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

搜索文档
瓜果飘香“丰”景美 特色产业促振兴 希望的田野绘就生动夏日丰收画卷
央视网· 2025-07-09 16:29
新疆石河子市油菜花种植 - 石河子市首次在G30国道连霍高速公路沿线大规模种植油菜,形成千亩花海景观[1] - 新疆油菜花因纬度和气候影响在夏季盛开,花期持续30至35天,与其他省市形成"错时绽放"[4] - 油菜花种植不仅带动旅游业发展,每亩地还有近千元收益[4] 贵州德江县花椒产业 - 德江县因地制宜种植耐旱固土的花椒树治理石漠化,近十年已完成48万亩石漠化治理[7][11] - 花椒树根系发达,在石漠化区域可保持水土,2014年起作为治理突破口[9] - 七月上旬稳坪镇万亩花椒成熟,为当地提供可持续生态价值转化路径[7][9][11] 江苏无锡阳山水蜜桃 - 无锡阳山水蜜桃2014年获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果肉饱满多汁[12] - 当地通过搬迁污染企业、升级森林步道等措施修复生态环境[12] - 环境改善提升桃子品质,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12] 广东揭阳凤梨产业 - 惠来县高山凤梨种植面积超6万亩,依托产业园形成产业化[16][18] - 当地沙质土壤和气候条件为凤梨生长提供优良环境[18] - 产业辐射带动周边超1.5万户农户增收[18] 新疆吐鲁番葡萄产业 - 吐鲁番市63万余亩葡萄陆续成熟,预计产量超160万吨[19][23] - 当地气候条件使葡萄品质好、口感佳,拥有500多个品种[21] - 实施标准化种植推广、架式改造等提质增效工程[23] 江西乐安竹笋产业 - 乐安县素有"中国毛竹之乡"美誉,今年鲜笋产量超30万吨[25][27] - 晒笋干是当地百年习俗,通过加工可为农户均增收近2万元[25][27] - 竹笋经杀青、发酵等工序制成口感鲜嫩的笋干[25]
“十四五”绿色成绩单:全球“增绿”最多,建成最大清洁发电体系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9 16:11
"十四五"绿色发展成就 - 中国已成为世界发展最稳定、最可靠、最积极的力量,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1] - 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5%以上,新增森林面积相当于1个陕西省的面积,贡献全球新增绿化面积的四分之一[1] -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稳定在87%,比"十三五"提高3个百分点,长江黄河干流全线达到二类水质标准[1] - 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历史性超过煤电,建成全球最大清洁发电体系,绿电占比达33%[2] - 每年钢材生产中20%以上原料来自废钢循环利用,节能降碳成效显著[3] 绿色发展四大领域协同 - 增绿、治污、用能、循环四大领域协同发力推动全面绿色转型[3] - 增绿主要涉及生态建设,治污是污染治理核心,用能聚焦能源结构转型,循环强调资源高效利用[3] - 需要国家层面顶层设计和制度完善,制定统筹性政策法规,建立统一协调机制[3] "十五五"绿色投资机遇 - 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大型风光基地、新型储能、智能电网和氢能产业[4] - 工业绿色低碳转型: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等高耗能行业低碳化智能化改造[4] - 绿色交通体系构建: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充换电设施网络和城市智慧交通系统[4] - 城乡人居环境提升:绿色建筑、韧性城市、美丽乡村建设[4] - 生态修复与碳汇增强:林业碳汇、海洋碳汇、草原碳汇等[4] - 绿色科技与服务创新:前沿低碳技术、碳监测认证、环境大数据等[4]
国土绿化重在提质兴业利民
经济日报· 2025-07-09 09:02
