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性城市
搜索文档
汉嘉设计2025年中报:扣非归母净利激增952.68%,战略转型成果亮眼
证券时报网· 2025-08-28 16:07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6.33亿元,同比增长2.29% [1] - 归母净利润1502.73万元,同比增长303.94% [1] - 归母扣非净利润1578.37万元,同比增长952.68% [1] 业务板块构成 - 新增城市治理数字化整体解决方案和城市治理机器人整体解决方案两大板块 [1] - 城市治理机器人业务收入2.50亿元 [4] - 城市治理数字化业务收入1.21亿元 [6] 城市治理机器人业务 - 机器人业务覆盖华东/华中/华南/西南等区域,累计覆盖面积超2500万㎡ [3] - 无人清扫机器人常态化运行区域突破30个 [3] - 巡检机器人在全国20余个重点城市落地 [3] - 计划2027年实现环卫机器人产品10亿元销售目标,预计占10%市场份额 [3] 技术研发进展 - 成功打造100+自有行业模型 [2] - 通过模型轻量化技术提升端侧AI推理效率 [2] - 创新突破"1+N"智能运维中枢(1个AI指挥平台+N类机器人集群) [3] - 新接入10万+物联感知设备 [5] 应用落地成果 - 实现30余万风险预警,预测风险隐患点1.5万余处 [6] - 完成20多个城市环卫车道级作业底图绘制与建模 [6] - 构建50+垂直场景模型,为10多家行业前列公司提供多模态标注服务 [6] - 累计管理6000+无人化投放点 [3] 市场拓展情况 - 新加坡项目落地成为海外拓展首站,辐射东南亚市场 [3] - 业务覆盖云南/江苏/湖北/浙江/安徽/山西/宁夏等多省份 [5] - 应用实践覆盖广西/四川/广东/福建/山西/江苏/山东/上海/云南等地 [6] 行业发展态势 - 行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受政策红利与技术革新双重驱动 [2] - 大模型技术快速迭代与应用落地,行业延续稳健增长态势 [5] - "人机协同、AI增强"成为城市治理新常态,综合性城市治理平台需求旺盛 [7]
北方暴雨频发,多地突发山洪 对话水文专家徐宗学:防洪何以“为水让路”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27 00:27
北方城市暴雨灾害新特点 - 北方暴雨符合水文周期性特征 北京2000年至2012年为枯水期 2012年至今为丰水期降水量明显增多 [2] - 暴雨呈现明显区域性特征 地点多且分散 如北京密云 河北涿州与易县等区域 [2] - 受灾严重区域多为防洪体系薄弱环节 既不在大江大河重点防护范围 也不在海绵城市建设覆盖区域 中小河流治理尚未完全覆盖 [2] 防洪体系风险点 - 北方河流近20-50年未发生洪水 民众在干涸河床堆放垃圾 建设农家乐 河漫滩建房子搞养殖种植农作物 [3] - 南方因洪水多发民众防洪意识较强 北方民众对洪水风险认知不足易措手不及 [3] 防洪体系建设阶段 - 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后国家投入数千亿元治理长江 黄河 海河 珠江等大江大河 持续十余年使防洪能力显著提升 [4] - 近10年重点转向中小河流治理 国家每年拨付专项资金采取分批治理方式 [4] - 2012年北京"7·21"特大暴雨推动城市防洪工作 国家提出海绵城市建设使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提高 [4] 海绵城市功能定位 - 从小海绵体系发展为大海绵体系 整合城市河湖与排水管网形成综合雨洪管理架构 [5] - 城市内涝治理分为四层级:源头减排应对1-5年一遇降雨 管网排放应对5-10年一遇降雨 蓄排并举应对10-50年一遇暴雨 超标应急保障生命安全 [5] - 海绵城市主要解决常见降雨内涝和雨水污染问题 