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

搜索文档
历史转折处的那“一夜之间”(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人民日报· 2025-07-07 06:52
如果没有战争,在人们的记忆里,这将是一个宁静的夏天。 不过很快,这虚幻的平静就被彻底打破了。 烽烟 父亲要求官兵在吃饭前和睡觉前必须高呼"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金天愚(金振中之子) 7月7日深夜,卢沟桥的枪声划破夜空。 在宛平城附近进行非法演习的日军,以丢失一名士兵为借口强行要求进城搜查,遭到拒绝。之后,日军 向中国守军开枪,并炮轰宛平城。 "清风徐来,吹散了午后的暑气,刮得玉米叶子唰唰作响,夕阳照耀在地平线上,缕缕炊烟四起,衬托 满天彩云。眼前一幅多么美好的大自然风光!" 1937年7月7日黄昏,时任宛平县政府秘书的洪大中望着城外的玉米地,心生感慨。 曾在喜峰口战斗中立下战功的金振中,此时正作为国民革命军第29军37师110旅219团3营营长,率部驻 守宛平城和卢沟桥。 1933年春,日军在长城一带制造事端发动进攻。29军的战士们手握大刀,在喜峰口战斗中血刃日寇,歼 敌5000余人,一战成名。 "父亲每天给士兵讲话,用历代的英雄楷模给他们作报告。另外要求官兵在吃饭前和睡觉前必须高呼'宁 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来激励士兵的斗志。"金振中之子金天愚回忆说。 面对如潮水般扑来的日军队伍,金振中果断下达 ...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汇聚民族复兴力量
人民日报· 2025-07-07 06:52
根据提供的新闻内容,主要围绕抗日战争精神展开,未涉及公司或行业相关内容。因此按照任务要求,跳过风险提示、免责声明等非核心内容后,无符合输出条件的企业或行业分析要素。建议提供包含经济数据、市场动态或企业经营的新闻素材以便进行专业分析。
一门课如何让“Z世代”紧抱成“石榴籽”
中国青年报· 2025-07-06 10:55
高校思政课程创新 - 中央民族大学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 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历史智慧结合 通过历史故事和鲜活素材展现民族交融历程 [3][5] - 课程突破传统"中原王朝史观"和单一民族叙事 纠正西方错误史观 采用有形有感有效的教学方式 [5] - 北京联合大学通过红色音乐会 红色足迹研学等创新形式 让抽象的民族理论变得可触摸 [6][8] 跨民族交流实践 - 陕西师范大学"红烛苗圃"项目组织6省14县100多名各族青少年开展文化交流 探访革命圣地与科技基地 [6] - 暑期300余名师生将赴14个边境县市 与各族青少年持续开展实践交流 [6] - 中央民族大学彝族学生依火伍牛通过西电东送3万亿千瓦时数据(三峡年发电量34倍) 理解民族共生关系 [5] 民族文化融合案例 - 内蒙古牧民1959-1961年收养3000名南方孤儿 "草原母亲"哺乳汉族幼童的史实成为课程典型案例 [3] - 红军长征"彝海结盟" 明清"改土归流"等历史事件被用于讲解民族平等理念和区域自治制度渊源 [8] - 西南边疆民族跨村寨协作抗灾 共耕共收的当代实践被拍摄成《千年之约》纪录片 [9] 教育成果转化 - 陕西师范大学近千名大学生通过"云端支教"服务1300余名少数民族小学生 搭建数字桥梁 [10] - 北京联合大学新疆籍硕士玛依娜·阿得力别克选择返乡 将课程助教经验转化为建设家乡的实际行动 [10] - 课程设计"树立认知-升华认同-引导行动"三阶段 最终实现从情感共鸣到理性认同的转化 [11][12]
第二届全国蹴球锦标赛昆明开幕
中国新闻网· 2025-07-06 09:18
云南民族大学副校长尹世堂致欢迎词,他表示,蹴球作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源远流长,蕴含着深 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族智慧。此次全国第二届蹴球锦标赛在昆明举行,搭建了一个学习交流、增进 友谊的广阔平台,对于推动蹴球运动的普及与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少数民族体育协会副主席魏卫革表示,蹴球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促进民族团结、和谐、 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未来发展前景广阔,希望通过比赛让更多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扬光大。 蹴球起源于中国清朝的民间体育活动——踢石球,是由北京市民族传统体育协会的体育学者挖掘整 理的一项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在满族、回族、苗族、蒙古族等民族中较为流行。1999年第六届全国少数 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蹴球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被称为"脚下的斯诺克"。 (罗文青) 本次锦标赛由中国少数民族体育协会和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办,云南民族大学承办。在三 天的比赛中,200多名运动员将参加男子单蹴、女子单蹴、男子双蹴、女子双蹴、男女混合双蹴5个项目 的角逐。 当天的开幕式现场气氛热烈,来自云南民族大学武术代表队的队员们身着传统武术服饰,右手持 剑,随背景音乐时而腾空跃起,时而闪转 ...
