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

搜索文档
让音乐成为一生的爱好和陪伴(艺近人和)
人民日报· 2025-05-08 07:00
广州青年交响乐团的发展历程 - 广州青年交响乐团成立于2011年,是中国首个由职业乐团建立和管理的非职业青年乐团,拥有"少年基础班—少年交响乐团—青年交响乐团"三级梯队 [1] - 成立以来已有近2000名孩子参与,年龄跨度从6岁到25岁 [1] - 乐团采用职业乐团建制和管理体系,由广州交响乐团各声部首席和资深音乐家进行免费教学 [3] - 乐团理念是用业余时间培养有专业水准的乐手,让成员全面发展,最终走上专业音乐道路的团员不超过15% [5][6] 音乐教育模式与特色 - 乐团通过"音乐季"形式开展活动,包括走进学校演出、参演免费普及音乐会、国际巡演等 [3] - 教学不仅传授演奏技艺,还融入历史人文、哲学思考等内容,如讲解《逍遥游》时重温庄子名篇 [6] - 乐团注重培养成员的自我管理能力,即使是少年基础班的孩子也有固定练琴时间表 [8] - 通过合奏训练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成员学会配合、衬托、聆听,体会"和而不同"的理念 [2] 国际交流与文化影响 - 2019年赴日本福冈和东京演出,专业水准获得日本观众高度评价 [3] - 在日本演出时与观众共同完成赈灾公益曲目《花会开》,体现音乐的人文价值 [4] - 国际巡演期间组织成员游览文化地标,探索城市人文景观,促进跨文化交流 [7] - 在西班牙巡演时团员与当地小朋友互动,展现良好的适应能力 [7] 成员成长与综合素质培养 - 音乐训练培养了成员对专业的敬畏心,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感知力 [2][5] - 成员表示音乐帮助提高共情能力,理解话语背后的情感 [5] - 有成员发现音乐与物理、数学等学科的相通之处,体现跨学科思维 [6] - 系统训练的成员带动所在学校乐队水平提升,成为校乐队主力 [6] 社会影响与行业意义 - 乐团模式为音乐教育提供新思路,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6] - 作曲家赵季平评价"中国音乐从孩子们抓起,是这么好",肯定其示范意义 [8] - 乐团实践延续中华美育传统,体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育理念 [8] - 通过社交媒体记录巡演足迹,扩大影响力,如在小红书发布趣味视频 [7]
乡村美育进信宜,这堂课让教学理论转化为实践
南方农村报· 2025-05-07 17:03
乡村美育进信 宜,这堂课让教 学理论转化为实 践_南方+_南方 plus 本次培训回应了 今年3月绘乐盒 回访调研中教师 提出的"强化实 践环节,提升课 堂转化能力"需 求。课程涵盖专 业素养提升、示 范课堂解析、模 拟备课演练三大 板块内容,结合 岭南版美术教 材,紧扣乡村教 师日常教学场 景,帮助教师更 有效地将理论转 化为课堂实践。 此次培训以理论 授课切入,授课 老师用通俗易懂 的语言,系统解 析了美术教师专 业素养的提升路 径;结合乡村课 堂特点与现实需 求,总结梳理教 学重难点;针 对"资源有限情 近日,广东公益 恤孤助学促进会 (以下简称"恤 孤助学会")联 合信宜市新宝 镇、合水镇、思 贺镇及平塘镇中 心学校,在新宝 镇中心小学开展 MOart Program2025年 春季乡村教师美 术培训。去年11 月,信宜市63名 教师已通过两日 培训夯实了基础 教学技能,此次 培训聚焦"教学 能力进阶"主 题,通过"理论 授课+课堂示范 +实战演练"三维 模式,为38名乡 村美术教师提供 了针对性指导。 的陈老师提 出"触觉引导 法",主张让学 生先触摸真实草 叶感知纹理,再 通过不同笔触表 现草的形 ...