无法应对超标准暴雨如2021年郑州"7·20"特大暴雨 [5] 南北城市建设差异 - 南方城市雨量充沛可大量采用雨水花园等绿色基础设施 [6] - 北方城市干旱少雨适合建设蓄水池 下沉式广场等基础设施 如将体育场下沉2米设计兼作临时蓄水池 [6] - 海绵城市建设需坚持"一城一策" 山前平原城市防山洪 山坳城市防地质灾害 沿海城市防风暴潮 丘陵城市解决地形高差排水问题 [6] 防洪标准体系问题 - 存在三套标准体系:住建部门排水标准要求2-3年一遇降雨 重要地区3-5年一遇 内涝防治标准要求20-50年一遇降雨不发生内涝 水利部门防洪标准按50-200年一遇洪水设计 [7] - 计算方法不统一 排水标准按降雨量 防洪标准按流量系列计算 缺乏有效协调 [7] - 城市开发填平湖泊水塘河沟 天然蓄水空间急剧减少 山洪沟被填平修建道路建筑 导致洪涝风险隐蔽性增强 [7] 城市内涝治理路径 - 建立多部门协调机制统一计算方法 实现排水除涝及防洪标准有效衔接 [8] - 结合城市更新与城中村改造逐步恢复被侵占水体空间 增强城市调蓄能力 [8] - 推行智慧化管理加强管网维护与清淤 [8] 老城区积水解决方案 - 治理根源在于历史欠账:排水管网标准低 天然蓄水空间被侵占 行洪通道受阻 [10] - 三条治理路径:提升管网排水能力 增强河道行洪泄流能力 增加城市蓄水空间如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公园广场 [10] - 推行"平战结合"韧性空间理念 公园湖泊下沉绿地作为临时蓄滞洪区 非住宅区地下停车场紧急清空后用于蓄水 [10] 地铁与地下车库防护 - 地铁站入口设20-30厘米挡板对平地积水有效 低洼地段需特殊加强防护 [11] - 小区地下车库常备沙袋插板式防洪挡板 保证排水泵系统状态正常配备应急电源 [11] - 非住宅建筑地下车库规划应急功能 紧急转移车辆后作为临时蓄水池分担洪涝风险 [11] 公众防洪意识提升 - 清理落叶储备沙袋检查排水泵站等措施对小型内涝有效 能为居民争取缓冲时间 [12] - 提升公众防汛意识与避险常识是减少人员伤亡最关键环节 避免在河道河滩沟道等行洪区域逗留 [12] - 北方干旱地区需加强"防洪避险"宣传 普及远离积水区行洪区 警惕积水电线等常识 [13] 城市防洪总体认知 - 海绵城市主要解决中小降雨问题 遇到超标准暴雨必须启动应急预案保障生命安全 [14] - 公众需树立"与洪水共存"理念 结合城市更新增加蓄水空间增强整体防洪能力 [14] - 城市防洪本质是通过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结合提升整体防洪韧性 学会与自然风险共存 [14]
极端特大暴雨后,超大城市的安全韧性探索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4 21:33
城市安全韧性建设进展 - 深圳通过多部门协作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包括修订防汛抢险应急预案和超标准洪水防御预案 并开展常态化演练[1] - 构建"5025网格+气象"防灾减灾新模式 实现五级网格体系信息传播和气象预警信息零时差直达 延伸两级网格气象服务触角[4][5] - 建成421个雨量站和329个市级水文监测站 实现流域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河道水情监测全覆盖 河道洪水预见期从1小时提升至3小时[4] 基础设施与工程建设 - 2024年新增综合管廊35公里 海绵城市60平方公里 整治易涝点18处[2] - 2025年计划实施水务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改造提升4座水厂 新增供水能力70万立方米/日 建成投用光明燃机电厂和东部电厂二期[2] - 推动全市各区5000多处地下空间开展防汛能力提升工作 为5172处地下空间安装防汛挡板[4][5] 技术创新与应用 - 创新"预报+科普"服务模式 