正义之声 和平之声 人民之声(走进抗战专题博物馆(纪念馆)·特别策划)
人民日报· 2025-07-06 06:02
铭记历史 - 观众通过参观抗战纪念馆深刻感受到革命先烈为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做出的巨大牺牲 [6][7][8] - 展馆中的文物、照片和实物让历史事件更加鲜活,激发观众的民族情感和爱国情怀 [6][7][8] - 观众留言中多次提到"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强调铭记历史的重要性 [8][10][15] 教育传承 - 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包括中小学生、大学生和退休人员,都通过参观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6][7][8][10] - 家长带孩子参观纪念馆,通过历史教育培养下一代的民族责任感 [8][11][12] - 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融入抗战历史,引导学生铭记历史、自强不息 [8][10] 民族精神 - 观众普遍表达了对革命先烈英勇无畏精神的敬佩和传承决心 [6][7][8][10] - 留言中强调"千千万万的我们倒下去了,千千万万的我们又站起来",体现民族坚韧精神 [6][7] - 新时代青少年立志报效祖国,部分观众表达参军或从事公共服务事业的愿望 [8][10][11] 和平愿景 - 观众认为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汲取教训、维护和平 [11][12][15][16] - 国际参观者(如加拿大学生、澳大利亚教授)也表达了对历史悲剧的反思和对和平的珍视 [12][13][14] - 留言中多次提到"以史为鉴",呼吁共同守护和平、防止历史悲剧重演 [15][16][17] 展馆影响 - 抗战纪念馆通过文物、照片和实物展示,给观众带来强烈的心灵震撼 [6][7][8][16] - 观众普遍反映参观后深受教育,对民族历史和国家发展有了更深理解 [6][7][8][11] - 展馆设计(如出口的光明象征)强化了"铭记历史、面向未来"的主题 [6][15]
赓续伟大抗战精神 汲取团结奋斗力量
人民日报· 2025-07-06 06:02
抗战精神传承 - 抗战专题博物馆和纪念馆观众留言簿记录了大量真挚感悟,展现了民族记忆史的延续 [1] - "勿忘"二字频繁出现在留言中,体现历史教育意义和自省精神 [2] - 观众通过家书、旗帜等展品与历史人物产生跨时空共鸣,强化和平发展理念 [2] 爱国主义教育 -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抗战胜利决定性因素,激发当代人爱国情怀 [3] - 留言簿显示代际互动,如孩童立志参军与官兵回应,体现精神传承 [3] - 不同职业群体(医护人员、大学生村官)在留言中表达实践抗战精神的决心 [4] 社会发展启示 - 80年来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到强起的历史飞跃,留言反映人民对发展成果的认同 [4] - 新时代强调弘扬爱国情怀,将其作为克服困难的精神旗帜 [3] - 当前需赓续抗战精神,凝聚团结奋斗力量推进民族复兴 [4]
关键时刻,印尼对中过河拆桥,矿产项目拱手送给美国,特朗普必遭反噬
