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

搜索文档
从太空看“十四五”|这片“绿”,正在生长
新华社· 2025-07-03 19:50
生态治理成果 - "十四五"规划纲要锚定的"完善生态安全屏障体系"目标正加速落地,通过科学推进荒漠化治理和严格执行长江十年禁渔等措施,构建绿色网络 [1] - 从太空俯瞰,生态文明的壮美画卷正书写着"十四五"规划的绿色答卷 [2] 塞罕坝林场 - 2023年与2020年相比,塞罕坝林场内的森林覆盖面积持续提升 [4] - 塞罕坝机械林场经过60余年建设,将数万亩荒原变为人工林海,筑起京津生态屏障,成为全球荒漠化治理典范 [5] - 2020至2023年,塞罕坝共计造林24000亩,并建立"天空地"一体化森林防火预警监测体系,实现森林零火灾记录 [7] 和若铁路生态治理 - 和若铁路全长约825公里,是世界首条沙漠铁路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534公里分布在风沙区域,占线路总长65% [9] - 铁路沿线采用芦苇沙障、芦苇方格和耐旱植物组成的防沙"三件套",成功构建绿色安全屏障 [11] 库布其光伏治沙项目 - 库布其200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是全国单体规模最大的光伏治沙项目,总投资近120亿元,规划用地10万亩 [13] - 项目采用"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治沙改土、乡村振兴"的模式,使光伏产业与生态治理深度融合 [13] 长江生态修复 - 薛家洼生态园从非法码头和工业固废堆积地转变为生态岸线和城市生态客厅,是长江岸线整治和生态修复的典型代表 [17] - 长三角地区以长江下游水系为骨干,推进长江生态廊道省际贯通,计划于2025年初步实现省级贯通 [19] 废弃矿山修复 - 江西萍乡冬瓜槽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涵盖4095亩废弃矿区,通过系统性修复新增水田313亩、旱地775亩 [25] - 修复后建成脐橙种植基地、休闲农业区等,入选江西省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25]
新《矿产资源法》核心要点及对煤炭行业影响分析
信达证券· 2025-07-03 15:18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看好 [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4年11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修订草案)》经审议通过,自2025年7月1日起施行,这是矿产资源法自1986年颁布实施以来首次大修,体现创新理念并实现诸多突破,标志煤炭行业从“规模速度”向“质量效益”跨越,短期倒逼行业出清落后产能,长期利于构建现代煤炭工业体系 [1]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新《矿产资源法》在制度设计上的突破 - 矿业权出让:建立“竞争为主、协议例外”市场化配置机制,确立矿业权竞争性出让基础性地位,以招标、拍卖、挂牌为主要出让方式,仅特殊情形采用协议出让,消除行政干预导致的市场不公,打破资源分配行政壁垒,引导优质资本流向优质高价值矿种 [2] - 权益保障:构建物权独立、期限稳定、补偿明确的权利体系,明确矿业权物权属性,实行“物权登记”与“勘查开采许可”分离制度,延长探矿权期限并创设保留期制度,明确矿业用地多元取得方式及补偿标准,降低企业长期投资风险 [2][3] - 生态修复与管理优化:建立责任明晰、科技赋能的现代治理体系,新增“矿区生态修复”专章,确立修复原则,明确责任主体,建立全流程管理制度和专项费用保障机制 [3] 新《矿产资源法》对煤炭行业的影响 短中期 - 煤炭行业面临“三重挤压效应”,加速市场分化,资源获取门槛陡升,中小企业获取资源难度增大,头部企业或提前锁定优质煤田;成本曲线整体上移,生产运营成本增加,支撑煤价中枢底部;市场格局加速重构,催化行业整合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稳定行业供给 [4] 长期 - 