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P

搜索文档
“网红券商”Robinhood首席经纪官Quirk:客户强有力地逢低买入/抄底。
快讯· 2025-06-05 22:16
"网红券商"Robinhood首席经纪官Quirk:客户强有力地逢低买入/抄底。 ...
眼科耗材行业近况更新
2025-06-04 23:25
眼科耗材行业近况更新 20250604 摘要 2025 年 1-5 月白内障手术量显示复苏迹象,部分医院增长 20%- 25%,单价略有增长。预计上半年表现良好,下半年如无重大变化,全 年门诊量及客单价稳定。 白内障手术全年有两次高峰期,分别在春节后至农历三月,以及九月至 十一月下旬;低谷期则在端午节前后至八月底九月初,以及十一月下旬 之后。统计通常以半年为维度。 DIP/DRG 收费标准与项目报销制不同,设定地区分值对应金额,与医院 级别挂钩,更灵活。三级医院人工晶状体植入报销标准可达 1,800 元, 总报销 5,000 元,医院倾向推荐价格接近 2000 元的晶体。 人工晶状体市场呈正态分布,低端产品占 20-25%,高端产品约 20%, 中间为双焦点等。控费政策下,低端产品或增加,三焦点选择取决于定 价是否符合 DIP 标准。各类晶体将长期共存。 中国白内障手术渗透率低于欧美,原因包括医保覆盖面低、第三方支付 不完善、公众眼健康意识薄弱。平均手术年龄较发病年龄晚九年,提升 空间大,预计 3-5 年可接近国际水平。 Q&A 过去几年国内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手术量变化情况如何?特别是在集采背景下, 手术量的 ...
CrowdStrike Q1 '26: 3 Compelling Reasons To Buy The Dip
Seeking Alpha· 2025-06-04 23:15
Rick is a Wall Street Journal best-selling author with over 20 years of experience trading stocks and options. The most authoritative publications, including Good Morning America, Washington Post, Yahoo Finance, MSN, Business Insider, NBC, FOX, CBS, and ABC News, cover his work. His passion is business, and he works tirelessly to deliver content in an easy-to-understand manner. In 2018, Rick wrote The Financially Independent Millennial to inspire his readers with his story about becoming financially indepen ...
Buy The Dip in Okta, There's Nothing Wrong With the Outlook
MarketBeat· 2025-06-02 22:19
Okta TodayOKTAOkta$104.07 +0.90 (+0.87%) 52-Week Range$70.56▼$127.57Price Target$121.59Add to WatchlistYou would think that Okta’s NASDAQ: OKTA FQ1 earnings release was weaker than expected and compounded by poor guidance, the way its stock price fell after its release. Down more than 15% for the week, the only thing wrong with the report is a hint of caution in the full-year guidance. The full-year guidance was only reaffirmed, despite a solid Q1 performance and hot guidance for Q2.Get Okta alerts:The out ...
朝聚眼科20250523
2025-05-25 23:31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行业为眼科行业,公司为朝聚眼科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经营业绩** - 2024 年收入同比增长 2.6%,经调整净利润同比下降 9.1%,主要受消费降级和新医院爬坡期影响[2][4] - 2025 年一季度整体情况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1 - 2 月屈光手术需求增长带动消费眼科增长,3 月增长回落,且 2024 年一季度基数较高[3] - 预计 2025 年收入端实现个位数或双位数增长,利润端需结合二三季度数据进一步评估[5][25] - **业务板块表现** - **基础眼科**:2024 年收入同比增加 7%,受益于并购北京医院、巴盟医院及新建张家口医院;白内障手术量增加,飞秒激光白内障手术增长 43%,业务收入增加 1600 万元,但国产晶体降价 1500 元/台对收入有压力;通过提高非白内障手术及自费晶体使用比例基本消化国产晶体影响,毛利率环比稳定[2][4][7][9] - **消费眼科**:受屈光手术降价影响,激光手术毛利率同比下降 6.5%;全飞秒激光技术在八家医院推广,全飞 4.0 技术占比超 50%,价格下调约 2000 元影响收入;2025 年一二月因征兵需求增长,三月回落,未来关注暑期消费情况;预计屈光项目增速低于前几年,下半年增速也将受影响[2][6][8][9] - **区域表现** - **内蒙古**:通过提高高端晶体使用率消化集采影响,成熟老院增长率 10% - 15%,自 2024 年 7 月实施 DRG 和 DIP 政策后客单价下滑,对利润有负面影响,公司采取提高用户自费比例等措施应对[2][14][19][20] - **河北**:受 DIP 政策影响,唐山医院 2024 年略亏,区域内老院下滑[13][14][22] - **浙江**:GS 项目对区域内医院运营和财务有冲击,除社区医院外专科医院处于爬坡期,区域内老院下滑,六家医院营收超 1 亿元,占总营收约 7%[12][13][14][23] - **市场与政策影响** - 眼科并购市场估值中枢下移,IPO 放缓和对行业增长预期降低是主因,买卖双方对估值预期有差异致交易进度缓慢[5][18] - 集采政策和 DIP 政策对不同区域有不同影响,公司通过提升医院等级、拓展新业务、提高高端晶体使用率等应对[2][20] - **医院情况** - 新并购的巴盟北医院、北京医院及张家口医院 2024 年对整体收入贡献约 5400 万元,唐山区域并购项目收入贡献约 5%[12] - 新建的杭州、北京、舟山、张家口等医院处于爬坡阶段,尚未盈利[13] - **其他** - 公司维持高派息率目标(80%以上),回购根据市场情况进行[5][27] - ICL 占整体屈光业务约 7%,占比处于个位数水平[5][28]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2024 年公司在相关区域销售费用增加,新并购医院需额外销售费用投入[24] - 四月份通常不是旺季,一至四月整体表现平稳,与全季度分析基本一致[26] - 屈光不正业务占总收入 75%以上,内蒙古与浙江两个区域合计占比约 8%[16] - 针对白内障 60 后老年群体,通过话术培训和营销策略推动其选择高端手术和晶体,2025 年一季度高端晶体占出库量 37%,收入占总收入 60%[21]
