 [3] - 突出农业多功能性,兼具经济、生态、文化价值,需协调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等多领域发展 [4] - 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等模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促进农业绿色转型 [4] 践行大农业观的实施路径 - 坚守粮食安全底线,确保永久基本农田优先用于粮食生产,严守耕地保护红线 [6] - 全方位开发农业资源,我国现有耕地12860.88万公顷、园地1961.09万公顷、林地28369.57万公顷、草地26321.57万公顷、湿地2351.98万公顷,需挖掘非耕地资源潜力 [7] -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农业规模化、智慧化、品牌化发展,发展设施农业、城市农业等新空间 [8] - 建立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共建共享的发展共同体 [9] 现代化大农业的区域实践模式 - 东北和西北垦区适合发展现代化大规模农业,以黑龙江垦区为例,依托大基地、大企业探索大规模农业成效显著 [10] - 人均耕地较少地区推广适度规模经营,结合土地流转和服务外包实现复合型规模经营 [11] - 都市圈发展现代都市大农业,全国35个300万人口以上城市可开发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业态 [11] - 特色型现代化大农业依托区域独特资源禀赋,发展多样化特色农业 [12]
土豆里的“大食物观”(微观)
人民日报· 2025-05-20 06:01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新形势下,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不能只盯着某些品种或环节,而要 着眼于从田间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寻找增量空间、提质潜力。作为一种传统食物,马铃薯 在世界各地已被研究出各式各样的吃法,尤其以"大食物观"来衡量,其开发潜力仍远未穷尽。 在内蒙古乌兰察布,马铃薯不仅被制作成淀粉、全粉、预制菜肴,加工副产物也"变废为宝"。提取的马 铃薯蛋白营养价值高、致敏性低,成为植物蛋白市场新宠;马铃薯渣被开发为膳食纤维补充剂或饲料, 价值潜力被"吃干榨净",经济效益更为显著。 小小一颗马铃薯的"变形记",给我们深刻启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要将视野从有限的耕地拓展到广袤 的国土;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这个核心引擎,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附加值;要大力促进食物新 品种、新领域开发,也要注重以新技术、新思维让传统食物焕发新活力。 放眼整个自然生态系统,有效拓展食物生产空间边界;以现代科技挖掘食物营养价值,助力群众吃得更 营养更健康;通过精深加工提升产品增加值,让农民分享更多发展红利……充分释放一类类作物中蕴藏 的能量,就能为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汇聚强大动能。 《 人民日报 》( 2025年05 ...
投资金额超40亿,国投集团加快布局生物制造产业
第一财经· 2025-05-17 16:43
国投集团布局生物制造产业 - 公司将设立专门针对生物制造产业的CVC基金,采取"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策略,定位为长期资本、战略资本、耐心资本 [1] - 国投新质蛋白生物制造创新中心正式揭牌,聚焦新质蛋白研发和产业化瓶颈,研究方向覆盖食品、营养、医疗、材料等领域 [1] - 公司整体承接国务院国资委培育发展生物技术产业的战略任务,旗下国投生物制造创新研究院注册资本达60亿元 [3] 新质蛋白行业发展现状 - 新质蛋白指通过微生物发酵、合成生物等技术生产的非传统蛋白,我国面临蛋白缺口问题,2024年粮食进口1.58亿吨(大豆占66%) [2] - 进口大豆80%用于养殖业饲料,直接影响500-1000万吨肉制品和2000万吨奶制品供应 [2] - 2020年以来行业快速发展,但2023年受资本市场低迷影响 [2] 国投集团产业投资数据 - 公司管理的基金总规模超2700亿元,涵盖VC/PE/FOF等类型,累计投资424家专精特新企业,支持120家企业上市(占科创板10%) [3] - 已投资生物制造领域企业25家,总金额超40亿元,参与设立多只政府引导基金(天津20亿、合肥20亿、杭州10亿) [4] - 计划到"十五五"末实现生物技术产业总产值600亿元 [3] 行业战略布局 - 公司将沿产业链投资、产学研创新、端到端制造全链条布局,重点发展工业菌种、酶制剂、小品种氨基酸等细分领域 [3] - 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与民营资本合作,优化国有资本管理边界 [4] - 新质蛋白中心将健全资本链和创新链,解决当前行业成本高、品种少、研发能力弱等挑战 [1][2]