市场化驱动资源优化配置,催生新型商业模式,扩大矿业权交易市场规模,衍生创新型金融产品;绿色转型加速,企业推广技术体系,加强技术开发应用,延伸产业链,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产能结构优化,形成集约化发展格局,提高行业集中度,增强抗周期能力 [4][5] 新《矿产资源法》修订前后对比 |差异领域|旧版规定|新版规定|关键变化点|影响与意义| | ---- | ---- | ---- | ---- | ---- | |立法目标|未明确“国家安全”条款|新增“保障国家矿产资源安全”为首 要目标|纳入总体国家安全观,建 立战略性矿产目录|强化资源战略地位,应对大国 资源博弈| |矿业权出让|申请审批制|全面推行“招拍挂”竞争性出让|市场化配置资源,取消行 政主导|资源获取成本提升,倒逼企业 技术升级| |物权与许可分离|“一证载两权”|拆分制度:先登记矿业权证书(物 权),后审批许可证(许可)|明确物权独立性,限制行 政干预|保护矿业权人财产权,减少行 政争议| |探采衔接|探矿权人“优先取得”采 矿权|探采“直通车”制度:依法直接取得 采矿权|删除“优先”,确立法定 权利+探矿权保留机制|缩短开采周期,激励勘探投入| |探矿权期限|有效期最长3年,续期2 年|期限延长:基础期5年,可续3次|解决“疲于续期”问题, 要求实质性勘查|保障长期勘查,遏制圈而不探| |矿业用地|无专门规定|新增制度:规划保障用地+多元供地+ 战略矿产可征收土地|解决“矿合法、地不合 法”矛盾|确保矿地权利匹配,支持战略 开发| |生态修复|无专门规定|增“矿区生态修复”章节:终身责任 制+强制修复方案|确立“自然恢复+人工修 复”原则|强化企业环保责任,推动绿色 矿山| |资源储备与应急|无专门规定|增“储备和应急”章节 产品/产能/产 地三维储备|首次法律明确储备地位|应对供应链风险,保障矿产安 全| |矿业权人权益|区别对待国有/集体/个体|平等保护:删除“国有主体”条款+公 共利益补偿机制|落实物权平等原则|优化营商环境,吸引社会资本| |规划与督察|规划未入法,督察缺位|四级规划体系+国务院授权机构督察省 级政府|提升规划效力,聚焦地方 履职|强化中央监管,防止地方保护| [6]
好生态引得“珍禽”来
人民网· 2025-07-03 08:06
湿地保护体系 - 永修县构建"林长+候鸟和湿地保护"三级网格化管理体系,335名县乡村林长年均巡护超200次,实现保护责任全覆盖 [3] - 投入366.2万元打造"智慧湿地"平台,结合5G、无人机等技术构建监测网络,2014年以来累计修复湿地34.04公顷,破获湿地非法活动案件4起 [3] - 推动2717户渔民转产就业,组建12人专职护鸟队,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保护合力 [3] 生态修复成效 - 累计完成湿地生态修复和环境整治项目109个,总金额3357.73万元 [4] - 吴城镇修河河岸5.3万平方米湿地修复工程成效显著,累计新增湿地近200公顷,修复重点湿地40平方公里 [4] - 通过碟形湖水位智能调控等措施,为鄱阳湖永修区域3.7万羽候鸟提供精准越冬保障 [4] - 修河干流永修段水质稳定在Ⅱ类以上,鄱阳湖吴城断面水质达Ⅲ类 [5] 生物多样性提升 - 2024年11月监测数据显示,永修吴城镇迎来60种候鸟超16万只,较2018年增长近3倍 [7] - 全球98%的白鹤东部种群在此越冬,数量从2010年的1800只跃升至2025年的5000余只 [7] -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彩鹮首次现身永修并成功自然繁殖2窝9只幼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鸳鸯首次现身并繁育5只幼崽 [7] 生态经济转化 - 中央财政投入5355万元实施湿地生态修复及补偿,其中1390.48万元用于农作物补偿,惠及2.67万人次 [8] - 吴城候鸟小镇年接待游客近百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6亿元,40家农家乐、116名"鸟导"依托"候鸟经济"实现增收 [8] - 永修实践成为国际生态保护标杆,连续三届承办鄱阳湖国际观鸟季,吴城候鸟小镇获评"江西省旅游风情小镇" [8]
连云港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连云分局推动生态修复让矿山换新颜
新华日报· 2025-07-03 05:48
