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建设
搜索文档
河北武安:精准监督护航高标准农田建设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9-18 10:06
近日,河北省武安市纪委监委工作人员深入该市大同镇东马项村,对淤塞机井修复情况开展实地督导。 在全程跟进推动下,该村淤塞机井完成清掏并更换水泵,缺水的土地重焕生机。 在整治过程中,该市纪委监委围绕规划设计、招投标、工程建设、资金使用与监管、管护与利用,实 施"档案审查+现场查验"双轨监督机制,联合该市农业农村局组建检查组定期深入田间地头,发现并督 促整改设施损坏、管护缺位等影响农田正常使用问题123个,追责问责16人。同时,推动该市农业农村 局制定完善高标准农田维修反馈、保护、建设管理等25项制度,明确各方责任,构建长效管护机制,全 面提升管护效能。(河北省纪委监委 || 责任编辑 刘靖晗) 今年以来,武安市纪委监委聚焦耕地灌溉难题,督促该市农业农村局深入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整治,结 合当地耕地和水资源禀赋,精准推动实施山区、丘陵、平原三类特色建设模式,通过远距离调水、蓄水 池配套、塘堰蓄水、扬水站引水等针对性措施,实现节水灌溉,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和粮食产量。 武安市地处太行山东麓,耕地多分布于山地、丘陵区域,土壤贫瘠、常年干旱、水资源短缺等问题突 出,部分地块存在"有水难引、农机难进"的困境,全市耕地多数为一年一 ...
广东高标准农田建管并重,着力打造现代化良田
南方农村报· 2025-09-17 10:30
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 - 南雄市计划用5年时间将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已取得显著进展,将“望天田”和“巴掌田”改造为季产千斤的“粤良田”[7][8] - 广东省高标准农田项目区粮食生产能力提升10%以上,亩均节水、节药、节肥率均有效提升,有效减轻粮食生产受灾损失[11][12] - 高标准农田建设显著提升防灾减灾能力,例如在持续大暴雨期间,改造后的稻田安然无恙[23][24] 农田基础设施与科技应用 - 通过宜机化改造将南雄市湖口镇承平村上洋汾村小组由600多块细碎田块构成的300多亩农田,改造为“整齐划一、渠相连、路相通、旱涝保收”的良田[18][19] - 广东省利用地方资金在部分项目区布设病虫害与土壤墒情监测站,为农田插上“科技翅膀”[20][34] - 2024年广东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73%,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80%,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农业机械化与科技推广提供了重要支撑[26][27] 耕地质量与生态保护 - 广东省在建设高标准农田时统筹开展绿肥种植、酸化耕地改良、盐碱地治理等项目,例如南雄市种植绿肥1万亩,项目区土壤pH和有机质含量明显提升[28][29][30] - 汕头濠江区河玉围地区1300亩因盐碱丢荒的农田,经2021年高标准农田改造后成为亩产超1000斤的良田[31][32] - 自2018年起广东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践行绿色生态理念,例如江门台山市建设生态沟渠使田间有益生物明显增多,虫害、病害、鼠害大幅减少,节省用药成本[36][37][38][39] 经营效益与模式创新 - 高标准农田显著提升土地价值,例如南雄市湖口镇承平村上洋汾村小组农田租金从150元/亩难流转改造后升至550元/亩[45][46][47] - 清远市清新区的稻蛙立体种养模式地租承包价达1380元/亩,农户管理6亩蛙稻田半年可确保3万元基本收益[49][50][51] - 广东高标准农田项目区耕地流转率平均提高15%-20%,耕作机械化水平平均提高15%-20%,平均每亩带动农民增收近500元,地块增值200多元[66][67][68] - 南雄市作为试点县与广东天润粮油集团合作探索“EPC+O”模式,打造“订单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品牌建设”的丝苗米全产业链模式[59][60][61][62][63] 管护机制与政策支持 -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2020年印发通知要求按照“谁受益、谁管护”原则明确高标准农田管护主体、建好管护队伍、落实管护责任[73][74][75] - 珠海市2023年11月出台管护办法,明确管护主体、责任、标准、资金,并将每年11月定为高标准农田设施“管护月”,形成“全民管”新风尚[76][77][78][81] -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2021年8月印发通知开展金融保险创新试点,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和工程设施纳入金融保险范围,广州、湛江、清远等多个地市已成功落地试点[83][84][85][86][87]
今年夏粮稳产丰收,早稻实现增产 中国饭碗成色更足
经济日报· 2025-09-17 08:44
粮食生产与安全 - 2024年全国粮食产量突破1.4万亿斤 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和口粮绝对安全[1] - 人均粮食占有量达500公斤 国家粮食安全有充分保障[2] - 实施702个县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 将试验田高产技术转化至大田生产[2] - 大豆产量达2065万吨 自给率较2020年提升4个百分点[2] - 油料作物产量3978.7万吨 食用植物油自给率提升近5个百分点[2] - 夏粮稳产丰收 早稻增产 秋粮面积稳中有增且长势正常偏好[3] 农业科技与基础设施 - 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10亿亩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2%[4] -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75% 