Target Stock Is Down 30% Year to Date. Buy the Dip?
The Motley Fool· 2025-05-23 17:30
Is it time to buy shares, or could things get worse before they get better?Target (TGT 2.20%) has seen its stock price tumble approximately 30% year to date, underperforming the broader market by a wide margin. Its disappointing financial results this year have raised questions about the retailer's ability to return to steady, meaningful growth. The company's challenges were especially put in the spotlight on Wednesday morning, when Target reported a decline in sales. Adding to the bad news, management said ...
中美医药政策展望
2025-05-22 23:23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行业:医药行业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中美医疗体系结构和费用控制差异** - 中国以医保为主商保空间小,美国仅特定人群享受医保,工作人群依赖商保[2] - 中国自 2018 年国家医保局成立后严格控费,美国医疗费用可无限上涨[2] - 中国医院医保总额受限,年底有拖尾病人现象,且药品和耗材价格经控费后降低[2] - **美国药品价格管制措施及问题** - 2022 年通胀削减法案部分控制药价,特朗普任期推动最终定价模式但规模有限[4] - 发布行政令如 HHS 公告,但未完全实现价格谈判,且法律效力弱可能面临企业起诉[4][5] - 计划逐步增加每年选定管制药品数量,2024 年 10 个,2025 年 15 个,2026 年 30 个,2027 年 40 个,但具体药品未明确[5] - **美国医疗开支情况** - 药品费用占医疗总开支 14%-18%,低于中国医保改革前超 30%的比例,因医疗服务费用高[1][6] - 医疗服务费用年增速降至 5%以下,药品开支增速自 2010 年因特效药上市反弹至双位数[7] - **美国不同保险体系下药品价格情况** - 多头支付体系下同一药品价格因保险公司不同而异,由 PBM 掌控谈判,保险公司决定支付[8] - Medicare 有议价能力,Medicaid 强制三折,商保谈判能力弱,价格以上浮 Medicaid 价格为基准[8] - **加征关税影响** - 加征关税会转嫁到终端消费者,仿制药难消化成本,导致药价上涨和保险费用上升[1][9] - **中国医疗服务价格改革** - 改革方向是剥离耗材药品附着的服务价格,提高服务价格压低产品价格[3][9] - 未来药品和耗材占比下降,医疗服务费用占比上升[3][9] - **美国参考定价模型和强制降价行政命令问题** - 参考定价模型面临可操作性难题,参照国家选择和定价模式未明确,缺乏惩罚措施[3][10] - 强制降价行政命令易受法律挑战,仅对特定药品有效,执行效果有限[3][11]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中国医疗服务价格改革需在医保总额内调整,总额越宽裕服务价格提升空间越大,2026 年结束试点后可能有新文件明确改革方向[9] - 《2003 年医疗保险现代化法案》限制政府直接与药企价格谈判,特朗普突破受限,市场对行政令突破不看好[9] - 美国参考定价模型行政命令规定六个月谈判期后若不接受则进口其他国家药品,但终端市场私立性质及 FDA 审批流程使直接进口销售困难[10] - 美国强制降价行政命令对药企拒绝谈判或不接受降价会按销售收入一定比例罚款,但仅适用于特定药品[11]
医保支付改革背景下,商业医疗险如何突破“低频低黏性”瓶颈?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1 19:46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孙诗卉 上海报道 然而,当前我国商业健康险与医疗医药产业合作依然存在痛点与瓶颈,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办公室主 任、研究员窦勇表示:"最大的痛点在于为老百姓提供健康产品和服务,涉及多个部门、多个领域,需 要政策协同;其次,商保本身在产品上还有改进的空间;第三,数据未打通,提供保险产品离不开精 算,拿不到数据就无法精算,就难以推出精准的保险产品。" 浙江省医疗保障研究会副会长王平洋同样指出:"当前商业健康险与医疗医药产业在合作过程中面临诸 多痛点和瓶颈,包括规模与支付体量有限、融合深度不足、信息系统难以互联互通,导致无法充分发挥 商业健康险的资金支付效率,进而影响了创新药械纳入保险保障的进程。" 值得注意的是,在数据互联互通方面,近年来,在一系列政策推动和支持下,商保医保数据互联互通落 地探索的广度和宽度不断扩大。例如,去年上海医保局已经面向商业保险开放部分脱敏后的医保数据, 支持"沪儿保""沪享保·中端医疗保险""沪补保"等8款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完成大数据测算。这也是全国首 次规范流程、形成机制地将医保数据开放给保司进行精算测算。 随着DRG/DIP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持续推进,叠加药品集采常态 ...
