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icon
搜索文档
新沂农商银行落地首笔“贷款+认股权”
江南时报· 2025-07-25 07:29
新沂农商银行首单认股权业务落地 - 新沂农商银行在江苏省股权交易中心登记托管首单认股权,标志着该行首笔"贷款+认股权"投贷联动业务正式落地 [1] - 该行向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新沂市复兴玻璃制品有限公司授信5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同时以认股权形式持有该企业100万股股权,行权期限为一年 [1] - 此次合作标志着新沂地区在科创金融创新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为轻资产科技型企业破解融资难题提供了新路径 [1] 业务模式特点 - 采用"贷款+认股权"投贷联动模式,银行在提供信贷支持的同时获得企业授予的认股选择权 [1] - 行权价格将根据企业最近一轮股权融资的投前估值确定,若无投前估值记录则由银行指定第三方投资机构与企业协商定价 [1] - 该设计既保障企业当期融资需求,又为银行预留了分享企业成长红利的通道 [1] 企业背景与融资方案 - 新沂市复兴玻璃制品有限公司作为典型科技型小微企业,长期面临"高研发投入、轻固定资产"的融资瓶颈 [1] - 新沂农商银行通过综合评估企业研发能力、专利数量等成长性指标,突破传统抵质押依赖,量身定制融资方案 [1] 认股权业务价值 - 企业端:降低前期融资门槛与成本,避免过早稀释股权 [2] - 银行端:未来股权溢价可抵补信贷风险,激励金融机构向科创领域倾斜资源 [2] 行业影响与未来展望 - 此类模式能有效缓解科技型企业"长周期、高投入"导致的资金困境 [3] - 新沂农商银行未来将持续扩大"贷款+认股权"业务覆盖面,深耕本地科创沃土 [3] - 随着全国多地试点认股权综合金融创新业务,市场期待二级流通、估值体系的完善,进一步激活认股权的金融属性 [3] - 此次合作是对"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生动诠释,将为中小微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成长注入强劲动能 [3]
年内湖北累计发行22只科技创新债券
证券日报· 2025-07-21 00:06
湖北科创债市场概况 - 2025年湖北发行22只科创债,发行规模合计213.30亿元,在中部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2] - 22只科创债发行企业覆盖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1] - 12只科创债为新政策发布后发行,占比达55.54% [3] 政策与产业驱动因素 - 2025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联合发布支持发行科技创新债券公告,湖北迅速响应出台《武汉市推动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2] - 武汉市2024年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641亿元,2025年政府工作锚定发展五大工业板块和十大主导产业 [3] - 政策与产业需求双重驱动下,科创债市场活力迸发,9家企业首次发行科创债,占比超五成 [4] 企业发行案例 - 洪山科投集团发行武汉市主城区产投平台首单科技创新公司债券,募集资金投向科技创新领域 [4] - 东风汽车集团发行科创债募集30亿元,拟将不少于50%资金用于新能源及智能化发展相关研发支出 [5] - 光谷金控集团发行新政后湖北地区国有企业首批科创债,未来将"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助力产业升级 [5] 市场挑战与完善方向 - 科创企业高风险、轻资产特性导致部分中小科创企业面临认购不足、发行成本较高困境 [5] - 科创项目研发周期长、不确定性大,需建立更科学的风险评估体系与监管机制 [5] - 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信用保护工具等业务支持科创债发行,可参考国际经验增加限制性条款加强投资者保护 [6] 专家建议 - 应重点关注科创企业未来发展前景和成长性,考察行业及区域发展、公司战略和科技管理水平 [6] - 着重考察企业科技领域的财富创造能力,关注行业竞争地位、商业模式稳健性、技术原创性和商业化能力 [7]
科创板多家上市时未盈利公司发声——资本市场开辟专属通道 有助于核心技术攻关
证券时报· 2025-07-14 02:42
科创板改革"1+6"政策影响 - 科创板改革"1+6"政策设立科创成长层、重启第五套上市标准,支持具备核心竞争优势的硬科技企业上市融资,加速技术研发和创新产品商业化 [1] - 政策使资本市场更好地适应科技型企业盈利周期长、研发投入大的特点 [1] - 改革引导资本流向国家战略需求领域,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根基 [2] 未盈利科创企业受益情况 - 泽璟制药作为首家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企业,已实现多个创新药获批上市 [1] - 奥比中光2022年7月以未盈利状态登陆科创板,2025年第一季度实现扭亏为盈 [1] - 拓荆科技2022年上市时未盈利,上市首年即实现盈利且盈利能力持续增强 [1] 硬科技企业融资环境改善 - 半导体、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硬科技企业获得融资环境包容性提升和估值逻辑重塑两大关键支持 [2] - 科创成长层为高研发投入、高成长性企业开辟专属资本通道,助其跨越"死亡谷" [3] - 第五套上市标准体现对技术突破性、产业引领性等"硬科技"核心指标的重视 [3] 企业成长路径优化 - 资本市场日益包容的融资环境和改革举措落地助力企业成长 [1] - 科创成长层为处于核心技术攻关期或产业化初期的优质企业铺设"韧性赛道" [3] - 政策让资本有更多耐心伴随企业穿越创新周期,更理性评估技术积累与长期潜力 [3]