良种覆盖率超96%[4] - 建成800多家农业科研院校 拥有12万多名科研人员[4] - 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95% 包括优质高产水稻和机收籽粒玉米等品种[4] - 国家农业科技项目中参与企业超1000家 占参与单位总数51%[4] - 强化灾害预警预报和农田水利建设 提升农业防灾减灾能力[3] 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 畜产品总量达1.75亿吨 较2020年增长2778万吨(增幅18.8%)[6] - 人均肉类消费量72公斤 禽蛋25公斤 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6] - 人均奶类消费量40.5公斤 较2020年提高2.3公斤[6] - 水产品总产量7358万吨 较2020年增长12.3% 连续36年全球第一[6] - 设施蔬菜年产量超2亿吨 食用菌年产量4200万吨(占全球85%)[7] - 藻类养殖技术世界前列 新型食品不断涌现[7] - 城乡居民三大营养素摄入水平接近发达国家标准[7]
农业农村部:2024年大豆产量达到2065万吨 油料作物产量3978.7万吨
新华财经· 2025-09-16 14:23
农业生产结构优化 - 农业农村部在"十四五"期间主动优化农业生产结构,针对大豆油料等进口量较大的品种提升国内产能 [1] - 2024年大豆产量达到2065万吨,自给率比2020年提高4个百分点 [1] - 2024年油料作物产量达到3978.7万吨,食用植物油自给率提高近5个百分点 [1] 粮食产能提升举措 - 扎实推进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聚焦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集中发力 [1] - 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以持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1] - 2024年在全国选取702个县实施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目标是将试验田高产转化到广阔农田 [1] 粮食生产基础保障 - "十四五"期间粮食生产气候韧性不断增强,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实现全国覆盖 [2] - 全国粮食播种面积在高基数上保持稳定,去年达到17.9亿亩 [2] - 去年粮食播种面积比2020年增加3800多万亩,为粮食稳定增长和国家粮食安全奠定良好基础 [2]
农业农村部:全力推进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
中国新闻网· 2025-09-16 12:59
中新网9月16日电 国新办16日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 农业农村发展成就。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董文博 农业农村部:全力推进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 会上,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兴旺介绍,"十四五"期间,农业农村部与相关部门紧密配合,全力推进耕地 保护和质量提升,努力夯实粮食安全的根基。 一是严守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十四五"期间,国家出台了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将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 保护任务落地上图,对耕地数量严格考核问责。截至去年底,全国耕地面积达到19.4亿亩,比2020年增 加了2800万亩。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坚持"以补定占",健全补充耕地质量验收机制,确保达到 平衡标准。 二是坚定不移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这是提高耕地质量的有力抓手,目前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10 亿亩。近些年中央持续加力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力度是不断加大的。"十四五"期间中央累计投入 超过了7000亿元,2020年中央财政亩均投入标准提高到了2000元以上,以"一平"、就是田块平整,"两 通"、就是通水通路,"三提升"、就是提升地力、产量和效益,为基本标准,分区分类推进建设。全国 ...
农业农村部强调耕地“红线”与专项整治“回头看”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16 12:03
耕地保护政策与成效 - 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通过国土空间规划将保护任务落地上图并进行严格考核问责,截至去年底全国耕地面积达19.4亿亩,较2020年增加2800万亩 [2] - 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坚持“以补定占”并健全补充耕地质量验收机制,确保达到平衡标准 [2] 高标准农田建设 - 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10亿亩,中央财政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十四五”期间累计投入超7000亿元,2020年亩均投入标准提高至2000元以上 [2] - 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回头看”和专项整治行动,对已建成项目逐个排查并解决问题,同时健全工程质量全过程监管体系和长效管护机制 [3] 退化耕地治理与土壤普查 - 大力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十四五”期间累计保护黑土地超4亿亩次,治理侵蚀沟3.3万条,初步遏制黑土地“变薄、变瘦、变硬”趋势 [3] - 2022年启动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对约110亿亩农用地和部分未利用地土壤进行全面体检,目前进入调查成果形成阶段,旨在摸清耕地质量底数和优化农业生产布局 [3]