近三年累计服务市民超40亿人次[5] - 建成9大领域排水防涝模型 未来计划与人工智能技术结合提升内涝预测精度和速度[5] - 采用无人机开展空中巡查作业 通过高空喊话系统对积水严重区域进行安全警示和受困车辆引导[11] 城中村与社区治理 - 深圳约有1892个城中村单元 建筑面积超2.2亿平方米 可为1012万人提供居住服务 占常住人口57.6%[9] - 启动气候韧性社区试点项目 聚焦气候风险精准画像 引入自然解决方案和共建共享治理模式三大核心突破[10] - 通过植被缓冲带和透水铺装等生态设施提升雨水调蓄能力 降低社区热岛效应[10] 风险减量机制创新 - 成立深圳气象保险联合创新中心 推动气象大数据与保险精算模型深度融合 构建智能风险管理中枢[11] - 计划三年内建成功能完备的线上风险管理平台 打造全国示范性气象金融保险应用场景[11] - 探索"气象+保险"风险减量新机制 聚焦低空经济和海洋开发等新质生产力赛道[11] 系统性挑战与应对 - 极端天气频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全球变暖导致暴雨台风等极端天气增多[5][6] - 工程标准需兼顾效能与成本 内涝标准提升至1000年一遇可能需千亿级预算[6] - 城市治理存在条块分割问题 跨领域协调需经过多道手续 易造成进度阻滞[16] 未来发展方向 - 需构建"风险识别—过程防控—措施落地—预案迭代"的闭环体系 实现对核心风险的系统性治理[15] - 通过信息化夯实存量城市治理基础 实现数据互通减少信息偏差导致的效率损耗[17] - 明确专门统筹主体解决高频跨部门问题 形成紧急事件靠应急局 日常问题靠专门主体的分工格局[17]
北方暴雨频发,多地突发山洪,防洪何以“为水让路”
虎嗅· 2025-08-23 15:40
北方暴雨灾害新特点 - 北方暴雨符合水文周期性特征 2012年至今属于丰水期 降水量明显增多[4] - 暴雨呈现明显区域性特征 发生地点多且分散 缺乏明显规律性[5] - 受灾严重区域多为防洪体系薄弱环节 不在大江大河重点防护范围 也不在海绵城市建设覆盖区域[6] 防洪体系发展历程 - 1998年后国家投入数千亿元治理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 持续十余年使防洪能力显著提升[8] - 近10年重点转向中小河流治理 采取分批治理方式逐步推进[9] - 2012年北京"7·21"暴雨推动城市防洪工作 海绵城市建设使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提高[10] 海绵城市与韧性城市 - 海绵城市从"小海绵"发展为"大海绵"体系 整合城市河湖和排水管网形成综合雨洪管理架构[13] - 城市内涝治理采用四级防御体系:源头减排应对1-5年一遇降雨 管网排放应对5-10年一遇降雨 蓄排并举应对10-50年一遇暴雨 超标应急保障生命安全[14] - 韧性城市强调灾后快速恢复城市生命线功能 比海绵城市更进一步[16] 南北方防洪差异 - 南方城市雨量充沛 可采用雨水花园等绿色基础设施[18] - 北方城市干旱少雨 适合建设蓄水池下沉式广场等基础设施 如将体育场下沉2米设计[18] - 海绵城市建设必须坚持"一城一策"原则 考虑城市形态与地质条件多样性[18] 防洪标准体系 - 存在三套标准体系:住建部门排水标准要求2-3年一遇降雨 重要地区3-5年一遇 内涝防治标准要求20-50年一遇降雨不发生内涝 水利部门防洪标准按50-200年一遇设计[22] - 三套标准分属不同部门 计算方法不统一 缺乏有效协调[22] - 建议建立多部门协调机制 统一计算方法 实现标准有效衔接[23] 城市蓄水空间治理 - 老城区积水问题根源在于历史欠账多 排水管网标准低 天然蓄水空间被侵占[24] - 治理路径包括提升管网排水能力 增强河道行洪泄流能力 增加城市蓄水空间[25] - 可挖掘城市公园绿地和停车场的暴雨蓄滞潜力 推行"平战结合"韧性空间理念[27] 地下空间防洪措施 - 地铁站入口设20-30厘米挡板 低洼地段需特殊加强防护[30] - 小区地下车库须常备沙袋插板式防洪挡板 保证排水泵系统正常[31] - 非住宅建筑地下车库可规划为临时蓄水池 紧急转移车辆后容纳部分洪水[32] 公众防洪意识提升 - 清理落叶储备沙袋检查排水泵站等措施对应对小型内涝有效[34] - 提升公众防汛意识与避险常识是减少人员伤亡最关键环节[35] - 需加强"防洪避险"宣传 普及遇到洪水时的避险常识[37]