国土绿化政策方向 - 国土绿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1] - 2025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国土绿化要注重"提质"(优化林分结构)、"兴业"(壮大林草产业)、"利民"(拓展就业增收)三大方向[1] - 新中国成立以来累计完成营造林11.6亿亩,2024年完成营造林444.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超25%,治理沙化石漠化土地278.3万公顷[1] 城乡绿化实施进展 - 2024年建成"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2600余个,创新"云端植树""码上尽责"等参与形式[2] - 城乡绿化建设中2024年新建"口袋公园"6200余个,城市绿道7300余公里,国家森林城市达212个,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65平方米[2] 林权改革与产业发展 - 2024年建设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国有林场220个,培育家庭林场、专业大户等经营主体[3] - 林草产业存在结构性问题:70%草原退化,森林覆盖率较全球平均水平低7.74个百分点,人均森林面积不足世界1/3[4] - 产业面临同质化严重(旅游观光为主)、精深加工不足、财政金融支持体系不完善等挑战[4] 高质量发展路径 - "提质"方面:通过林分改造、沃土保育等措施建立高效森林生态系统,推行草原休养生息[5] - "兴业"方面:发展木本粮油、林下经济等特色产业,培育森林康养等新业态,推动"生态+互联网+"模式[5][6] - "利民"方面:建设生态宜居乡村,发展林下养殖、生态旅游等惠民产业,拓展义务植树参与形式[6]
深化理解持续践行“两山”理念
经济日报· 2025-07-09 06:18
理念提出与发展历程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于2005年在浙江安吉首次提出,2013年由习近平主席全面阐述,2017年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党章[2] - 2018年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强调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将其列为生态文明建设原则[2] -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完善相关体制机制[3] 核心内涵与实践路径 - 理念层面强调生态优先与绿色发展,实践层面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包括资源资产化、资本化等[3] - 浙江丽水建立四级核算评估体系,实现全域生态产品价值可核算,2024年入选国家试点2.0版[4] - 湖北谷城堰河村通过"三位一体"组织架构推动绿色资源资产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5][6] 行业转化案例与模式创新 - 浙江丽水组建两山合作社、生态强村公司,开发庆元荒野茶、龙泉竹木等支柱产业,2023年完成生态资源收储2123宗[4] - 数字经济、人文经济融入实践,部分地区通过数字生态文明建设提升智慧治理水平[6] - 生态经济化与经济生态化成为主要路径,如福建南平、江西抚州等地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4] 经济理论与转型方向 - 生态保护即生产力发展,绿水青山兼具生态、经济、社会多重价值,需构建"社会-经济-生态"协同系统[7] - 推动经济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解决工业文明污染难题[8] - 绿色低碳转型加速,通过"双碳"目标实现发展与保护协调,支撑高质量发展阶段需求[8]
黑龙江伊春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带来哪些启示?
中国环境报· 2025-07-08 11:04
伊春市生物多样性资源禀赋 - 伊春市森林覆盖率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多,素有"中国林都""红松故乡"之称 [1] - 伊春市是东北虎、马鹿等珍稀野生动物的重要栖息地,被称为"北疆绿肺" [1] 伊春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举措 - 完善战略规划,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及五年规划 [2] - 实施"林长+河湖长+田长联动""党政企一体化森防"等行动,出台《伊春市红松保护条例》等地方法规 [2] - 开展"清风行动""渔政亮剑"专项执法,查处危害重点保护物种的违法行为 [2] - 划定1.5万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建成23个自然保护地(面积67.1万公顷) [3] - 运用无人机、红外相机、AI技术构建覆盖气象/植被/动物的全域监测体系 [3] - 举办"伊春生态日""爱鸟周"活动,建立"社区共管""林长+志愿者"等群众参与机制 [4] 生物多样性保护经验启示 - 需推进系统化立法,制定地方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 [5] - 整合多部门职能,建立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综合管理、相关部门具体管理的协同机制 [6] - 开展跨区域保护合作,构建生态廊道,完善联合保护法律支撑体系 [6]