硬核数据诠释“粮食优等生”担当 “趣”解锁吉林五大“增粮秘籍”
央视网· 2025-09-15 12:17
粮食生产成就 - 吉林省粮食产量连续4年稳定在800亿斤以上[1] - 单产连续3年居粮食主产省首位[1] - 全国粮食总产量稳居第4位[1] 河湖连通灌溉系统 - 打通湖泡湿地数百处[2] - 灌溉农田覆盖千万亩级别[2] 盐碱地治理技术 - 采用机械冲刷和微生物菌剂治理[4] - 五年内实现盐碱含量降低20%[4] - 盐碱荒地转化为高产良田[4] 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 - 实施秸秆粉碎还田保墒蓄水[5] - 配套深松整地和水肥一体化技术[5] - 应用面积达4000万亩[5] 高标准农田建设 - 整合小田为大田实现规模化管理[6][7] - 配套路渠基础设施提升机械作业效率[7] 智慧农业系统 - 运用卫星遥感监测土壤墒情[9] - 实现耕种管收全流程智能化管理[9] - 建立农情数据一屏监控体系[9]
省农业农村厅上线“民声热线”回应群众关切 农业无人机操作将受规范约束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9-10 16:48
种业发展现状 - 广东实施粤强种芯工程 收集保存农业种质资源36.8万份 保存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1] - 突破性种源掌握农业主动权 [1] 高标准农田建设 - 佛山某镇800亩高标准农田因灌溉排水设施缺失导致承包企业连年亏损超千万元 [1] - 全省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回头看和专项整治行动 要求清仓见底存量问题并遏制增量问题 [1] - 启动全省农田水网图绘制工作 每月更新堵点和风险隐患点 汛期前提醒防范 [1] 农业无人机监管 - 无人机植保因农药喷洒不规范和监管缺位导致邻地纠纷频发 [2] - 广东农业无人机操作规范标准正在起草中 所有无人飞行组织须按规范操作 [2]
赵刚主持召开省政府第三十次常务会议
陕西日报· 2025-09-02 08:38
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部署 - 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 持续完善质量监管机制 提升建管用水平 夯实粮食安全根基[1] - 优化项目建设布局 结合全省国土空间规划及十五五规划编制 科学规划建设布局 加快整建制集中连片建设 建立耕地永久基本农田和高标准农田一体化管理机制 逐步将符合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1] - 加强项目前期管理 从严抓好勘察设计审核论证招投标管理等前期工作 科学确定单个项目建设规模和内容 严把工程建设质量 加强全过程监管 严格竣工验收[1] 高标准农田监管机制 - 强化建后管护利用 规范项目档案管理和上图入库 健全日常管护和专项维护相结合的管护机制 严格用途管控 坚决防止非粮化[1] - 深入开展建设工程质量回头看和专项整治 动真碰硬解决问题 确保整改整治取得实效[1] - 加强组织领导 强化统筹协调 夯实各方责任 注重考核管理 形成高标准农田建设合力[1]
大禹节水(300021) - 300021大禹节水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826
2025-08-26 19:46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2.76亿元,保持稳定 [3] - 总资产规模91.55亿元,略有下降 [3] - 货币资金余额12.02亿元,较年初减少但仍处合理水平 [3] - 净利润578.79万元,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1259.41万元,较去年同期转正 [3] - 管理费用同比下降8.76%,财务费用同比下降12% [4] - 可转债累计转股金额6.37亿元,转股率达99.83%,股本增至10.2亿股 [4] - 资产负债率预期降至约67% [4] - 五年以上应收账款回收超4000万元,应收账款余额同比下降近10% [5] 业务进展与战略布局 - 水利投资占基础设施投资约30%,为各领域最高 [5] - 重点推进海南牛路岭、宁夏红寺堡、江西梅江等项目 [5] - 主导和参与30余项软建设编制工作,形成144份方案报告,覆盖全国大型灌区 [5] - 与中交、中铁、葛洲坝、中国水利等央企及地方水投公司建立合作关系 [5] - 聚焦高标准农田、灌区新建和改造、大型引调水工程三大方向 [5] - 设计院拥有乙级资质及两项专业甲级资质,正在推进收购甲级院 [7] 订单与市场预期 - 下半年订单体量预期明显增长,整县整装推进模式提升单个订单规模 [5] -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落地速度加快 [5] - 雅下项目虽未承接订单,但在分包及配套工程方面具备较大机会 [8] - 海外市场聚焦中亚、东南亚、非洲等重点区域,采用差异化推进策略 [12] - 国际业务预期每年有较大增长,海外订单预期较好 [12][13] 产品与技术优势 - "小慧"系列产品覆盖防汛指挥、中小河流、山洪灾害、数字孪生灌区等领域 [6] - 物联云平台市场占有率全国领先,超30万个终端设备接入 [6] - 数字孪生领域具备全产业链优势,产品自主可控 [6][9] - 水利信息化业务占水利总投资比例较小,未来有望提升 [9] 政策与行业影响 - "软建设"政策鼓励整装推进、民营资本参与、全生命周期管护 [10][11] - 政策破除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障碍,利好民营龙头 [11] - 水价机制探索供需双方协商定价,健全灌区分类型政策供给体系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