青春,向西北
中国青年报· 2025-05-07 09:46
话剧《青春·向西北》创作背景与内容 - 话剧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倾力打造,以当代大学生扎根西北、服务西北的成长故事为主线,结合巧妙剧情、生动演绎和震撼舞台效果 [1] - 全剧共分3幕,剧情交融串接,演绎青春与梦想在西北大地绽放,诠释教育家精神,传递教育温度与力量 [2] - 从最初构思到最终呈现历经近1年打磨,从台前到幕后、从创作到编排均由西安建大师生共同完成 [4] 话剧三幕主要内容 - 第一幕聚焦陕北,讲述建筑学专业本科生李想投身窑洞居住环境改善项目,初至陕北遭遇村民阻挠,最终凭借真诚与不懈努力赢得村民信任 [4] - 第二幕发生在高校实验室,飞行器设计专业研究生李翔全力备战创新设计大赛,与导师团队携手共进突破难关,抒发"科研报国,矢志初心"壮志豪情 [4] - 第三幕交织校园与野外作业现场,古生物学专业学生李襄在老师和同学引导下逐渐对学业产生兴趣,对"传承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进行深刻思考 [4] 创作过程与细节 - 剧本历经12次修改,演员走进实验室与导师同吃同住,去陕北跟着施工队实践,把真实故事融入台词 [4] - 为真实还原舞台场景,团队多次深入陕北采风,演员在黄土梁上反复走场体验式表演,连村民使用的旱烟袋都按原貌复刻 [4] - 为呈现科技攻关场景,舞美团队将风洞实验数据转化为可视化动态效果,查阅30余份技术文档、历经多次迭代设计 [4] - 为呈现陕北地区昼夜光影变化,团队设计多种灯光组合方案,包括清晨窑洞的暖黄色炊烟光、正午黄土高原的层次分明顶光、深夜实验室的冷蓝色调 [7] 教育意义与社会影响 - 该剧是视听盛宴,更是一场深入灵魂的思政教育实践,将"奔赴祖国最需要之地"的崇高信念植入观众心底 [7] - 马克思主义学院辅导员姚丹表示,参演过程让她对"大思政课"内涵有更深体悟,未来将把剧中奋斗故事转化为思政案例 [8][10] - 该剧创作初衷是将陕西高校师生真实故事升华为舞台精神史诗,是"大思政课"的创新实践,也是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应答 [10] - 随着陕西高校巡演启幕,这群陕西学子的青春故事将跨越山海,让更多年轻人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种子深埋心底 [11]
青春与传统的双向奔赴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07 08:53
今年五四青年节,一档特别节目《百校戏社·青青四季》洋溢着青春气息扑面而来,节目以"青春共 创"为核心理念,将职业戏曲演员与大学生联结在一起,不仅搭建起一个展现当代青年演绎传统文化的 舞台,更为传统文化的青春表达进行创新探索。 《百校戏社·青青四季》通过精心设计的共创环节,解锁传统文化在校园里的N种打开方式。节目 中,主持人与青年戏曲演员等化身"校园寻宝人",走进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昌大学、香港中文大学 (深圳)等多所高校,邀请青年演员与大学生现场组队,即兴互动,合作共创一幕幕年轻朝气的"戏曲 +"融合舞台。李政宽、鲁肃等青年京剧传承人,与学生们共同演绎戏歌《欠你一颗小红星》;京剧演 员朱凌宇、徐朝皝、徐朝嬴与街舞社团的学生,携手共创跨界秀《武舞生风》;越剧演员裘丹莉与二次 元社团、汉服社团的学生,共同打造《戏游九州》校园版,将国漫形象与戏曲人物融合;赣剧名家陈俐 以《一场特殊的公开课》,向在场数百名同学将"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戏韵雅境娓娓道来。 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 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百校戏社·青青四季》将高校打 ...
推动美育知识体系的跨学科融合
人民网· 2025-05-05 08:39
是技术的机械复制,而是通过算法逻辑与传统艺术的对话,在跨学科的赛博空间中重新建构独特表达机 制。也就是说,新技术条件下中国美育应坚持情感教育、人格教育和经典教育三者相结合的综合性目 标。 总之,推进中国美育跨学科知识体系的融合是实现美育知识从分化走向整体、从依附他者走向独立 自主、从外在自在走向内在自为的转变过程。当然,我们在推进美育跨学科知识体系融合的过程中,也 要防止为了强调自身理论的独特性和系统性而陷入"知识化"的惯性陷阱,从而忽略更为根本的育人指 向。因此,中国美育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应坚持整体性、开放性和对话性原则,在拓展其内涵和边界 的同时,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人文素养和全球视野的人才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作者:陈霞,系北 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 来源:光明日报 经过几代学人的共同努力,当代中国美育一方面在夯实基础理论和拓展研究方法等层面深度推进, 将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学说作为当代中国美育研究的哲学根基,开拓出美育研究的教育学、人 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生态美学等若干研究方法和路径,形成了美育研究理论的系统化和学科化发展 趋势;另一方面,在美育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特 ...
“风竟然也有颜色”
人民日报· 2025-05-05 05:52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 对支教的艺术青年而言,壮美的西部边疆是文化的传承地、艺术的创新地、责任的淬炼地,有着天然的 吸引力。自20世纪开始,从石窟考察、保护到西行写生、教学,一代代美术工作者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 中升华自己的人生与艺术境界,架起边疆与内地文化沟通的桥梁。而今,青年学子接过前辈们的接力 棒,通过支教重塑自己的艺术和生命格局。"站在广袤的新疆大地上,看着孩子们明亮的眼睛,我突然 明白了什么是'祖国需要处,皆是我故乡'。"日记本里的支教感悟,诠释着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也会化 成日后他们艺术创作的温度。 艺术支教的接力还在继续,既折射出岭南美育理念,更抒写着文化对话的当代诗篇。在这里,每一笔色 彩、每一件艺术作品都是青春之花绽放在美丽边疆的印记——不喧哗却有力量。 (作者分别为广州美术学院援疆支教队随队指导老师、广州美术学院援疆活动参与教师) 《 人民日报 》( 2025年05月05日 08 版) 清晨,太阳刚刚升起,新疆伽师县西克尔库勒镇中心幼儿园内,一群背着画板、提着颜料箱的年轻人已 开始忙碌。刚翻新的幼儿园墙面成为他们的画布,大海与雪山、醒狮与烤馕、广州塔与喀什高台民居等 粤新两地文化元素在此相遇 ...