北方暴雨频发,多地突发山洪!对话水文专家徐宗学:防洪何以“为水让路”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23 13:24
北方城市防洪体系现状与挑战 - 北方传统少雨区频发区域性极端暴雨 缺乏明显规律性 当前防洪体系存在薄弱环节 中小河流治理尚未完全覆盖 既不在大江大河重点防护范围 也不在海绵城市建设区域 [3] - 北方民众防洪意识薄弱 河漫滩存在农家乐建设 农作物种植及房屋建造等行为 因南方洪水多发 其防洪意识相对较强 [4] - 城市天然蓄水空间严重减少 湖泊 水塘 河沟被填平 山洪沟被改造为道路或建筑 导致隐蔽性洪涝风险增大 [17] 防洪体系建设历程与标准 - 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后国家投入数千亿元治理大江大河 持续十余年使防洪能力显著提升 [5] - 近10年重点转向中小河流治理 国家每年拨付专项资金采取分批治理方式推进 [7] - 2012年北京"7·21"暴雨推动城市防洪工作 海绵城市建设使城市排涝能力提高 [7] - 当前存在三套独立防洪标准体系:住建部门排水标准要求2-5年一遇降雨 内涝防治标准20-50年一遇 水利部门河道防洪标准50-200年一遇 缺乏统一协调机制 [17] 海绵城市与韧性城市定位 - 海绵城市从"小海绵"发展为"大海绵"体系 整合河湖与排水管网形成综合雨洪管理架构 [11] - 2021年国务院提出城市内涝治理"16字方针":源头减排应对1-5年一遇降雨 管网排放应对5-10年一遇 蓄排并举应对10-50年一遇 超标应急保障生命安全 [11] - 海绵城市主要解决常见降雨内涝 无法应对超标准暴雨 需启动应急响应 [11] - 韧性城市强调灾后快速恢复城市生命线功能 是更进一步的防洪理念 [11] 差异化技术路线与解决方案 - 南方城市雨量充沛适合雨水花园等绿色基础设施 北方干旱少雨适合建设蓄水池 下沉式广场等设施 [12] - 山前平原城市需防山洪 山坳城市注意地质灾害 沿海城市应对风暴潮 丘陵城市解决地形高差排水 沿江城市统筹行洪安全 必须坚持"一城一策"原则 [12] - 老城区治理需三管齐下:提升管网排水能力 增强河道行洪泄流能力 增加城市蓄水空间 [19] - 推行"平战结合"韧性空间理念 将公园湖泊 下沉绿地 非住宅区地下停车场作为临时蓄滞洪区 北京温榆河公园和西班牙巴伦西亚市排洪沟为成功案例 [20] 公众教育与防灾意识 - 公众清理排水口落叶 储备沙袋 检查排水泵站等措施能为应对小型内涝争取缓冲时间 [22] - 需加强北方地区防洪避险宣传 普及远离积水区 行洪区等常识 提升对自然灾害的敬畏之心 [23] - 公众需树立"与洪水共存"理念 接受任何防洪设施都有设计标准上限的客观事实 [24]
极端特大暴雨后,超大城市的安全韧性探索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2 17:17
城市安全韧性建设进展 - 深圳通过多部门协作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包括修订应急预案 开展防汛演练 推动5000多处地下空间防汛能力提升 [1][3] - 2024年新增综合管廊35公里 海绵城市60平方公里 整治易涝点18处 2025年计划新增供水能力70万立方米/日 [2] - 建成421个雨量站和329个水文测站 实现10平方公里以上河道水情监测全覆盖 洪水预见期从1小时提升至3小时 [4] 监测预警技术创新 - 创新"5025网格+气象"防灾模式 建立五级网格体系 实现预警信息零时差直达综合网格 [4] - 采用"预报+科普"服务模式 近三年累计服务市民超40亿人次 [4] - 