辽宁创投焕新篇 资本北上“闯关东”——专访辽宁省地方金融管理局副局长战巍
证券时报· 2025-07-10 08:00
核心观点 - 辽宁省通过科创实力、政策支持和走出去战略,正在形成创投生态的加速变革,吸引全国资本关注[1][2] - 科创实力打造"价值洼地",政策支持汇聚"耐心资本",走出去战略构建创投新生态,是辽宁创投腾飞的三大密码[3][7][13] 以科创焕新篇:硬科技筑造资本"价值洼地" - 创业投资是驱动科技创新、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关键力量[4] - 辽宁企业含"科"量高,上市后备库470家企业中科技型企业近350家[4] - 2024年辽宁区域创新能力排名提升5位,研发投入强度创十年新高[5] - "十四五"期间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年均增速38.4%达4.2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年均增速19.7%达1.4万家,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3%[5] - 2019年以来已培育5家半导体主业上市公司,形成半导体设备产业集群[5] - 集成电路装备、机器人、新能源等重点领域创新突破加快,成为吸引创投的新"磁场"[5] - 2025创投辽宁发展大会围绕高端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举办路演,参会人数超预期近一倍[6] 以政策换空间:真金白银汇聚耐心资本 - 2024年发布200个新质生产力项目,融资需求超120亿元,吸引近百家创投机构[9] - 2025年已举办二十几场活动,超千家次投资机构参与,37家企业获投资机构关注,6家深入对接[10] - 对创投机构新增投资额给予1%最高1000万元/年激励,创投人才纳入"兴辽英才计划"享10万元奖励[12] - 构建"1+N"天使基金集群,财政出资比例上限可达100%[12] - 2024年9月以来25只新基金落地,认缴规模突破75亿元,包括东北首只QFLP和辽宁首只S基金[12] - 强化政府投资基金引导作用,优化返投比例政策,推动"科技-产业-金融"循环[12] 以空间换生态:走出去路演打开"资金通路" - 通过"走出去"路演将辽宁科技企业带到深圳、北京等创投发达地区[14] - 近距离接触顶级资本与投资人,实现资本、资源、认知的新突破[14] - 不仅搭建企业与资本对接平台,更吸引头部创投机构对辽宁产生兴趣[15] - 未来将组织创投机构与科研院校、科技园区等对接,构建资本与产业深度咬合的创投新生态[16] - 以畅通"募投管退"全链条为重点,打造创新资本要素流动的"洼地"和人才集聚的"高地"[17]
北交所“双指数”时代为创新型中小企业吸引更多资金
证券日报· 2025-07-07 00:15
北证专精特新指数发布 - 北交所正式发布北证专精特新指数,开启"双指数"时代,为创新能力强、成长空间大的中小企业带来更多资金支持 [1] - 北证50指数年内涨幅达38.96%,北证专精特新指数年内上涨43.79%,表现突出 [1] - 北交所268家公司中,中小企业占比81%,国家级"小巨人"企业占比超一半,2024年平均研发强度达5.04% [1] 指数意义与市场影响 - 北证专精特新指数与北证50指数形成互补,为投资者提供更精准的业绩比较基准和投资标的 [1] - 指数发布为指数基金、北证50ETF等产品开发奠定基础,进一步扩大北交所产品矩阵 [1] - 指数有助于解决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市场认知度不足等问题,提升资金支持效率 [1] 北交所未来发展建议 - 高质量扩容是北交所改革的基础,需优化创新型中小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吸引更多优质企业 [2] - 建议设定阶段性目标,如五年内实现10%的"小巨人"企业上市,形成良好市场生态 [2] - 发挥北交所承上启下作用,加强多层次资本市场协调发展,优化转板机制 [2] - 推动投资端与融资端均衡发展,鼓励公募基金、社保基金、保险资金等机构投资者深度参与 [2] 市场展望 - 北交所"双指数"时代开启,创新型中小企业有望借助北交所迈上发展"新台阶" [3]
★股债联动 引金融"活水"滋润科技创新
证券时报· 2025-07-03 09:55
政策支持与市场动态 - 证监会主席吴清强调强化股债联动服务科技创新 大力发展科创债 优化发行交易制度 支持编制科技创新指数 开发科创主题公募基金产品 引导中长期资金投资科技企业 [1] - 中国人民银行与证监会联合发布支持科技创新债券公告后 科创债发行快速推进 5月7日至6月20日期间223家主体发行300只科创债 总规模达5021亿元 [2] - 科创债发行呈现规模大 认购热情高 利率低 主体多元特点 银行发行规模占比超四成(2275亿元) 券商发行284亿元 股权投资机构如中科创星发行4亿元定向债券 [2] 资金投向与行业覆盖 - 银行科创债募集资金用于发放科技贷款 投资科创债 券商资金用于新增科技创新投资 置换前期支出 补充流动资金 [2] - 科创债覆盖集成电路 智算中心 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 政策创新精准解决初创及成长期科技企业融资难题 同时涵盖股权投资机构拓宽融资渠道 [2] - 清华大学田轩指出科创债募集资金使用灵活 促进股权融资与债券市场良性互动 [2] 产品创新与市场生态 - 10家公募机构上报首批科创债ETF 包括易方达 南方 富国等基金公司 填补科技金融债券基金领域空白 [3] - 科创债ETF风险低收益稳 匹配社保基金 养老金 保险资金等机构需求 吸引中长期资金进入市场 带动权益投资配置 [3] - 债券ETF流动性优于普通债基 可提升市场活跃度 降低发行利率 完善市场生态 [3] 未来发展与机制完善 - 吴清提出优化科创债发行交易制度 推动贴息担保配套机制 加快推出科创债ETF 发展可交换债 可转债等股债结合产品 [4] - 田轩建议拓宽发行主体至中小微企业 民营企业 出台实施细则并加强监管 [4] - 银河证券章俊主张发行长期科创债缓解期限错配 通过"耐心资本"匹配科技企业长周期融资需求 [4]