搜狐财经· 2025-07-05 21:54
印尼镍矿战略合作 - 印尼宣布与美国联合开发镍矿项目 距离美国关税谈判最后期限仅剩三天 被视为通过战略资源换取市场准入资格 [1] - 镍矿博弈实质是各方在新能源汽车与军事工业领域的话语权争夺 映射资源型国家在中美博弈中的困境 [1] - 印尼经济统筹部从7月3日开始连续召开紧急会议 最终确定用镍矿作为谈判筹码 反映资源出口国在技术革命与地缘政治双重夹击下的被动处境 [3] 镍的战略价值 -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中 高镍三元材料已成为提升能量密度的关键技术路径 全球主要车企电动化转型依赖这种金属 [3] - 军事领域应用关键 现代战舰甲板 战斗机发动机叶片都需要镍基合金 [5] - 印尼坐拥全球20%的镍矿储量 但本土冶炼能力长期依赖中资企业 从采矿到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由中国企业主导建设 [5] 产业格局与挑战 - 印尼现有45个镍冶炼项目若转向美资合作 可能面临技术标准 环保要求的重新调整 中资设备与技术体系将难以适配 [8] - 印尼商界质疑急转弯式外交可能破坏十年积累的产业基础 [9] - 中资在印尼镍产业累计投资超过150亿美元 涵盖矿山开采 电力保障到不锈钢生产全链条 多数采用中国技术标准 [11] 国际影响与趋势 - 印尼作为金砖合作机制新成员 其摇摆态度引发对新兴国家阵营凝聚力的担忧 [13] - 欧盟《关键原材料法案》和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加剧资源民族主义抬头趋势 可能改变全球供应链布局模式 [15] - 资源出口国需将自然资源禀赋转化为产业竞争力 才能在大国博弈中赢得主动权 [15][17]
旅游有感:同行的大爷大妈个个比我朝气蓬勃
虎嗅· 2025-07-05 15:02
旅游行业消费者行为分析 - 年轻消费者更注重旅游的社交属性而非景点本身,偏好与朋友聚会并选择优美景区作为背景[1] - 部分年轻消费者出于理性考虑选择跟团游,看重导游规划带来的便利性和低决策成本[2] - 教师群体是旅游团重要客源,因其假期多且消费能力强[4] - 退休人员构成淡季旅游团主力客群,60后占比最高且55年出生者可享免票优惠[5] 旅游产品与服务特点 - 西北地区跟团游产品设计包含多省联游线路,如一次性打卡三个省份[2] - 景区基础设施存在地区差异,青海旅游设施水平明显落后于云南[8] - 团餐呈现民族融合特点,包含川菜、湘菜、东北菜等多种菜系[6] - 部分景区仍存在旱厕等落后卫生设施,影响游客体验[8] 不同年龄层游客特征 - 老年游客普遍精力充沛,高原适应能力强于年轻人[6] - 老年游客具有早起习惯,与年轻游客形成鲜明对比[7] - 老年游客在旅途中表现出对军事、时政话题的浓厚兴趣[7] - 年轻游客更偏好自然景观而非人文景点,对寺庙等场所兴趣较低[8] 旅游目的地表现 - 青海湖、茶卡盐湖、翡翠湖等自然景观获得游客较高评价[8] - 洱海作为参照目的地被提及,显示云南旅游资源的竞争力[8] - 景区商业存在价格欺诈现象,如十元牦牛肉饼被质疑真实性[6] 旅游市场细分 - 特定地区旅游团呈现民族构成特点,如满族、蒙古族聚居区的旅行团[6] - 游客对导游的民族身份存在特定期待,如希望见到藏族导游[6] - 淡旺季客群结构差异明显,教师群体集中在假期出游[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