蓝色粮仓再添3亿投资!恒兴联袂南沙农业集团共建大湾区食材枢纽
南方农村报· 2025-05-16 23:02
项目概况 - 恒兴食品与南沙农业集团联合投资3亿元共建大湾区食材枢纽项目"蓝色渔港" [1][5][23] - 项目占地30亩,总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集成水产精深加工等七大功能模块 [23] - 年加工水产品3.5万吨,冷链仓储能力超8000吨,日加工量达13万斤 [24][30] 产能与供应 - 项目全面运营后每年可向大湾区输送超3万吨高标准水产制品 [17][18] - 预计年产值突破10亿元,将成为大湾区水产品加工量最大基地之一 [24] - 目标三年内满产,保障大湾区8000多万人口食品供应 [34] 产业链布局 - 项目配套建设智能生产线、冷链仓储、交易平台等六大中心 [28][29] - 恒兴集团在全国拥有7家水产食品及预制菜加工厂,年产能20多万吨 [45] - 重点发展冷链物流和水产品加工产业,打造智能化中央厨房式基地 [41] 行业地位 - 中国是全球最大海洋渔业生产国,总产量超7000万吨占全球40% [9] - 中国海水养殖量超2000万吨占全球60%,水产消费量超6500万吨占全球40% [10][11] - 南沙区作为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将建设"四个共享"渔业合作平台 [13][14] 品牌与产品 - 恒兴开发200多款预制菜产品,主打"渔恒鲜"品牌 [44][48] - 重点推广清江鱼、海鲈鱼两大品类,推出六大明星单品 [49] - 创新预制菜"共享工厂"模式,已在肇庆建成大湾区预制菜"第一园" [46] 政策支持 - 南沙区出台专项措施支持预制菜产业园发展,细化企业扶持政策 [55][56] - 将整合"种业研发-生态养殖-智能加工-全球贸易"全产业链资源 [60] - 活动现场揭牌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加工产业园等平台 [64][66]
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
经济日报· 2025-05-10 06:09
政策规划 -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提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强调大农业观、大食物观 [1] -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2] - 2024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意见》,从食物来源渠道、开发质量效益、价值链等方面进行部署 [2] 行业发展现状 - 国内粮食总产量连续10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4年突破1.4万亿斤 [1] - 人均粮食占有量从2012年的450多公斤增加到2024年的500多公斤 [1] - 水产品总产量保持逐年增长态势并于2024年达到7366万吨 [1] - 居民人均每日能量供给量已达到4871千卡 [1] 政策支持体系 - 国家发改委、农业农村部等部门出台关于食物保供的法律法规 [2] - 发布种植业、畜牧、林业草原、海洋经济等领域的发展规划 [2] - 开展农业支持保护、重点作物绿色高质高效行动、推进奶业振兴、肉牛肉羊增量提质行动等 [2] - 组织开展重大农业科技攻关、种质资源保护、畜牧良种推广等 [2] 行业发展方向 - 保障多元化食物生产渠道,强化消费端导向作用 [3] - 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食物生产格局 [3] - 构建与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相适应的农业产业体系和食品工业结构 [4] - 深化农业国际合作,建立稳定的农产品贸易关系,分散进口风险 [4]
努力当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 黑龙江加快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奋勇争先,决战决胜“十四五”)
人民日报· 2025-05-06 05:52