遵循创新规律培育耐心资本
经济日报· 2025-06-29 05:56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 - 创新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撑,成为各国角力的焦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人工智能、生物科技、量子技术等前沿技术蓬勃发展 [1] - 国内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从点状突破向系统集成推进,迈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1] - 创新的长期性、风险性、阶段性特征明显,"从0到1"的颠覆性突破需要长期研发,资金支持是创新种子萌芽、突破与转化的关键 [1] 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 国内已初步建成包括银行信贷、债券市场、股票市场等在内的多层次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2] - 今年以来推出债券市场"科技板"、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等组合拳,加快完善适应创新规律的资金形成机制 [2] - 资金需发挥"创新陪跑人""风险分担者""能量补给站"的作用,适配创新内在规律 [2] 资金支持创新机制 - 创新成果需要资金长期稳定的耐心陪跑,当前金融供给存在短期化问题,长期资本、耐心资本不足 [2] - 需创新科技金融服务模式,畅通社保基金、养老金、企业年金等"长钱"入市通道,政府领投、社会跟投带动资本参与创新长跑 [2] - 建立容错机制和优化考核评价体系,不简单以单项目或单年度盈亏作为考核依据,完善多元化退出机制,解决资金"不敢投""怕担责"问题 [3] 全周期资金支持体系 - 从技术萌芽到产业落地,需多层次、全周期的资金支持体系 [3] - 早期探索阶段依赖风险投资、天使投资,技术成熟阶段需产业资本、政府引导基金接力,规模化阶段需银行信贷、资本市场提供动力 [3] - 资金精准适配创新节奏,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推动创新成果惠及经济社会 [3]
释放资本市场改革红利全方位赋能“双新”融合
中国证券报· 2025-06-20 04:34
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 - 2024年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新上市公司中超九成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或高新技术企业 [1] - 全年A股上市公司研发投入达1.88万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投入一半以上 [1] - A股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数量占比过半 [1] - 科创板允许未盈利科技创新企业按第五套标准上市已有20家生物医药企业通过该标准融资 [2] 政策与制度改革 - 2024年出台《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关于资本市场服务科技企业高水平发展的十六项措施》等文件 [2] - 2025年陆家嘴论坛宣布深化科创板改革"1+6"政策并启用创业板第三套上市标准支持未盈利创新企业 [2] - 2024年9月发布《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明确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3] - 2025年5月修订《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简化审核程序提升监管包容度 [3] 并购重组与产业整合 - 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案例中产业协同特征显著增强 [3] - 纵向并购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补链强链 [3] - 横向并购推动传统行业整合提升产业集中度 [3] 立体化融资工具创新 - 科创板已上市企业中约九成在上市前获私募股权基金投资 [4] - 全市场已发行超200只科创债实际规模超4000亿元 [4] - 私募股权基金、科创债、REITs等工具构建"股权+债权""场内+场外"融资体系 [3][4] 资本市场生态建设 - 推动社保基金、保险资金、产业资本参与私募股权投资拓宽资金来源 [4] - 优化基金份额转让、实物分配股票试点等机制畅通退出渠道 [4] - 债券市场"科技板"落地增强对科技产业链上下游融资覆盖 [4]
李云泽,重磅发声!