从“水患之河”到“幸福之河”:木兰溪的绿色蝶变
金融时报· 2025-07-08 10:06
生态环境治理 - 中国人民银行莆田市分行引导金融机构为木兰溪流域综合治理提供金融支持,农发行莆田市分行创新"木兰溪+"信贷模式,为防洪工程注入78亿元资金 [2] - 兴业银行莆田分行计划在"十四五"期间为木兰溪全流域治理提供600亿元泛金融支持 [2] - 截至5月末,莆田市金融机构为24个木兰溪流域项目授信176.83亿元,融资余额74.90亿元 [2] - 农发行莆田市分行累计投放1.2亿元贷款支持仙游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 [3] - 木兰溪流域治理成效显著,2024年入选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补助项目,延寿溪入选全国幸福河湖建设名单 [3] 文化旅游开发 - 农发行莆田市分行支持泗华郊野公园等5个"绿心"生态建设项目,总授信超32亿元,已投放19.92亿元 [4] - 中国人民银行莆田市分行推动"民宿贷""农文旅贷"等创新产品,文旅经济产业融资余额达95.82亿元,同比增长4.20% [4] - 金融机构为妈祖文化特色小镇、凤凰福道植物园等文旅项目提供金融保障 [4] 产业提质升级 - 农业银行莆田分行通过"惠农e贷"支持木兰溪上游金溪村茶产业,贷款余额43.42亿元,授信户数2.41万户 [5][6] - 金溪村茶园面积1.3万亩,年产量超6500吨,获评"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万亿元村" [5] - 中国人民银行莆田市分行推动重点产业链金融支持,全市重点产业融资余额1120.10亿元,同比增长8.71% [6] - 县域重点产业链贷款余额204.76亿元,链上获贷企业达2449户 [6]
【省生态环境厅】以高质量机关党建促进高质量发展为加快推进美丽陕西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陕西日报· 2025-07-08 07:39
政治建设与思想引领 - 强化政治机关意识,将生态环境保护视为"国之大者",常态化开展政治机关意识教育、对党忠诚教育[2] - 严格落实民主集中制,厅党组领导班子从四个方面查摆问题并制定整改方案,提高党内政治生活质量[3] - 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结合秦岭保护、黄河流域发展等实际工作深化理论学习[4] - 2025年上半年厅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集体学习5次、研讨交流2次,基层党组织开展集体学习170余次[5] 党建基础与组织建设 - 以创建五星级党支部为抓手,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功能,24个基层党组织完成换届选举,17个党支部获评2024年度五星级党支部[6] - 2025年上半年培养入党积极分子6名,确定党员发展对象13名,接收预备党员5名,开展主题党日和联学联建活动80余次[7] - 严格执行组织生活制度,定期调阅《支部工作手册》,创新党组织生活方式方法[6] 作风建设与问题整治 - 成立专项领导小组,召开5次党组会部署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举办3天读书班覆盖107名处级以上干部[8] - 厅党组领导班子查摆出12个方面22个具体问题,直属单位查摆39个问题45个表现,建立整改台账实行销号管理[9] - 重点整治加重基层负担、违规收送礼品礼金和违规吃喝问题,同步规范涉企生态环境行政执法[10] 环评审批与项目服务 - 2025年上半年省级600个重点项目中500个完成环评手续办理,审批率达83.3%,神华榆林煤化工项目获生态环境部批复[11] - 在10个园区开展环评联动试点,34个项目享受豁免、告知承诺等政策红利,涉及总投资36.98亿元[11] - 西安、宝鸡试点取消部分行业环评报告表编制,8家企业已享受政策便利[11] 执法优化与监管创新 - 推行柔性执法,每季度统筹监督不超过10天,减少多头检查,2025年上半年执法检查企业数量同比下降24.75%[12][14] - 1317家企业纳入执法监督正面清单,对环保绩效B级以上企业减少检查频次[13] - 非现场执法平台覆盖49398家企业,按排污状况赋码管理(绿码48640家、黄码631家、红码123家)[13] 监督考核与责任落实 - 修订机关党建四级责任清单,厅党组上半年研究部署党建工作9次,专题听取党建汇报2次[15] - 将党建工作纳入年度考核,建立"四位一体"考核体系,结合述职评议和部门打分综合评定[16]