建成9大领域排水防涝模型 计划结合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内涝预测精度 [4] 城中村气候韧性试点 - 针对全市1892个城中村单元(建筑面积2.2亿㎡ 容纳1012万人 占常住人口57.6%)开展气候韧性社区试点 [8] - 试点聚焦气候风险精准画像 引入自然解决方案(NbS) 建立共建共享治理模式 [8][9] - 通过植被缓冲带 透水铺装等生态设施提升雨水调蓄能力 降低热岛效应 [8] 风险减量机制创新 - 成立深圳气象保险联合创新中心 推动气象大数据与保险精算模型融合 [9] - 计划三年内建成线上风险管理平台 打造全国示范性气象金融保险应用场景 [9] - 采用"警保联动"应急模式 运用无人机开展空中巡查 引导受困车辆转移 [10] 韧性城市系统化建设 - 构建"风险识别—过程防控—措施落地—预案迭代"闭环体系 重点防控自然灾害和大型活动两类核心风险场景 [11][12] - 通过信息化实现数据互通 减少跨部门协调中的效率损耗 [13] - 建立专门统筹主体处理非紧急高频跨部门问题 形成与应急管理局分工协作的治理格局 [13]
从“热岛”到“雨岛” 专家解读“晚高峰”为何频遇阵雨
新浪财经· 2025-08-22 11:44
城市雨岛效应成因 - 城市热岛效应导致中心比郊区温度高2°C-3°C [2] - 城市污染物形成凝结核凝结水汽 冷热气团相遇形成降雨 [2] - 城市化发展共同作用于城市洪涝灾害发生 [3] 城市洪涝治理措施 - 海绵城市理念通过吸收渗透储存净化雨水提升适应性 [3] - 小海绵理念聚焦绿色屋顶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等生态基础设施 [3] - 大海绵理念从流域层面综合治理城市与周边自然生态系统 [4] 政策导向与发展趋势 - 国务院提出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超标应急十六字方针 [4] - 海绵城市建设将逐步向韧性城市建设发展 [4] - 城市洪涝频发现象预计逐步得到遏制 [4]
农业银行:金融“撑伞”让城市“无惧风雨”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8-18 19:37
农业银行在韧性城市建设中的金融支持 - 农业银行天津分行为天津设计之都核心区柳林街区城市更新项目提供金融服务 支持老旧小区改造、雨水花园打造、下沉式绿地建设等环节 解决了社区排水系统老化问题 增强抵御风险能力[1] - 农业银行福建分行创新金融服务方式 支持福州5条轨道交通线路及福州地铁滨海快线建设 提升全市应急疏散能力 并为福建省平潭及闽江口水资源配置工程等10余个重点水利项目提供资金保障[2] - 农业银行上海黄浦支行为横沙浅滩固沙保滩稳定河势工程提供1000万元信贷资金 强化上海市北部地区抵御台风风暴潮能力 降低城市内涝风险[2] 韧性城市建设的政策与行业背景 -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 标志着韧性城市建设进入全面推进阶段[2] - 农业银行2025年年中党建和经营工作会议提出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 优化调整信贷策略 切实做好新兴领域、城市更新等金融服务[2] - 城镇化进程导致城市系统日趋复杂 传统防灾措施难以应对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和城市风险复杂化叠加的冲击[2] 具体项目成效与城市韧性提升 - 天津下河圈小区通过城市更新项目实现从"雨后积水成常态"到"雨停水退"的转变 排水系统从靠泵排涝升级为海绵式渗透[1] - 福州通过科技赋能城市安全工程建设 大幅提高城市韧性和日常运转效率 缓解城区拥堵并增强灾害应对能力[2] - 横沙浅滩工程解决淤积转为冲刷问题 直接降低高潮位倒灌引发城市内涝的风险[2]