南京、南通两地联动,探索跨学科美育新样态
扬子晚报网· 2025-04-30 18:38
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跨学科美育教研活动在南京市金陵中学附属初级中学举行。本次活动以"寻形探理:地方建筑艺术资源在美术跨学科教学中的实践 探索"为主题,由南京市建邺区教师发展中心主办,南京、南通两地教育专家及骨干教师共同参与,通过课堂展示、微讲座和专家研讨,展现了美育与多 学科的深度融合,为未来教育创新提供了新思路。 跨学科课堂: 数学与艺术的"双向奔赴" 活动中,金陵中学附属初级中学的张晓璟、张寅秋老师以《园林.探幽——数里寻形艺中见理》一课,带领学生从数学视角解析传统园林花窗的纹样之 美。轴对称、旋转、平移等数学概念与艺术设计巧妙结合,让学生们惊叹于"数形共美"的奇妙。 南师附中新城初中的李明、朱品铭老师则聚焦民国建筑,通过透视关系和位似变化等数学原理,指导学生完成文创作品,将文化记忆与时代精神生动呈 现。 这种"数学+美术"的双师协同教学模式,不仅打破了学科壁垒,更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知识的互通性,为跨学科教学提供了鲜活案例。 地域文化赋能美育: 南京、南通共探教学创新 在微讲座环节,南京外国语学校河西初级中学第一附属小学的刘欣然老师分享了《金陵城韵.匠心传承》项目化学习设计,通过实地考察南京建筑,增强 ...
今年143家场馆机构参与公共艺术普及教育 赋能城市营商环境
解放日报· 2025-04-30 09:58
记者 钟菡 昨天,上海博物馆东馆内丝竹袅袅,在馆藏文物的周围,是昆曲、古琴、琵琶、评弹等江南曲艺表 演,一场融合音乐、绘画、文物、传统文化的艺术行走活动,吸引众多外国观众掏出手机进行拍摄。 此次活动是2025年上海市为民办实事项目"社会大美育课堂"特别策划的示范展示课,邀请部分在沪 外商投资企业代表参加,感受上海的文化魅力,以社会大美育赋能城市营商环境,吸引更多人"来上 海,享美育"。 营造沉浸式体验 这堂美育展示课以"在春天,遇见江南"为主题,"讲"与"演"结合,通过10件文物导赏与6场江南曲 艺表演,营造多维度沉浸式体验。 在江南造物馆,旗袍、香具、服饰等古代文物与评弹、昆曲表演相映成趣。上海博物馆工艺研究部 研究馆员于颖讲解完由她带领上博团队摹制的"明代满地黄梅朵花纹丝布夹袍",展柜前的空地变成了戏 曲表演的小型舞台,身穿青绿色长袍的乐手躲在展柜后吹起笛子。一段昆曲《桃花扇》唱段唱罢,来自 以色列的米歇尔忍不住冲上前,和身着戏装的两位年轻演员合影,"我在上海工作了20年,第一次来这 个美丽的博物馆,所有的表演和展览都令人印象深刻"。 "这幅画是江南山水画的典范,展现了1000年前中国江南百姓的生活。"在 ...
青岛十七中举办美术班成立三十周年暨第十六届“撷英采华”学生美术作品联展
齐鲁晚报· 2025-04-30 06:43
青岛十七中美术教育成果 - 青岛十七中美术班成立三十周年,已培养近60名学子考入清华美院,千余人考入中央美院、中国美院等顶尖美术院校[2][3] - 2025届专业考试中,该校美术班校考斩获百余枚顶尖院校通行证,包括9枚清华美院合格证和48枚央美、国美合格证[3] - 学校连续十六年举办"撷英采华"学生美术作品联展,本届展览展出作品300余幅,并首次全景呈现二十余个核心教学课题[2] 美术教育特色与影响力 - 青岛十七中自1995年开办美术班,坚持"在传承中突破,在规范中创新"的教育理念,形成特色化办学思路[3] - 学校作为青岛市美术教育标杆,通过美育联盟建设不断增强美育特色优势资源辐射力[3] - 本届展览邀请青岛艺术学校等七所兄弟学校联展佳作,展示美术教育多元育人成果[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