以“治水”为笔,勾勒江南水韵新图景
镇江日报· 2025-07-08 07:36
水环境治理工程 - 2020-2022年老通济河清淤整治工程累计疏浚河道766米 清淤6.6万立方米 新建生态驳岸380米 河坡绿化3600平方米 [2] - 燕子山引水河整治工程投资120万元 清淤4.1万立方米 植草护岸1509米 [2] - 2022-2023年对胜利河台庄桥断面 通济河宝埝桥断面累计疏浚河道3000米 [2] - "十四五"期间宝埝桥 台庄桥两断面平均水质稳定达地表水Ⅲ类标准 [2] 污水管网改造 - 2022-2023年投资400万元实施宝堰集镇污水截污改造工程 新建污水重力管400米 压力管900米 配套3座提升泵站 更新雨污水管道400米 [3] - 2024-2025年老通济河控源截污工程通过末端截流技术封堵污水排口 [3] - 推进老通济河补水与通济路雨污分流改造项目 计划引入污水处理厂中水 [3] 未来治理规划 - 推进北部工业园区 老集镇及东进路地块雨污分流改造 [4] - 2025年完成老庄洋 俞甲等4个自然村农污治理 [4] - 2026年启动包巷 万兴庄等3个自然村农污治理项目 [4] - 推广"光伏+生态养殖"模式 削减农业面源污染 实现尾水循环利用 [4]
新疆艾比湖湿地生态守护者:多年守护见证万羽归巢
中国新闻网· 2025-07-07 21:10
生态修复成效 - 艾比湖湿地从30年前的"白色荒漠"恢复为芦苇摇曳、鸟鸣再现的生态湿地[1] - 湖区水域面积从不足400平方公里恢复至400-600平方公里稳定范围[3][8] - 湿地植被覆盖率从不足20%提升至35%以上[8] - 塔里木河下游植被面积从2000年830平方公里增至2023年1790平方公里[10] 生态修复措施 - 国家和地方政府投入专项资金支持湿地修复、植被恢复[6] - 采用本地品种选育及耐盐碱植物引种(柽柳/红柳/沙拐枣)[6] - 实施挖设引水渠/地膜覆盖/沙障等技术降低土壤盐分[6] - 上游生态补水使芦苇成活率显著提高[7] - 推广节水灌溉并严格限制湿地周边开发活动[10] 生物多样性恢复 - 鸟类种数恢复至200多种[10] - 白鹤/黑鹳等珍稀鸟类重现[5][10] - 候鸟迁徙高峰期出现成千上万只赤麻鸭/天鹅/红嘴鸥[10] - 塔里木河下游植物种类从7种增至26种[10] 区域生态改善案例 - 艾比湖湿地成为新疆生态改善的典型代表[11] - 高家湖湿地/昌吉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博斯腾湖/赛里木湖水质及生物环境明显改善[11]
润物无声,筑牢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之基
中国环境报· 2025-07-07 08:24
生态文化建设指导意见核心内容 - 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弘扬生态文化,培育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健全生态文化体系,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精神力量和文化条件 [1] -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以生态文化厚植根基,同时生态文化发展也需以生态文明实践为土壤 [1] 生态文化建设实践路径 - 当前存在传统生态智慧转化不足、公众参与不够等问题,需加强生态文化研究传承、传播推广和转化利用,形成完整闭环 [2] - 重点抓好"耕、激、续"三方面:深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激活传统生态智慧,赓续红色基因如"塞罕坝精神"等 [3] 生态文化传播推广措施 - 通过美丽中国宣传周等活动创新形式,多元联动展示生态文明建设成就,培育生态文化 [4] - 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全民教育体系,利用环境日节点强化宣传,辅以教育图书、生态研学提升公众素养 [5] - 打造新媒体产品,组织文艺创作生态主题作品,利用博物馆等公共空间增强公众认同感 [5] 生态文化转化利用方向 - 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引导公众实践绿色出行、垃圾分类等具体行动 [6] - 促进企业向绿色低碳生产方式转型,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6] - 发展"生态文化+"产业,打造区域生态文化品牌,开发特色生态旅游线路和文创产品 [6] 生态文化建设长效机制 - 建立跨区域协作平台如"金嘉平生态文明实践联盟",实现资源共享 [7] - 加强"生态+文化"复合型人才培养,解决传统技艺传承断层问题 [7] - 建立生态文化发展指标体系,将建设成效纳入政绩考核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