“15天再入院率”攀升!
第一财经· 2025-05-20 10:05
核心观点 - 2024年次均住院费用个人负担占比下降5%,但住院总人次增加4.48%,引发对数据真实性的质疑,可能涉及低标入院或分解住院等异常行为[3][4] - DRG/DIP改革后,"15天非计划再入院率"显著上升,东部某省从11%增至14.41%,试点城市增速更快(10.47%→15.58%),与分解住院行为增加相关[7][8] - 分解住院高发于重症、合并症患者,内科病例再入院率高于外科,因诊疗指征模糊且用药空间大[11][12] - 监管面临定义模糊、医院规避手段(如更换主诊断或延迟再入院)等挑战,多数地区仅能标记"疑似"而非"认定"[9][13][14] DRG/DIP改革影响 - DRG打包付费导致医院对超支病例(非高倍率病组)采取分解住院弥补亏损,高倍率病组占比不足5%[9] - 改革后医院通过让患者15天内重复入院或更换主诊断(如高血压改糖尿病)规避监管,基层监管难度大[10][17] - 部分医院对康复类、精神类患者按DRG结算易亏损,需通过分解住院或申请额外补偿缓解压力[23] 监管现状与对策 - 动态监测取代固定天数标准(如原7/15天再入院率),采用大数据标记疑似病例(如A市14天内重复入院均触发预警)[14][21] - A市通过"宽进严出"监管(自动工单提醒+人工复核)将再入院率降至4%,并优化特例单议机制和病组分类[20][21][23] - 基层医院再入院率普遍高于三级医院1-2个百分点,因患者选择空间小且收入压力大[24] 行业痛点 - 分解住院判定依赖专家评审,缺乏全国统一标准,仅少数地区(如泰安市)细化情形[16][17] - 监管资源有限导致"抓大放小",复杂病例(如病因变更的二次手术)易产生争议[18][19] - 经济发达地区(如A市)可通过补偿政策缓解问题,但基层治理仍依赖运气[22][24]
DRG改革铺开,“十年顶流”百万医疗险如何再进化?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19 16:41
DRG是指将临床特征与医疗资源消耗相近的病人分入同一组,医保机构以组为单位向医疗机构"打包付 费";DIP付费则是我国独创的一种付费方式,在分组上颗粒度更精细。 但二者的基础原理相同。"一口价"的结算方式下,若存在超支,将由医疗机构自行承担损失,若有结 余,将算作医疗机构的利润。医院的激励机制转变为"控制成本也能获得收入",就医费用下降成为趋 势。 2025年,《蛮好的人生》以"保险争议"获得流量,曾经保险圈的"网红产品"却陷入质疑风波。 DRG/DIP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全面铺开后,曾被认为应人手一个的"百万医疗险"被一些自媒体描述为"鸡 肋",陷入"误读"和"唱空"的漩涡。 "高端医疗险"还是"百万医疗险"?当投保人频频发出"哈姆雷特之问"时,部分保险公司却看到改革浪潮 中的新需求和机遇,悄然完成产品升级。 百万医疗险"鸡肋"? DRG/DIP改革刀刃向内,目标是斩断医保、医院、医生之间"多开项目获得收益"的利益分配模式,但刀 锋却伤到了百万医疗险。 南开大学卫生经济与医疗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铭来分析称,DRG/DIP改革后,医疗费用整体处于下降趋 势,百万医疗险的"补偿性"功能可能会相对减弱。 大多数采用D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