中国基金报· 2025-06-18 12:45
金融开放现状与成果 - 全球前50大银行有42家在华设有机构,40家最大保险公司近半数已进入中国,八成全国性银行通过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提升治理效能[4][9] - 外资银行和保险机构总资产超7万亿元,外资保险公司保费市场份额从2013年4%提升至9%,外资银行衍生品业务占比近20%[4][10] - 中资机构在7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业,促进贸易投资发展[4][10] 消费与金融市场潜力 - 中国消费市场规模全球第二,汽车、手机、家电等实物消费量世界第一,服务消费较发达国家仍有十几个百分点增长空间[4][12] - 中国加速成为全球最大消费市场,外资机构在消费金融、普惠金融领域有独特优势[4][12] - 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家庭现金储蓄占比超50%(OECD国家约33%),财富管理需求多元化[14] 科技与绿色金融机遇 - 中国在航空航天、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等领域创新活跃,金融监管总局推进科技企业并购贷款等试点[13] - 中国数字金融市场规模全球第一,外资机构可参与科技金融实践促进"科技-产业-金融"循环[13] - 中国绿色信贷规模全球第一,2030年碳达峰资金需求超25万亿元,外资机构引入ESG评级等工具[13] 养老与财富管理发展 - 2035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将突破4亿,银发经济规模有望达30万亿元,第三支柱养老潜力大[5][14] - 过去5年信托、理财、保险资管规模年均增速8%,中国成全球第二大财富管理市场[5][14] - 外资机构可在养老理财、资产配置等领域布局,满足财富保值增值需求[5][14] 制度型开放与上海试点 - 金融监管总局将复制自贸区制度型开放经验,支持外资参与更多业务试点[15] - 上海将开展科技金融、跨境金融创新试点,探索非货币信托财产登记模式[6][18] - 已批准友邦人寿、荷兰全球人寿在沪筹建保险资管公司[18]
单个项目最高允许全亏!武汉推动科技金融发展放大招
搜狐财经· 2025-06-15 20:46
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 武汉市发布《方案》旨在构建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 建立覆盖科技创新全生命周期的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 [1] - 计划到2027年设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50家以上 股权投资基金规模突破3000亿元 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突破5000亿元 培育"金种子""银种子"企业500家以上 [1] - 采用"股权投资做引导 债权融资做增信 多层次资本市场公开募资做培育"的工作思路 为不同发展阶段科技型企业提供"股贷债保担"综合金融服务 [1] 政府投资基金引导措施 - 政府投资基金参与创业投资基金的出资比例提高至50%以上 存续期最长可达15年 [2] - 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科技创新项目的资金总额不低于当年新增投资额的20% [2] - 允许差异化设置种子期 天使期单个项目投资额度上限 并实行最高不超过政府投资基金全部增值收益的投资激励 [2] 长期资本来源拓展 - 吸引保险资金参与AIC股权投资试点 支持创业投资机构发行科技创新债券 [2] - 打造涵盖种子基金 天使基金 产业基金 并购基金的科技创新基金矩阵 [2] - 支持政府投资基金与科研平台合作设立概念验证基金 中试基金 科技成果转化基金 [2] 考核评价机制优化 - 对国资创业投资机构按整个基金生命周期考核 不对单只基金或项目盈亏考核 [3] - 建立以尽职合规责任豁免为核心的容错机制 因不可抗力导致投资未达预期可免责 [3] - 允许种子基金 天使基金分别出现最高不超过投资总额80% 60%的亏损 种子直投 天使直投单个项目最高允许100%亏损 [3] 科技信贷服务提升 - 推动商业银行设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 提供"融资+融智"综合服务 [3] - 通过健全专营服务体系 扩大信贷规模 创新产品 强化平台支撑等措施实施科技信贷提质行动 [3] 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 - 联合深交所建设"培育通""科融通"武汉节点 提供企业上市一站式服务 [4] - 对"金种子""银种子"企业分层培育 支持取得关键技术突破的企业上市 [4] - 支持科技型企业并购重组 扩大科技创新债券融资 强化区域性股权市场建设 [4] 政策影响分析 - 政策将有效解决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问题 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4] - 对武汉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具有重要意义 将加快全国科技金融中心建设步伐 [4]