生态修复成果 - 连云港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连云分局成功修复9处废弃矿山宕口,总面积达1072亩,实现从无序开采到科学修复的转变 [1] - 修复后的矿山从"生态伤疤"变为"绿色氧吧",成为休闲胜地,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 [1] - 修复区域累计栽种苗木5万株,选用凌霄、侧柏、构树等乡土树种,提升固土保水能力 [2] 修复技术与方法 - 采用"一矿一策"修复方案,制定灾害消除、坡面复绿、树木选种等工作标准 [1] - 针对高陡岩质边坡使用加筋麦克垫工艺,具有自透水性强、可植被性高、抗冲刷性能好等优势 [2] - 实施基材配制、理化性质测试、植生试验等技术措施,解决复杂地质条件下的生态修复难题 [2] 管理机制 - 建立"专业设计+部门联审+国企实施+属地护航"工作机制,构建监督监管体系 [1] - 实施三级管护体系:施工单位负责两年养护期、属地街道组建专业管护队、村民通过"生态积分"参与日常巡护 [2] - 实现从方案设计到后期管护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1] 产业价值 - 修复后的宕口为"矿山+文旅"、"矿山+康养"等绿色产业规划落地创造了条件 [2] - 成为周边居民休闲娱乐、亲近自然的去处 [2]
大宝山矿:从“生态疮疤”到“绿色明珠”的涅槃重生
经济网· 2025-06-30 17:48
历史背景与生态问题 - 大宝山矿自1958年建设以来是华南地区重要矿产资源基地,支撑华南重工业发展 [2] -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无序民采活动猖獗,民窿达119条以上,选矿厂8个,洗矿点20多处 [3] - 无序开采导致水土流失、土壤酸化(pH<3)、地表水重金属污染,横石水流域生态严重破坏 [3] 生态修复措施 - 2018-2021年累计投入1亿元专项资金修复新山片区90公顷矿山 [4] - 投入超10亿元实施11项环境整治项目,包括清污分流、外排水处理工程 [4] - 开发"原位基质改良+直接植被"技术,通过中和剂、抑酸菌剂和乡土植物修复土壤 [5] - 建成华南最大酸性重金属污水处理厂,日均处理9.6万立方米,重金属去除率99% [5] 修复成效 - 修复面积达160公顷,植被覆盖率95%以上,土壤pH从2.6升至6以上 [9] - 横石水从"赤水河"恢复清澈,两岸生态显著改善 [9] - 形成免维护植被生态系统,实现从"碳源"向"碳汇"转变 [9] 绿色转型与技术创新 - 推进智能化采矿系统和选矿流程全自动化控制 [11] - 采用清洁能源和节能技术降低能耗排放 [12] - 与中山大学等机构合作研发资源综合利用、生态修复技术 [13] 社会责任与未来规划 - 帮扶周边村镇改善农田水利,开展电商助农,增加农民收入 [13] - 未来计划投入数亿元加强生态修复,引入AI/5G技术建设智能矿山 [14] - "十五五"期间规划建设铜硫二期项目,推动数智化绿色化转型 [14]
红树林,“金”树林
广西日报· 2025-06-29 11:02
红树林生态保护 - 广西红树林湿地面积达1.06万公顷 在全国排名第二 [1] - 红树林能防风消浪 被海边人视为"保护神" [2] - 1980年到2000年全球35%红树林消失 平均每年损失近15万公顷 [3] - 我国红树林面积从20世纪50年代约5万公顷锐减至2000年2.2万公顷 [3] 法规与制度建设 - 2018年1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红树林资源保护条例》施行 2025年3月修订 [1] - 广西成为全国第二个专门为红树林资源保护制定地方性法规的省区 [3] - 实施网格化智慧监管 设立红树林林长 实施生态修复 [6] 生态修复与科研 - 北海投入约24.8亿元开展冯家江流域综合治理 [7] - 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种植红树林300多亩 修复红树林3000多亩 [7] - 利用青蟹清除固着动物 在1.09亩试验区收获55只高经济价值青蟹 [8] - "虾塘红树林蓝碳生态农场"入选《生物多样性公约》中国履约成功案例 [8] 经济效益与旅游发展 - 钦州孔雀湾红树林生态修复项目培育约400万株红树苗 创造直接经济价值超1000万元 [9] - 2024年北海接待游客6120.6万人次 同比增长16.6% 旅游收入783.9亿元 同比增长18.1% [11] - 北海海鸭蛋在全国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并出口澳洲 [11] 生态旅游与品牌价值 - 防城港开展旅游年活动 实施"引客游边海"计划 [11] - 北海推出红树林赶海耙螺比赛等特色活动 [11] - 红树林生态效应持续释放 区域海鲜、养殖产品附加值显著提升 [11]