踔厉奋发新征程丨幸福城市焕新升级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8-11 09:08
城市发展总体成就 - 截至2024年底,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7%,约9.4亿人生活在城镇[7] - 2019至2024年,全国累计开工改造老旧小区28万个,惠及居民4800万户、超1.2亿人[10] - 同期改造提升各类老化管线36万公里,增设停车位387万个,建设养老、托育等社区服务设施7.8万个[10] 城市更新与宜居性提升 - 通过城市更新将废弃老厂区改造为现代化体育场馆等设施,提升居民生活便利性,如江苏宜兴市兴河体育综合体[8] - 对老旧社区进行现代化治理,如厦门市后田社区通过排水管网更新、缆线规整、新增700余个停车位及建设公园,极大改善人居环境[9] - 城市更新目标是通过完善基础设施、美化生态环境来提升城市居民的幸福感[9] 基础设施韧性建设 - 重庆西部科学城建设地下约10米深的综合管廊,将电力、通信、供水等管线统一规划管理,提升维护效率并降低安全风险[11] - 该综合管廊采用气体绝缘金属封闭输电线路技术,在电缆体积相近情况下传输容量更大、损耗更低,提升了供电稳定性及峰值承载力[12] - 浙江丽水市利用5G和物联网技术对雨水节点、河道水位等进行实时监测,为防涝调度提供数据支撑[13] - 深圳市在地下管廊安装自动消防、气体监控等感知设施,并采用无人机和机器人巡检,实现实时监测与动态预警[13] 智慧城市建设与应用 - 河北雄安新区城市计算中心每日处理超200亿条数据,支撑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并构建了数字化的城市模型[14] - 通过布设前端感知设备和5G网络,实现对地下管廊环境数据的实时监测与异常定位,以及地上交通的智能调度[15] - 物联网平台接入感知终端,支撑地下管廊监测、独居老人用水预警等多类智能场景,AI算法自动识别占道停车等问题,提升治理效率[16] - 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覆盖多类事项,压缩企业开办等办理时长,多表集抄系统与“雄安缴费通”平台为居民提供快捷缴费服务[17]
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线
人民日报· 2025-08-07 06:15
城市的韧性,来自强健的"体魄",建设改造道路、桥隧、地下管网,筑牢城市安全"底座";来自聪明 的"大脑",基于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建设,系统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来自发达 的"神经末梢",构建分布式与集群化相结合的韧性社区格局,加强社区居民应急素质教育,为城市应急 联动部署提供支撑。 韧性城市,"韧"在面子,也在里子,要内外兼修、软硬兼备。持之以恒抓好韧性城市建设,增强城市风 险防控和治理能力,贯穿城市规划、建设、治理各方面全过程。在此过程中,做好统筹规划,鼓励多方 参与,持之以恒推进,才能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让城市更加安全宜居是人民群众的期盼。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推进 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加快老旧管线改造升级;严格限制超高层建筑,全面提升房屋安全 保障水平;强化城市自然灾害防治,统筹城市防洪体系和内涝治理;加强社会治安整体防控,切实维护 城市公共安全。 什么是城市的韧性?暴雨过后,积水汇入湿地公园,内涝快速得到缓解;台风来临,智慧城市管理平台 智能感知调度,保障水电气等生命线工程平稳运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