玉米深加工产业链发展 - 黑龙江绥化市玉米加工产业规模显著,拥有43户规上玉米加工企业,产值达2898亿元,形成9条产业链和50余种主要产品 [1] - 玉米深加工能力超过2800万吨,产品品类扩展至61个,其中维生素C售价30元/斤,辅酶Q10售价高达1000元/斤 [4] - 行业通过"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策略推动产业链延伸,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 [4] 农业科技与生产效率提升 - 黑龙江农业科技贡献率达708%,通过"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提升黑土有机质含量,每千克增加41克 [3] - 采用"等高环播"种植模式实现水土流失减少50%、化肥使用量降低15%、增产5% [3] - 集成推广74个高效增产技术模式,推动"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深度融合 [3] 产业集群与龙头企业增长 - 2024年新增117家国家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规上企业较2022年增加340家,增幅达176% [1] - 大豆深加工产品扩展至23个品类,粳稻、糯玉米、黑木耳等产业规模全国领先 [4] - 北大荒农垦集团友谊农场应用天空地立体监测技术,对190万亩耕地精准管理 [3] 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 龙江森工集团建设625万亩森林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和10个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黑木耳等森林食品成为利润增长点 [5] - 全省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超1亿亩,稳居全国前列,同时发展冷水鱼、生态森林食品等供应基地 [6] - 行业践行"大食物观",通过宜粮则粮、宜牧则牧等策略全方位开发食物资源 [5]
柞蚕之乡又“破茧”
辽宁日报· 2025-05-05 08:38
柞蚕新品种研发与特性 - 辽宁省农科院蚕科所培育出优质丰产抗病柞蚕新品种"辽蚕527" 该品种历经7年14代繁育而成 具有抗逆丰产特性 对不良环境耐受性强 出蛾羽化集中 蚕茧出丝率高 茧丝长 [1] - 现有柞蚕品种因气候和饲育环境变化导致适应性下降 "辽蚕527"的研发填补了生产需求缺口 [1] - 蚕科所28年间已成功繁育8个柞蚕新品种 持续推动品种改良 [1] 柞蚕产业规模与区域经济 - 丹东凤城市作为"中国柞蚕之乡" 拥有150万亩柞园 年放养柞蚕直接收入约5亿元 [1] - 辽宁省全产业链产值1亿元以上的农业特色产业近60个 其中海参 小粒花生 草莓等8个品种全产业链产值超100亿元 [3] - 柞蚕产业与中药材 食用菌 绒山羊等共同构成辽宁省特色农业体系 [2] 柞蚕养殖技术创新 - 蚕科所研发柞蚕卵净选机 每小时净卵60千克 效率达人工4倍 可替代传统人工筛选 [2] - 高效割茧机获实用新型专利 作业效率提升2-3倍 同时降低伤蛹率 [2] - 柞园轮伐枝条粉碎机实现现场粉碎还山 产出木料长度不超过1厘米 [2] - 蚕科所与当地企业合作研发系列省力化机械设备 推动传统柞蚕业向现代化转型 [2] 产业政策与发展方向 - 辽宁省积极践行大农业观 大食物观 通过开发森林 海洋等资源拓展"新粮食"来源 [2] - 蚕科所通过推广新品种 新技术和机械化设备 强化柞蚕产业对乡村振兴的支撑作用 [1]
农业农村部将实施养殖业节粮行动
快讯· 2025-05-04 11:49
养殖业节粮行动实施方案 核心观点 - 农业农村部实施养殖业节粮行动,旨在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并推动粮食节约,通过饲料粮减量替代实现养殖业节粮降耗和降本增效 [1] - 目标到2030年,每公斤动物产品饲料消耗量比2023年减少0.2公斤以上(降幅7%以上),非粮饲料资源产能达1000万吨以上,优质饲草新增4000万吨以上,饲料中粮食用量占比降至60%,豆粕占比降至10% [1] 重点任务 - 推广养殖提效节粮技术,挖掘非粮饲料资源(如微生物蛋白、昆虫蛋白等),发展优质饲草生产,优化养殖品种结构 [1] - 开展技术集成创新与推广,完善制度性保障措施,包括成立专项领导小组、细化省级落实举措、发挥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作用 [1][2] 实施机制 - 农业农村部成立养殖业节粮行动领导小组,省级部门因地制宜推进工作,通过培训、评选推介等活动引导生产经营主体参与 [2] - 依托畜牧兽医智库、产业技术体系等资源,推动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应用示范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