生态画卷展新“颜” 增“绿”生“金”点亮多样消费新场景
央视网· 2025-06-28 15:57
厦门五缘湾生态修复与旅游发展 - 五缘湾海域面积17 05平方公里 占地面积10 76平方公里 建有厦门最大湿地公园 被称为城市"新客厅" [1] - 20年前为生态遭破坏的滩涂泥地 因海堤阻断导致海水交换差 过度养殖和垃圾倾倒造成海岸侵蚀严重 [7] - 2002年起启动生态修复 拆除内湾海堤 设置纳潮口 累计退塘还海约100公顷 清淤70多万立方米 [9] - 建设10处截流阀门等污水处理设施 确保污水不入湾 [11] - 内湾海域面积从1 12平方公里增至2 42平方公里 纳潮量增加500万立方米 生态用地增加2 3倍 绿化率从5 4%提升至13 8% [12] - 湿地公园保留野生植被 设立无人生态小岛 记录鸟类135种 包括9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14][18] - 中华白海豚数量回升至80多头 建成8公里环湾步道和1公里黄金海岸 [18] - 2024年游艇帆船出海游客突破100万人次 聚集上百家游艇企业 形成海洋文旅和生态康养业态 [7] - 湖里区新增12座口袋公园 总数达62个 [20] 青岛莱西市矿坑生态修复与文旅开发 - 南墅镇废弃矿坑积水最深超40米 水量600多万立方米 废水pH值仅1-2 远低于国家标准6-9 [22] - 2019年启动治理 采用"复配药剂+原位水体交换"创新方案 解决深层水体污染难题 [24][26] - 2023年开发民宿项目 打造越野 游艇 餐饮等特色旅游 2024年10月试运营 [29] - 从污染区转变为水清岸绿的打卡地 实现生态修复与产业融合 [31]
鸥鹭翩跹处 碧水映新颜
中国环境报· 2025-06-26 09:43
异龙湖生态治理成效 - 异龙湖通过"三治一改善"策略实现水质向好不向坏 核心治理目标包括天天有行动 周周有变化 月月有进展 [1] - 2024年城镇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分别提升至96 4%和98 5% 流域244个村庄污水治理率从60 8%提升至100% [2] - 实施雨污分流和管网改造工程 形成流域治理"一张图"和责任落实"一张网"的网格化管理体系 [2]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 累计调整种植结构11 79万亩 采用"三个零"方式种植1680亩 落实减药降肥措施18 27万亩 [3] - 推广"三新"技术 有机肥替代化肥和绿色防控等绿色种植方式 [3] - 2024年开展人工增雨312点次 生态补水3020 03万立方米 清理河库沟渠173条总计688公里 [3] 生态修复工程 - 采用"贝 鱼 草"生物生态治理技术 构建"沉睡植物-水下森林"生态群落 总投资2 7亿元修复8370亩 [4] - 项目区藻密度下降 水体透明度提升 沉水植物长势良好 水质持续改善 [4] - 海菜花种群恢复 村民利用水田种植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 [4] 社会参与机制 - 2024年开展学习宣讲946场次覆盖6万余人 志愿服务活动215场次覆盖5 7万余人 [5] - 239名段长对244个村庄常态化巡查 县级机关开展支部共建375次 [6] - 劝离非法钓鱼8670余人次 清除简易船只66条 打渔人转型为湖域守护人 [6] 治理成果转化 - 2024年4-6月国控断面实现水质脱劣目标 河畅 水清 景美的生态格局形成 [6] - 异龙湖获评"中国最美高原湖泊专用赛道" 成为马拉松和骑行赛事热门举办地 [6]
扎哈淖尔露天煤矿:“乌金滚滚”遇见“绿色变革”
中国能源网· 2025-06-25 22:41
电能替代与绿色转型 - 扎哈淖尔露天煤矿采用120吨级纯电动矿用卡车,充电1小时可连续工作5小时以上,单日土岩剥离量达2.1万立方米,较同吨位燃油矿卡运行成本降低62.7%,年碳减排量达7351吨[4] - 10台电动矿卡每年可减少柴油消耗2360吨,降低运营成本1179余万元,研发团队攻克高寒地区电池技术难题,获得5项国家专利[5] - 2024年投入33台增程式无人驾驶矿用卡车,累计运行里程超77万公里,剥离产量超525万立方米,综合效率达人工效率90%,节油率20-30%,日有效作业时长提升至21小时[9] 智能化与技术创新 - 135台无人驾驶宽体车组成"绿色运输军团",依托矿山4G/5G专网实现数据传送[6] - 国内首台"钢铁螳螂"步履式挖掘机、钢丝绳自动巡检润滑机器人、"北斗+5G"全自动无人机巡检项目等科技成果推动矿山向无人化、智能化、低碳化发展[9] 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 - 累计投入6.7亿元实施六大生态修复工程,治理面积达2.53万亩,到界排土场植被覆盖度达90%,较全国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高34%[10] - 采用"工程措施为辅,生物措施为主"技术路线,选用本地物种实现"自维持、免维护"生态,2.3万亩排土场变草原新牧场,野兔、沙狐等野生动物重返[10] - 建立"用地—采矿—复垦—还地"绿色循环模式,完成"还地于民"目标,成为高寒地区矿山修复标杆[10]
科海观澜/用科技打通更多“两山”转化路径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20 10:05
科技创新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 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绿色转型的核心动力,通过技术突破、机制重构和平台赋能系统破解生态产品"度量难、交易难、变现难"问题 [1] - 卫星遥感、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实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动态评估和量化 [1] - 新技术将森林固碳能力转化为可交易碳减排量,推动生态资源数字化确权与价值转化 [1] - 数字化平台实现一键核算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显著提升生态价值识别效率 [1] - 区块链与物联网融合重塑生态产品交易模式,"两山云交易""林业碳超市"等平台降低交易成本并确保全流程可追溯 [1] 生态产品数量质量双提升 - 关键技术攻关破解生态修复难题,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2] - 新技术应用助力传统绿色产业升级,通过深加工延伸产品链提升附加值 [2] - 新能源等绿色产业兴起为农民开辟新增收路径 [2] 核心技术突破方向 - 加快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生态价值核算中的应用,开发更精确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工具 [2] - 加强生态修复技术集成应用,推动实验室成果规模化转化 [2] - 加速绿色能源技术产业化,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 [2] 市场化机制创新 - 推动网络交易系统迭代升级,建设高效便捷数字化交易环境 [2] - 打通跨区域数据壁垒,实现生态数据互联互通互认 [2] 地质矿产研究突破 - 自然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聚焦紧缺战略性矿产,在川东北普光气田预测锂资源量55.5万吨 [8] - 在云南、湖南等矿集区新增锡资源量约10万吨,贵州、新疆等地新增锰矿石资源量 [8] - 四川会理矿集区深部铜矿调查新增铜资源量26万吨,阳山等矿区新增黄金资源量近10吨 [8] 找矿技术方法创新 - 实验室利用同位素质谱仪等设备在川西马尔康加达矿区新发现大型锂辉石矿,新增氧化锂资源量12.84万吨 [9] - 发展"天-地"矿产资源遥感勘查技术,创新高寒深切割地区"空地一体"快速勘查技术方法 [10] - 开发矿物电子探针分析方法,支撑河北丰宁窟窿山地区铂族金属矿找矿工作 [10] 华南古生物发现 - 中国地质大学课题组在广东肇庆怀集县首次发现华南白垩纪哺乳形类足迹,记录恐龙与哺乳形类足迹组合 [16] - 哺乳形类足迹呈扇形排列,形态与巴西切利足迹相似,显示该类动物具有广泛生态适应性 [16] - 兽脚类恐龙足迹长度95厘米,暂归类为兽脚龙足迹形态型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